880 likes | 1.01k Views
个别心理辅导的 理念与技术 杭州市教科所孙义农. 心 理 健 康 教 育 的 一些基本理念 杭州市教科所孙义农. 心理辅导的宗旨. 心理辅导的最终目标在于帮助来访者消除心理困惑,使工作更有成效,生活更有幸福感。. 心理健康水平取决于. 自身素质 + 外部支持(- 过度支持) 压力(- 必要刺激). 人的心理健康与否,并没有一条截然分明的界限。从完全健康到有严重的精神疾患,中间有着广阔的中间地带。. 灰色区理论. 完全 健 康. 精神病. 心理问题. 神经症. 4 德育与心育的区分点.
E N D
个别心理辅导的 理念与技术杭州市教科所孙义农
心 理 健 康 教 育 的 一些基本理念杭州市教科所孙义农
心理辅导的宗旨 心理辅导的最终目标在于帮助来访者消除心理困惑,使工作更有成效,生活更有幸福感。
心理健康水平取决于 自身素质 + 外部支持(- 过度支持) 压力(- 必要刺激)
人的心理健康与否,并没有一条截然分明的界限。从完全健康到有严重的精神疾患,中间有着广阔的中间地带。人的心理健康与否,并没有一条截然分明的界限。从完全健康到有严重的精神疾患,中间有着广阔的中间地带。
灰色区理论 完全 健 康 精神病 心理问题 神经症
心理辅导是辅导员努力与来访学生之间建立开放、协调的关系,并运用心理学的原理与方法,帮助对方开掘自身潜力,解除心理困惑,并促使其实现人格成长的助人过程。心理辅导是辅导员努力与来访学生之间建立开放、协调的关系,并运用心理学的原理与方法,帮助对方开掘自身潜力,解除心理困惑,并促使其实现人格成长的助人过程。
个别辅导的原则 1)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2)促进来访者人格完善 3)增强来访者自助能力 1、发展性原则
心理辅导应该协助来访者成为一个负责任、独立、且能自我实现的人,以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做出决定。心理辅导应该协助来访者成为一个负责任、独立、且能自我实现的人,以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做出决定。
2、启发性原则 1)积极的意义采择 2)非指导的三不 3)供参考的判断与建议
辅导员可以对来访者的问题适当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自己的建议,但不能勉强对方接受,引导而不是教训是启发式辅导的精髓。辅导员可以对来访者的问题适当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自己的建议,但不能勉强对方接受,引导而不是教训是启发式辅导的精髓。
3、鼓励性原则 1)积极的人性观 2)克服自我挫败倾向 3)开发自我调节潜能
假如辅导员能够将自己对来访者最深切的尊重传达给对方,让他感到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是一个有潜质的自由个体,那么他就会真正表现出进步了。假如辅导员能够将自己对来访者最深切的尊重传达给对方,让他感到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是一个有潜质的自由个体,那么他就会真正表现出进步了。
4、保密性原则 1)不外传 2)研究时不泄密 3)特殊情况例外
只有两种情况下可以不替来访者保密:一是来访者有明显的自杀倾向;二是对方有可能采取极端行动,对他人或社会造成严重威胁。只有两种情况下可以不替来访者保密:一是来访者有明显的自杀倾向;二是对方有可能采取极端行动,对他人或社会造成严重威胁。
个别辅导的一般过程 1、建立辅导关系 2、搜集相关信息 3、作出分析判断 4、进行辅导干预 5、继续反馈跟进
辅导中的面询技术 1、倾 听
关注的微观技能`SOLER • S:面对(Squarely)来访者。是一种表达投入的姿态。 • O:开放(Open)姿势。肢体开放的姿势可以显示你对来访者接纳的态度。 • L:上身略倾向(Lean)来访者。上身自然地朝对方倾斜,体现出自己对对方和对谈话内容的关切。 • E:保持良好的目光(Eye)接触。一般情况下,辅导者的目光应看着来访者的脸,表现出自己的接纳与关心。 • R:尽量做到相对的放松(Relaxed)或自然而然。也使肢体语言作为交流手段时显得轻松自如。
出色倾听的要点完全的倾听涉及到四件事情:第一是观察和察觉来访者的非语言行为;其次是倾听和理解来访者的言语信息;第三是整理出综合性的印象;最后是倾听那些似乎不太合情理的观念与情绪。出色倾听的要点完全的倾听涉及到四件事情:第一是观察和察觉来访者的非语言行为;其次是倾听和理解来访者的言语信息;第三是整理出综合性的印象;最后是倾听那些似乎不太合情理的观念与情绪。
辅导时的情感“你(指辅导员)真冷漠。我打赌,如果我切开你的手臂发现的不是血管而是电线。”辅导时的情感“你(指辅导员)真冷漠。我打赌,如果我切开你的手臂发现的不是血管而是电线。”
辅导中的沉默辅导时的倾听意味着辅导员要学会沉默,学会全神贯注,学会设身处地地去体验来访者的内心感受,并作出富于同感的反应。辅导中的沉默辅导时的倾听意味着辅导员要学会沉默,学会全神贯注,学会设身处地地去体验来访者的内心感受,并作出富于同感的反应。
沉默可以分为思考性沉默与对抗性沉默。前者是学生在辅导谈话中进行自我反省的表现,而后者则是学生对辅导员缺乏信心的表现。沉默可以分为思考性沉默与对抗性沉默。前者是学生在辅导谈话中进行自我反省的表现,而后者则是学生对辅导员缺乏信心的表现。
倾听时应防止以下现象发生 1、因为各种原因分心 2、带有主观评判的倾听 3、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倾 听 练 习 1 “昨天晚上我简直发了疯!妈妈不停地唠叨,说我读书不用功。在她没完没了烦个不停时,我的火气越来越大,她再也不要来管我的事情,我甚至骂她是讨厌的老太婆。(揪着自己的头发)然后我乒的一声把门关上了。”
倾 听 练 习 2 “我对背叛我的丈夫充满了仇恨、厌恶、鄙视和愤慨。(满脸冷漠,掸着身上的一片纸屑)一提这场失败的婚姻,我就觉得好像有一把刀子扎得我心里鲜血淋漓。”
同感的含义 同感(又称共情)是人际沟通中,用语言和非语言将自己对于他人有如亲历一般的理解传达给对方,从而与对方同在的活动方式。
同感在个案辅导中有以下功能: 1、推进辅导关系 2、促进来访者的自我探索 3、核对接收的信息 4、提供精神支持 5、深化共同探讨
同感的常用句式 “你感到……,是因为……”
同感的二种水平 • 初级同感水平上,辅导员认识到来访者又重新体验到了事情发生时的情绪。 • 高级同感水平上,辅导员设身处地地表明了自己对来访者情绪的态度,并进一步引导对方进行更深一层的思考与探讨。
不同水平同感举例 (初级水平的同感)辅导老师:……我很能体会到你当时的心情。 (高级水平的同感)辅导老师:……换成我,当时我也会这样想的。……你是不是感到这件事对你的伤害太大了?
同感困难者的反思问题: △我是否相当主观? △我是否缺乏开放接纳的态度? △我是否对来访者有足够的关怀?是否愿意进入他的内心世界去分享、分担他的人生悲喜? △文化传统、社会习尚、伦理道德和法律条文等,是否成为我生活中的许多框框——我自己被困其中,而同时我也不让我的来访者都有所超越? △为了可以帮助来访者,我能否放下自己个人的参照标准,进到他的内心深处去尝试达到最大的同感?
同感练习题 一位来访者向你作了这样的叙述:“爸爸出了车祸以后,我觉得天都塌了下来。这世界为什么这么不公平,单单让我家碰上这样的事情?现在剩下我和妈妈二个人,她又没什么文化,我不知道今后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我真的一点点信心都没有了。”
提问在面询过程中的作用 第一在于在收集信息阶段,帮助来访者填补心理图像中的空缺部分,因为不少信息是来访者有意无意的被疏漏掉或根本视而不见。 第二是在分析判断阶段,激发对方反思自己原以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找出其中应当教育重新认识的内容。
设计式 导 向 式 体 验 式 评 论 式 具 体 式 展 开 式 封 闭 式 发问的层级结构
成功辅导员真正的高明之处体现在:他把辅导的重心放在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不断开放自己,做认真的自我回顾,深入的自我探讨,并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将其付诸实施。成功辅导员真正的高明之处体现在:他把辅导的重心放在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不断开放自己,做认真的自我回顾,深入的自我探讨,并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将其付诸实施。
提 问 练 习 “最近我不知怎么的,一听 到考试就心烦,学习也静不下 心来。我很着急,可就是没法 控制自己。”
1)意象对话 意象对话源于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动力理论和潜意识理论。其特点在于让来访者在催眠状态下,通过直接的或象征性意象的语言描绘,揭示来访者心理健康状况和潜意识中的内心冲突。
“看房子”后的心理分析 (1)房子的外观及环境 (2)房间光线的明暗; (3) 室内空气及洁净状况; (4)窗户的有无、大小、开关; (5)房间内的布局、以及陈设物件。
2)画图中的意象 画图作为一种投射技术,与所有其他投射技术一样,主要是通过简单、模糊和不确定的指导语,引起人们的反应,给人们充分的想象空间,让他们把深层次的动机、情绪、焦虑、冲突、价值观和愿望等,通过曲折反映出来的实物意象,不知不觉地投射在图画中。
每一幅画加上作画者的自述都是来访者意识到或者没有意识到的内心独白。依据这样在无法自我掩饰状态下投射出来的画面和作者的解释,辅导员可以在对方不设防的情况下,探究来访者真实的深指不为他本人察觉的内心世界。尤其在来访者不愿意或者没有能力说出他们丰富而复杂的精神活动时,画图的投射技术时是打开辅导局面的理想选择。每一幅画加上作画者的自述都是来访者意识到或者没有意识到的内心独白。依据这样在无法自我掩饰状态下投射出来的画面和作者的解释,辅导员可以在对方不设防的情况下,探究来访者真实的深指不为他本人察觉的内心世界。尤其在来访者不愿意或者没有能力说出他们丰富而复杂的精神活动时,画图的投射技术时是打开辅导局面的理想选择。
添笔划成图 给下列几何线条或图形加上一些笔画,构成新的图形,并在每一张画下面写一个形容词。
面质的意义 1)有利于澄清来访者情感、观念以及行为上的矛盾,使咨询者把握来访者真正的感受。 2)有利于来访者认识自己对人、事的理解和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间的差距,促使其自我思考,勇敢面对现实,从而做出行为或认知上的改变。 3)有利于来访者认识到自己认知方式与思维方法的误区,消除认知方式中的某些片面性与主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