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4

实验诊断学课件教学

牡丹江医学院检验系 实验诊断学 教研室. 实验诊断学课件教学. 第八章 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查. 第一节 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 第二节 血清补体检测. 第三节细胞免疫检测. 第四节 肿瘤标志物检检测. 第五节 自身抗体检测. 第六节 感染免疫检测. 免疫球蛋白 (immunoglobulin,Ig) 是指一组具有抗体活性的球蛋白,由浆细胞合成与分泌;存在于机体的血液、体液、外分泌液和部分细胞的膜上。 Ig 因其功能和理化性质分 IgG 、 IgA 、 IgM 、 IgD 和 IgE 五大类. 第一节 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 第一节 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

xarles
Download Presentation

实验诊断学课件教学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牡丹江医学院检验系 实验诊断学教研室 实验诊断学课件教学

  2. 第八章 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查 第一节 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 第二节 血清补体检测 第三节细胞免疫检测 第四节 肿瘤标志物检检测 第五节 自身抗体检测 第六节 感染免疫检测

  3.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是指一组具有抗体活性的球蛋白,由浆细胞合成与分泌;存在于机体的血液、体液、外分泌液和部分细胞的膜上。Ig因其功能和理化性质分IgG、IgA、IgM、IgD和IgE五大类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是指一组具有抗体活性的球蛋白,由浆细胞合成与分泌;存在于机体的血液、体液、外分泌液和部分细胞的膜上。Ig因其功能和理化性质分IgG、IgA、IgM、IgD和IgE五大类 第一节 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

  4. 第一节 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 • 一、免疫球蛋白G检测 • 二、免疫球蛋白A检测 • 三.免疫球蛋白M检测 • 四、免疫球蛋白E检测 • 五、血清M蛋白检测 本节重点及习题

  5. 一、免疫球蛋白检测 免疫球蛋白G(IgG)为人体含量最多和最主要的Ig 占总免疫球蛋白的70%-80% 对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等都有抗体活性 是唯一能够通过胎盘的Ig,通过自然被动免疫使新生儿获得免疫抗体。

  6.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变化:孕期22 ~28周间胎儿血IgG浓度与母体血浓度相等,出生后母体IgG逐渐减少,随后逐渐增加,到16岁前达成人水平 2 病理性变化 ⑴ IgG 增高 是再次免疫应答的标志。常见于各种慢性感染、慢性肝病、淋巴瘤、感染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关节炎等 [参考值]7.0~16.6g/L

  7. 单纯性IgG增高:主要见于免疫增殖性疾病,如分泌型多发性骨髓瘤(MM),可见到IgG、lgA、lgD或IgE增高单纯性IgG增高:主要见于免疫增殖性疾病,如分泌型多发性骨髓瘤(MM),可见到IgG、lgA、lgD或IgE增高 ⑵ IgG降低2.IgG降低 见于各种先天性和获得性体液免疫缺陷病、联合免疫缺陷病 也见于重链病、轻链病、肾病综合征、病毒感染和免疫抑制剂患者。 儿童较成年人低,女性稍高于男性

  8. 二、免疫球蛋白A检测 免疫球蛋白A(IgA)分为血清型以与分泌型IgA(SIgA)两种。前者占血清总Ig的10%-15%,后者在外分泌系统中有更重要的免疫功能 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的淋巴样组织合成大量的SIgA SIgA与这些部位的局部感染、炎症或肿瘤等病变密切相关。

  9. [参考值]成人血清IgA为0.7~3.5g/L SIgA唾液平均为0.3g/L泪液为30 ~ 80g/L初乳平均为5.06g/L粪便平均为1.3g/L

  10. [临床意义]1 生理性变化 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到16岁前达成人水平 ⒉病理性变化 ⑴IgA增高:见于IgA型MM、SLE、类风湿性关节炎、肝硬化、湿疹和肾脏疾病等 2.IgA降低:见于反复呼吸道感染、非 IgA型MM、重链病、轻链病、原发性和继发性免疫缺陷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11. 三.免疫球蛋白M检测 免疫球蛋白M(IgM)是分子质量最大的Ig,约占血清总Ig的5%~10% IgM是有效的凝聚和溶解细胞的因子 天然同族凝聚素(抗A、抗B)、冷凝集素及伤寒沙门菌的抗体均属此类 [参考值] 成人血清IgM 0.5 ~ 2.6g/L

  12. [临床意义] ⒈生理性变化 从孕20周起,胎儿自身合成大量IgM,胎儿和新生儿IgM浓度是成人水平的10%,8-16岁前达成人水平 ⒉病理性变化 ⑴IgM增高:见于初期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类风湿关节炎、SLE等 单纯IgM增高提示为病原体引起的原发性感染 ,若脐血中IgM>0.2g/L时,提示宫内感染 此外,在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时,IgM呈单克隆性明显增高 2.IgM降低:见于IgG型重链病、IgA型MM、先天性免疫缺陷症、免疫抑制疗法后、淋巴系统肿瘤和肾病综合征等

  13. 四、免疫球蛋白E检测 免疫球蛋白E为血清中最少的一种Ig,约占血清总Ig的0.002% 它是一种亲细胞性抗体 与变态反应、寄生虫感染及皮肤过敏等有关 [参考值]ELISA法为0.1~0.9mg/L

  14. [临床意义] ⒈生理性变化 婴儿脐血IgE水平很低,12岁时达成人水平 ⒉病理性变化 ⑴IgE增高:见于IgE型MM、重链病、肝脏病、结节病、类风湿关节炎,以及各种过敏性疾病 如异位性皮炎、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间质性肺炎、荨麻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疱疹样皮炎、寄生虫感染等

  15. ⑵IgE降低 见于先天性或获得性丙种球蛋白缺乏症 恶性肿瘤 长期用免疫抑制剂 共济失调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

  16. 五、血清M蛋白检测 M蛋白(M protein)或称单克隆免疫球蛋白 它是一种单克隆B细胞增殖产生的、具有相同结构和电泳迁移率的、免疫球蛋白分子及其分子片段 [参考值]蛋白电泳法、免疫比浊法或免疫电泳法:正常人为阴性

  17. 见于①多发性骨髓瘤:以IgG型最常见,其次为 IgA型,IgD和 IgE罕见,也有IgM型的报道②巨球蛋白血症(Waldenstrom症):存在大量单克隆IgM [临床意义]检测到M蛋白,提示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殖病

  18. ③重链病:出现Ig重链(γ、α和μ重链) ④轻链病:出现单克隆游离轻链 ⑤半分子病:系由一条重链和一条轻链组成的单克隆Ig片段 ⑥7SIgG病:为恶性M蛋白病等。

  19. 补体(complement,C)是一组具有酶原活性的糖蛋白 它由传统途径的九种成分C1(Clq、C1r、C1s)~C9;旁路途径的三种成分及其衍生物,B、D、P、H、I等因子组成 第二节 血清补体检测

  20. 补体、体液因子或免疫细胞共同参与灭活病原体的免疫反应补体、体液因子或免疫细胞共同参与灭活病原体的免疫反应 也参与破坏自身组织或自身细胞而造成的免疫损伤 补体的检测可了解补体功能以及体内免疫反应、免疫损伤等状态。

  21. 第二节 血清补体检测 本节重点 及习题 • 一、总补体溶血活性检测 • 二、补体C1q检测 • 三、补体C3检测 • 四、补体C4检测 • 五、补体旁路B因子检测

  22. 一、总补体溶血活性检测 总补体溶血活性(total hemilytic complement activity,CH50) 以溶血素(抗体)致敏的绵羊红细胞(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待测血清中的C1 引起补体活化的连锁反应,在绵羊红细胞上形成多分子的聚合物,影响其膜表面的结构与功能

  23. 最终导致绵羊红细胞溶解。溶血程度与补体量呈正相关最终导致绵羊红细胞溶解。溶血程度与补体量呈正相关 一般以50%溶血作为检测终点(CH50),较为灵敏、准确 [参考值]试管法为 50~100kU/L

  24. [临床意义]主要反映补体传统途(C1~C9)活化的活性程度。 ①CH50增高 见于急性炎症 组织损伤 某些恶性肿瘤.

  25. ②CH50减低:更有意义 见于各种免疫复合物性疾病 如肾小球肾炎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LE) 感染性心内膜炎、病毒性肝炎和慢性肝病 重症营养不良和遗传性补体成分缺乏症等

  26. 二、补体C1q检测 补体﹙comlement)C1q是构成补体C1的重要组分 C1是:一个C1q分子、2个C1r分子和2个C1s分子构成的钙离子依赖性复合物 目前常规检测Clq [参考值]ELISA法为0.18-0.19g/L

  27. [临床意义] ①Clq增加:见于骨髓炎、类风湿关节炎、痛风、过敏性紫癜等 ②Clq降低 见于SLE和混合型结缔组织疾病 重度营养不良、肾病综合征、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等

  28. 三、补体C3检测 补体C3是一种由肝脏合成的β2-球蛋白 由α和β两条多肽链组成 C3在补体系统各成分中含量最多 是传统途径和旁路途径被激活的关键物质 [参考值]成人0.8~1.5 g/L

  29. [临床意义] 1 生理性变化 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⒉病理性增高 ①增高:见于急性炎症、传染病早期、肿瘤、排异反应等 ②减低:见于大多数急性肾小球肾炎、链球菌感染后肾炎、狼疮性肾炎患者。还见于活动性SLE和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肝坏死等 因此检测C3对这些疾病诊断有价值

  30. 四、补体C4检测 补体C4是一种多功能β1-球蛋白 在补体传统途径活化中,C4被C1s水解为C4a、C4b C4a、C4b在补体活化、促进吞噬、防止免疫复合物沉着和中和毒素等方面发挥作用 [参考值]0.20~0.6g/L

  31. [临床意义] ①升高:见于各种传染病、急性风湿热、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皮肌炎、关节炎和组织损伤等 ②降低:见于自身免疫性肝炎、狼疮性肾炎、SLE、I型糖尿病、胰腺癌、多发性硬化症、类风湿关节炎、IgA性肾病、遗传性IgA缺乏症

  32. 五.补体旁路B因子检测 补体旁路﹙factor﹚B因子是一种不耐热的β球蛋白,50℃30分钟即可失活。它可被D因子裂解为Ba、Bb两个片段 Bb与C3b结合构成旁路途径的C3转化酶 B因子是补体旁路活化途径中的一个重要成分,又称C3激活剂前体

  33. [参考值]0.10~0.4 g/L [临床意义]同补体旁路途径溶血活性检测 增高见于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恶性肿瘤 减低见于肝病、急性肾小球肾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34. 一 T细胞亚群的检测 ﹙一﹚T细胞花结实验 ﹙二﹚T细胞转化实验 ﹙三﹚T细胞分化抗原测定 二 B细胞分化抗原检测 三 自然杀伤细胞免疫检测 四 细胞因子检测 第三节 细胞免疫检测

  35. ﹙一﹚T细胞花结形成试验 T细胞表面有特意性绵羊红细胞﹙E﹚受体和T细胞识别受体﹙TCR﹚其中E受体曾广泛被用做鉴定和计数T细胞的标志。T细胞表面的E受体,可与绵羊红细胞结合成花结样细胞,称E玫瑰花形成实验﹙ERFT﹚此实验花结形成实验因其操作简便易行曾被广泛使用,但影响因素较多,因此逐渐被检测CD抗原方法所取代

  36. ﹙二﹚T细胞分化抗原测定 T细胞表面有多种特意性抗原。WHO﹙1986年﹚统称其为白细胞分化抗原﹙cluster differentiation,CD﹚ CD3+代表总T细胞, CD3+/ CD4+代表T辅助细胞﹙Th﹚, CD3+/ CD8+代表T抑制细胞﹙Ts﹚等。应用这些细胞的单克隆抗体与T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后,再与荧光标记二抗﹙兔或羊抗鼠IgG﹚反应,在荧光显微镜下或流式细胞仪中计数CD阳性细胞的百分率

  37. [参考值] 免疫荧光法﹙IFA﹚ CD3+为63.1%±10.8 % CD3+/ CD4+(Th﹚为42.8%±9.5% CD3+/ CD8+ (Ts﹚为19.6%±5.9% CD4 CD8﹙ Th / Ts ﹚为2.2%±0.7%: 流式细胞术 CD3+为61%~85 %; CD3+/ CD4+(Th﹚ 28%~58 % ; CD3+/ CD8+ (Ts﹚为19%~48%; CD4 CD8﹙ Th / Ts ﹚为0.9%~2.0%;

  38. [临床意义] ①CD3+降低: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SLE 类风湿关节炎 ② CD3+/ CD4+(Th﹚降低:恶性肿瘤、遗传性免疫缺陷病、爱滋病 ③ CD3+/ CD8+ (Ts﹚降低 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变态反应性疾病。 ④ CD4/ CD8 CD8 ﹙ Th / Ts ﹚比值降低:见于爱滋病 ⑤监测器官移植排斥反应CD4/ CD8﹙ Th / Ts ﹚比值增高 ⑥ CD3+ CD4+ CD8+较高且有CD1+ CD2+ CD5+ CD7+增高则可能为T细胞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39. 二 、B细胞分化抗原检测 B细胞是在鸟类法氏囊﹙bursa of Fabricius﹚或其同功器官﹙骨髓 bone marrow﹚内发育成熟的细胞,因此称为法氏囊或骨髓依赖的淋巴细胞,简称B细胞。 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可分化为产生抗体的浆细胞, B细胞是体内唯一能产生抗体﹙免疫球蛋白分子﹚的细胞

  40. [参考值]流式细胞术:CD19+﹙11.74±3.37﹚% [临床意义] ①升高:见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细胞型,且有SmIg、HLA-D表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 ②降低:见于无丙种球蛋白血症、使用化疗或免疫抑制剂后。

  41. 肿瘤标志物(tumor marker)是由肿瘤细胞本身合成、释放或者是由机体对肿瘤细胞反应而产生的一类物质。这类物质可反映细胞恶变各个阶段的表型及基因特征性。主要包括蛋白质类。糖类物质和酶类肿瘤标志物。 第四节 肿瘤标志物检测 附图

  42. 一、蛋白质肿瘤标志物的检测 第三节 肿瘤标志物检测 • (一)甲种胎儿球蛋白测定 • (二)癌胚抗原测定 • (三)组织多肽抗原测定 • (四)前列腺特异抗原测定

  43. 一、蛋白质肿瘤标志物的检测 二、糖脂肿瘤标志物检测 第四节 肿瘤标志物检测 • (五)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测定 • (三)糖链抗原19-9测定 • (四)癌抗原125测定 本节重点及习题

  44. 一、蛋白质肿瘤标志物的检测 (一)甲种胎儿球蛋白测定 甲种胎儿球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是在胎儿早期由肝脏合成的一种糖蛋白 出生后合成受到抑制

  45. 当干细胞或生殖腺胚胎组织发生恶性病变时,有关基因重新被激活当干细胞或生殖腺胚胎组织发生恶性病变时,有关基因重新被激活 使原来已丧失合成AFP能力的细胞重新开始合成,以致血中AFP含量明显升高 因此血中AFP浓度检测对诊断干细胞癌及滋养细胞恶性肿瘤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46. [参考价值] RIA或ELISA法为低于25μg/L [临床意义] 1.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患者血清AFP增高,诊断阈值为超过300μg/L,增高率约为75%-80%;约有10%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其AFP为阴性。

  47. 2.生殖腺胚胎癌(睾丸癌、卵巢癌、畸胎瘤等)、胃癌或胰腺癌时,血中AFP含量也可升高。2.生殖腺胚胎癌(睾丸癌、卵巢癌、畸胎瘤等)、胃癌或胰腺癌时,血中AFP含量也可升高。 3.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时AFP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20-200μg/L) 4.妊娠3-4个月、孕妇AFP开始升高;7-8个月达高峰,以后下降;但多低于300μg/L。

  48. (二)癌胚抗原测定 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是一种富含多糖的蛋白复合物 胎儿早期的消化管及某些组织均有合成CEA的能力,但孕六个月以后含量逐渐减少,出生后含量极低 检测它对肿瘤的诊断、预后、复发判断有意义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