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7

治则与治法

治则与治法. 中医教研室 王明越. 治 则. 治则 中医治疗疾病时所遵循的总的治疗原则 治法 在治则指导下针对病证制定的具体治疗方法. 概 述. 疾病的过程:邪正相争 疾病的原因:阴阳失调 治疗的原则:调整阴阳 祛邪泻实 扶正补虚. 辨证是治法的指导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结果的引申 古人概括为 “ 辨证立法,法随证变 ” “ 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 ”

xan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治则与治法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治则与治法 中医教研室 王明越

  2. 治 则

  3. 治则 中医治疗疾病时所遵循的总的治疗原则 治法 在治则指导下针对病证制定的具体治疗方法

  4. 概 述 • 疾病的过程:邪正相争 • 疾病的原因:阴阳失调 • 治疗的原则:调整阴阳 祛邪泻实 扶正补虚

  5. 辨证是治法的指导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结果的引申辨证是治法的指导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结果的引申 • 古人概括为 “辨证立法,法随证变” • “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 • “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 •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6. 概 述 金元时期四大家 刘完素 “寒凉派” ;张从正 “攻下派” 李 杲 “补土派” ;朱丹溪 “养阴派” 明清时代温病学派 叶桂 《温热论》;薛雪的《湿热条辨》 吴瑭《温病条辨》;王士雄《温热经纬》

  7. 治则内容 预防为主 治病求本 正治反治 标本缓急 扶正祛邪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8. 一、预防为主 概念 采取积极措施,来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 内容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9. 一、预防为主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10. 未病先防 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做好预防工作,调养身体, 提高抗病能力 邪气入侵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 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1. 养生(摄生) 通过各种方法来增强正气,预防疾病,延年益寿。 • 调养情志 • 坚持锻炼 • 顺应自然 • 注意饮食起居 • 药物预防及人工免疫 • 防止病邪的侵害

  12. 既病防变 1.早期诊治 • 疾病初期,病情较轻,正气未衰,较易治愈。 •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生半死也”。

  13. 既病防变 2.控制传变 根据疾病的传变途径和发展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 外感热病多以六经或卫气营血传变 内伤杂病则多以脏腑、五行生克制化规律和经络传变。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

  14. 二、治病求本 概念 • 寻求并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 • 治病必求于本

  15. 治病求本 • 以正邪而言,正气为本,邪气为标 • 以病因和症状论,病因为本,症状为标 • 以病变部位来分,内脏为本,体表为标 • 以发病先后来说,旧病为本,新病为标

  16. 三、正治与反治 1.正治(逆治) 采用与疾病证候性质相反的方法进行治疗 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一致的病证 “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 “虚则补之” “实则泻之”

  17. 三、正治与反治 2.反治(从治) 顺从疾病外在表现的假象而进行治疗 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不一致的病证 “热因热用” “寒因寒用” “塞因塞用” “通因通用”

  18. 热因热用 用温热性质的药物治疗具有假热征象的病证 适用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反见热象的真寒假热证 如:内脏虚寒 阴邪太盛 阳气上浮 泄利不止 手足厥冷 面赤

  19. 寒因寒用 用寒凉性质的药物治疗具有假寒征象的病证 适用于里热盛极,阳盛格阴,反见寒象的真热假寒证。 如:内热过盛 阳气被郁 不能外达 急性热病高热不退 四肢厥冷

  20. 塞因塞用 用补益药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的病证。 适用于因虚而闭阻的真虚假实证。 如:脾虚不运 脘腹胀满 (健脾益气) 气虚血亏 闭经 (补气益血)

  21. 通因通用 用通利的药物治疗具有通泄症状的实证 如:食积腹痛,泻下不畅,热结旁流(泻法) 瘀血所致的崩漏(活血化瘀法) 膀胱湿热所致的尿频、尿急、尿痛(清利湿热法)

  22. 四、标本缓急 • 标,指疾病的现象,是次要矛盾 • 本,指疾病的本质,是主要矛盾

  23. 急则治标 在“标”病危急 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暂时的治疗措施。 如:腹水的病人,先逐水利水,后再调理肝脾 各种原因所致的大出血首先止血 • “先热而后中满者,治其标”, • “先病而后中满者,治其标”, • “大小不利者治其标”。

  24. 缓则治本 在病情不急的情况下,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 如:慢性气管炎缓解期,可“补脾土生肺金”

  25. 标本同治 标病本病俱急,在时间和条件上不允许单治本或单治标所采用的一种治则 如:素来脾肺气虚的人,新近复感外邪,治宜益气解表。

  26. 五、扶正祛邪 扶正 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适用于正虚为主的病证 包括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等治法

  27. 五、扶正祛邪 祛邪 祛除邪气,排除和消弱病邪侵袭和损害。 祛邪适用于邪实为主的病症 包括发汗、攻下、清热、散寒、消导等方法。

  28. 注意 扶正防止留邪 扶正药物时间过长、过早、过量,可引起邪恋 叶天士“恐炉烟虽熄,灰中有火” 祛邪要防伤正 但邪药物过量、时间过久或过早,有可能耗伤机体正气

  29. 六、同病异治 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 对同一种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证候 采用不同的治法 如:感冒病 风寒证——辛温解表 风热证——辛凉解表 风寒感冒 初期阶段——解表 入里化热——清里

  30. 六、同病异治 异病同治 异病同治 对不同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相同证候 采取同样的方法进行治疗。 如:久痢脱肛 子宫下垂 提升中气 胃下垂

  31. 七、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因时制宜 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的特点,指导临床用药的原则 如:夏季(腠理疏泄) 辛温 伤阴 冬季(腠理致密) 辛温 邪解

  32. 七、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指导用药的原则 如:外感风寒 西北严寒 辛温解表 重 麻桂 东南温热 辛温解表 轻 荆防

  33. 七、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因人制宜 根据病人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 指导治疗用药的原则 如:年龄 • 老年人生机减退,气血亏虚,患病多虚症,或虚实夹杂, 治疗虚症宜补,实症攻之宜慎; • 小儿气血未充,脏腑娇嫩,易寒易热,易虚易实 故治疗忌投峻攻,少用补益,用药量宜轻。

  34. 治 法

  35. 治法,即治疗疾病的方法 • 治则指导治法,治法体现治则 • 治法包括治疗大法和具体治法

  36. 内治八法 汗、吐、下、和、温、清、补、消

  37. 汗法 • 概念:又称解表法,用解表发汗的方药,透邪于表,解除表证的治疗方法。 • 适应症:外感表证、麻疹初期透发不畅、腰以上水肿、疮疡初起。 • 注意事项:不要过汗

  38. 吐法 • 概念:引导病邪或毒物从口吐出的一种治疗方法。 《内经》“其高者因而越之是已” • 适应症: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毒物或痰厥、癫痫。 • 内容:主要包括峻吐法、缓吐法与外探法三种。

  39. 吐法 注意事项 1.吐法用于急剧之证,收效迅速,但易伤胃气,故虚人、妊娠、产后一般不宜使用。 2.催吐之后,要注意调理胃气,糜粥自养,不可恣进油腻煎炸等不易消化食物,以免更伤胃气。

  40. 下法 • 概念:运用具有泻下作用的方法,泻下通便或积水,治疗疾病一种方法。 “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 • 适应症:主要用于里实证。胃肠积滞,实热内结,胸腹积水,瘀血内停。 • 内容:有寒下、温下、润下及逐水通瘀之别。

  41. 下法 • 温下:适用于里寒实证。 • 寒下:适用于里实热证。 • 逐水:适用于水饮停蓄胸胁,以及水肿、鼓胀等病症。 • 润下:适用于热盛伤津,或病后津亏,或年老津涸,或产后 血虚而便秘,或长期便结而无明显兼证者。

  42. 和法 • 概念:是运用和解疏泄作用的方药,以驱除病邪,调理脏腑气血等。 • 适用范围: 1.和解少阳:适用于邪在半表半里的少阳证。 2.调和肝脾:适用于肝脾失调,胸闷不舒等病症。 3.调和胃肠:

  43. 温法 • 概念:又称温里法、祛寒法,是运用温热性质的方药,达到补益阳气,驱除寒邪以治疗里寒症的一种治疗方法。 • 内容:主要包括温中散寒、温经散寒、回阳救逆等。

  44. 清法 • 概念:又称清热法,运用寒凉性质的方药,以清除热邪的一种治法。 • 适用范围: 1.清热凉血 2.清热解毒 3.清泻脏腑 • 注意:不宜久用。苦寒清热药多属寒凉之品,有损伤脾胃阳气之弊。

  45. 消法 • 概念:又称消散法,是运用消导、消散、软坚、化积等作用的方药,消除体内积滞、癥瘕、痞块等病症的治疗大法。 • 适用范围:1.消食导滞 2.软坚散结 3.行气化瘀 • 内容:包括消食导滞、软坚散结、行气化瘀等法。

  46. 补法 • 概念:是运用具有补益作用的方药,扶助正气,消除虚弱症候的一种治法。 “形不足者,补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 适用范围:  1.补气;2.补血;3.补阴;4.补阳

  47. 谢 谢!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