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 likes | 362 Views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导 入.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陶渊明在 《 桃花源记 》 中为勾勒了一个怎么样 的理想社会? 还记得 《 饮酒 》 和 《 归园田居 》 吗?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 呢?. 饮 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 ? 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E N D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导 入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陶渊明在 《桃花源记》中为勾勒了一个怎么样 的理想社会? 还记得《饮酒》和《归园田居》 吗?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 呢?
饮 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快乐, 是微风拂襟的惬意, 是遥望家园的激动, 是儿子稚嫩的守候, 是妻子摆在桌上的那壶美酒 是倦飞的鸟儿回归故巢的喜悦 是出岫的白云凝望山峰的深情 是诗意,于南山的泉水中缓缓流淌 是闲适,在东篱的菊蕊中幽幽飘香 是望不尽的丑恶中仅有的美丽 是擦不净的污泥里残存的水晶 是以人格担保的对尊严的固守 是用清贫选择的对心灵的自洁 是铮铮作响的傲骨 是岂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 这 快 乐
陶渊明(365-427),东晋时期大诗人。又名潜,字元亮。世称五柳先生,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陶渊明(365-427),东晋时期大诗人。又名潜,字元亮。世称五柳先生,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进取,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时官时隐,举棋不定。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归隐后第二年,他家乡遭焚,生活陷入极端贫困,但他安贫乐道;元嘉三年,江州刺史檀道济劝他出山,他守节不仕。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题 解 回去吧 归 去 来 兮 辞 回去 语气助词
辞赋 辞是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用的是楚地方言,内容又跟楚地的社会生活,山川风物有关,故又称楚辞。又因屈原写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又称“骚体”。其特点是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大体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六字句为主,间有长、短句,多用语气词“兮”,每句三拍。如: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或: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赋在辞的影响下产生,是有韵的散文,讲究铺排。而辞仍是诗,重在抒情。
朗读 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本文 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 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本文以四 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 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 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 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第2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
三、关于“序” 本文分“序”和“辞”两节,“辞”是 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序”说 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 “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 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
通读序文,了解陶潜辞官归隐原因 1、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2、饥冻虽切,违已交病 3、程氏妹丧于武昌 性本爱丘山,做官“深愧平生之志”。
全文结构思路: 第一部分(1):表示辞官归田的决心. 第二部分(2.3):写作者回 到田园后的愉快生活. 第三部分(4):抒发诗人“乐 天安命’’的情怀.
感情线索 自责自悔(1段) 室中之乐 天伦之乐(2段) 园中之乐 自安自乐(2、3段) 田园之乐(3段) 乐天安命(4段)
第二段朗读 1、换韵的地方应该停久一点。 2、停顿:四字:二/二;六字:一/二/一/二 3、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是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谧而愉悦的,应该读得气满声高。
第二段阅读练习 1、解释下列加横线字的意思: 乃瞻衡宇( ) 三径就荒 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 ) 眄庭柯以怡颜( ) 审容膝之易安( ) 园日涉以成趣( ) 时矫首而遐观( )( ) 云无心以出岫( ) 景翳翳以将入( ) 抚孤松而盘桓( ) 2、指出下列加横线字词的用法并解释: 眄庭柯以怡颜( ) 园日涉以成趣( ) 策扶老以流憩( ) 3、指出下列加点字古今义: 策扶老以流憩( ) 4、解释下列句子: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怎样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某种消极情绪? 岁暮年衰---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人生无常--- 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乐天知命---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痛苦,矛盾
明确:“兼济天下”规范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明确:“兼济天下”规范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 中国第一位隐逸诗人、田园诗人,他的“济世”的确让人费解。 文中为我们呈现了恬淡安闲、自然静谧的田园情趣,但这并不 意味着陶渊明消极避世。 古代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然的价值取向,在封建专制独裁统 治下,他们只能在无条件服从与维护自身尊严、保持独立人格 的矛盾中苦苦挣扎。除了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都曾流 露过归隐的心绪,只不除渊明比较明显,且付诸实际行动罢了。 在前面介绍陶渊明创作题材时曾提到过,陶晚年作过大量诗, “猛志”一词出现多次,这表明显然有一股济世的热流贯穿于他 的一生,其平淡自然的诗风始终未能掩盖此股热流的跃动,看 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着苦难的加 剧,即“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忆矣 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这些句子表明诗人在惆怅悲苦中饱受 折磨。
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这里“自然”指人的质朴真实、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这里“自然”指人的质朴真实、 率性而行的本性。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 “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 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也体味到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 归田园的无奈了吗? 因此,本文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 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应有完整的认识。是陶渊明辞 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 作者感到活在人世的时间没有多久了,既然如此,何必 不随心所欲地生活,何必不自由自在过好余下的日子呢?在 良辰美景独自出游,亲身参加农事劳动,在高岗上高声放 歌,在清流旁纵情赋诗,这该是多么快乐的日子啊。
从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角度看,本文有什么突出特点?从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角度看,本文有什么突出特点? ①发乎真情。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无不是发自内心,又 出于真情的。“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把诗人解决思 想矛盾后那种回家途中愉悦畅快之情表现得多么真切!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大约因为心情急切,诗人的归程画面转换得也快:他刚才还在 轻飏的舟上迎风伫立,转眼间又出现在“晨光熹微的山路上, “百里”之遥本应驾轻就熟,却偏还要“问征夫以前路”;待到 “乃瞻衡宇”,这位已届中年的汉子,竟又像小孩子一样“载欣 载奔”。写得真实而动人。 ②情托于物:好的散文总是写得自然真切的。而要写得自 然真切,必须要有寄托物,以便将自己的思想、见解、感情诉 诸形象。只有这样,才能写得真切、生动、感人,韵味悠长。 而这一点,本文堪称典范。
小结: 欧阳修曾有“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的慨叹。那是因为文中体现的人生态度,思想感情能引起旧时许多不满现实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的共鸣,陶渊明是属于时代的,他永远是古代文人心灵中的一片净土。
全文主旨 《归去来兮辞》 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想家归隐田园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