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 likes | 508 Views
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一、隋朝的衰亡 二、李渊起兵与唐朝的建立 三、玄武门之变 四、贞观之治. 滥用民力和劳师远征是导致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 隋炀帝. 滥用民力 大业元年,修筑东都,每月役丁二百万,死者十之四五。 大业三年四月,北巡,随行甲士 50 万,马 10 万匹。 七月,筑长城,发丁男百万,死者十之五六 大业四年正月,开永济渠,发河北郡民百余万,丁男不足,以妇女供役 七月,发丁男二十余万筑长城. 劳师远征 —— 三征高句丽.
E N D
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一、隋朝的衰亡 二、李渊起兵与唐朝的建立 三、玄武门之变 四、贞观之治
滥用民力和劳师远征是导致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滥用民力和劳师远征是导致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 隋炀帝
滥用民力 大业元年,修筑东都,每月役丁二百万,死者十之四五。 大业三年四月,北巡,随行甲士50万,马10万匹。 七月,筑长城,发丁男百万,死者十之五六 大业四年正月,开永济渠,发河北郡民百余万,丁男不足,以妇女供役 七月,发丁男二十余万筑长城
劳师远征—— 三征高句丽 大业七年,初征高句丽。调兵征粮,集中军队113万、民夫200万,举国骚动。大业八年,征高句丽大败,被迫退兵。 “于是每日遣一军发,相去四十里,连营渐进。……通诸道合三十军,亘一千四十里”。“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 大业九年,再征高句丽。因礼部尚书杨玄感叛乱,隋炀帝迅速撤兵。 大业十年,三征高句丽。高句丽遣使请降。
《隋书》卷三《炀帝纪》: 大业七年,“于时辽东战士及餽运者填咽于道,昼夜不绝,苦役者始为群盗”。 《通典》卷七《食货· 历代户口盛衰》: 炀帝“登极之初,即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筑长城东西千余里,皆征百万余人。丁男不充,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及亲征吐谷浑,驻军青海,遇雨雪,士卒死者十二三。又三驾东征辽泽,皆兴百余万众,馈运者倍之。又逆征数年之赋,穷侈极奢,举天下之人,十分九为盗贼。身丧国灭,实自取之 ”。
李渊起兵的背景 农民起义的爆发 大业七年(611),王薄在长白山(今山东邹平)起义 《无向辽东浪死歌》: …… 忽闻官军至 提刀向前荡 譬如辽东死 斩头何所伤
李渊起兵的背景 关陇集团内部的分裂 大业九年(613)礼部尚书杨玄感叛乱 《资治通鉴》卷一八二 : “〔炀〕帝即位,〔李〕浑累官至右骁卫大将军,改封郕公,帝以其门族强盛,忌之。会有方士安伽陀言“李氏当为天子”,劝帝尽诛海内凡李姓者”。大业十一年(615)“三月,丁酉,杀〔李〕浑、敏、善衡及宗族三十二人”。
李渊起兵的背景 大业十二年的局势,三支最主要的起义军 河南 瓦岗军 翟让、李密 河北 夏军 窦建德 江淮 吴军 杜伏威
李渊起兵的背景 隋炀帝身在江都,面对北方的形势,他的打算是放弃北方,固守南方 。 《隋书》卷二二《五行志》: “盗贼蜂起,道路隔绝,帝惧,遂无还心”。 《资治通鉴》卷一八五 618年,“帝自晓占候卜相,好为吴语;常夜置酒,仰视天文。……又尝引镜自照,顾谓萧后曰:好头颈,谁当斫之?”
唐高祖李渊 李虎 独孤信 杨忠 隋 文 帝 独孤 皇后 李 昞 独孤 夫人 隋 炀 帝 唐 高 祖 窦 皇 后 唐 太 宗 隋唐皇室血缘关系图
起兵 大业十三年(617)五月,李渊于太原起兵,十一月,占领长安。 武德元年(618)三月,隋炀帝被杀,五月,李渊称帝,国号唐,年号武德。 平定四方 武德元年,平薛举,得陇右。 武德二年,败李轨,获河西。 武德三年,败刘武周,占山西。 武德四年,击败窦建德、逼降王世充,得河南、河北。平萧 铣、汪华,江南悉定。 武德五年,全国基本统一。
唐初·温大雅 《大唐创业起居注》
骑兵的发展及其重要作用 南北朝的重装骑兵 敦煌西魏壁画
骑兵的发展及其重要作用 隋唐的轻装骑兵 飒露紫
唐剑斩隋公, 拳毛属太宗。 莫嫌金甲重, 且去捉飘风。 拳毛騧
《释文·释兵》:“矛长丈八尺曰矟 ,马上所持。”
太子李建成 《旧唐书》卷六四《李建成传》: “自非军国大务, 〔高祖〕悉委〔太子〕决之”。 秦王李世民 《贞观政要》卷十《灾祥》: “朕年十八便为经纶王业,北剪刘武周,西平薛举,东擒窦建德、王世充,二十四而天下定,二十九而居大位,四夷降伏,海内乂安 ”。
兄弟之间的明争暗斗 1、在朝廷大臣中争取支持者。 宰相中,裴寂、封德彝支持建成。萧瑀、陈叔达支持世民。 2、在高祖嫔妃中争取支持者。 3、在京城、地方树立自己的势力。 4、收买对方的手下。
在双方的较量中,太子建成和齐王元吉略占优势,因此李世民决定发动政变。在双方的较量中,太子建成和齐王元吉略占优势,因此李世民决定发动政变。 武德九年(626)六月初四-- 玄武门之变 《旧唐书》卷六四《李建成传》: “六月三日,〔李世民〕密奏建成、元吉淫乱后宫,……高祖省之愕然,报曰:‘明日当勘问,汝宜早参。’四日,太宗将左右九人至玄武门 ……建成、元吉行至临湖殿,觉变,即回马,将东归宫府。太宗随而呼之,元吉马上张弓,再三不彀。太宗乃射之,建成应弦而毙,元吉中流矢而走,尉迟敬德杀之”。
《旧唐书》卷六八《尉迟敬德传》 “隐太子、巢剌王元吉将谋害太宗……赠以金银器物一车。敬德辞曰……实荷秦王惠以生命,今又隶名籓邸,唯当以身报恩。于殿下无功,不敢谬当重赐。若私许殿下,便是二心,徇利忘忠,殿下亦何所用?建成怒,是后遂绝。 ……元吉等深忌敬德,令壮士往刺之。敬德知其计,乃重门洞开,安卧不动,贼频至其庭,终不敢入。” “齐王元吉亦善马矟,闻而轻之,欲亲自试,命去矟刃,以竿相刺。敬德曰:‘纵使加刃,终不能伤。请勿除之,敬德矟谨当却刃。’元吉竟不能中。太宗问曰:‘夺矟、避矟,何者难易?’对曰:‘夺矟难。’乃命敬德夺元吉矟。元吉执矟跃马,志在刺之,敬德俄顷三夺其矟。元吉素骁勇,虽相叹异,甚以为耻” 。
玄武门 唐代之长安,其宫在城北,故北军为卫宫之武力。唐代历次中央政治革命之成败,悉决于玄武门即宫城北门军事之胜负。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唐长安城图
唐高祖献陵 今陕西三原县
唐太宗李世民 贞观:唐太宗年号,626年至649年共23年 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生产恢复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国力强盛,边境比较安宁。史家称此时为“贞观之治”,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少有的太平盛世。
贞观君臣论治 1、重视百姓疾苦 《荀子· 王制》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贞观政要》卷一《君道》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 唐 吴兢 《贞观政要》
1、重视百姓疾苦 《贞观政要》卷一《君道》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 《贞观政要》卷八《务农》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2、兼听则明 《贞观政要》卷一《政体》 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中书、门下,机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实重。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比来惟觉阿旨顺情,唯唯苟过,遂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若惟署诏敕、行文书而已,人谁不堪?何烦简择,以相委付?自今诏敕疑有不稳便,必须执言,无得妄有畏惧,知而寝默。”
3、选贤任能 魏征 《旧唐书》卷七一《魏征传》 “尝临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贞观政要》卷一《政体》 “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於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於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