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 N D
第9章 货币需要与货币供给 【引例】 广东“090204”特大伪造货币案 2009年2月23日,广东公安机关破获一起代号为“090204”的特大伪造货币案,缴获假人民币8 502万元。2008年10月,犯罪嫌疑人方某、李某合谋印制假人民币,方某出资购买印制假币的机器设备、油墨和纸张,提供印制假币的胶片,并负责销售假币;李某负责出资搭建印制假币的窝点。同年11月至2009年2月,李某在广东省惠州市某园林工程有限公司院内搭建了80平方米的预制板房窝点,并聘请了宋某、陈某等人为“技术员”负责印刷,方某购买了印刷机、烫有金属线的纸张、假人民币胶片等设备,以及工具和原料,开始印制假币。公安机关于2月23日查获了该印制窝点,先后抓获了方某、李某、宋某、陈某等全部13名犯罪嫌疑人,当场缴获胶印机、切纸机、晒版机、假币胶片等设备工具一大批以及百元面额假人民币8 502万元。该案现已侦查终结,并移送审查起诉。
学习目标 • 了解现实中货币需求量的测定; • 明确货币均衡的内涵和货币均衡的标志; • 熟知货币需求、货币供给、基础货币及货币乘数的含义; • 掌握存款货币的创造及现代经济中货币供给量的测定。
9.1.1 货币需求的含义 • 货币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各部门在既定的收入或财富范围内能够而且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财产的需要。 9.1 货币需求
在理解货币需求含义时,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 (1)货币需求是一个存量概念。 • (2)客观的货币需求。 • (3)人们产生对货币需求的根本原因在于货币所具有的职能。 • (4)现实中的货币需求既指对现金的需求,又包括对存款货币的需求。
9.1.2 货币需求理论 • (1)马克思货币需求理论 • 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又称货币必要量理论 • 一是揭示了决定货币需要量的本质; • 二是反映了货币需要量的基本原理。
(2)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需求动机) •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 • ①交易性动机 • 这是指个人或企业为了应付日常交易需要而产生的持有货币需要而产生的持有货币需要。 • ②预防性动机 • 又称谨慎动机,是指个人或企业为应付可能遇到的意外支出等而持有货币的动机。 • ③投机性动机 • 这是指个人或企业愿意持有货币以供投机之用。
9.1.3 货币需求量与几项相关指标 • 1)收入 • 收入↑→社会财富↑→支出↑→Md↑ • 2)价格P • P↑→商品流转额↑→Md↑ • 3)利率r • r↑→Md↓ • 4)货币流通速度V • V↑→Md↓ • 5)金融资产收益率 • 金融资产收益率>r→投机性Md↑ • 6)企业和个人对利润与价格的预期 • 利润预期↑→交易性Md↑ • 通货膨胀预期↑→预防性Md↑
9.1.4 现实中货币需求量的测定 • 现实中,我国对人民币必要量的测算是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货币需求原理进行的。实际测算方法较多,如:经验数据法、基本公式法、回归分析法、微分法、优选计算法等。
9.2 货币供给 • 9.2.1 货币供给的含义 • 货币供给这一概念可以从动态和静态两个角度来考察和理解。 • 静态的货币供给是指在一定时点上流通中的货币存量,通常称之为货币供给量。 • 动态的货币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收缩)货币的全过程。
正确理解货币供给的含义,还应把握以下几个要点:正确理解货币供给的含义,还应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 (1)货币供给的主体——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权; • 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创造派生存款。 • (2)货币供给的客体——多层次货币 • (3)货币供给是一个存量概念 • (4)货币供给既是外生变量,又是一个内生变量 • 内生变量——由社会经济活动决定的经济变量; • 外生变量——由非经济活动决定的变量。
9.2.2 存款货币的创造 • 1)原始存款与派生存款 • 所谓原始存款是指银行吸收的客户以现金形式存入银行的直接存款以及银行对中央银行的负债余额。 • 派生存款是指由银行贷款通过转账创造出来的存款。原始存款是商业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基础。 • 2)创造派生存款的条件 • (1)部分准备金制度 • (2)非现金结算制度
由此,有关指标之间的数量关系可表示为: • ①银行体系的存款扩张倍数=1/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 • ②派生存款扩张倍数=存款扩张倍数-1 • ③银行体系的存款总额=原始存款额/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 • ④派生存款总量=存款总额-原始存款
9.2.3 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下货币供应量的确定 • Ms = m · B • 货币供给量 = 货币乘数· 基础货币
1)基础货币 • (1)基础货币的含义 • 基础货币又称强力货币或高能货币,是指具有使货币供给总量倍数扩张或收缩能力的货币。 • 基础货币B=现金C+商行存款准备金R • 中央银行的负债
(2)影响基础货币的因素 • ①买卖政府债券 • 中央银行买入政府→B↑ • ②金融机构贷款余额 • 再贷款、再贴现↑→B↑ • ③政府贷款或者透支 • 财政收入<支出(赤字)→向央行透支→B↑ • ④买卖黄金或外汇储备 • 中央银行购买黄金、外汇→B↑
2)货币乘数 • (1)货币乘数的含义 • 乘数一词,最早是由英国经济学家R·F·卡恩于1931年提出的,后被凯恩斯用来研究投资对总收入的倍增原理。 • 乘数就是指某一经济变量的变动对另一经济变量的影响或比率。 • 所谓货币乘数,是指一定量的基础货币发挥作用的倍数。港台有些学者习惯于把它称为货币创造乘数。
(2)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 • ①法定存准备金率(rd) • ②超额准备金率(e) • ③提现率(现金漏出率)c • ④定期存款比率(t)
(3)货币乘数的计算 • 计算公式为: • rd-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 t-定期存款比率;rt-为这些定期存款而持有的准备比率; • e-超额准备率;c-现金漏损率(提现率)。
例题:某国2008年9月份的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为8%,定期存款比率为30%,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为3%,超额准备金率为2%,提现率为6%。该国2008年的基础货币为9 000亿元。试计算:(1)该国2008年9月份货币乘数的值;(2)该国2008年的货币供应量。 • 解: • (1) rd=8% rt=3% t=30% e=2% c=6% • m=1/(rd+ t*rt+e+c) • = 1/(8%+30%*3%+2%+6%) • =6.272 • 该国2008年9月的货币乘数为6.272。 • (2)M=m×B • =6.272×9 000 • =56 448(亿元) • 按9月份的货币乘数,该国2008年的货币供应量为56 448亿元。
9.3 货币供求均衡 • 9.3.1 货币均衡的含义 • 货币均衡是指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基本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或者说,是货币供给量与经济发展对货币的客观需要量基本上一致的一种状况。 • (1)货币均衡既包括总量的平衡也包括结构上的平衡。 • (2)货币均衡是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大体一致。 • (3)货币均衡是一个动态的均衡。 • (4)货币均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民经济的总体平衡状况。
2)货币均衡的标志 • (1)物价水平。 • (2)利率水平。
9.3.2 货币均衡与社会总供求平衡 • 社会总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实际提供的生产成果(商品和劳务)的总和; • 社会总需求是指同一时期内该国实际发生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总和。 • 社会总供求均衡,是指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相互适应,在短期内,两者可以有一定程度的偏离,所以,它也是一种动态的均衡。
社会总供给 货币总需求 经济 均衡 货币 均衡 社会再生产 中央银行 社会总需求 货币总供给 • (二)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求之间的关系 (1) (4)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