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 likes | 521 Views
「 社會學動動腦 」 授課人:苗延威. 本週主題 社會運動. 社會運動的定義. Donatella della Porta & Mario Diani 著,苗延威譯, 《 社會運動概論 》( Social Movements: An Introduction )( 台北:巨流, 2002) 。 頁 17-18 。 1. 非正式的互動網絡 2. 共享的信念和凝聚力 3. 突顯衝突的集體行動 4. 抗爭手段的運用. 社會運動的定義. 何明修, 《 社會運動概論 》( 台北:三民書局, 2005) 。 頁 3 。
E N D
「社會學動動腦」授課人:苗延威 本週主題 社會運動
社會運動的定義 • Donatella della Porta & Mario Diani著,苗延威譯,《社會運動概論》(Social Movements: An Introduction)(台北:巨流,2002)。 頁17-18。 • 1.非正式的互動網絡 • 2. 共享的信念和凝聚力 • 3. 突顯衝突的集體行動 • 4. 抗爭手段的運用
社會運動的定義 • 何明修,《社會運動概論》(台北:三民書局,2005)。 頁3。 「社會運動是一種持續性的集體挑戰,由一群彼此團結的人民所發動,共同目的在於改變現狀。」
社會運動的定義 • Jeff Goodwin & James M. Jasper, “Introduction,” in Jeff Goodwin & James M. Jasper, eds., Social Movements: Critical Concepts in Sociology, Vol. I (London: Routledge, 2007), p.1. • “Social Movements are collective, organized, self-conscious, and sustained efforts by ordinary people to change or preserve some aspect of their society by acting outside the usual routines and institutions of governance.”
社會運動的文化框架(Cultural framings) • 不義框架 frame of Injustice • 認同框架 frame of Identity • 能動框架 frame of Agency
理性選擇論(Rational Choice Theory)與社會運動 理性選擇論的基本預設: 個體主義 行動的可理解性 行動的理性計算 結果的理性預測 利己主義 行動效益極大化的考量傾向
賽局理論者 Garrett Hardin • -- 「共有地的悲劇」(Tragedy of the Commons) • 奧森困境(集體行動的困境 ):Mancur Olson • 「民怨」導致社運的「不可能」 • -- 代價與效果的計算 • – 搭便車現象 (free riding)
2. 集體行動作為一種囚犯兩難 • 古典的囚犯兩難 • 作為囚犯兩難的集體行動
3. 奧森困境的解決 • 反對奧森功利個體假設者: • 當代的社會抗議並非為了要求利益分配,而是為了建立新的文化價值 • 團體誘因– 團體歸屬感/公共參與 as 行動報酬
接受功利個體假設者(如 Lichbach):「集體行動的理性選擇分析是可以與制度分析、文化分析形成某種的互補,而不是完全對立的。」四種突破之道: 1.市場取向 -- 增加參與者的利益誘因 2.社區取向 -– 社區感的塑造 – 增加超越個體的價值 3.契約取向 – 經由協商確保利益分配的公平性 4.層級觀念 – 重構組織動員方式 – 外來動員者、重組個體、強制協定、監督
「新社會運動」 • NSM主張的1960年代後的社運特點: 1.為社會結構帶來變遷; 2.新的社會矛盾取代了階對立; 3.新的價值與文化; 4.新的集體行動參與方式 • Craig Calhoun 對「新」的批評意見 :早在十九世紀初的許多集體行動就已有這些特點了(p.64)
1. 新的社會結構 • 社會預言的性格– 指引社會變化的方向 -- 「事先宣布正在形成的事物」 • 知識生產取代經濟生產– 學生、新中產 – 符號消費領域 – 經濟生產與環保 • 分配的正義原則– 正當性危機 – 福利經濟的邏輯 – 私領域生活的政治化
2. 新的政治對抗軸線 • 新右派– 含蓋低下階層與失業工人 – 反移民、種族主義 • 新左派– 反國家自由主義 – 教育程度高、專業人士 – 環保、性別
3. 新的文化價值 • 實現未完成的現代性, 捍衛溝通理性以防止系統力量的介入與扭曲 • 草根參與 • 基本教義的隱憂
4. 新的集體行動參與 • 日常生活成為社會衝突場域 • 社會運動參與 as 認同形塑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