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 likes | 340 Views
驚豔米勒 -感受田園之美. 認識巴比松畫派. 一個小村落,位在巴黎南方 50 公里處,離城市有點遠又不會太遠。 鄰近遼闊又美麗的楓丹白露森林。 喜歡描繪風景的畫家紛紛移居此地,漸漸形成著名的巴比松畫派,包括柯洛、胡梭、勒盧 …… 。 米勒在 35 歲那年,舉家搬到巴比松定居。 原本法國藝術界對風景畫的評價都很低,認為風景畫的畫家是比較不引人注目,也不值得注意的;但巴比松畫派的作品使世人被鄉村的優雅感動,所以成功的為風景畫打下很好的基礎,也替後來的印象派奠定了相當好的道路。 巴比松畫派的畫家善用紅黃藍三原色吸引大家目光。. 關於米勒.
E N D
認識巴比松畫派 • 一個小村落,位在巴黎南方50公里處,離城市有點遠又不會太遠。 • 鄰近遼闊又美麗的楓丹白露森林。 • 喜歡描繪風景的畫家紛紛移居此地,漸漸形成著名的巴比松畫派,包括柯洛、胡梭、勒盧……。 • 米勒在35歲那年,舉家搬到巴比松定居。 • 原本法國藝術界對風景畫的評價都很低,認為風景畫的畫家是比較不引人注目,也不值得注意的;但巴比松畫派的作品使世人被鄉村的優雅感動,所以成功的為風景畫打下很好的基礎,也替後來的印象派奠定了相當好的道路。 • 巴比松畫派的畫家善用紅黃藍三原色吸引大家目光。
關於米勒 • 1814年出生於法國,是一個貧窮的農家子弟,20歲前都以務農為主。 • 17歲,創作了《牧羊人在看守他的羊群》,顯示出極高的繪畫天賦。 • 20歲,到瑟堡學畫。 • 23歲,獲得獎學金,到巴黎美術學院學習。 • 26歲,以肖像畫入選沙龍展。 • 34歲,開始專注在鄉村題材,作品《簸穀者》。 • 35歲,由於巴黎動亂,搬到鄰近楓丹白露森林的巴比松定居。 • 36歲,畫出了《播種者》,獲得許多重要人物的讚賞與肯定,如作家雨果、印象派畫家梵谷等。 • 43歲,完成《拾穗》。 • 45歲,完成《晚禱》。 • 53歲,在巴黎萬國博覽會與柯洛一起展出田園自然風格的畫作,拾穗等八幅作品獲得首獎,人們逐漸認可米勒的繪畫。 • 61歲,病逝於巴比松。
華麗的洛可可風格 • 十八、十九世紀在法國大為流行的洛可可風格,有優雅、明亮與強調裝飾的表現。 • 由於洛可可風格盛行,大家喜歡的油畫肖像是美化過的,反而不希望太逼真。 讀書的女孩 弗拉戈納爾,1776年
米勒的作品--肖像畫 • 富裕人家喜歡比照貴族,在家裡懸掛個人的油畫肖像。 • 原本米勒立志成為一個肖像畫家,因為這是賺錢的好方法。 查理‧弗亞當 米勒,1841年(27歲)
米勒的作品--肖像畫 • 因為米勒出生在窮苦人家,面對的都是樸實、粗獷的農民。要他把人物畫得美若天仙,又要用絲綢、珠寶首飾等奢侈品來襯托主角的美,這與他實際的生活經驗相距太遠。 • 年輕的米勒已經掌握畫肖像作品的技巧(跟隨洛可可風格),但與著名的肖像名畫相比,還是太樸素暗淡了。 娥貞娜‧嘉諾維勒女士 米勒,1845年(31歲)
米勒的作品--肖像畫(裸女畫) • 剛開始畫裸女圖時,米勒也想迎合眾人喜好,表現女性豐腴性感的體態。 躺臥的裸女 米勒,1844 - 1845 年(30 - 31 歲)
米勒的作品—屬於土地的人 • 米勒認為不要只重視色彩,外形與結構也要強調,同時還要表現出人物的性格與感情。 • 由於米勒從不滿意自己的作品,所以花了許多時間一再修改重畫。30年的創作生涯中,留下的油畫作品大約只有80幅左右。 • 最著名的作品包括簸穀者、拾穗、晚禱、牧羊女與羊群、春天、紡羊毛女等等。
米勒的作品--簸穀者 簸穀者 米勒,1848年(34歲) 簸穀者 米勒,1868年(54歲)
簸穀者 • 第一張以農民為主題的畫作。 • 以S形的站姿表現手中的重量。 • 最亮的位置是手部與麥粒,讓人自然地注意到主題。 • 兩幅「簸穀者」的創作時間相差20年,請比較看看兩位主角有什麼不同?提示:站姿、手勢與配色。
米勒的作品--拾穗 拾穗 米勒 1857年 43歲
拾穗 • 耶和華對摩西說:你的農場在收成時,不可以拒絕撿拾麥穗的人,而應該開放,讓孤兒、寡婦和窮人不受拘束地拾取落穗,天主是你的神,祂將使你的農田產量豐富。 • 以溫暖的色調,在平靜安詳中表現法國貧農樂天與堅毅的精神,這就是米勒自己的寫照。 • 請觀察地平線的位置、三位婦女的姿勢、頭巾的顏色,以及她們背後的事物。 • 三人之中,哪位最明亮?人物交換位置後,感覺會如何?
米勒的作品--晚禱 晚禱 米勒 1857 - 1859 年 43 - 45 歲
晚禱 • 原本這幅畫叫做「馬鈴薯欠收」,要表達的只是農民望著欠收的馬鈴薯田嘆息。但後來因為好友的一句話,這幅畫彷彿聽到遠處傳來的鐘聲,於是米勒便在地平線上的遠處畫上教堂。 • 即使農作物的收成不好,農民的心中仍然充滿純淨與感恩。
米勒的作品--牧羊女與羊群 牧羊女與羊群 米勒 1863年 49歲
牧羊女與羊群 • 這是米勒第一件叫好又叫座的畫作,許多畫家開始仿效這種題材。 • 由於逆光的關係,牧羊女的打毛線動作,看起來像是在禱告。 • 牧羊女的衣衫襤褸,還趁著牧羊的時候打毛線,這又是一個貧苦農家的小孩。 • 灰暗的草地上有了羊背的點點反光,展現出溫馨的美感。
米勒的作品--春天 春天 米勒 1868 - 1873 年 54 - 59 歲
春天 • 米勒晚年以四季為創作主題的作品之一。 • 「春天」的構圖相當豐富,是春天瞬息萬變的縮影,有時烏雲密佈,有時春雷陣雨,有時陽光乍現,有時彩虹當空。土地上雜草蔓生、野花遍地,充滿春天的生命力。 • 色彩與明亮程度都比以前提升,接近後來的印象派畫風。 夏天 米勒,1868 -1874 年(54 - 60 歲) 秋天 米勒,1868 -1874 年(54 - 60 歲)
米勒的作品--紡紗女 紡紗女,奧弗涅的牧羊女 米勒 1868 - 1869 年 54 - 55 歲
紡紗女 • 這幅畫是在巴比松完成的,但其草稿來自米勒在1866年旅居奧弗涅及亞利耶地區時所畫的多幅速寫。當時米勒陪妻子到以水療著稱的維琪(Vichy)療養,當地的鄉土人情使他大開眼界。 • 女孩身後的明亮天空與下方灰暗的小土坡,形成一種強烈的對比。逆光的主角在這種背景的襯托下,也顯得清楚許多。
米勒的實驗精神 • 米勒會在同一畫題上反覆實驗光影的效果。以「教孩子織毛線」為例,米勒留下了一張素描與三張油畫。 • 以下的畫由亮到暗,光線不同,產生色澤上的些微差異,人物臉上的情緒,也發生微妙變化。光線所能堆造出來的效果,如此豐富,同樣的構圖,不同光線的描寫,便能產生不同的氣氛。 • 米勒常常重複畫同樣的畫,來捕捉光影的變化,這種跟著光走的創作路線,便是後來的印象派畫家正要向前邁進的路線。
對後代畫家的影響 • 對印象派大師梵谷來說,米勒是「偉人中的偉人」,梵谷總是想模仿米勒作品中的「真實與單純」。 • 梵谷甚至稱呼他為「米勒老爹」。他覺得在米勒的藝術中,可以看到被他自己稱為「寶貴珍珠」的人類心靈。 • 梵谷深深的被米勒的光影所吸引,所以喜歡拿米勒的畫當成臨摹的對象。 播種者 米勒 1850 年 36 歲 播種者 梵谷 1890 年
結語 • 米勒去世後,深受影響的畫家繼續創作很多農村作品。他們的許多作品都比米勒「好看」多了,農婦的白嫩肌膚與農民的輕鬆適意,就算是米勒早期的畫作也比不上如此的精緻;甚至可以說,他們的繪畫技巧是比米勒更先進的。 • 可是米勒藝術之偉大不只是時代上的意義,更是藝術家自身心靈躍升的極致。造成後代藝術家即使能畫出更好看的農村,卻不容易像米勒一樣掌握到藝術心靈深處的神聖美感。所以,米勒成為永恒的經典。 尼韋內的耕作,第一次鬆土 波納,1849 年
為什麼要去看原作 • 看畫冊不就已經很清楚了嗎?為什麼還要去看原作呢? • 仔細觀察畫中人的微妙臉容,細膩的肌膚描繪,那種豐潤發亮的膚色表現,不可能從印刷品中看得出來。還有背景中的風景,那平遠深邃的表現,也予人一種幽深的神秘感。當我們習慣了欣賞原作後,畫中油彩的質感、量感,還有經過歲月中沉殿出來的古意,感覺與平面的印刷品有天壤之別。試著發掘畫中的情致,便不會有走馬看花的印象,對藝術品也會有更深一層的了解與認識。
太難得的機會 • 米勒留下的作品不多,油畫部份僅約80幅。奧塞美術館有19幅米勒的畫作,除了3幅狀況不佳的粉彩作品外,全都送來台灣了。 • 「晚禱」與「拾穗」是奧塞美術館的鎮館之寶,這兩幅畫首次同時借給外國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