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 likes | 634 Views
践行科学发展 建设和谐家园. 开福区委党校校长 孙 家 骥 2009年10月. 本 课 主 要 内 容. 一、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三、构建和谐社区(村),推进城北 科学发展. 一、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1、发展观.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关于发展问题的世界观方法论。. 发展观要研究的内容主要有:. 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怎样才能发展、靠什么人发展、为什么人发展、怎样评价发展等问题。
E N D
践行科学发展建设和谐家园 开福区委党校校长 孙 家 骥 2009年10月
本 课 主 要 内 容 一、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三、构建和谐社区(村),推进城北 科学发展
一、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1、发展观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关于发展问题的世界观方法论。
发展观要研究的内容主要有: 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怎样才能发展、靠什么人发展、为什么人发展、怎样评价发展等问题。 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因此,发展观的问题十分重要。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
2、科学发展观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进行了精辟的概括和阐述。
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 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 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3、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凝聚着几代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心血,反映了我国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也反映了世界各国多年来发展的经验教训。因此,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重要指导方针和重大战略思想。
4、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理念的创新 发展才是硬道理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1、第一要义是发展 强调第一要义是发展,是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基于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深切愿望,基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基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履行党的执政使命作出的重要结论。
深刻理解“发展是第一要义” (1)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均GDP还比较落后,人民生活还不富裕(人均GDP世界排名为104位),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 (3)党的执政使命一是为民,二是兴国,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4)发展应该是又好又快的发展
对于“又好又快”,可以理解为“六要”: 一是总量要平衡; 二是结构要优化; 三是资源要节约; 四是民生要改善; 五是发展方式要转变; 六是要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2、以人为本是核心 以人为本之所以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 以人为本全面回答了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人是人的最高本质。”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 中国2006年经济总量全球第四,但是人平GDP却排在世界100多位。 十七大报告将“翻两番”的目标由“总量”变为“人均”。报告提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进而强调经济增长与繁荣主要是要表现在居民的生活质量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上,快速发展必须要体现在广大民众对经济成果的分享上。
3、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基本要求 (1)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经济是基础;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文化是经济、政治、社会的反映; 社会建设是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在社会领域的综合体现。
(2)协调发展 协调发展是指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重点是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关系,协调好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关系,特别要通过协调解决地域、城乡、不同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贫富差距较大的问题,促进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共同进步。重点是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关系,协调好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关系,特别要通过协调解决地域、城乡、不同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贫富差距较大的问题,促进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共同进步。
(3)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人类在面临日益严重的生存危机、反思自身行为而提出的一种新型发展观,其核心内容是强调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持与人类发展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
《我们共同的未来》 1987年,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为主席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其核心之处在于阐述了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使人们认识到代际公平的重要性。
总之,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抓住了发展的内在规律,体现了四个文明建设的统一,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体现了过去发展、现在发展和未来发展的统一,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总之,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抓住了发展的内在规律,体现了四个文明建设的统一,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体现了过去发展、现在发展和未来发展的统一,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4、统筹兼顾是根本方法 统筹兼顾,是我们党长期执政中一条行之有效的重要经验,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方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五个统筹”即: • 统筹城乡发展; • 统筹区域发展; •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五个统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 • 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 • 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根本的是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切实做到统筹兼顾,既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根本的是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切实做到统筹兼顾,既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三、践行科学发展,推进城北战略 构建和谐社区(村),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各项工作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原则,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建设。当务之急是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包括化解社会矛盾,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际关系和谐。长远之计是激发社会创造活力。
1、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 胡锦涛同志阐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特征时指出,我们所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 : 民主法治 公平正义 诚信友爱 充满活力 安定有序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际关系和谐 人与社会和谐 人与自然和谐
2、积极化解各种人民内部矛盾 (1)认识矛盾 认识和谐,首先要认识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前提是要协调和化解矛盾。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是事物存在的普遍规律,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内在源泉和动力;要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即矛盾的观点看待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所谓和谐社会,不是否定矛盾,而是强调社会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求得统一和谐。
处于社会发展风险期的一些国家的经验教训表明: 高度重视协调各类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的相对和谐与稳定,至关重要。从各国现代化进程来看,当一个国家处于人均GDP1000美元至3000美元时,增长与问题、发展与矛盾交织在一起,是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社会矛盾最易激化的高风险期。
发展必然带来利益格局的变化,一些人利益满足,一些人利益受损,矛盾加剧;经济高速增长,同时衍生一些社会问题,如分配不公,贫富悬殊,矛盾激化,再遇到经济滑坡、金融风险等突发情况,会发生一些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
(2)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 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从源头上化解人民内部矛盾。 • 加强信访工作,综合运用教育、协商、调解、法律等方式,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 • 健全完善人民调解机制,加强社会矛盾纠纷调处。 • 建立和完善矛盾排查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预防突发性事件。
(3)以人为本,深入做好新时期的群众工作 吴仁宝的秘诀:我不怕群众不听话,就怕自己不听群众的话。只要我听群众的话,群众就听我的话。 做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听群众的话”
3、激发社会创造活力 • 社会活力是社会进步、协调、和谐的基础和条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充满发展活力的社会。 • 要把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作为构建和谐社区(村)的前提。 毛泽东:“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社会活力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和人本身等各个方面,既包括社会成员的个体活力,也包括全社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整合力。二者相互促进。
增强和谐社区(村)的活力,就是要使每个社区居民(村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重复调动起来、发挥出来,就是要充分发挥党组织整合社会的功能,营造和形成社区(村)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激发社会创造活力,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当前,特别要注意激发广大群众的创业愿望和动力,形成有利于创业的环境和保障,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
4、提高构建和谐社区(村)的能力 基层党员干部要增强五种本领: • 管理(服务)社区(村)事务的本领 • 开展群众工作的本领 • 协调利益关系的本领 • 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 • 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