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 likes | 285 Views
生物学固定( BO )与锁定内固定( LIF )的发展. AO-BO. AO 理论体系的建立: 1958 年 , 瑞士 M aurice E. M üller. M. A llgow er. R.Schneider 和 H. W illenegger 倡导组成的 AO 学派 (A rbeitsgemeinschaft für O steo synthesefragen, 英语国家称 AO 为 A S IF ( The A ssociat ion fo r the Study of Internal F ixat ion). AO 原则. : ① 解剖复位 ;
E N D
AO-BO • AO理论体系的建立: • 1958 年, 瑞士M aurice E. M üller. M. A llgow er. R.Schneider 和H. W illenegger 倡导组成的AO 学派(A rbeitsgemeinschaft für O steo synthesefragen, • 英语国家称AO 为A S IF( The A ssociat ion fo r the Study of Internal F ixat ion)
AO原则 • : ①解剖复位; • ②坚强固定; • ③保护血运; • ④功能康复。
AO 技术 • 四大类方法: ①螺钉加压; ②钢板加压; ③角钢板加压; ④张力带缝合 。 折块之间的加压是AO技术的核心
BO-biological osterosynthenis • BO概念、策略: • 生理的、合理的接骨术。 • BO 观点还仅仅是一种概念, 是AO 理论的发展和延续, 它不是一套独立的、成熟的理论, • 在体系方面BO 不能与AO 相提并论。
BO 新概念的核心 • 强调了微创技术和无创技术原则, 最大限度地保护骨折局部血运 • 1999 年Palmar 指出: “骨折的治疗必须着重于寻求骨折稳固和软组织完整之间的一种平衡, 特别是对于严重粉碎的骨干骨折。过分追求骨折解剖学的重建, 其结果往往是既不能获得足以传导载荷的固定,而且使原已损伤的组织的血运遭到进一步的破坏。”
BO固定原则 • (1) 远离骨折部位进行复位, 以保护局部软组织的附着; • (2) 不以牺牲骨折部的血运来强求粉碎骨折的解剖复位, 如必须复位的较大折块, 也应尽力保存其供血的软组织蒂部; • (3) 使用低弹性模量、生物相容性好的内固定器材; • (4) 减少内固定物与所固定骨之间的接触面(髓内及皮质外) ; • (5) 尽可能减少手术暴露时间。
BO技术与材料 • 骨折复位: • 强调“韧带整复原则”(L igamentotaxis), • 通过手法整复, 牵开器、骨外固定架或支撑钢板 • 骨折端得以牵开并恢复其长度, 即间接复位, 最大限度地保护骨折局部的血运, 充分发挥软组织合页或绞链作用 • 间接复位也应遵循微创或无创技术原则。
关节内的骨折 • ,AO 原则不变, 包括: • ①急症手术, 力争6h 内进行处理; • ②关节面的无创性解剖复位; • ③关节内折块的稳定固定; • ④通过植骨或支撑获得干骺端重建。 • 在具体方法上则更加强调局部血运保护
微创与结合内固定技术 • BO 新概念的具体体现主要有两方面: • ①微创技术(M IP,m inimal invasive p rocedure) ; • ②结合固定技术(CFT, combined fixation techniques) , • 2 种或以上创伤小的简单固定结合使用, 相互以长代短, 更接近于满足“Palmar 平衡”。 • “结合使用”、“小而理想”是一个基本的原则, 如 • 拉力钉+ 外架; 克氏 • 针+ 石膏托; 拉力针+ 旋转石膏夹板; 无针外固定器等。
2 种或以上创伤小的简单固定结合使用, 相互以长代短, 更接近于满足“Palmar 平衡”。 • “结合使用”、“小而理想”是一个基本的原则, 如 • 拉力钉+ 外架; 克氏针+ 石膏托; 拉力针+ 旋转石膏夹板; 无针外固定器等。
BO 康复观 • “早期活动” • “早期下床” • 并不等于“早期负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