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威海的变迁

wyatt-witt
Download Presentation

威海的变迁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威海古为东方嵎夷之地,夏、商属青州,周代为莱子国地。春秋战国为齐国属地。秦代属齐郡砢县。两汉属青州东莱郡,三国改属青州长广郡。西晋至隋代,屡有变迁,历属东莱国牟平县和青州长广郡昌阳县、东牟郡东牟县、光州东牟郡观阳县和牟平县等。唐代先后属登州、莱州、蓬莱。五代、宋代沿袭唐制。金元改属宁海州。明属莱州府宁海州、登州府宁海州。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设威海卫、成山卫、靖海卫,3卫隶属山东都司。清初,属登莱青道登州府宁海州。雍正三年(1725年),3卫改属登州府。雍正十三年 (1735年)改成山卫为荣成县。1898年,威海卫被英国强行租占。1930年10月,中国收回威海卫。1934年后,历属鲁东区、第七行政区、鲁东行辕。1940年荣成、文登解放,属山东省胶东行政区。1941年,属东海专区。1945年8月,设威海卫市(地专级),直属胶东行政区、1948年,改为县级市,属东海专区。1950年至1982年历属文登专区、莱阳专区、烟台专区、烟台地区。1983年威海市(今环翠区)改为省辖县级市,由烟台市代管,文登、荣成、乳山3县归烟台市管辖。1987年,威海市升为地级市,设立环翠区;烟台市的荣成、文登、乳山三县归威海市管辖。 威海的变迁

  2. 威海人的婚俗 • 一般结婚前要先定亲,烟台人称谓通日,也就是定一下结婚的具体日期。然后就可以商定结婚的一些习俗。当然烟台有一些结婚和定亲的小风俗,你不一定要照着办,只要双方父母觉得好就可以。如果就是想知道的话你可以给我留言。我个人觉得还是新事新办好。 烟台有个土规矩,结婚是要穿红鞋的,其实我们都不喜欢红鞋,过后也没法穿,但是一般老人家都挑这个,梳子、铜盆、镜子、还有红包袱,这些是结婚当天要拿的,还要给新郎买衣服鞋子,给婆婆买鞋子. 准备个红盆,里面放镜子,梳子,肥皂盒,香皂,各一对。 再用红绳绑两个花生,两个板栗,两个桂圆,两个........ 还有什么,偶忘记了。盆里还放红包吧,忘记了。 最后,用红包袱把红盆包起来。这个当你进婆家时,有人要从伴娘手里接过去的。叫“接福”吧。 其实一个地儿一个风俗,没太多的讲究。 另外,还要有个红箱子吧,具体放什么东西,我都忘了。 只记得到了婆家后,公公用包着红布的擀面杖在箱子的四周敲敲打打后,再打开。然后再把准备好的压箱钱放里面。

  3. 节日供神 古时渔民主要是敬龙王,海神娘娘,财神三宫,按一定的节令供奉。除夕之夜或初一早晨,渔民到龙王庙,海神娘娘庙烧香叩拜,或到海边摆供品,焚香纸,求神灵保佑一年太平;渔民家里都供有财神,每次出海前,渔民都要根据习俗上三柱香,以求神仙能能保佑他们。 祭祀渔神 渔民首次出海拉网,当捕到鱼之后,首先要练大鱼蒸熟盛于盘中,在船头奠酒焚香,祈祷龙王爷保佑海上发财。几条船在一起捕到鱼的时候,谁的船先打上鱼来,就放鞭炮、敲锣鼓,并拣最大最好的鱼供在船头。

  4.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169.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8.12亿元,增长6.2%;第二产业增加值725.42亿元,增长20%;第三产业增加值336.22亿元,增长16%。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9.2%、62%和28.8%。   “十五”期间,全市累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213.4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5.8%,高于“九五”时期平均增速2.5个百分点。   劳动就业形势比较稳定。年末全市县及县以上单位在岗职工人数37.92万人,增长5.9%;在岗职工工资总额59.4亿元,增长28.6%;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5663元,增长19.8%。全年通过多种途径使5.3万人实现就业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6%。   物价总水平温和上涨。在消费领域,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1%;居民消费价格中,非食品价格上涨0.3%,服务项目价格上涨0.6%,食品、烟酒及用品、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及通讯、居住等项目价格分别上涨3.1%、1.5%、0.8%、0.4%和5.1%,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等项目价格分别下降3.1%和0.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与上年持平。在生产领域,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4.7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1.15%。

  5. 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迅速扩大。全年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663.9亿元,比上年增长25.1%;城镇规模以上投资490.6亿元,增长26.6%;农村规模以上投资完成投资173.3亿元,增长21.2%;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58.3亿元,增长27.7%。   投资效益继续提高。项目建成投产率47.8%,新增固定资产291.7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43.9%。对外贸易2006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额13.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9%。全市进出口贸易总额95.1亿美元,增长26.1%。其中,出口60.1亿美元,增长27.0%;进口35.0亿美元,增长24.6%。全市新签订对外劳务承包合作合同441份,合同利用外资额3.0亿美元,增长114.0%;完成营业额2.5亿美元,增长84.7%;外派劳务6739人,增长12.0%;期末在外人数1.17万人,增长10.9%。

  6. 人民生活2006年是“十一五”计划的开局之年,各级政府始终以“富民强市”为目标,把富民扶民作为加快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采取多种措施,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尽力扶持弱势群体,让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质量不断提升。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06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万元,比上年增长12.2%。农民人均纯收入6841.59元,增长12.5%。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2006年威海市经济承接上年良好态势,企业经济效益较好,居民工薪收入稳步提高。二是随着城市居民投资渠道的拓宽和投资理念的更新,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成为家庭收入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原因:首先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进一步强化对“三农”的扶持政策,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其次是税费负担下降、市场粮价平稳回升、农民收入有所提高等诸多有利因素,使全市农民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7. 消费需求日益旺盛  在收入稳步增长的同时,城市居民家庭消费支出也同步增长,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理念的逐步转变,呈现出城市居民消费档次升级、领域拓宽、居民消费由“量”的满足向“质”的提高转变、由必需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转变的新格局。2006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0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1%,支出首次突破万元大关。农民的消费支出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人均消费性支出4004.66元,增长13.1%。其中,食品消费支出人均1450.54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9%。交通和通讯消费人均支出397.22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3%。医疗保健消费支出人均302.35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6%。居住消费人均支出588.63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6%。城乡居民消费需求明显上升。 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  从家庭消费性支出看,居民家庭消费呈现多元化,消费升级商品,如高档耐用品、住房、旅游消费成为新的消费热点。2006年,城市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为3085.36元,比上年增长13.3%;人均衣着消费支出为1671.73元,增长22.0%;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加快,购买量增加。城市居民人均日用耐用消费品支出461.20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3.4%,人均医疗保健支出748.80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7%;人均交通通讯支出1167.55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0%;人均教育支出529.97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5.4%;人均文化娱乐服务支出为231.74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4.0%,其中,团体旅游增长45.84%,人均用于杂项商品和服务类支出518.91元,比上年同期下降4.4%;人均居住支出1327.41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0.3%。

  8. 家庭高档耐用消费品日益普及  城市居民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139台,电冰箱、电冰柜120台,洗衣机84台,录音机80台,照相机62架,微波炉52台,影碟机和录放像机78台,家用计算机54台,空调器27台,固定电话89部,移动电话175部。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99台,电冰箱84台,家用电话96部。中高档耐用消费品大量进入寻常百姓家。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持续增长  年末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524.59亿元,比上年增长14.7%。人均储蓄存款1.88万元,列全省第3位。城乡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2006年,城市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0.02平方米,比上年同期增长2%。住房内在质量有了较大改善,99%的家庭住房为单元式配套住宅,63%的家庭住房为三居室,98%的居民用上了干净无污染的管道天然气和液化气,95%的家庭拥有了暖气、空调等取暖设施。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4.47平方米,居住环境也有了较大改观,绝大多数家庭用上了自来水、液化气,卫生洁净的居住环境成为农村居民的居住时尚。

  9. 2006年,各级各部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市财政支农资金达到13.8亿元,比上年增长25.1%。粮食生产能力稳中有增,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高,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农业科技含量大幅提高。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5%以上。农村政策得到全面落实,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展。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1971亿元,比上年增长9.3%。农民人均纯收入6842元,增长12.5%。在全省提前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95.3%,44.7万农民享受医疗补助。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村村通自来水。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