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1

第 32 讲 区域发展差异

第 32 讲 区域发展差异. 基础知识回顾. 一、东、中、西差异 1 .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 (1) 划分依据: 各地的 、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 。 (2) 范围: ①东部经济地带: 12 省市区。 ②中部经济地带: 9 省区。 ③西部经济地带: 陕 ( 秦 ) 、甘、宁、青、新、川 ( 蜀 ) 、渝、贵 ( 黔 ) 、滇 ( 云 ) 、藏 10 省市区。. 自然条件. 对外开放程度. 辽、冀、京、. 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 黑、吉、内蒙. 古、晋、豫、皖、鄂、湘、赣. 基础知识回顾.

wyatt-stone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 32 讲 区域发展差异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32讲 区域发展差异

  2. 基础知识回顾 一、东、中、西差异 1.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 (1)划分依据:各地的、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 (2)范围: ①东部经济地带: 12省市区。 ②中部经济地带: 9省区。 ③西部经济地带:陕(秦)、甘、宁、青、新、川(蜀)、渝、贵(黔)、滇(云)、藏10省市区。 自然条件 对外开放程度 辽、冀、京、 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 黑、吉、内蒙 古、晋、豫、皖、鄂、湘、赣

  3. 基础知识回顾 2.东、中、西部发展差异 (1)总体发展水平差异:中、西部明显于东部。 (2)具体经济差异表现 落后 第三产 加工制造业 农业 业 重型产业 过 轻型或轻重混合型产 业 渡性

  4. 基础知识回顾 进程快 外资企业 进程相对滞后 民营企 低 传统 业 型 高新技术 密 水平高 低 度大 高 低

  5. 基础知识回顾 (1)经济地带的范围:东部经济地带包括除港、澳、台外的所有临海的省级行政区及北京市;中部9省呈“T”型分布。 (2)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的发展差异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两方面。 温馨点拨

  6. 基础知识回顾 二、南方与北方 1.界线:一线。 2.北方地区 (1)所跨温度带: 。 (2)有利资源条件:、煤炭、石油、等丰富。 秦岭—淮河 暖温带、中温带 及寒温带 森林 铁矿

  7. 基础知识回顾 (3)限制性因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等。 (4)经济(工业):我国主要的 。 (5)当前任务:调整、扩大、改善等。 水资源不足 重工 业地区和能源基地 产业结构 对外开放 生态环境

  8. 基础知识回顾 3.南方地区 (1)所跨温度带:及少部分 。 (2)有利资源条件:丰富、 充足,矿产、生物资源、水力资源等相当丰富。 (3)限制性因素:灾害、 、山地丘陵区等。 (4)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5)问题:日趋紧张。 亚热带 热带地区 热量 水 分 有色金属 洪涝 环境 污染 地形破碎 外向型经济建设 人地关系

  9. 基础知识回顾 三、西部大开发 1.目的: 。 2.范围:包括西部地带的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中部地带的 和东部地带的 ,共12个省级行政单位。 缩小地区差距,加速西 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内蒙 古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 区

  10. 基础知识回顾 3.西部地区优势及不足 (1)优势:开发开放的优惠政策;丰富的自然资源,如: 资源。 (2)不足:落后, 匮乏。 矿产、油气、 水能、土地 人才、 基础设施 技术、资金

  11. 基础知识回顾 4.意义 (1)将西部地带的优势转变为 优势,将潜在优势转变为现实优势。 (2)缩小东、西部地带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实现共同富裕。 (3)加强,保持 。 (4)扩大需求,实施 战略。 资源 经济 协调发展 社会稳定 民族团结 与边疆安全 国内市场 可持 续发展

  12. 基础知识回顾 自1999年西部大开发以来,我国已先后开始实施了五大标志性工程: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和退耕还林(还草),实现了东、西部地区的“双赢”。 温馨点拨

  13. 高频考点讲练  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的区域发展差异是一系列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差异具体如下表所示: 考点一 三大经济地带的区域发展差异的影响因素

  14. 高频考点讲练

  15. 高频考点讲练

  16. 高频考点讲练 (2010年山东淄博模拟)读下表,完成(1)~(3)题。 我国东、中、西部农业产业结构及变化 例1

  17. 高频考点讲练 (1)表中三个地带,农业构成差异最大的农业部门是() A.种植业和林业         B.林业和牧业 C.渔业和牧业 D.种植业和渔业 (2)20世纪90年代以来,三个地带农业部门比重一直在下降的是() A.种植业和林业 B.林业和牧业 C.渔业和牧业 D.种植业和渔业

  18. 高频考点讲练 (3)造成三个地带农业部门差异的主要自然区位因素是() A.气候、劳动力、自然资源  B.科学技术、劳动力、交通运输 C.气候、地形、自然资源 D.气候、地形、科学技术

  19. 高频考点讲练 【解析】 第(1)题,由表中各部门比重可知,渔业和种植业差异较大。第(2)题,三个地带农业部门比重均下降的是种植业和林业;三个地带牧业、渔业比重均上升。第(3)题,选项中劳动力、科学技术、交通均不属自然区位因素。 【答案】(1)D(2)A(3)C

  20. 高频考点讲练 1.(2008年高考广东卷)20世纪80年代,我国在沿海设立了一批对外开放港口城市,开启了外商在中国大规模投资的序幕。根据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4)题。 资料1:见图1。 触类旁通 (随学随练,轻松夺冠)

  21. 高频考点讲练

  22. 高频考点讲练 资料2:见图2。

  23. 高频考点讲练 资料3:见图3。

  24. 高频考点讲练 资料4:见下表。 不同年份外商在中国直接投资的地区比例(%)

  25. 高频考点讲练 (1)图2表明外商在中国东、中、西部投资增长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共同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外商投资快速增长的原因是________(填正确项字母)(多选)。 A.自然条件优越 B.市场潜力大 C.矿产资源丰富 D.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成熟 E.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转移

  26. 高频考点讲练 (2)图3表明外商在中国投资的产业结构特征是________; 表格反映出外商在中国投资的地区分布特征是________。 (3)分析外商在东部投资的原因。 (4)中西部应该采取哪些对策吸引投资?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从图表中获取地理要素和定量关系的能力,描述和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以及探究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第(1)题,回答该题要结合资料2的折线图,从“升降”“快慢”以

  27. 高频考点讲练 及“波动”等方面分析。第(2)题,注意设问中的“产业结构”“地区分布”这些关键词,答题才不会偏离方向。第(3)题,原因分析类的试题,自然原因一般从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来分析,人为原因一般从历史条件、人类活动、交通、市场、政策、科技等方面分析,分析时应结合资料抓住主要原因。第(4)题,吸引外资要对内优化环境(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人口素质等),对外加强开放(优惠政策等)。

  28. 高频考点讲练 答案:(1)共同特征:①外商在中国投资增长速度变化大(波动性强);②1990~1992年增长(上升);③1994~1995年和1997~1998年减少(下降);④1992~1994年增长速度最快;⑤1998~1999年增长速度最慢 BDE (2)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第二产业) ①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沿海地区)或集中程度高;②东部高西部低(从东部向西部递减)

  29. 高频考点讲练 (3)原因:①地理位置优越;②交通便利;③地势低平,气候温和多雨(气候条件优越);④经济发达,城市密集;⑤基础设施完善;⑥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⑦文化科技发达,人口素质高;⑧市场潜力大,居民消费水平高,购买力强;⑨经济腹地广;⑩市场经济体制健全,优惠政策多(政府管理比较高效)。 (4)对策:①提高办事效率,优化投资环境;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③改善生态环境;④加大教育投入,培养高素质人才;⑤扩大税收等优惠政策;⑥调整产业政策,引导投资方向。

  30. 高频考点讲练 考点二 西部大开发的条件和重要措施

  31. 高频考点讲练

  32. 高频考点讲练 20世纪末以来,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已取得巨大成就。据此回答(1)~(2)题。 (1)制约西部发展最重要的经济原因是() A.资金、技术、人才匮乏 B.农业基础薄弱 C.水土流失严重 D.自然资源不足 例2

  33. 高频考点讲练 (2)我国政府推动东西部协调发展,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①给予西部大量的财政补贴 ②增加对西部基础设施的投资 ③保护西部的工业产品不受外部产品的竞争 ④发挥地区优势,积极引进人才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34. 高频考点讲练 【解析】(1)制约西部发展的原因有自然、社会、经济、历史等多方面的因素,由题意知,必须从经济因素加以考虑。西部地区能源、矿产资源丰富,而资金、技术、人才匮乏。(2)我国政府推动东西部协调发展采取的主要措施,一是开发性投资,二是采取措施帮助和鼓励西部地区发挥优势,引进人才,推动产业发展,而不是使其产品不受外部产品的竞争。 【答案】(1)A(2)B

  35. 高频考点讲练 2.我国西部大开发需要几代人持之以恒地进行不懈努力,既要有紧迫感,又要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请你运用有关的地理知识,读下图和下表回答问题。 触类旁通 (随学随练,轻松夺冠)

  36. 高频考点讲练

  37. 高频考点讲练 东、中、西部GDP占全国比重(%) 东、西部人均GDP变化及东西差距(单位:元)

  38. 高频考点讲练 (1)根据图上的编号填出相应省级行政区的简称。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2)根据以上资料分析,在1978~1998年期间,东部和西部GDP(国内生产总值)占国内比重的变化是________。东部和西部人均GDP的变化是________。

  39. 高频考点讲练 (3)西部大开发重点是依托交通干线,发挥中心城市作用,以线串点。在开发西北地区时应以____________铁路干线为重点,该铁路干线将西部的几个省级行政区中心城市串起来,它们分别是________。该线西段已与________________(国家名称)中亚铁路接轨通达西欧,成为西欧大西洋沿岸与东亚太平洋地区最近便的陆上通道。

  40. 高频考点讲练 (4)修建进藏铁路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进藏曾有青藏、川藏等方案。青藏铁路经过地区的地形、地貌特点是________;川藏铁路经过地区的地形、地貌特点是________。最终选择青藏铁路的好处是________。

  41. 高频考点讲练 解析:此题以西部铁路建设为线索,综合分析了西部地区的交通、地形状况,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联系性,也是当今我国经济建设中的热门话题。立意较新颖,贴近现实,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1)通过读我国行政区划图,可明显看出:①代表青海省,②代表西藏自治区,③代表四川省,它们的简称分别是青、藏、川或蜀。(2)通过读“东、中、西部GDP占全国比重(%)”表可以看出:在1978~1998年的20年

  42. 高频考点讲练 间,东部GDP占全国比重不断上升,而西部逐年下降;读“东、西部人均GDP变化及东西差距(单位:元)”表可以看出:东、西部的比值由1.89增大到2.34,说明东、西部差距明显扩大。(3)为了协调东西部的经济发展,必须进行西部大开发,拉动西部经济的发展。而西部大开发离不开交通,必须依托主要的东、西向的交通干线,发挥沿线中心城市的作用,特别是陇海—兰新线把沿线的西安、兰州、乌鲁木齐串联起来,向西直达哈萨克斯坦境内,最后到达西欧,形

  43. 高频考点讲练 成“第二亚欧大陆桥”,沟通了大西洋到太平洋的陆路交通。(4)西部大开发只依赖陇海—兰新线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修筑进藏铁路是势在必行的。计划中主要有两条方案:一条是青藏铁路线,它从格尔木出发,跃上昆仑山,穿过高海拔地区、高原冻土地带,跨越唐古拉山口,直达拉萨。一路上多高大山脉、山间盆地、宽谷,地面波状起伏,相对高度小,所以工程量小,费用少,工期短。另一条是川藏铁路,横贯横断山区,山高谷深,相对高度大,难度相对较大。所以选青藏铁路线比川藏铁路理想,该线建成于2005年10月15日。

  44. 高频考点讲练 答案:(1)青 藏 川或蜀 (2)东部GDP占全国比重上升,中西部下降 东西部差距明显扩大 (3)陇海—兰新 西安、兰州、乌鲁木齐 哈萨克斯坦 (4)多高大山脉,山间有盆地、宽谷,地面波状起伏,相对高度小 横贯横断山区,山高谷深,相对高度大 修建铁路工程量小,费用少,工期短

  45. 规律方法技巧 一、对外开放程度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

  46. 规律方法技巧 二、南方与北方的主要差异对比 我国东部地区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在多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主要表现如下表所示:

  47. 规律方法技巧

  48. 规律方法技巧

  49. 规律方法技巧 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地理意义 (1)1月0 ℃等温线;(2)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3)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4)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5)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 知识链接

  50. 当堂自测巩固 点击进入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