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 likes | 396 Views
第三单元. 八音之乐. 古人为了便于区分,按照制作材料的不同把它们分为八大类,统称为八音,这八大类分别是:金、石、丝、竹、匏、土、革、木。 金 —— 青铜类的乐器 (编钟等) 石 —— 主要是石灰石,其次有青石和玉石(磬等)丝 —— 各种弦乐器(琵琶、胡琴等) 竹 —— 竹制吹奏乐器(竹笛、萧等) 匏 —— 葫芦类的植物果实(笙等) 土 —— 陶制乐器(埙、陶笛等) 革 —— 主要是各种鼓(悬鼓和建鼓等) 木 —— 木头制做的乐器,已经很少见(敔、柷等). 你了解下面的中国民族乐器吗?. 埙. 笛. 笙. 云锣.
E N D
第三单元 八音之乐
古人为了便于区分,按照制作材料的不同把它们分为八大类,统称为八音,这八大类分别是: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古人为了便于区分,按照制作材料的不同把它们分为八大类,统称为八音,这八大类分别是:金、石、丝、竹、匏、土、革、木。 金——青铜类的乐器 (编钟等) 石——主要是石灰石,其次有青石和玉石(磬等)丝——各种弦乐器(琵琶、胡琴等) 竹——竹制吹奏乐器(竹笛、萧等) 匏——葫芦类的植物果实(笙等) 土——陶制乐器(埙、陶笛等) 革——主要是各种鼓(悬鼓和建鼓等) 木——木头制做的乐器,已经很少见(敔、柷等)
你了解下面的中国民族乐器吗? 埙 笛 笙
云锣 梆子 磬 二胡 堂鼓
芦笙 • 芦笙,是苗、侗、水、瑶、仡佬等族单簧气鸣乐器。古称卢沙。苗、侗、水语都称梗 。苗语又称嘎斗、嘎杰、嘎东、嘎正等。侗语又称梗览、梗览尼、梗劳等。瑶语称娄系 。流行于贵州、广西、湖南、云南、四川等省区。历史悠久,形制多 样,音色明亮、浑厚,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民间常用于芦笙舞伴奏和芦笙乐队合奏。经过 改革,已在民族乐队中应用,可独奏、重奏或合奏,有着丰富的表现力。
埙---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 • 埙是中国迄今所发现的最早的一种吹奏乐器之一,大多由泥土制成。据考古学家考证,埙产生于史前时代,首次发掘是在西安的半坡遗址,该遗址记载了大约7000年前繁荣的母系氏族社会的人类文明是原始先民们在长期生产劳动实践中逐步创造出来的乐器。早期雏形是狩猎用的石头(古有记载谓之“石流星”),由于石头上有自然形成的空腔或洞,当先民们用这样的石头掷向猎物时,空气流穿过石上的空腔,形成了哨音,这种哨音启发了古代先民制作乐器的灵感,早期的埙就是这样产生的。 埙的音色幽深、悲凄、哀婉、绵绵不绝,具有一种独特的音乐品质。古人将埙的声音形容为立秋之音 。
笛子 • 竹笛由一根竹管做成,里面去节中空成内膛,外呈圆柱形,在管身上开有1个吹孔、1个膜孔、6个音孔、2个基音孔和2个助音孔。竹笛流传地域广大,品种繁多。使用最普遍的有曲笛、梆笛和定调笛。还有玉屏笛、七孔笛、短笛和顺笛等。
欣赏表演 演奏地址: 笙:http://you.video.sina.com.cn/b/11102104-1309400293.html 埙:http://v.guqu.net/xun/ 笛子:http://you.video.sina.com.cn/b/11102104-1309400293.html编钟表演: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MxODA5Mg==.html 鼓乐合奏:http://6.cn/w/uD60yGzjHCri_Fyf0wZWMw 旦角表演: http://v.wangyou.com/p2333334.htm 梅兰芳:贵妃醉酒http://program.aeeboo.com/636510.html
琵 琶:拔弦乐器。秦汉时称“批把”、“弦鼗”。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以后有断改进,发展为阮咸、秦琴、三弦、月琴等多种形制,其共同特点为圆形直颈,宋以前均称琵琶。南北朝时又有曲项琵琶传入,隋唐年间盛极一时,有龟兹琵琶、五弦、忽雷等,其共同特点为半梨形曲项,当时统称为胡琴。唐宋以来,在两种琵琶基础上不断改进,逐渐形成现今形制:音箱呈半梨形,面平背圆,以桐木板蒙面,琴项向后弯曲,颈与面板上设“相”和“品”,张四根琴弦,按四五度关系定弦。演奏方法改原横抱为竖抱,改原用拔子弹奏为五手指弹奏,成为独奏、伴奏和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许多地方戏曲剧种、曲艺曲种都用为伴奏乐器。近代通行的琵琶为四相十三品,后经改革,增至六相二十三(四)品,能奏所有半音。 十面埋伏
楚汉相争 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与汉王刘邦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县东南),展开最后的大决战,刘邦起用韩信为大将,以30万汉军的绝对优势把十万楚军紧紧包围在垓下楚营内。夜间,刘邦的谋士张良令会楚地方言的汉兵用箫吹楚曲,唱楚歌,以此动摇楚军军心。项羽听到楚歌声以为西楚已失,被困的楚军则思乡心切,斗志瓦解,纷纷逃散,项羽身边仅剩下千余人,于是决定黎明突围,返回江东,项羽爱妾虞姬自知难于一同突围,遂自刎于军中。项羽骑着乌骓马,带领800余骑兵,终于杀出重围,渡过淮水时,所随只有百余骑,至阴陵(今安徽定远县南)时又迷了路,陷入沼泽地区。抵东城(今安徽和县北)时只剩28骑相随。汉军一直在追杀,项羽引兵上了一小山(此山现在安徽和县北70里处,后被称为“四马山”、“九头山”),与汉军冲战数次,最后逃到乌江边,只剩他一人一骑,自感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而死。 音乐故事
你能听出这两首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姑苏行》 《光明行》 . 笛子 二胡
姑苏行:笛子独奏,江先渭采用昆曲音调创作,是一首颇具江南丝竹韵味的优秀笛曲。姑苏行:笛子独奏,江先渭采用昆曲音调创作,是一首颇具江南丝竹韵味的优秀笛曲。 乐曲优扬委婉,表现了美丽的姑苏风光和人们游览时的愉悦心情.颇具江南丝竹韵味。 第一段:宁静的引子,悠扬抒情甜美,展现了优美的姑苏风光。 第二段:抒情优雅的行板,表现人们观赏精巧秀丽的苏州园林时的愉悦心情。 第三段:起伏的小快板,热情欢快,运用切分节奏表现游人嬉戏的欢快情绪。 第四段:第二段的减缩再现,更加委婉动听,表现游人沉醉于美丽的景色之中,流连忘返,余音悠长婉转,令人回味。 姑苏行
二胡独奏曲,刘天华作于1931年春。这是一首振奋人心的进行曲,旋律明快坚定,节奏富于弹性。用主和弦的分解进行构成的号角式音调,在乐曲中占主导的地位。二胡独奏曲,刘天华作于1931年春。这是一首振奋人心的进行曲,旋律明快坚定,节奏富于弹性。用主和弦的分解进行构成的号角式音调,在乐曲中占主导的地位。 全曲共分为四段,另有引子和尾声。在我国民族音乐传统习用的循环变奏的基础上,采用西洋的复三部曲式的特点,结构严整。在引子中,可以听到坚定整齐的步伐行进声,然后出现小军鼓似的敲击节奏和昂扬的音调。 第二段进行曲风格的旋律,流畅舒展,优美如歌。先在G调上用内弦演奏出现,而在D大调上重复主题时,则移至外弦演奏,这样运用内、外弦不同的特性,乐曲由一种内在的、被抑制的热情,发展为更加开朗和富于自信心的新的音乐形象。第三段将 2 32 1 2 3 1这一富有特性的音型加以重复、模进、移调,作不断呈现。犹如人们踏着矫健步伐,昂首阔步地前进。尾声中,利用颤弓的特殊效果再现第二段的主题,并且加以扩展;当情绪发展到高潮时,又运用了紧缩重复的手法,使音乐更加热烈;最后出现了模拟军号声的主三和弦分解进行的旋律,这一切都使全曲生气勃勃,充满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和对光明前途的乐观自信。 光明行
《十六板》 《十六板》是19世纪初清代文人荣斋所编的《弦索备考》(十三套)中的一曲。编者对其十分重视,认为“此套最难,皆因字音交错强让之妙”。 《十六板》是十三套中最难的一套,它是一首有复调因素的管弦乐合奏曲。其主旋律是《十六板》,对位旋律是《八板》。全曲除开头的引子外,共分十六段,由《十六板》通过加繁、缩减、变节奏等变奏手法,自由变奏十六次组成。每次反复时,对位旋律《八板》也随之反复,但不作任何变化。 《弦索十三套》的编者只不过根据当时已有的演奏情形,用书面予以明确的记录而已。但这种经验只有靠分部的总谱才能记写出来。编者创造这样的记谱法,对较全面地记录民间音乐,的确有着积极的意义。它反映了我国人民群众的智慧与创造才能,也标志着我国音乐的一种新的发展倾向。
你能否听出这两首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行街》 《小放驴》 江南丝竹、吹打乐
它们的演奏形式和音乐风格曲调的不同 江南丝竹:流行于江苏南部、上海、浙江西部一带的器乐曲,乐队以丝弦和竹管乐器为主,所以称为丝竹乐,在这些地区的城市和农村都很流行丝竹乐,但风格完全不同。城市丝竹乐风格典雅华丽,加花较多,流传很广;而农村则常用锣鼓,气氛热烈,风格简朴。 吹打乐:中国传统器乐乐种。由吹管、打击两类乐器演奏,民间俗称锣鼓或鼓吹,如十番锣鼓、潮州锣鼓、西安鼓乐、山东鼓吹等。吹打乐历史悠久。吹打乐的主要演奏场合为庆典、节日、婚丧和农闲季节的迎神赛会等。在演奏曲目和演奏风格上,又分为粗吹锣鼓和细吹锣鼓两类。粗吹锣鼓多用唢呐、管、长尖等乐器,声势浩大。
《行街》 《小放驴》
江南丝竹 吹打乐
锣:打击乐器。铜制,圆形扁平,直径约3_0_公分,有锣门(_即锣心,直径约1_0_公分的圆平面)_、锣边(_与锣心相连的外围斜面)_两部分。奏时左手持锣绳,使锣面垂直,右手持击槌,以槌头(_用布裹成)_击打锣门或锣边而发音。锣音高亢。京剧所用形体较小,称京锣。多用于武将或袍带人物的上下场,或战争及配合突变的情感等。打法有重击、轻击、闷音、掩音、揣锣、打边等。 中国打击乐 堂鼓:打击乐器。鼓框松木制,上下两面蒙牛皮,直径约23至32厘米,鼓高60厘米,置于木架之上,演奏时双手用木棰敲击鼓面、鼓边、鼓心以求音色变化,还可控制敲击力量,产生音量对比。堂鼓用于京剧等地方戏剧和民间歌舞的伴奏以及吹打乐和民间乐器合奏。
镲:打击乐器。铜制,圆形中间突起,中心有一个小孔,两片成一副,演奏的人双手各持一片,相击发音,声音响亮,没有固定音高。常用来伴奏戏曲、秧歌,也可以用于合奏或演奏民间吹打乐。镲:打击乐器。铜制,圆形中间突起,中心有一个小孔,两片成一副,演奏的人双手各持一片,相击发音,声音响亮,没有固定音高。常用来伴奏戏曲、秧歌,也可以用于合奏或演奏民间吹打乐。 木鱼:打击乐器。原为佛教“梵吹”(宗教歌曲)的伴奏乐器,清代以来流行于民间。呈团鱼形,腹部中空,头部正中开口,尾部盘绕,其状昂首缩尾,背部(敲击部位)呈斜坡形,两侧三角形,底部椭圆;木制棰,棰头橄榄形。木鱼大小不一,音高不同。在民族乐队中,备有音高不同、数量不等的成套木鱼,按五声、七声音阶或十二平均律排列组合,常用于轻快活泼的乐曲中,有时可独奏简短的乐句,或用来模仿马蹄声的音响效果。木鱼是广东地区曲艺“木鱼歌”的击节乐器。
十番锣鼓 《十番锣鼓》是江南一带民间器乐种,以流传于江南南部,尤其是苏州、无锡一带为主。旧时用于婚、丧、喜、庆等场合。“十”是多的意思,“番”是翻花样的意思。十番锣鼓在明清时已流传与民间,有“十样锦”“十不闲”之称,其特点是已锣鼓段落与旋律段落交替或重叠进行,所选用乐器包括:笛、笙、琵琶、二胡、三弦、板鼓、云锣、大锣、大小钹、同鼓、木鱼等。在套头曲中通常有“大四段“(四番)的锣鼓部分,本课所选的是以十番锣鼓的形式演奏的乐曲。
戏曲中的人物角色 生 旦 净 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