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6

任务:地形图的测绘

任务:地形图的测绘. 任务:地形图的测绘. 知识目标: 掌握比例尺的概念和比例尺精度,了解比例尺表示方法的分类。 了解地形图的分幅与编者按号。 掌握地物符号的种类、等高平距、等高距、等高线及其种类、了解典型地貌的等高线。 了解地形图图外注记的方法。 了解图纸的选取,掌握绘制坐标网格和展绘控制点。 理解碎部点的选取,掌握一个测站点的测绘工作内容及程序,地物和地貌描绘的方法。 了解如何进行地形图的拼接、检查与整饰. 能力目标: 能掌握地形图测绘的方法, 能正确使用经纬仪进行视距测量。. 一、 地形图基本知识. 一、 地形图概述

wright
Download Presentation

任务:地形图的测绘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任务:地形图的测绘

  2. 任务:地形图的测绘 知识目标: • 掌握比例尺的概念和比例尺精度,了解比例尺表示方法的分类。 • 了解地形图的分幅与编者按号。 • 掌握地物符号的种类、等高平距、等高距、等高线及其种类、了解典型地貌的等高线。 • 了解地形图图外注记的方法。 • 了解图纸的选取,掌握绘制坐标网格和展绘控制点。 • 理解碎部点的选取,掌握一个测站点的测绘工作内容及程序,地物和地貌描绘的方法。 • 了解如何进行地形图的拼接、检查与整饰 能力目标: • 能掌握地形图测绘的方法, • 能正确使用经纬仪进行视距测量。

  3. 一、 地形图基本知识 一、地形图概述 地球表面上的物体分为地物和地貌两大类。 • 地物——地球表面自然或人工形成的物体。 • 地貌——地面的高低起伏。 • 地形——狭义地讲是指地貌,广义地讲是指 地物和地貌的总称。 • 地形图——研究地物、地貌状况及地面点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的地图。 • 地形图具有广泛的用途,特别在各种工程建设中,它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料。

  4. 1、地形图: 地形图是将地面上一系列地物与地貌,通过综合取舍,按比例缩小后用规定的符号描绘在图纸上的正射投影图。 • 正射投影(等角投影)——就是将地面点沿铅垂线投影到投影面上,并使投影前后图形的角度保持不变,所以图纸上的地物、地貌与实地上相应的地物、地貌相比,其形状是相似的。 • 小区域的地形图是地面实际情况在水平面上的投影; • 当测区范围较大时,则应考虑地球曲率的影响,投影面应为球面。

  5. 2、地形图的分类 • 平面图:仅表示地物,不表示地貌的地形图。 • 专题图:侧重反映某一专题内容的地形图(如地质图、地籍图、土地资源图、房产图等); • 线划图:用测量仪器在实地施测地面点位置用符号与线划描绘的地形图; • 影像图:采用航空摄影像片与手工(或计算机)描绘线划的符号表示的地形图; • 数字图:它是把密集的地面点用三维坐标存储在计算机中,通过计算机既可转化成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也可直接用于工程设计和信息查询等。

  6. (7-1) 二. 地形图的比例尺 • 1. 比例尺 地形图上任意线段长度(d)与地面上相应线段的水平长度(D)之比,称为地形图的比例尺,一般用分子为1的整分数表示,即 式中:M称为比例尺分母。显然,M就是将地球表面缩绘成图的倍数。 • 比例尺的大小是以比例尺的比值来衡量的,分数值越大(分母M越小),比例尺越大。

  7. 我国测绘和编制的各种不同比例尺的地形图: • 小比例尺:1:100万、1:50万、1:20万 ; • 中比例尺:1:10万、1:5万、1:2.5万; • 大比例尺: 1:1万、1:5 000、1:2 000、1:1 000、1:500。 各种土木工程建设通常使用大比例尺地形图。

  8. 比例尺 1:500 1:1 000 1:2 000 1:5 000 比例尺精度(m) 0.05 0.1 0.2 0.5 2.比例尺的精度 地形图上0.1 mm所表示的实地水平长度,称为地形图比例尺的精度。 • 地形图上所表示的地物、地貌细微部分与实地有所不同,其精确与详尽程度,受比例尺不同的影响。 • 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比例尺精度如下表所示。

  9. 地形图的比例尺精度的作用 • 根据比例尺精度确定实地量测精度。 如在1:500地形图上测绘地物,量距的精度: D=5000.1mm=50mm=5cm;量距的精度只需取到5 cm即可,因为量得再精细,在图上也无法表示出来。 • 可根据用图的要求,选用测绘地形图的比例尺。 如某项工程建设,要求在图上能反映地面上10 cm的精度(即测图的精度为10 cm),则应选用的比例尺: M=D/0.1mm=100/0.1=1000 答:测图比例尺不应小于1:1 000 采用何种比例尺测图,应从工程规划、施工实际情况需要的精度出发,不应盲目追求更大比例尺的地形图,因为同一测区范围的大比例尺测图较小比例尺测图更费工费时。

  10. 三、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分幅、编号和图外注记 1、分幅和编号 图幅:指图的幅面大小,即一幅图所测绘地貌、地物的范围。 地形图的分幅:分为两大类: 梯形分幅法:主要用于中小比例尺地形图, 矩形分幅法:主要用于大比例尺地形图 l矩形分幅: 图幅一般为40cm×40cm、50cm×50cm或40cm×50cm,以纵横坐标的整公里数或整百米数作为图幅的分界线。 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分幅是以1:5000比例尺为基础,按四种规格逐级扩展。

  11. 比例尺 图幅大小(cm×cm) 实地面积(km2) 一幅1:5000图幅包含相应比例尺图幅数 1:5 000 40×40 4 1 1:2 000 50×50 1 4 1:1 000 50×50 0.25 16 1:500 50×50 0.625 64 各种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图幅大小见表7-2(以正方形分幅为例)。 表7-2 矩形分幅及面积

  12. l 矩形图幅的编号: 1)一般采用该图幅西南角的x坐标和y坐标(以公里为单位)加连字符来表示( x-y )。 2)编号时坐标取位: • 1:5 000地形图,坐标取至1 km; • 1:2 000、1:1 000地形图,坐标取至0.1 km; • 1:500地形图,坐标取至0.01 km。 如一张1:2000的地形图,其西南角的坐标: x= 4 510.0 km和y=45.5 km,其编号为:4 510.0 -45.5。 l 自由分幅编号: 在工程建设和小区规划中一般以一定顺序编号,如可以按行列式或自然序数法编号。在铁路、公路等线形工程中应用的带状地形图,图的分幅编号可采用沿线路方向进行。

  13. 2 、图外注记 为了图纸管理和使用的方便,在地形图的图框外有许多注记,如图名、图号、接图表、图廓等,见图7-2。 l图名和图号 图名——本幅图的名称,常用本幅图内最著名的城镇、村庄、厂矿企业、名胜古迹或突出的地物、地貌的名字来表示。 图号——图的编号。 图名和图号标在图幅上方中央。 l接图表 接图表:是本幅图与相邻图幅之间位置关系的示意图,供查找相邻图幅之用。接图表位置是在图幅左上方,绘出本幅与相邻八幅图图名或图号。

  14. l图廓和坐标格网 图廓——图幅四周的范围线,它有内外图廓之分。 内图廓线:地形图分幅时的坐标格网,是测量边界线。 外图廓线:是距内图廓以外一定距离绘制的加粗平行线,仅起装饰作用。 坐标格网线的位置——在内图廓外四角处注有坐标值,并在内图廓线内绘有10cm间隔互相垂直交叉的5mm短线,表示坐标格网线的位置。 在内、外图廓线间还注记坐标格网线的坐标值。 l 其它注记:外图廓线之外,还应注明测量所使用的平面坐标系、高程系、比例尺、成图方法、成图日期及测绘单位等,供日后用图时参考。

  15. §7—2 地形图图式 一、地形图图式的概念 • 地形图图式:在地形图中用于表示地球表面地物、地貌的专门符号称为~。 • 比例尺不同,各种符号的图形和尺寸也不尽相同。 • 国家测绘局颁发的《地形图图式》是一种国家标准,它是测绘、编制、出版地形图的重要依据,是识图、用图的重要工具。 • 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和需要,各部门也制定有专用的或补充的图式。 图7-3是对1:2 000、1:1 000和1:500地形图所规定的《地形图图式》的一部分。

  16. 二、 地物符号 地物符号分为四种类型: 1. 比例符号 (见图7-3) 将实际地物的大小、形状和位置按测图比例尺缩绘在图上的符号,称比例符号。这类符号用于表示轮廓大的地物,如房屋、农田等,一般用实线或点线表示。 2. 非比例符号 不按测图比例表示实际地物大小与形状的符号,称非比例符号。这类符号又称记号符号,实际是放大了的符号,它只表示地物的位置,不能表示其形状和大小。如各种测量控制点、烟囱、路灯等。

  17. 3. 半比例符号(见图7-3) 在宽度上难以按比例表示、在长度方向可以按比例表示的地物符号,称半比例符号,亦称线状符号。此类符号用于表示线状地物,符号以定位线表示实地物体真实位置。 符号定位线位置如下: ①成轴对称的线状符号: 定位线在符号的中心线,如铁路、公路、电力线等。 ②非轴对称的线状符号: 定位线在符号的底线,如城墙、境界线等。 4. 注记符号(见图7-3) 具有说明地物名称、性质、用途以及带有数量、范围等参数的地物符号,称注记符号。如工厂的名称、植被的种类说明、特殊地物的高程注记、建筑物的种类和层数等。

  18. 符号的使用界限 • 比例符号与半比例符号、比例符号与非比例符号的使用界限是相对的。 • 如某道路宽度为6m, 在小于1:1万地形图上用半比例尺符号表示, 在1:1万及其以上大比例尺图上则用比例符号表示。 • 总之: 测图比例尺越大,用比例符号描绘的地物越多; 测图比例尺越小,用非比例符号或半比例符号描绘的地物越多。

  19. 三. 地貌符号 地貌形态多种多样,对于一个地区可按起伏的变化分为四种地形类型: • 平地:地势起伏小,地面倾斜角一般在3°以下; • 丘陵:地面高低变化大,倾斜角一般在3°~10°; • 山地:高低变化悬殊,倾斜角一般在10°~25°; • 高山地:绝大多数倾斜角超过25°的。 表示地貌的方法有多种,对于大、中比例尺地形图主要采用等高线法。对于特殊地貌采用特殊符号表示。

  20. 图7-4 • 1. 等高线表示地貌原理 • l)等高线:是地面上高程相同的相邻各点连成的闭合曲线。 • l原理:用一组等距(h相等)的水平面去切某高地,得到一组截交线。然后再将各截交线垂直投影到水平面上,并按测图比例缩小,就得出表示该地貌的等高线 • (如图7-4)。

  21. 地形 类别 表7-3 地形图的基本等高距m 1:500 1:1 千 1:2 千 1:5 千 比例尺 平坦地 0.5 0.5 1 2 丘陵地 0.5 1 2 5 山地 1 1 2 5 高山地 1 2 2 5 2) 等高距和等高线平距 • 等高距: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差,称等高距.即图7-4中所示的水平截面间的垂直距离,用h表示. 同一幅地形图中等高距是相同的。 • 基本等高距:在《工程测量规范》中,对等高距作了统一的规定,这些规定的等高距,称为基本等高距,如表7-3。

  22. l等高线平距d : 相邻等高线之间的水平距离, 称 ,用d 表示。 l地面坡度i :等高距h 与等高线平距d的比值,称为,用i 表示。( i = h / d ) 因为同一幅地形图上基本等高距是相同的,故等高线平距的大小将反映地面坡度的变化。 等高线: 平距越小,地面坡度越大; 平距越大,地面坡度越小; 平距相同,坡度相等。 根据地形图上等高线的疏密可判定地面坡度的缓陡。

  23. 3) 等高线种类 (1)首曲线:按基本等高距绘制的等高线,称为首曲线,也称基本等高线。用线宽为0.15mm的细实线表示。 (2)计曲线:由零米起算,每隔四条基本等高线绘一条加粗的等高线,称为计曲线。计曲线的线宽为0.3mm,其上注有高程值,是辨认等高线高程的依据。 (3)间曲线:按二分之一基本等高距而绘制的等高线,称间曲线,用长虚线表示。 (4)助曲线:按四分之一基本等高距而绘制的等高线,称助曲线,用短虚线表示。 间曲线和助曲线用于首曲线难以表示的重要而较小的地貌形态。

  24. 4) 典型地貌及其等高线表示法 将地面起伏和形态特征分解观察,不难发现它是由一些典型地貌组合而成的。 (1)山头和洼地 山头:凡是凸出而且高于四周的单独高地叫山,大的称岭,小的称丘,山岭和山丘最高部位称~。 洼地:比周围地面低,且经常无水的地势较低的地方称为凹地,大范围低地称盆地,小范围低地称~。 山头等高线(图7-5图a):内圈等高线的高程注记大于外圈者 为山头; 洼地等高线(图7-5图b):内圈等高线的高程注记小于外圈者 为洼地。 区别山头与洼地,也可使用示坡线。

  25. 示坡线:是一端与等高线连接并垂直于等高线的短线,用以指示低洼方向。示坡线:是一端与等高线连接并垂直于等高线的短线,用以指示低洼方向。

  26. (2)山脊与山谷 山脊:是山顶向一个方向延伸的凸棱部分。图7-6 山脊线:是山脊最高点连线(实线)。 山脊等高线:表现为一组凸向低处的曲线。 山谷:相邻山脊之间的低凹部分。 山谷线:山谷最低点连线(虚线) 。 山谷等高线:表现为一组凸向高处的曲线, 如图7-6所示(图a为山脊,图b为山谷)。 l山脊线又称分水线:雨水会以山脊线为分界线流向两侧坡面。 l山谷线又称集水线:雨水由两侧山坡汇集到谷底,然后沿山谷线流出。 l山脊线和山谷线合称为地性线(或地形特征线)。

  27. (3)鞍部(如图7-7) • 鞍部:是相邻两山头之间呈马鞍形的凹地。鞍部既处于两山顶的山脊线连接处,又是两集水线的顶端。 • 鞍部等高线:是在一圈大的闭和曲线内,套有两组小的闭和曲线。  (4)陡崖和悬崖 • 陡崖:是地面坡度大于70的陡坡,甚至为90的峭壁, • 陡崖等高线:在该处非常密集或重合为一条线,因此采用陡崖符号来表示,如图7-8。 • 悬崖:是上部突出,下部凹进的陡崖。 • 悬崖等高线:投影在平面上呈交叉状,见图7-9。 图7-10为某地区的地势景观图和用等高线描绘的地形图。

  28. 图7-10

  29. 5. 等高线的特性 (1)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高程相等。 (2)等高线为连续闭合曲线。如不能在本图幅内闭合,必定在相邻或其它图幅内闭合。等高线只能在内图廓线、悬崖及陡坡处中断;另外,遇道路、房屋等地物符号和文字注记时可局部中断,其余情况不得在图幅内任意处中断。间曲线、助曲线在表示完局部地貌后,可在图幅内任意处中断。 (3)等高线不能重合、相交,但在陡崖和悬崖处除外。 (4)同一幅图内,等高线平距小表示坡度陡,平距大则坡度缓,平距相等则坡度相等。 (5)等高线的切线方向与地性线方向垂直。

  30. §7—3 测图前的准备工作 • 概述 • 地形图测绘是在控制测量工作之后,以控制点为测站点,测定其周围的地物、地貌的特征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按测图比例尺缩绘在图纸上,并根据地形图图式规定的符号,勾绘出地物、地貌的位置、形状、和大小,形成地形图。

  31. §7—3 测图前的准备工作 一. 搜集资料与现场踏勘 l 搜集资料:测图前应搜集测区已有地形图及各种测量成果资料: • 已有地形图的测绘日期、坐标系统、相邻图幅图名、相邻图幅控制点; • 本图幅控制点的点数、等级、坐标、相邻控制点位置和坐标、测绘日期、坐标系统及控制点的点之记。 • l 现场踏勘:了解测区位置、地物地貌情况、通视、通行及人文、气象、居民地分布等情况,并根据收集到的点之记找到测量控制点的实地位置,确定控制点的可靠性和可使用性。

  32. 二. 制定测图技术方案 l根据测区地形特点及测量规范对图根点数量和技术要求,确定图根点位置和图根控制形式及其观测方法等。 l确定测区内水准点数目、位置、连测方法等。 l测图精度估算、测图中特殊地段的处理方法及作业方式、人员、仪器准备、工序、时间等亦均应列入技术方案之中。

  33. 四. 图纸准备 地形图的测绘一般是在野外边测边绘,因此测图前应先准备图纸。包括在图纸上绘制图廓和坐标格网,并展绘好各类控制点。 1、图纸选择 l聚酯薄膜:一面打毛,厚度为0.07~0.10mm, 优点:伸缩率小于0.2‰。聚酯薄膜坚韧耐湿,沾污后可洗,便于野外作业,图纸着墨后,可直接晒蓝图。 缺点:有易燃,折痕不能消失等不足。 聚酯薄膜是透明的,测图前在它与测图板之间应衬以白纸或硬胶板。 l白绘图纸:可用于小地区大比例尺测图。

  34. AO> 2、绘制坐标格网 为将各种控制点根据其平面直角坐标值x、y展绘在图纸上,因此 可以到测绘仪器用品商店购买印制好坐标格网的图纸。 也可在图纸上先绘出10cm×10cm正方形格网,作为坐标格网(又称方格网)。 按下述两种方法绘制: (1)对角线法(如图7-11所示) ; (如绘50*50cm) • 连接图纸两对角线交于O点; • 计算 半对角线长: • 从O点起沿对角线量取四段等长的线段OA=OB=OC=OD得A、B、C、D,并连线得矩形ABCD。

  35. 在矩形四条边上自下向上或自左向右每10cm量取一分点;在矩形四条边上自下向上或自左向右每10cm量取一分点; • 连接对边分点,形成互相垂直的坐标格网线及矩形或正方形内图廓线。

  36. l 坐标格网的检查:对绘出坐标格网的要求是: • 方格的边长应准确,误差不超过0.2 mm; • 纵横格网线应互相垂直,方格对角线和图廓对角线的长度误差不超过0.3 mm。 • 超过允许偏差值,应改正或重绘。 l 整饰:擦去图幅内多余线条,只留下图廓线、四角坐标、图号、比例尺以及方格网十字交叉点处5mm长的相互垂直短线(图7-12) (2)绘图仪法 在计算机中用AutoCAD软件编辑好坐标格网图形,然后把图形通过绘图仪绘制在图纸上。

  37. 3. 展绘控制点 l确定坐标格网左下角坐标值:根据图幅在测区内位置确定。 如图7-12所示. l展点: 用坐标展点仪展绘:控制点图根点按坐标绘在图纸上。 人工展点:控制点A坐标为:xA=764.30 m ,yA=566.15 m。首先确定A点所在方格位置为k l m n。自k和n点向上用比例尺量64.30 m,得出a、b两点,再自k和l点向右用比例尺量66.15 m,得出c、d两点,连接ab和cd,其交点即为A点在图上位置。 l检查:用尺量出相邻控制点间的距离,其长度误差在图上不应超过0.3mm;相邻边构成的夹角与实测值之差要小于限差。

  38. l展点xA=764.30 m , yA=566.15 m: 首先确定A点所在方格位置为k l m n。自k和n点向上用比例尺量64.30 m,得出a、b两点,再自k和l点向右用比例尺量66.15 m,得出c、d两点,连接ab和cd,其交点即为A点在图上位置。 l标注:用规定符号标出控制点及其点号和高程。

  39. §7—4 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常规测绘方法 一. 地形图测绘基本原理 • 地形图测绘是以相似形理论为依据,以图解法为手段,按比例尺的缩小要求,将地面点测绘到平面图纸上而成地形图的技术过程。 • 地形图测绘步骤: 测量和绘图。 • 碎部测量:即地形图测绘: 以图根点(控制点)为测站,测出测站周围碎部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并按比例缩绘于图纸上。

  40. 1. 碎部点的概念 碎部点:碎部特征点,包括地物特征点和地貌特征点。 地物特征点:能够代表地物平面位置,反映地物形状、性质的特殊点位,简称地物点。如地物轮廓线的转折、交叉和弯曲等变化处的点;地物的形象中心:路线中心的交叉点,电力线的走向中心;独立地物的中心点等。如图7-13所示。 地貌特征点:体现地貌形态,反映地貌性质的特殊点位——即地面坡度变化的点,简称地貌点。如山顶、鞍部、变坡点、地性线、山脊点和山谷点等。如图7-14所示。

  41. 2.测定碎部点平面位置的基本方法 • 水平距离和水平角是确定点的平面位置的两种基本量. • 碎部点平面位置的测定: 就是测出碎部点与已知点间的水平距离以及与已知方向间的水平角。 • 碎部测量的方法有: 极坐标法(一角一距)、角度交会法(二角)、 距离交会法(二距)、直角坐标法(二互垂距)。 如图7-15所示,设A、B为已知控制点,P为待测碎部点。

  42. (1)极坐标法 测定从测站到碎部点连线方向与已知方向AB间的水平角及测站到碎部点的水平距离(1、d1或2、d2),即可确定碎部点的位置。它是碎部测量最常用的方法。(如图7-15所示) (2)角度交会法 从两个已知测站点A、B,分别测出到碎部点P方向和已知AB方向间的水平角1、2,即可在图上交会出P点。此法适用于碎部点较远或不易到达的情况,如图7-16河流的测绘。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