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0 likes | 956 Views
第十八章 传染病疾病患儿的护理. 广东药学院护理学院 临床护理学教研室. 主要内容. 传染病患儿的一般护理(自学). 小儿常见传染病的护理 (重点). 麻疹. 一. 水痘. 二. 猩红热 (自学).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 四. 五. 流行性腮腺炎. 三. 小儿常见传染病的护理. 学习目标. 掌握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及护理措施。 熟悉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的病因、发病机制、辅助检查及治疗要点。 了解传染病的特点。 了解传染病患儿的一般护理。. 麻疹.
E N D
第十八章 传染病疾病患儿的护理 广东药学院护理学院 临床护理学教研室
主要内容 传染病患儿的一般护理(自学) 小儿常见传染病的护理(重点)
麻疹 一 水痘 二 猩红热(自学)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 四 五 流行性腮腺炎 三 小儿常见传染病的护理
学习目标 • 掌握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及护理措施。 • 熟悉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的病因、发病机制、辅助检查及治疗要点。 • 了解传染病的特点。 • 了解传染病患儿的一般护理。
麻疹 • 概念 麻疹是麻疹病毒所致的小儿常见的急性出疹性呼吸道传染病。 • 临床特征 以发热、上呼吸道炎(咳嗽、流涕)、结膜炎、口腔麻疹黏膜斑(又称柯氏斑Koplik’s spot)及全身斑丘疹为主要临床表现。
发病年龄 好发年龄为6个月至5岁的小儿。 发病季节 任何季节均可发病,以冬春季节多见。 病原麻疹病毒,病毒不耐热,对日光和消毒剂均敏感,但在低温下能长期存活。
流行病学特点 传染源:病人是最主要的传染源,麻疹病人自出疹前5天至出疹后5天内均有传染性,如合并肺炎,传染期可延长至出疹后10天。
传播途径:带病毒的飞沫经呼吸道吸入为主要传播途径,污染的生活用品、玩具、衣服等有可能间接地传播。传播途径:带病毒的飞沫经呼吸道吸入为主要传播途径,污染的生活用品、玩具、衣服等有可能间接地传播。
护理 评估 护理 诊断 护理 措施 麻疹患儿的护理
【护理评估】 (一)健康史 评估患儿本次发病前有无麻疹患者接触史、麻疹疫苗接种史、既往有无麻疹或其他慢性疾病史。
前驱期 出疹期 潜伏期 恢复期 【护理评估】 (二)身体状况 一般为6~18天,平均为10天左右。可有轻度发热、精神差、全身不适。 也称发疹期,一般为3~4天。主要表现:发热、上呼吸道炎和麻疹黏膜斑。 一般为3~5天。皮疹多在发热3~4天后按一定顺序出现。 为3~5天。皮疹按出疹顺序消退,有米糠样脱屑及色素沉着,经1~2周消退。
前驱期症状 • 发热为首发症状,多为中度以上发热。 • 上呼吸道炎:眼结合膜充血、流泪、畏光及眼睑水肿是本病的特点。
前驱期体征 麻疹粘膜斑:在发疹前24~48h在下磨牙相对应的颊黏膜上,可出现0.5~1.0mm大小的灰白色麻疹黏膜斑,周围有红晕,出疹后1~2天逐渐消失。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出疹期特点 • 出疹顺序: 耳后发际→颈部→颜面部→躯干→四肢→手掌、 足底 • 皮疹特点: 开始为淡红色斑丘疹,压之褪色,直径约2~ 4mm,散在分布,皮疹痒,疹间皮肤正常。出疹 高峰期皮疹增多,部分融合,成暗红色。
肺炎:最常见的并发症 • 喉炎 • 心肌炎 • 脑炎 (三)常见并发症
(四)辅助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病原学检查 从呼吸道分泌物中分离出麻疹病毒。 3.血清学检查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麻疹IgM抗体,有早期诊断价值。
1 2 3 一般治疗 注意补充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A和D。保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必要时静脉补液。 对症治疗 体温超过40℃者酌情给予小剂量退热剂,伴有烦躁不安或惊厥者给予镇静剂。 中药治疗 前驱期:辛凉透表 出疹期:清热解毒透疹 恢复期:养阴清余热、调理脾胃 (五)治疗要点 治疗原则:加强护理、对症治疗,预防感染
与呼吸道排出病毒有关 与病毒血症、感染有关 与皮肤受损并有瘙痒有关 肺炎、喉炎、脑炎等 有传播感染的危险 有皮肤完整性 受损的危险 体温过高 潜在并发症 【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
【护理措施】 (一)预防感染的传播 1.隔离 • 患儿:宜采取呼吸道隔离至出疹后5天,有并发症者延至出疹后10天 • 接触过患儿的易感儿:隔离观察3周,若接触后接受过免疫者则延至4周
2.切断传播途径 • 病室要注意通风换气、进行空气消毒 • 患儿衣被及玩具暴晒2小时 • 医护人员接触患儿后,必须在日光下或流动空气中停留30分钟以上,才能再接触其他患儿 • 减少不必要的探视预防继发感染。
3.加强易感儿童的保护 • 接种疫苗:8个月初种,7岁复种 • 易感儿接触麻疹后5天内注射血清免疫球蛋白可预防发病。
(二)维持正常体温 1.卧床休息 • 卧床休息至皮疹消退、体温正常。 •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避免对流风,保持室温于18~22℃,湿度50%~60%。 • 衣被穿盖适宜,忌捂汗,出汗后及时擦干更换衣被。
2.降温 • 不宜用药物及物理方法强行降温,尤其禁用冷敷及乙醇擦浴。 • 如体温升至40℃以上,可用小剂量退热剂或温水擦浴。 • 慎用退热剂。
(三)保证营养的供给 • 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稀粥、豆浆、蒸蛋等 • 少量多餐 • 多饮水 • 恢复期应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
(四)加强皮肤黏膜的护理 1.加强皮肤的护理 • 每日用温水擦浴更衣1次(忌用肥皂) • 勤剪指甲防抓伤皮肤继发感染 • 如出疹不畅,可用鲜芫荽煎水服用并抹身
2.口、眼、鼻部的护理 • 多喂白开水 • 用生理盐水或2%硼酸溶液洗漱 • 用生理盐水清洗双眼,再滴入抗生素滴眼液或眼膏,可服用维生素A预防干眼 • 清除鼻痂,保持气道通畅
(四)注意病情的观察 (五)健康指导
概念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传染性极强的出疹性疾病。 临床特征全身症状轻微和分批出现的皮肤黏膜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并存。 水痘
发病季节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高发。 病原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即人类疱疹病毒3型。病毒在外界抵抗力弱,不耐热和酸,对乙醚敏感,在痂皮中不能存活。
流行病学特点 (1)传染源:水痘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出疹前1~2天至疱疹结痂为止,均有很强的传染性。 (2)传播途径:病毒存在于患儿上呼吸道鼻咽分泌物及疱疹液中,经飞沫传播和直接接触传播。
护理 评估 护理 诊断 护理 措施 水痘患儿的护理
(一)健康史 2~3周内有无水痘患者或带状疱疹患者接触史。 有无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服用史。 有无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减毒活疫苗接种史。 皮疹的发疹时间和规律。 【护理评估】
(二)身体状况 潜伏期多为2周,有时达3周。 典型水痘表现: 1.前驱期婴幼儿常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年长儿可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持续1~2天。
2.出疹期发热第一天就可发疹,皮疹性状按红斑疹、丘疹、疱疹、脓疱、结痂的顺序演变。2.出疹期发热第一天就可发疹,皮疹性状按红斑疹、丘疹、疱疹、脓疱、结痂的顺序演变。
皮疹特点 皮疹分批出现:斑丘疹、水疱及结痂同时存在是水痘的重要特征 皮疹呈向心性分布,躯干多,四肢少 黏膜疱疹可出现在口腔、咽、眼结膜、生殖器等处,易破溃形成溃疡,疼痛明显 自限性疾病,10天左右自愈
严重水痘 少数体质很弱或正在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小儿,如感染水痘,可发生出血性和播散性皮疹,可继发感染甚至引起败血症,病死率高。
先天水痘 妊娠早期发生水痘,偶可引起胎儿畸形,致新生儿患先天性水痘综合征。 接近产期感染水痘,新生儿病情多严重,病死率高达30%。
(三)并发症 皮肤细菌感染:常见 心肌炎 肝炎 肺炎 脑炎
(四)辅助检查 1.外周血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总数多正常,继发细菌感染时可增高。 2.疱疹刮片检查 可发现多核巨细胞及核内包涵体。 3.血清学检查 作血清特异性抗体IgM检查,抗体在出疹1~4天后即出现,2~3周后滴度增高4倍以上即可确诊。
(五)治疗要点 1.主要采取对症治疗。皮肤瘙痒时可局部应用炉甘石洗剂后口服抗组织胺药,高热时给予退热剂。 2.阿昔洛韦为目前首选抗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药物。治疗越早越好。此外,尚可酌情选用干扰素。
与排出病毒有关 与病毒血症、感染有关 肺炎、脑炎等 与皮疹及继发感染有关 有传播感染的危险 皮肤完整性受损 体温过高 潜在并发症 【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
(一)预防感染的传播 1.隔离患儿 患儿隔离至疱疹全部结痂和出疹后7天 易感儿接触后应隔离观察3周 【护理措施】
2.切断传播途径 避免易感者与患儿接触,尤其是体弱、孕妇或免疫缺陷者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托幼机构宜采用紫外线消毒
3.加强易感儿童的保护 已接触水痘者,应在接触后72小时内给予水痘-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肌内注射,可起到预防或减轻症状的作用。 水痘减毒活疫苗 国内已开始使用,适用于12个月以上的健康个体,1~12岁接种1次(0.5ml),大于13岁接种2次,间隔6~10周。接种疫苗后可获得持久免疫。
(二)加强皮肤的护理 1.室温适宜,衣被不宜过厚,以免造成患儿不适,增加痒感。 2.勤换内衣,剪短指甲,婴幼儿可戴并指手套,以免抓伤皮肤,继发感染或留下瘢痕。
3. 减少皮肤瘙痒 皮肤瘙痒时,设法分散患儿注意力 温水洗浴 疱疹无破溃者,可涂炉甘石洗剂或5%碳酸氢钠溶液,也可遵医嘱口服抗组织胺药物 疱疹已破溃、继发感染者局部用抗生素软膏,或遵医嘱给抗生素口服控制感染
(三)降低体温 高热用物理降温或适量退热剂,忌用阿司匹林,以免增加Reye综合征的危险 卧床休息 给富含营养的清淡饮食,多饮水,保证机体足够的营养
(四)观察病情 (五)健康指导
概念流行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小儿时期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概念流行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小儿时期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特征以腮腺肿大、疼痛为特征,大多有发热、咀嚼受限,并可累积其他腺体组织或脏器,系非化脓性炎症。 流行性腮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