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0 likes | 987 Views
1. 概述. 色谱法定义 : 又名色层法、层析法, 是一种用于分离分析多组分混合 物质的物理及物理化学分析方法。. 第八章 气相色谱法. 1.1 气相色谱法简介. 色谱法分类 :按固定相和流动相分. 气 - 固色谱 气 - 液色谱. 气相色谱. 液 - 固色谱 液 - 液色谱. 液相色谱.
E N D
1.概述 色谱法定义:又名色层法、层析法, 是一种用于分离分析多组分混合 物质的物理及物理化学分析方法。 第八章 气相色谱法 1.1气相色谱法简介
色谱法分类 :按固定相和流动相分 气-固色谱 气-液色谱 气相色谱 液-固色谱 液-液色谱 液相色谱
用气体作为流动相的色谱法称为气相色谱法。根据固定相的状态不同,又可将其分为气固色谱和气液色谱。气固色谱是用多孔性固体为固定相,分离的主要对象是一些永久性的气体和低沸点的化合物。但由于气固色谱可供选择的固定相种类甚少,分离的对象不多,且色谱峰容易产生拖尾,因此实际应用较少。气相色谱多用高沸点的有机化合物涂渍在惰性载体上作为固定相,一般只要在450℃以下有1.5KPa-10KPa的蒸汽压且热稳定性好的有机及无机化合物都可用气液色谱分离。由于在气液色谱中可供选择的固定液种类很多,容易得到好的选择性,所以气液色谱有广泛的实用价值。用气体作为流动相的色谱法称为气相色谱法。根据固定相的状态不同,又可将其分为气固色谱和气液色谱。气固色谱是用多孔性固体为固定相,分离的主要对象是一些永久性的气体和低沸点的化合物。但由于气固色谱可供选择的固定相种类甚少,分离的对象不多,且色谱峰容易产生拖尾,因此实际应用较少。气相色谱多用高沸点的有机化合物涂渍在惰性载体上作为固定相,一般只要在450℃以下有1.5KPa-10KPa的蒸汽压且热稳定性好的有机及无机化合物都可用气液色谱分离。由于在气液色谱中可供选择的固定液种类很多,容易得到好的选择性,所以气液色谱有广泛的实用价值。
1.2 气相色谱法的特点 优点: (1)分离效能高 (2)灵敏度高 (3)快速 (4)应用范围广 不足之处: 适于分析气体、易挥发的液体及固体 不适合分析不易气化或不稳定性物质
载气→减压→净化→稳压→→色谱柱→检测器→记录仪载气→减压→净化→稳压→→色谱柱→检测器→记录仪 进样 (1)载气系统(2)进样系统 (3)分离系统 (4)检测系统 (5)记录系统
1.4分配系数和分配比 分离系统由色谱柱组成。 色谱柱主要有两类:填充柱和毛细管柱。 (1)填充柱由不锈钢或玻璃材料制成,内装固定相,一般内径为2 ~ 4mm,长1 ~ 3 m。填充柱的形状有U型和螺旋型二种。 (2)毛细管柱又叫空心柱,分为涂壁、多孔层和涂载体空心柱。 空心毛细管柱材质为玻璃或石英。内径一般为0.2 ~ 0.5mm,长度30 ~ 300m,呈螺旋型。
气-固色谱:固体吸附剂对组分的吸 附能力不同。 气-液色谱:固定液对组分的溶解度 不同。 分配原理: 分配过程: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间发 生的吸附、脱附,或者溶解、挥发的过 程叫做分配过程
(1)分配系数:在一定温度下,组分 在两相之间分配达到平衡时的浓度比, 称为分配系数,用K表示。 (8—1)
K值小,组分的停留时间短,即保留时间短 K值大,组分的停留时间长,即保留时间长 讨论: (1)对于单一组分 (2)对于多种组分 若K值相同,则保留时间相同; 若K值相差越大,分离的可能性越大
(3)温度恒定,K值只与固定相和组分性 质有关;其他条件确定、组分一定时,K值 取决于固定相的性质
(2)分配比: 又称容量因子或者容量比,用k表示。 它是指在一定温度、压力下,组分在两相之间达到平衡时,它在两相之间的质量比。 (8—2)
(3)分配系数与分配比的关系 (8—3)
2.固定相 2.1气固色谱固定相 一般使用表面具有一定活性的吸附剂 作固定相。 常见的有:非极性、极性、氢键型、 其它(如高分子多孔微球、碳多孔小球)
2.2气液色谱固定相 一般习惯上把涂渍了固定液的担体称 为固定相,装于柱中构成色谱柱。 • 2.2.1担体 • 是一种化学惰性的、多孔性的固体微粒,有较大的表面积。 • 作用:承载固定液的作用
要求: 比表面积大(多涂渍固定液) 无吸附性(不吸附被测组分) 化学惰性(不与固定液发生化学反应) 热稳定性好 一定的机械强度
分类: (1)硅藻土类:具有一定粒度的多孔性固体微粒 红色:吸附力强,分离非极性物质 白色:吸附力弱,分离极性物质 (2)非硅藻土类:玻璃微球,石英微球,氟塑载体,含氟化合物
担体的处理方法——钝化,减弱吸附性 酸洗:用于分析酸类和酯类 碱洗:用于分析胺类等碱性化合物 硅烷化:用于具有形成氢键能力的较强的化合物 表面釉化 :
2.2.2 固定液 • 要求: (1)对试样中多组分有适当的溶解能力 (2)选择性好,对各分离组分分配系数的差值要适当 (3)沸点高,挥发性小,热稳定性好 (4)化学稳定性好
固定液极性:用“相对极性”或者“麦氏常数”固定液极性:用“相对极性”或者“麦氏常数” • 表示 • 固定液的选择原则:按相似相溶原则选择 (1) 非极性组分——选非极性固定液, 按沸点顺序出柱,低沸点的先出柱 (2)非极性和极性组分——选极性固定液, 基本按沸点顺序出柱 (3)强极性组分——选极性固定液 按极性顺序出柱,极性强的后出柱 (4)氢键型组分——极性或者氢键型固定液
3.气相色谱分析的理论基础 3.1气相色谱流出曲线及有关术语 • 流出曲线:电信号强度随时间变化曲线 色谱峰
正常峰(对称) 非正常峰前沿峰 拖尾峰 色谱峰 3.1.1一些基本概念 (1)基线:当没有待测组分进入检测器 时,反应检测器噪音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稳定—平直直线)
保留时间tR:从进样开始到组分出现浓度极大点时所需时间,即组分通过色谱柱所需要的时间保留时间tR:从进样开始到组分出现浓度极大点时所需时间,即组分通过色谱柱所需要的时间 死时间tM:不被固定相溶解或吸附的组分的保留时间 (2)保留值:色谱定性参数 • 调整保留时间tR’:组分的保留时间与死时 间之差值,即组分在固定相中滞留的时间 (8—4)
保留体积VR:从进样开始到组分出现浓度极大点时所消耗的流动相的体积保留体积VR:从进样开始到组分出现浓度极大点时所消耗的流动相的体积 (8—5) 死体积Vm:不被保留的组分通过色谱柱所消耗的流 动相的体积,又指色谱柱中未被固定相所占据的空 隙体积,即色谱柱的流动相体积(包括色谱仪中的 管路、连接头的空间、以及进样器和检测器的空间) (8—6)
调整保留体积VR’:保留体积与死体积之差,即组分停留在固定相时所消耗流动相的体积调整保留体积VR’:保留体积与死体积之差,即组分停留在固定相时所消耗流动相的体积 (8—7) (8—8) 相对保留值r21:调整保留值之比(注意意义) (8—9)
(3)色谱峰的区域宽度(色谱峰宽度) :色谱柱效参数 标准偏差σ:正态分布色谱曲线两拐点距离的一半,亦 σ→对应0.607h处峰宽的一半 • 注:σ↓小,峰↓窄,柱效↑高 半峰宽Y1/2:峰高一半处所对应的峰宽 (8—10) 峰宽Wb:正态分布色谱曲线两拐点切线与基线相交的截距 (8—11)
色谱柱每个H高度内有一块塔板,共有若干块塔板,组分在每块塔板两相间分配达平衡,K小的先出柱。多次分配平衡,K有微小差异组分仍可获较好分离色谱柱每个H高度内有一块塔板,共有若干块塔板,组分在每块塔板两相间分配达平衡,K小的先出柱。多次分配平衡,K有微小差异组分仍可获较好分离 3.2.1塔板理论 ——柱效能指标 理论板数和理论塔板高度的计算 理论塔板高度H——为使组分在柱内两相间达到 一次分配平衡所需要的柱长 理论塔板数N——组分流过色谱柱时,在两相间 进行平衡分配的总次数
(8—12) (8—13) (8—14)
续前 若组分的K值相同,无论理论塔板数多高,都无法 分离。不同物质在同一柱上的K值不同,所以同一 色谱柱对不同的物质的柱效能不同。
塔板理论的贡献:从热力学角度解释了色谱流出曲线的形状和浓度极大点的位置阐明了保留值与K的关系。提出了评价柱效高低的n和H的计算式。塔板理论的贡献:从热力学角度解释了色谱流出曲线的形状和浓度极大点的位置阐明了保留值与K的关系。提出了评价柱效高低的n和H的计算式。 小结
例: 在柱长为2m的5%的阿皮松柱、柱温为1000C,记录纸速度为2.0cm/min的色谱条件下,测定苯的保留时间为1.5min,半峰宽为0.20cm,求理论塔板数。(见书上P338例) 解: 练习
塔板理论优缺点 Van Deemteer 方程式 3.2.2速率理论 ——影响柱效能的因素
成功处: 解释了色谱流出曲线的形状和浓度极大值对应的tR 阐明了保留值与K的关系 评价柱效(n,σ) 存在问题: 1)做出了四个与实际不相符的假设 忽略了组分在两相中传质和扩散的动力学过程 2)只定性给出塔板高度的概念,却无法解释板高的 影响因素 3)排除了一个重要参数——流动相的线速度u, 因而无法解释柱效与流速关系 更无法提出降低板高的途径 塔板理论优缺点
传质阻力项 Van Deemteer 方程式 (8—15) 涡流扩散项 分子扩散项
(1) 涡流扩散项(多径扩散项):A 产生原因:载气携样品进柱,遇到来自固定相颗粒的阻力→路径不同→涡流扩散 影响因素:固体颗粒越小,填充越实,A项越小
产生原因: 峰在固定相中被流动相推动向前展开→两边浓度差 影响因素: (2) 纵向扩散项(分子扩散项):B/u
注:为降低纵向扩散,宜选用分子量较大的载气、控制较高线速度和较低的柱温注:为降低纵向扩散,宜选用分子量较大的载气、控制较高线速度和较低的柱温 (3) 传质阻力项:C·u 产生原因:样品在气液两相分配,样品未及溶解就被带走,从而造成峰扩张
注:为降低传质阻力,采用粒度小的填充物和摩尔质量较小的载气,较低的液膜厚度。注:为降低传质阻力,采用粒度小的填充物和摩尔质量较小的载气,较低的液膜厚度。 小结:范氏方程说明了在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中,填充均匀程度、填充物的粒度、流动相的种类及流速、 固定相的液膜厚度等对柱效和峰展宽的影响
3.2.3分离度 分离度定义式 相邻两组分保留时间之差的两倍与两色谱峰峰基宽之和的比值。 (8—16) (8—17)
(8—17a) 讨论:
4.气相色谱分离操作条件的选择 4.1载气与流速的选择
选择载气时应考虑流速的大小 选择流速和载气应同时考虑对柱效和分析时间的影响 • 选择载气应与检测器匹配 • TCD→选H2,He(u 大,粘度小) • FID→选N2(u 小,粘度大)
原则: 1)在能保证R的前提下,尽量使用低柱温 2)根据样品沸点情况选择合适柱温 柱温应低于组分沸点50~1000C 宽沸程样品应采用程序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