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9

§5-1 纯弯曲 §5-2 纯弯曲时的正应力 §5-3 横力弯曲时的正应力 §5-4 弯曲切应力 §5-5 关于弯曲理论的基本假设 §5-6 提高弯曲强度的措施

第五章 弯曲应力. §5-1 纯弯曲 §5-2 纯弯曲时的正应力 §5-3 横力弯曲时的正应力 §5-4 弯曲切应力 §5-5 关于弯曲理论的基本假设 §5-6 提高弯曲强度的措施. §5-1 纯弯曲. CD 段剪力为零,弯矩为常量,该段梁的变形称为纯弯曲。 AC 、 BD 段梁的内力既有弯矩又有剪力,该段梁的变形称为横力弯曲。. 梁的纯弯曲实验. 实验现象:横向线 ( a b )变形后仍为直线,但有转动;纵向线变为曲线,且上缩下伸;横向线与纵向线变形后仍正交。.

Download Presentation

§5-1 纯弯曲 §5-2 纯弯曲时的正应力 §5-3 横力弯曲时的正应力 §5-4 弯曲切应力 §5-5 关于弯曲理论的基本假设 §5-6 提高弯曲强度的措施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五章 弯曲应力 §5-1 纯弯曲 §5-2 纯弯曲时的正应力 §5-3 横力弯曲时的正应力 §5-4 弯曲切应力 §5-5 关于弯曲理论的基本假设 §5-6 提高弯曲强度的措施

  2. §5-1 纯弯曲 CD段剪力为零,弯矩为常量,该段梁的变形称为纯弯曲。 AC、BD段梁的内力既有弯矩又有剪力,该段梁的变形称为横力弯曲。

  3. 梁的纯弯曲实验 实验现象:横向线(a b)变形后仍为直线,但有转动;纵向线变为曲线,且上缩下伸;横向线与纵向线变形后仍正交。 平面假设:横截面变形后仍为平面,只是绕中性轴发生转动,仍垂直于变形后的梁轴线。

  4. 中性层:梁内一层纤维既不伸长也不缩短,因而纤维不受拉应力和压应力,此层纤维称中性层。中性层:梁内一层纤维既不伸长也不缩短,因而纤维不受拉应力和压应力,此层纤维称中性层。 中性轴:中性层与横截面的交线。 假设 ②纵向纤维间无正应力 ①平面假设

  5. 对称轴 m2 m1 e2 z x O1 O2 中性层 o y y 中性轴 e1 a1 a2 n1 n2 y dx O曲率中心 dq r m2 sy x M e2 M m2 m1 y sL O1 e1 O2 y dq n2 a1 a2 a2' n1 n2 dl dx §5-2 纯弯曲时的正应力 1.变形几何关系

  6. smin M smax smin M smax 2.物理关系(胡克定律)

  7. z(中性轴) M O x dA sdA y z y 3.静力关系 中性轴通过截面形心

  8. 4.纯弯曲梁横截面上的应力(弯曲正应力): ①距中性层y处的应力 ②梁的上、下边缘处,弯曲正应力取得最大值,分别为: —抗弯截面模量。

  9. 5.三种典型截面对中性轴的惯性矩 矩形截面: 实心圆截面 截面为外径D、内径d(a=d/D)的空心圆:

  10. §5-3 横力弯曲时的正应力 弯曲正应力分布 弹性力学精确分析表明,当跨度 l与横截面高度 h之比 l / h > 5(细长梁)时,纯弯曲正应力公式对于横力弯曲近似成立。 横力弯曲最大正应力

  11. 弯曲正应力公式适用范围: ① 线弹性范围—正应力小于比例极限sp; ② 精确适用于纯弯曲梁; ③ 对于横力弯曲的细长梁(跨度与截面高度比L/h>5),上述公式的误差不大,但公式中的M应为所研究截面上的弯矩,即为截面位置的函数。

  12. 3.变截面梁要综合考虑与 弯曲正应力强度条件 1.弯矩最大的截面上 2.离中性轴最远处 4.脆性材料抗拉和抗压性能不同,二方面都要考虑

  13. 强度校核: 截面设计: 确定梁的许可荷载: 根据强度条件可进行:

  14. q=60kN/m 120 30 K 180 z C 1m l = 3m FAY y FBY 90kN FS M A B x x 90kN x 例:求图示梁(1)C 截面上K点正应力;(2)C 截面上最大正应力;(3)全梁上最大正应力;(4)已知E=200GPa,C 截面的曲率半径ρ 1. 求支反力 解:

  15. (压应力) 2. C 截面最大正应力 C 截面弯矩 C 截面惯性矩

  16. 3. 全梁最大正应力 最大弯矩

  17. 4. C 截面曲率半径ρ C 截面弯矩 C 截面惯性矩

  18. 例:某车间欲安装简易吊车,大梁选用工字钢。已知电葫芦自重 ,起重量 ,跨度 ,材料的许用应力 。试选择工字钢的型号。

  19. 计算 (3)根据 解: (1)计算简图 (2)绘弯矩图 (4)选择工字钢型号 36c工字钢 (5)讨论

  20. 例5-3-3:已知16号工字钢Wz=141cm3,l=1.5m,a=1m,[]=160MPa,E=210GPa,在梁的下边缘C点沿轴向贴一应变片,测得C点轴向线应变 ,求F并校核梁正应力强度。 F A B C NO.16

  21. F A B C

  22. 例5-3-4:T型截面铸铁梁,截面尺寸如图, ,试校核梁的强度。

  23. z1 52 z y 解: (1)求截面形心 (2)求截面对中性轴z的惯性矩

  24. (3)作弯矩图 (4)B截面校核

  25. (3)作弯矩图 (4)B截面校核 (5)C截面要不要校核?

  26. (a) (b) 例 :图a所示为横截面如图b所示的槽形截面铸铁梁,该截面对于中性轴z 的惯性矩Iz=5493×104 mm4。已知图a中,b=2 m。铸铁的许用拉应力[t]=30 MPa,许用压应力[c]=90 MPa 。试求梁的许可荷载[F]。

  27. 解:最大负弯矩所在B截面处,若截面的上边缘处最大拉应力st,max达到[st],则下边缘处最大压应力sc,max为解:最大负弯矩所在B截面处,若截面的上边缘处最大拉应力st,max达到[st],则下边缘处最大压应力sc,max为 根据 可知此sc,max并未达到许用压应力[sc],也就是说,就B截面而言,梁的强度由最大拉应力控制。

  28. 第四章 弯曲应力 B截面: C截面: 显然,B截面上的最大拉应力控制了梁的强度。

  29. 第四章 弯曲应力 于是由B截面上最大拉应力不得超过铸铁的许用拉应力[st]的条件来求该梁的许可荷载[F]: 由此得F≤19200 N,亦即该梁的许可荷载为[F]=19.2 kN。 当然,这个许可荷载是在未考虑梁的自重的情况下得出的,但即使考虑自重,许可荷载也不会减少很多。

  30. 解: 讨论:我国营造法中,对矩形截面梁给出的尺寸比例是 h:b=3:2。试用弯曲正应力强度证明:从圆木锯出的矩形截面梁,上述尺寸比例接近最佳比值。 由此得

  31. x dx 1 2 1' 1 FS FS e2 m m' M+dM M x z t' y y m n x e1 e1 s+ds s A n' m' dx 1' 1 2 1 m y n 1 2 dx A b t' ty 1' §5-4 弯曲切应力 一、矩形梁横截面上的切应力 1、公式推导:

  32. b Fs(x)+dFs(x) M(x) Fs(x) dx M(x)+d M(x) z t’ x t s1 s2 由剪应力互等 y

  33. Fs t方向:与横截面上剪力方向相同; t大小:沿截面宽度均匀分布,沿高度h分布为抛物线。 最大剪应力为平均剪应力的1.5倍。

  34. 其中Fs为截面剪力;Sz 为y点以下的面积对中性轴之静矩; Iz为整个截面对z轴之惯性矩;b 为y点处截面宽度。 二、其它截面梁横截面上的剪应力 1、研究方法与矩形截面同;剪应力的计算公式亦为:

  35. 2、工字形截面梁的剪应力 翼缘 在腹板上: 腹板

  36. 在翼缘上,有平行于Fs的剪应力分量,分布情况较复杂,但数量很小,并无实际意义,可忽略不计。在翼缘上,有平行于Fs的剪应力分量,分布情况较复杂,但数量很小,并无实际意义,可忽略不计。 在翼缘上,还有垂直于Fs方向的剪应力分量,它与腹板上的剪应力比较,一般来说也是次要的。 腹板负担了截面上的绝大部分剪力,翼缘负担了截面上的大部分弯矩。

  37. 3、圆截面梁的剪应力 下面求最大剪应力:

  38. 三、弯曲剪应力强度条件

  39. q=3.6kN/m A B L=3m Fs – + x M + x 例:矩形(bh=120180mm2)截面木梁如图,[]=7MPa,[]=0. 9 M Pa,试求最大正应力和最大剪应力之比,并校核梁的强度。 解:画内力图求危面内力

  40. 求最大应力并校核强度 应力之比

  41. 40 yc 10 40 10 C A B 例:T形梁尺寸及所受荷载如图所示, 已知[s]c=100MPa,[s]t=50MPa,[t]=40MPa,yc=17.5mm,Iz=18.2×104mm4。求:1)C左侧截面E点的正应力、切应力;2)校核梁的正应力、切应力强度条件。

  42. 40 yc 10 40 C A B 1 M 10 0.25 + FS _ (kN) 0.75 0.5 _ (kN.m) + 0.25 1)求支座反力: 2)作梁的Fs和M图

  43. 该梁满足强度要求

  44. 该梁满足强度要求

  45. 例:悬臂梁由三块木板粘接而成。跨度为1m。胶合面的许可切应力为[胶]=0.34MPa,木材的[]=10MPa,[]=1MPa,求许可载荷。例:悬臂梁由三块木板粘接而成。跨度为1m。胶合面的许可切应力为[胶]=0.34MPa,木材的[]=10MPa,[]=1MPa,求许可载荷。

  46. 解: 1.画梁的剪力图和弯矩图 2.按正应力强度条件计算许可载荷 3.按切应力强度条件计算许可载荷

  47. 4.按胶合面强度条件计算许可载荷 5.梁的许可载荷为

  48. §5-5 关于弯曲理论的基本假设 在导出纯弯曲正应力的计算公式时,引用了两个假设:(1)平面假设;(2)纵向纤维间无正应力假设 。假设材料仍是线弹性的,对于横力弯曲问题,按纯弯曲正应力的计算公式将会导致计算误差。 可见上、下表面无切应变,中性层最大。切应变沿高度方向呈抛物线变化,可见这势必使横截面不能保持平面,而引起翘曲。

  49. 理论分析表明:当截面高度h远小于跨度l的梁,上述偏差是非常小的;而h远远小于跨度l,却正是杆件的几何特征。理论分析表明:当截面高度h远小于跨度l的梁,上述偏差是非常小的;而h远远小于跨度l,却正是杆件的几何特征。

  50. q(x) Fs+dFs Fs y s z t r s F’s+dF’s p r F’s r p y n dx 理论分析表明:h远远小于跨度l,y是可以忽略的,这正是假设纵向纤维间无正应力的根据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