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k likes | 1.17k Views
世界铜工业与我国铜工业现状.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 王恭敏. 目 录. 一、世界铜工业 (一)世界铜资源 (二)世界铜矿产量和消费量 (三)世界精铜冶炼与消费 (四)世界铜加工 二、我国铜工业 (一)我国铜资源和铜矿产量 (二)我国铜业固定资产投资 (三)我国铜冶炼企业、精炼铜产量 (四)我国精炼铜消费和供求关系 (五)我国铜加工 (六)我国铜的进出口贸易 三、总结. 一、世界铜工业. (一)世界铜资源. 附表 1 2001 年世界主要铜资源国铜储量 / 储量基础 ( 万吨 ) 及静态保证年限.
E N D
世界铜工业与我国铜工业现状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 王恭敏
目 录 一、世界铜工业 (一)世界铜资源 (二)世界铜矿产量和消费量 (三)世界精铜冶炼与消费 (四)世界铜加工 二、我国铜工业 (一)我国铜资源和铜矿产量 (二)我国铜业固定资产投资 (三)我国铜冶炼企业、精炼铜产量 (四)我国精炼铜消费和供求关系 (五)我国铜加工 (六)我国铜的进出口贸易 三、总结
附表1 2001年世界主要铜资源国铜储量/储量基础(万吨)及静态保证年限 ①据G.S Geological Survey, Mineral Commodity Summaries, January 2002 ②据Mining Annual Review 2001 ③静态保证年限,以2000年矿山铜产量为基础,铜资源利用率按80%计 返回
附表2 世界铜金属储量(包括已开采量)超过500万吨的超大型铜矿床 返回
附表3 废铜回收量 单位:万吨 返回
要 点 • 到2001年末,世界铜储量3.4亿吨,储量基础6.5亿吨(均为金属量),静态保有年限分别为20年和39年(表1)。 • 智利是铜第一大国,其储量、储量基础、矿山铜产量分别占世界总量的26%、24%和35%。 • 铜资源集中的区域是:南北美、俄罗斯、波兰、印尼、菲律宾、哈萨克斯坦、蒙古、澳大利亚、赞比亚、刚果(金)。 • 智、美、波、俄、秘五国为前5名,其储量、储量基础、矿山铜产量分别占全球的57%、56%和58%。 • 中国铜储量排第7位,矿山铜产量排第6位,资源短缺,储量略低于世界平均保有量水平,但与消费需求极不相称。 • 全球储量在500万吨(金属量)以上的超大型矿床有近60个,中国有德兴和玉龙两个。(表2) • 世界铜资源来源于两大部分,一是矿山储量的开发,二是废铜的回收,近几年每年全球回收量约550万吨,占世界铜总需求量1500多万吨的34%,其中再精炼的为190万吨,直接利用的占320万吨(表3),(未含中国,加上中国为550万吨),再精炼的占37%,直接利用的占63%。 • 世界铜资源虽然表现供应比较紧缺,但供需还是比较平衡的,中国高速发展对铜的需求,对国际市场的依靠将是长期的,必须形成我国铜资源的国际战略。
表4: 1998-2003年世界主要国家铜精矿消费量 单位:万吨(含铜量) 返回
表5: 1998-2003年世界铜精矿供需平衡及库存 单位:万吨(含铜量) 返回
表6: 1998-2003年世界铜精矿进口量 单位:万吨(含铜量) 返回
表7: 1998-2003年世界铜精矿出口量 单位:万吨(含铜量) 返回
表8: 世界各区域矿铜,粗铜,精炼铜产量和精炼铜消费量 单位:千吨 返回
要 点 • 2000-2003年世界铜精矿(含铜量),一直保持在1300万吨以上,供需基本平衡,但自2001年以来,逐渐出现少量供应缺口。(表4、表5) • 自2000年以来,中、印铜精矿进口迅速增长,其他国家较为稳定,进口大国是日、中、韩、印、德,五国占世界铜精矿进口量的64%左右。(表6) • 出口大国是智、印尼、秘、澳、加、巴布,该6国出口占总出口量的85%。(表7) • 据国际铜研究组预测: 2004年世界铜矿产量预计增产80万吨(5.8%),达到1447万吨; 2005年将再增84万吨,达到1531万吨; 精炼铜的产量2004年估计增长55.6万吨(3.7%),达到1576万吨; 精炼铜的产量2005年估计增长93.8万吨(6%),达到1670万吨; 精炼铜产量和消费量仍有52万吨缺口。
图1: 铜生产(1950-2003,单位:千吨)增长率(及十年平均增长率) 返回
图2: 铜消费(1950-2003,单位:千吨)消费增长率(十年平均) 返回
图3: 人均铜消费 返回
表11: 1999-2005年世界及主要铜消费地区GDP增长(%)及预测 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4年9月(World Economic Outlook) 注:2004、200年为预测值 返回
表12: 全球精铜供需平衡表 单位:万吨 返回
表13: 2005年精炼铜生产和消费预测 单位:千吨 1、基于铜精矿的有效成份的估计值和精炼铜生产的使用量的估计值二者之间的差异用公式计算后所 作的调整 2、基于矿山和冶炼厂的生产能力的利用 返回
表14: 全球前十位精铜消费国(地区) 单位:万吨 返回
小 结 • 自1950年以来的半个世纪精铜生产从300万吨增长到1500多万吨,年均增长25万吨左右,平均年增长率3%左右,90年代后半期有所加快。(图1) • 同期世界精铜消费的增长和生产的增长,也是从300万吨增长到1500多万吨,而且比较平稳,90年代后半期有所加快。(图2) • 我国人均消费仍很低,约为发达国家的1/10,虽不必要也不可能达到发达国家人均水平,但仍有极大消费增长空间。(图3) • 2003-2004年世界精铜供应出现较大缺口,预计2005年后会有所改善。(表12)
图4: 返回
表15: 2003年世界主要国家铜材产量、品种及表观消费量 单位:万吨
世界铜加工发展趋势: • 企业规模日益向跨国集团发展。 • 高度自动化、高效、节能、连续化,连铸连轧技术在板带、管棒、线型等材料生产中广泛应用。 • 压缩热加工工序、缩短工艺流程、发展在线退火和在线质量控制、保护气体、熔炼、板型控制、高精度冷轧、保护氧化、退火、高精高效散热成型技术发展迅速。 • 铜加工材向节能、高效、高精度、高性能、高表面、高稳定性方向发展。
要 点 • 世界铜加工材总量1700万吨。 • 世界铜加工品种:板带箔材19%、线材50%、管材15%、棒型材16%。(图4) • 中国以外国家和地区产量增长速度平均每年1%左右。 • 由于中国的快速发展,世界铜材产量2010年将达到2000万吨,中国占1/3。 • 世界铜加工进一步向规模化、连续化、高效、节能、高精度、高性能、高表面质量、高稳定性方向发展。
表16: 1989-2000年全国铜矿保有储量统计表 2001-2003全国铜保有储量 返回
表17: 中国铜资源的储量及分布(截止2002年底) 单位:万吨 返回
表18: 中国铜矿主要产地及储量一览表 返回
续表 注:统计数据截止2002年底,为套改后的储量 * 指查明资源储量的平均品位 返回
表19: 国内矿产原料自给率 单位:万吨 表20: 至2010年县级以上主要有色金属矿山和产能消失情况预测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