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0 likes | 752 Views
板块教学研究之三:. 小学习作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郝艳群. 语文教育家黄光硕先生说:“学生的语文学得怎样,作文可以作为衡量的重要尺度,学生的语文能力过不过关,作文也是一个重要标志。” 可见, 作文教学是衡量语文教学成败的基本尺度。. 议一议: 这张请假条有什么 问题?. 从学生的日记, 你看出什么问题?. 在小学语文教学领域,作文教学一向是 公认的难题。 老师怕教,学生怕写。. 交流: 在你的习作教学中,存在着哪些问题?. 习作教学的现状: 1 、教师不想教,学生不想学 ; 2 、教师指导无方,学生习作无法;
E N D
板块教学研究之三: 小学习作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郝艳群
语文教育家黄光硕先生说:“学生的语文学得怎样,作文可以作为衡量的重要尺度,学生的语文能力过不过关,作文也是一个重要标志。” 可见,作文教学是衡量语文教学成败的基本尺度。
议一议: 这张请假条有什么 问题?
从学生的日记, 你看出什么问题?
在小学语文教学领域,作文教学一向是 公认的难题。 老师怕教,学生怕写。
习作教学的现状: 1、教师不想教,学生不想学 ; 2、教师指导无方,学生习作无法; 3、教师批改辛苦,学生修改马虎(教师批改满篇红,学生一收包里塞)。
苏教版习作教材特点: 1、 空间大,不好操作。 多数习作训练,只提示内容,确定范围,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命题。 大多数习作训练,都有提示语,有的还有小作者的习作(实则范文) 2、 习作训练与单元教材内容无关联。(学练不统一)
对策一 认真研究习作教材,理解编者意图,把握教材特点,确定训练重点。
第三单元教材《李广射虎》、《少年王勃》、《大作家的小老师》都是写人的,可习作却要求写观察,写发现。可以看出,编者无意于刻意把习作训练与单元教材的训练点结合起来。第三单元教材《李广射虎》、《少年王勃》、《大作家的小老师》都是写人的,可习作却要求写观察,写发现。可以看出,编者无意于刻意把习作训练与单元教材的训练点结合起来。 习作就是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思考交流: 你认为这一习作主要对学生进行哪方面的训练和培养?
我的收获: 1、引导学生善于发现。 生活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的眼睛。 2、启发学生学会观察。 有了发现,还要会观察。培养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习惯。 3、培养学生动笔习惯。 思想如风,转瞬即逝;只有写下,才会记牢。
1、抓住单篇教材中的习作训练点或补充,或想象;(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训练)1、抓住单篇教材中的习作训练点或补充,或想象;(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训练) 一位教师上了《游子吟》后,播放《母亲》歌曲,连听5遍。结果学生10分钟就写好了500—600字的文章 2、抓住单元教学的重点要求进行训练。 如:五年级第三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是写人的(《海伦 凯勒》《二泉映月》《郑和远航》《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在单元复习时,可启发学生归纳出三篇课文在写人上的异同,让学生学习课文写人的方法,写一篇写人的文章。
对策三:从学生出发,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对策三:从学生出发,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一位作家与小学生的对话: 小同学,你叫什么名字呀! 老爷爷,我叫李小明。 你念几年级啦! 三年级。 你会写请假条吗? 我不会。 那你请过假吗? 请过一回。 给我说说,你是怎么请假的。
有一回,我姥姥感冒了。那天,我爸爸出差外 地去了, 我妈妈又正好要开会,不能请假。妈妈叫我下午请半天假,在家里侍候姥姥,等她下班回来再陪姥姥去看医生。可我从来没请过假,不知怎么对老师 说,心里有点紧张。但想到姥姥生病,一个人呆在家,会挺难受的,我就鼓起勇气向班主 任请假去。 我说:“刘老师,我姥姥生病了,我爸爸妈妈出差、开会去了,姥姥一个人在家要人照顾,我下午请半天假,在 家里照顾她。请您批准。”
你照着写下来。 嗯! 唔,很好。把后边对刘老师说的话单独写下来,就是请假条了。明白吗? 明白。 不过,还要注意格式。比如,“刘老师”单独写一行,顶格写,并且加上冒号;最后写上自己的名字,还有日期。记住了吗? 记住了。 下回你会写请假条了吧? 我会了!
叶圣陶先生曾强调:“作文就是说话,用 笔说话。此乃作文教学的本意。”这里叶老非 常明确地阐述了学生作文的目的就是用笔说 话。
一位五年级学生的作文: 我的爸爸很辛苦。自从妈妈两年前患癌症去世后,爸爸既当爹又当妈,艰难地拉扯着我们姐弟俩。每天天还没亮,爸爸就起床了……
想一想: 1、你是怎样看待学生习作内容失真现象的? 2、 对学生习作内容失真的现象,你有什么好主意?
对策一:组织学生参加各项活动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缺少生活就无内容可写。习作教学不能总局限在课堂,教师要有意识地根据习作的内容和要求,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活动时,教师要有明确要求和目标,要参与到其中,而不能“放羊”。活动结束了,再组织学生谈谈活动的过程和感受。学生在交流中整理思路,组织语言;在互动中,受到启发,加深印象,习得语言。教师再因势利导,让学生把自己所讲的写下来,即“我手写我口”。
对策二: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使自己拥有一双慧眼,留心观察、善于捕捉、乐于思考、勤于记录。作为教师,要与家长联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受平凡的生活。 比如感悟亲情——妈妈的一个亲吻,爸爸的一次接送,爷爷的一个拥抱,奶奶的一道小菜等等;再比如与动物的对话、与植物的沟通等等。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随时记录下来,习作时就有内容可写了。
对策三:各学科配合,丰富习作素材 教师要有意识地抓住习作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引导学生跨越语文学科,捕捉各科课堂上那一份独特的感受。如科学课上某一个发现给你带来的惊喜,体育课上某一个游戏给你带来的欢乐,音乐课上某一段歌曲给你带来的感动等等,都是习作的好素材。
比如,一位语文老师与科学老师合作,引导学生把科学课堂上学习的“毛细现象”用到生活中,在生活中做一个实验。时值“五一”长假前夕,老师布置了一个任务:假设你与家人就要远游,阳台上的花几天没水可能会干死,又不能一次把水浇够,那样又会涝死,请用今天学习的“毛细现象”的知识,让阳台上的花保持水分的供给。7天后写一篇实验报告。结果,学生们的习作写得很充实,很有创意。比如,一位语文老师与科学老师合作,引导学生把科学课堂上学习的“毛细现象”用到生活中,在生活中做一个实验。时值“五一”长假前夕,老师布置了一个任务:假设你与家人就要远游,阳台上的花几天没水可能会干死,又不能一次把水浇够,那样又会涝死,请用今天学习的“毛细现象”的知识,让阳台上的花保持水分的供给。7天后写一篇实验报告。结果,学生们的习作写得很充实,很有创意。
首届“冰心作文奖”一等奖获奖文章 妈妈回来了 前段时间,妈妈去杭州学习,去了好长时间,可能有一个月吧。今天,妈妈终于从杭州回来了,我非常高兴!因为妈妈的怀抱很暖和,因为妈妈回来了,爸爸的生日就能过得更好,因为妈妈在家里会给我读书…… 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我很想她,想妈妈的感觉,是一种想哭的感觉。 (一年级 郦思哲)
专家点评 郦思哲同学的这一段话之所以让我们眼睛一亮,并且隐隐有一种感动,就是因为作者真切地表达了“妈妈回来了”这一生活片段所带给自己的温暖和喜悦,以及曾经有过的伤感和思念。小作者用自己纯真的感受,带领我们重温了“母爱”的温馨及其无所不在的美丽。 (浙江大学教授 方卫平)
问题三:“我就是写不了几句 ”(学生问题) 习作起步时,学生作文总是“太简单”。一是内容简单,二是表达简单。有的学生觉得天天都一样,日子总是随着太阳月亮的交替出现而被“复制”,没有什么新鲜感。因此,习作也就被“复制”了。学生在习作时,往往用概括的介绍代替具体的记叙,用空洞的议论和抒情代替生动形象的描写,重点部分不具体。 对此,你有什么高招?
一位四年级学生的习作: 有一天,我在家里做作业时,遇到了一道难题。我的爸爸就耐心教我。最后,我把那道难题做出来了。
对策一:引导学生多问几个“怎么样”,把重点内容写具体 。 指导他多问几个“怎么样”。如:“我”碰到了怎样的难题?当时“我”的心情怎么样?爸爸是怎么样帮助“我”的?难题解决后,“我”的心情又怎么样?通过一系列的启发和追问,唤起了小作者对当时情景的回忆,然后叫他拿起笔来修改这段话,他就有话可写了。
对策二:启发联想和想象,把内容写具体写生动。对策二:启发联想和想象,把内容写具体写生动。 有的学生作文之所以“写不了几句”,是因为他只关注事情的表面过程,没有关注周围的环境,更没有展开联想和想象,因而总是“惜字如金”,对重点内容停留在一般的记叙上。因此,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才能把内容写得具体生动。
一位六年级学生的练笔:“山涧中,小鸟在天空飞翔,她在笑;小花在风中摇曳,她在笑;小河在山间流淌,她在笑。” 交流分享:你将如何指导行动写具体?
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一句我一句地补充着,有的说“小鸟”前能加“可爱”“活泼机灵”等,天空前能加“湛蓝深远”“一望无际”等;飞翔前能加“自由自在”等。以此类推,出现了“在一飘着茶香的山涧中,活泼机灵的小鸟在湛蓝深远的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她在笑;五彩缤纷的小花在微风中摇曳,她在笑;清澈见底的小河在温暖的河床中欢快地流淌,她在笑。”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一句我一句地补充着,有的说“小鸟”前能加“可爱”“活泼机灵”等,天空前能加“湛蓝深远”“一望无际”等;飞翔前能加“自由自在”等。以此类推,出现了“在一飘着茶香的山涧中,活泼机灵的小鸟在湛蓝深远的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她在笑;五彩缤纷的小花在微风中摇曳,她在笑;清澈见底的小河在温暖的河床中欢快地流淌,她在笑。”
对策三: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做好读书笔记,也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重要渠道。教材毕竟是有限的,如果只是依靠教材,那学生的见识就比较窄,积累也不多,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比较空洞,也写不了几句。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去大量阅读课外读物,把好词好句摘抄下来,积累更多的语言材料,同时学习他人的写作方法,写读书心得,并把积累的好词好句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就能把习作写具体,提高作文质量。
问题四: 写作文不好玩。(师生问题) 课程标准对习作的要求是: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但几乎所有刚学写作的小学生,都怕习作课。他们认为,习作课不好玩,作文太难写。 对此,你又有什么高招?
对策一:注重“两多一少”,让习作课“好玩”起来对策一:注重“两多一少”,让习作课“好玩”起来
多一些活动体验、多一些表达实践、少一些限制。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真情体验,积累素材,激起表达的冲动,从而将自己的体验表达出来。引导学生运用在课本和生活中学到的语言来记叙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感受,把课堂和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多一些表达的实践;撤销一切不必要的体裁、字数的限制,鼓励自由表达。因为有了“活动体验”,学生有了切身感受,感到习作课“好玩”了,从而诱发了乐于表达的潜能;因为多了一些“表达实践”,改变了习作指导的套路;因为少了一些“限制”,学生的思维解放了,想象大胆了,表达自由了,写起来顺手了,也就越来越喜欢习作了。多一些活动体验、多一些表达实践、少一些限制。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真情体验,积累素材,激起表达的冲动,从而将自己的体验表达出来。引导学生运用在课本和生活中学到的语言来记叙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感受,把课堂和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多一些表达的实践;撤销一切不必要的体裁、字数的限制,鼓励自由表达。因为有了“活动体验”,学生有了切身感受,感到习作课“好玩”了,从而诱发了乐于表达的潜能;因为多了一些“表达实践”,改变了习作指导的套路;因为少了一些“限制”,学生的思维解放了,想象大胆了,表达自由了,写起来顺手了,也就越来越喜欢习作了。
对策二:创建班级习作博客群组,让习作有发表与交流的平台。对策二:创建班级习作博客群组,让习作有发表与交流的平台。
对策三:编辑班级习作集,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对策三:编辑班级习作集,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
问题五:命题不合理(教师问题) 作文题目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能否激起学生们的写作欲望、文字表达欲望。因此,有关作文题目选择、设置的研究应当成为作文教学研究的重要一环 。
研讨交流:以下命题是否合适,如不合适,怎样修改?研讨交流:以下命题是否合适,如不合适,怎样修改? 1、《记一次运动会》 2、 《我熟悉的一个人》 3、《记一件有意义的事》
对策一:命题要小 《记一次运动会》可改为 《发令枪响过以后》《我们为他加油》》《跳高杆又升高了》《看台上的争论》等。 《我最害怕的一种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