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0

《 萧萧 》 沈从文

《 萧萧 》 沈从文. 湘西世界 人性美的 田园牧歌. 什么是小说?.

winda
Download Presentation

《 萧萧 》 沈从文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萧萧》 沈从文 湘西世界 人性美的 田园牧歌

  2. 什么是小说? • 文学的一大样式。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广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运用的手法是,描写、叙述等多种表现手法,如叙述事件的前因后果,描绘社会景物、社会环境、生活场景及人物外貌、心理、言谈、举动和各种纠葛、关系等,来细腻地刻画人物性格,充分展示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在古代,有神话传说、街谈巷语、志怪志人之作,及传奇讲史等都是小说的发轫。后有话本小说、章回小说等。小说在近现代极为发达。按其篇幅长短及内容广狭,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等。按内容可分为:历史小说、公案小说、谴责小说、侦探小说、科学幻想小说等。现有人情小说、世情小说、话本小说、笔记小说等划分。

  3. 一、作者一生: •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4. 二、关于作者: 沈从文中国二十世纪其中一位杰出而重要的作家。这位曾经表示自己“对农人与兵士,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的作家,出生于湘西落后的穷乡僻壤,在其散文与小说总是流露出对湘西的人与物的关爱,对家乡的真朴感情有十分直接的流泄。代表作《萧萧》一著便着重于沈从文家乡童养媳的遭遇与悲剧性命运。

  5. 三、成就: • 1、文学影响:《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侯选人。 • 2、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他撰写出版了《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等学术专著,特别是巨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影响很大,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

  6. 3、创作成就及思想: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7. 四、创作风格: •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8. 创作题材: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 • 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 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9. 沈从文故居: 来凤凰的人很多都是冲着沈老来的,故居不可不去。沈老故居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 位于中营街10号。是典型的四合院,有天井,正房、厢房、前室10余间。故居小巧别致、古色古香、清静典雅,陈列着沈从文先生的影照及墨宝等。

  10. 沈从文与夫人张兆和 沈从文夫妇晚年近照

  11. 本书至今 仍是中国民 俗研究的不 可多得的宝 贵遗产。

  12. 沈从文手迹

  13. 小说内容简介: 《萧萧》作于1929年,沈从文在这篇小说里保留了一贯的作风,而那就是竭力表现乡下人物“更有人性、更近人情”的品质。 小说的情节:讲述含苞待放的湘女萧萧嫁给一个只有三岁的孩童做童养媳,后来被长工花狗诱逼偷吃禁果,身怀有孕,事情败露后,幸而老婆婆心慈手软,没让当地人按习俗处死她,还让她生下孩子,孩子才几岁时,萧萧又为自己的孩子娶了一房童养媳。

  14. 小说的三个主要线索: 一、萧萧嫁作童养媳; 二、萧萧被花狗诱奸; 三、乡下人对萧萧失身的反应。

  15. 作家趣事: 1、当年胡也频与丁玲吵闹得一塌糊涂,他竟横竖看不出有了个“第三者”(冯雪峰)“插足”,还自以为是,传授秘决似地向胡也频讲什么夫妻生活的小科学。 2、初恋时,他向恋人频频献上赶制的旧诗,小城被土匪围困,空中飞着流弹,他也不能放下这种事情,而那个恋人的弟弟在他昏头昏脑的恋爱季节,巧妙地弄去他不少钱,他竟然迟迟不能发觉。 3、他第一次上讲台,竟然十分钟发懵,说不出一句话来。勉强讲一阵又终于无话可说,在黑板上写了一行字: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 4、在向他的学生张兆和求爱时,他竟然对他的教员身分毫无顾忌,正处懵懂的张兆和把他的信交给了校长胡适,他也未能放弃他的追求。

  16. 沈从文小说叙事风格: 表现在语言上,沈从文去掉了喧嚣的词藻,去掉了色彩强烈的句子,只求“言语的亲切”。(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那些看来不用心修饰而却又是很考究的句子,以自然为最高修辞原则,以恬静之美为最高美学风范,构成了沈从文的叙事风格。这语言的神韵倾倒了八十年代一批年轻小说家。

  17. 沈从文的创作观: 汪曾祺生前曾说:“沈先生对文学的社会功能有他自己的看法,认为好的作品除了使人获得‘真美感觉之外,还有一种引人向善的力量……从作品中接触另外一种人生,从这种人生景象中有所启发,对人生或生命能作更深一层的理解’。沈先生的看法‘太深太远’。照我看,这是文学功能的最正确的看法。”

  18. 沈从文在现代小说创作中贡献: 汪氏的观点代表了八十年代以来一些文人的普遍观点,后来有许多作家模仿沈从文,走寂寞的路,证明了其不小的感召力。汪曾祺、何立伟、李锐、蔡测海等,似乎都接受了沈从文的某些暗示,他们不以泛道德化的目光打量生活,直面的是人性与历史,以及被流行色遮掩了的真的人生。二十多年来,中国小说创作的转型,沈从文传统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19. 情节介绍: • 萧萧出嫁:别人哭,她不哭——原因从这家转那家。 • 童养媳:丈夫三岁。婚后任务:看丈夫。 • 日常休闲:晚饭后闲暇时光。议及女学生 • “女学生”:从本地过身,打球、读书、花钱、坐车、自由结婚、男女平等---城里人的生活 • 对比:城里人与乡下,不可理解!(咬人) • 城里人:软绸衣服、精美饮料、好事情 • 乡下人:得十多斤细麻 、二三十担瓜 • 萧萧:照料丈夫、绩细麻四斤

  20. 萧萧与花狗大的故事: • 1、花狗大教萧萧弟弟唱山歌 • 2、挑逗萧萧:唱开心红脸的歌 • 3、萧萧怀孕 • 4、花狗逃走 • 5、萧萧的处罚:沉潭、改嫁、生儿子 • 作品在赞美:生命的美 • 人性的美 • 人情的美

  21. 小说结构的特点与主题的关系: 1.在这个小说中,矛盾都被放在情节与细节之后,作者从不正面描写冲突,但是萧萧在丈夫与花狗之间的关系,却有了微妙的变化:“她有时觉得害怕,不许丈夫走开;有时又象有了花狗在身边,打发丈夫走去反倒好一点。”这一句淡淡的点染,说出这个糊糊涂涂的女孩子心里,隐隐地有了害怕与快乐的争执。2.萧萧和花狗之间的那件事,要面对的是礼法制度。但作者还是淡化处理了。 3.沈从文是将矛盾都尽量淡化,在冲突的弱化中进展情节的,但他还是不得不写进了残酷的现实与制度。她仿佛是幸运的,可她的一生却只能服从于外在力量的摆布,从来没有过对于自己的命运的自主的权力。

  22. 萧萧人物形象的意义: 1.发掘自然人性的美好。因为没有受过教育,萧萧不可能去反抗她的婚姻,也因为没有受过教育,她没有强烈的贞洁观。变成妇人的萧萧,并没有因为失去了贞洁而痛悔,这种抽象的道德观念倒并不使她恐惧,可是她有了孩子,具体的身体变化让她害怕,她也明白这是切实的罪证,于是打算逃走,“收拾一点东西预备跟了女学生走的那条路上城。”可是没有动身,就被发觉了。 2.自然人性和礼法发生冲突时,引起人的思考,自然人性最终用什么来拯救。 

  23. “女学生”的意义: 不仅仅在于给小说一个时代的背景,她们暗示着一种对于制度的自觉的反省与反抗的力量,这种力量与小说的前景中的人性的力量象是处于不同的系统之中,可是它们是否有可能相结合?在天性的自然发展中,同时以教育使人脱离蒙昧?

  24. 问题1:从作品感受到作者对湘西世界,对萧萧的命运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作者对湘西世界的态度:从陋习封闭的湘西,也有“女学生”、“闹自由”的故事,喻示了湘西再偏僻也要发生变化,此时作者持批评愚昧的态度。 湘西有它愚昧的一面,但他们对于“自由”的“女学生”仅仅是随便说说,真正牵动他们的还是生老病死,婚丧嫁娶,作者对他们的淳朴,勤劳,善良特欣喜和同情的态度。

  25. 作者对萧萧的命运的态度: 萧萧天真、善良的天然之美,在那种偏僻的山村吸引了人们的原始的爱美之心,但这种美经过人性糟蹋,被摧残,是萧萧不可对抗的命运。 你对萧萧命运的看法是什么?

  26. 《萧萧》的思想意义: 在小说中,沈从文着眼的不是人物性格的塑造,而是意在关注湘西乡民代代相承的生命形式。作者以既含热情又带惆怅的笔触,描绘了一种迥异于传统伦理规范的世俗性规范,一种庄严与悲凉互现,落后和优美同陈的湘西底层平凡民众的生存状态 。

  27. 问题2:乡下人对女学生的情感如何 ?萧萧对女学生的情感如何?写女学生的意义何在? 在《萧萧》中,对女学生的叙述完全是虚写,她们就象是小说的后景,不停地从庄子边“过身”,农人有着关于她们的种种荒诞不经的传闻,他们对女学生的感情是复杂而有趣的,夹杂着歆羡与轻蔑,而对于这群他们不了解的人,他们不了解的生活,保持着距离与好奇。 对萧萧来说,女学生完全就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但是在她要逃走的时候,她却是要从“女学生走的那条路”走的,虽然她不可能真正地踏上这样的旅程。

  28. “女学生”的意义: 不仅仅在于给小说一个时代的背景,她们暗示着一种对于制度的自觉的反省与反抗的力量,这种力量与小说的前景中的人性的力量象是处于不同的系统之中,可是它们是否有可能相结合?在天性的自然发展中,同时以教育使人脱离蒙昧?从而人能够对不合情理的制度,有更大的对抗的能力。

  29. 思考与练习: • 1、简述《萧萧》的艺术风格。 • 2、谈谈你对萧萧命运的看法。 扩展阅读: • 《沈从文文集》(12卷本) 花城出版社、三联香港书店1982年首版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