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酒與中國文化

酒與中國文化. 中六甲 謝佩燕 (25). 引言. 中國酒的起源與古代釀酒技術及歷代典籍及飲酒文化趣事軼聞。 各世界民族所共享的文化傳統之一 。 飲酒文化在各民族卻有所差異,先民用以祭祀祖先、宴饗朝會,或藉酒自適、成就詩文,或親朋飲讌、把酒言歡。酒在中國人的文化、生活上無疑佔有一席之地。 中國飲食文化的理念基礎,可從個體均衡、自然均衡和關係均衡來概括。古人所謂「飲和食德」是內在均衡、「名號和諧」乃外在均衡;時間與空間均衡即是自然均衡;個人與家族、社群、神明的關係也趨於均衡。由此看來酒是中國飲食文化重要環節。 . 酒的製造過程.

wilmer
Download Presentation

酒與中國文化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酒與中國文化 中六甲 謝佩燕 (25)

  2. 引言 • 中國酒的起源與古代釀酒技術及歷代典籍及飲酒文化趣事軼聞。 • 各世界民族所共享的文化傳統之一。 • 飲酒文化在各民族卻有所差異,先民用以祭祀祖先、宴饗朝會,或藉酒自適、成就詩文,或親朋飲讌、把酒言歡。酒在中國人的文化、生活上無疑佔有一席之地。 • 中國飲食文化的理念基礎,可從個體均衡、自然均衡和關係均衡來概括。古人所謂「飲和食德」是內在均衡、「名號和諧」乃外在均衡;時間與空間均衡即是自然均衡;個人與家族、社群、神明的關係也趨於均衡。由此看來酒是中國飲食文化重要環節。

  3. 酒的製造過程 • 酒是由糯米糯米、小麥、高粱、小米、稗子 在鍋上蒸熟,取出,用酒藥拌均,經過晾曬以後再噴上一些水,放在酒甕之中。把酒甕置於火旁發酵,溫度保持在攝氏60度左右,經過一晝夜後,即由酸變甜。再把酒甕挪開,放在陰涼處,用豬膀胱皮封住酒甕口。飲用時,將甕口打開,注入開水——冬天注入熱開水,夏天注入冷開水,插入竹管吮吸酒汁,吸完即攙水,直到沒有味道為止,便釀成酒。

  4. 酒與文學 • 古代的希臘、羅馬在談到酒與文學的關係時,特別愛談「酒神精神」在文學創作中的作用。 • 中國是個神話不發達的國家,酒在與文學的關係上還沒有上升到「神」的位置,但它對作家文思或詩興的催化有著重要作用。 • 中國古代文學有兩個重要的特徵: • 一是抒情性作品佔主流地位。抒情性強的文學受到酒催化自不待言。 • 一個特徵是作品的個人性和自娛性。不是面對社會的,而是自娛的。個人性較強,不會太計較酒對文學影響的後果。當然這種影響有正面也有負面的。

  5. 酒與文化 • 酒和中國文學是脫不了關係的,飲酒更可說是中國的一種文化。 • 酒的歷史悠久。上古時代,酒的主要用途是祭祖敬神,作樂只屬其次。隨著釀酒技術的發展,飲酒的風氣才盛行。 • 古代文獻的記載說,商人沉酗於飲酒,用大量的糧食來釀酒,可見上古時代,古人對酒喜愛尤甚。 • 古人酒量頗大。古時的酒大都是酒精濃度不高的薄酒,因此可以一飲多杯。

  6. 詩人嗜酒的韻事 • 古代文人雅士作詩多飲酒,飲酒時又多賦詩,因此與酒有關的詩、文多得數之不盡,如以下: • 東晉劉伶醉酒三年不醒, • 李白一日飲三百杯酒等事,都傳為美談。在杜甫的<<飲中八仙歌>>中曾說,「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 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中,歐陽修說出了「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乎山水之間,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蘇軾在<<水調歌頭>>中,詩人面對一輪冉冉的明月,想起自己弟弟時,愁緒突現,便「把酒問青天」。 • 不過,「酒入愁腸愁更愁」,雖然喝酒是中國文化的一種,但酗酒對身體有害,所以只易淺酌,不易酗飲。

  7. 酒在烹飪中 • 酒在先秦時就用於烹飪了。人們常說「五味調和」,「五味」中的「苦」味指的就是「酒」,它起的是清除異味、激發美味的作用。著名的「 八珍 」中的「漬」(用美酒浸漬薄切的牛肉片),就是用酒浸出來的。發現酒在烹飪中的作用是中國飲食文明發展的一個重要標誌。例如: • 醉蟹、醉蝦 。

  8. 飲酒生活 • 夏商末代的統治者,酒池肉林,使人們裸逐其間,渴了就趴在酒池邊作「牛飲」狀。 • 戰國時趙襄子說他能夠連喝五天五夜而不停止,這當然不會是乾喝,一定是鐘鳴鼎食,還會有輕歌曼舞以助興。 • 宮廷王室和豪門貴族一般都是飲用自己製作的酒。 • 老百姓也只是在過年過節能夠喝上一兩盅,而且還要給宗子田主祝福 。 • 有閒階級往往把飲酒看成是一種娛樂活動,於是他們的飲酒生活就會生出許多花樣,促使一些酒樓和酒館的形成。 • 所以飲酒生活變成特別富有文化氛圍的活動 。

  9. 酒與文化精神 • 從文化角度談酒: • 通過祭祀,酒可以成禮,養成生活規範;酒上了筵席,可以聯歡,消除人們的差距;飲用適量的酒,可以頤養情志,使人們在精神上和生理上獲得健康和愉悅。 • 中國古人採取了延長進食時間的辦法,在較長的時間裡讓食物在胃腸中逐漸消化,美酒佳釀在體內滲透到泌尿系統,很快排泄出去。要想吃得慢、喝得時間長,行酒令、猜拳、唱曲、吟詩作賦,以及宴席上的種種遊戲都起著這個作用。這樣才有可能作「長夜飲」,才有可能出現「一斗亦醉」、「一石亦醉」的奇怪現象,這些都是古代文化活動之一。

  10. 多謝!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