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6

耕作层下土地自然净化技术 处理村镇生活污水

耕作层下土地自然净化技术 处理村镇生活污水. 汇报人:王 森. 青岛理工新环境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2010.5. 技术背景 耕作层下土地自然净化技术原理 实验研究 结论. 内容简介.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镇内水体污染严重、水环境生态不断 恶化,水污染治理与控制形势非常严峻 。. 城市传统的污水处理工艺投资巨大、运行管理复杂、 对技术要求较高;. 传统污水土地处理系统又存在以下缺点: 冬季处理效果差; 占地面积大;气味大,环境卫生差等;. 技术背景. 环境方面. 管理方面. 技术方面.

Download Presentation

耕作层下土地自然净化技术 处理村镇生活污水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耕作层下土地自然净化技术 处理村镇生活污水 汇报人:王 森 青岛理工新环境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2010.5

  2. 技术背景 耕作层下土地自然净化技术原理 实验研究 结论 内容简介

  3.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镇内水体污染严重、水环境生态不断随着经济的发展,村镇内水体污染严重、水环境生态不断 恶化,水污染治理与控制形势非常严峻 。 城市传统的污水处理工艺投资巨大、运行管理复杂、 对技术要求较高; 传统污水土地处理系统又存在以下缺点: 冬季处理效果差; 占地面积大;气味大,环境卫生差等; 技术背景 环境方面 管理方面 技术方面

  4. 耕作层下土地自然净化技术,是一种人工强化的污水生态处理技术。经过预处理的污水通过埋在地下的穿孔布水管,缓慢地向周围土壤浸润、渗透和扩散,利用土壤—微生物—植物系统实现生物、化学、物理的净化功能,对污水中的水资源和N、P资源加以利用,对可降解的有机物加以净化,实现污水的无害化、资源化。耕作层下土地自然净化技术,是一种人工强化的污水生态处理技术。经过预处理的污水通过埋在地下的穿孔布水管,缓慢地向周围土壤浸润、渗透和扩散,利用土壤—微生物—植物系统实现生物、化学、物理的净化功能,对污水中的水资源和N、P资源加以利用,对可降解的有机物加以净化,实现污水的无害化、资源化。 二、耕作层下土地自然净化技术原理 • 2.1 去除机理

  5. 图1 土地处理流程 7、污水处理在耕作层下进行,冬天处理效果稳定。 5、土地处理系统顶部耕作层上种植种植蔬菜、农作物和观赏植物等, 同时起到除臭、保温作用,做到了土地的“用而不占,综合利用” 4、因地制宜、建设费用低(一级标准2500元/m3,二级标准1500元/m3) 3、能耗低、处理运行费用低(一级标准0.15元/m3,二级标准0.04元/m3) 6、自控程度高,维护方便,可实现无人值守 2、耐冲击负荷、处理效果好 1、土地用而不占、占地面积少(一级标准1.0m2/m3,二级标准0.8m2/m3)

  6. 2.2 构造 耕作层下土地自然净化系统主要分为四部分:从地面向下依次为耕作层、填料部分、卵石部分和防渗膜。

  7. 三、试验研究 • 3.1 村庄概况 2006年,青岛市莱西市河头店镇东大寨村利用耕作层下土地自然净化技术进行了污水处理的应用研究。 东大寨村共482户,1550人,建成面积375亩。2006年在村西修建了新村(共116户),配套了完善的雨污分流制排水管网,目前入住率已经超过50%,其中大部分住户正处于装修阶段。 村庄布局及污水处理站服务区域见图2.

  8. 3.2 村庄水量变化 • 3.2.1 供水 东大寨采用“水泵—贮水罐—管网”方式全天24h集中供水,水源为村东北村民自打深水井。当贮水罐内压力小于0.10MPa时,水泵自动运行,每天总供水量:150m3,管网服务面积25万m2,服务户数为482户。 • 3.2.2 排水 新村污水全部进入污水处理站;老村(共266户)没有排水管网,污水透过明渠排入村前小河。

  9. 3.2.3 污水水量的昼夜变化 2008年8月25日23:30~8月26日22:30,对东大寨村的污水水量的波动情况进行了24h连续检测。在进入污水站干管的最后一个检查井里安置了流量计(美国Hach公司的Sigma 910型面积速度流量计),检测参数有:水深、流速、流量,检测时间间隔3min。 调查结果如图3和表2: 表2 东大寨24h流量变 化

  10. 图3 东大寨村污水流量昼夜波动情况(3min) 从图3可以看出,在13:00~16:00这一时段水量较低且比较稳定,其余时间水量波动较大,分析原因如下: ① 村民绝大多数以务农为生,而在家留守的人员不规律的用水,导致水量有较大的波动; ②新村村民生活质量较高,休息时间较晚,用水量较大,这成为晚间水量大的主要因素。

  11. 3.3 村庄污水水质的昼夜变化 每间隔1h对进入污水处理站的污水干管中的污水进行取样,冷藏保存后进行水质检测,检测项目和方法如表3: 表3 检测指标和方法

  12. 3.3.1 污水CODcr浓度的逐时变化

  13. 3.3.2 污水TN浓度的逐时变化

  14. 3.3.3 污水氨氮浓度的逐时变化

  15. 3.3.4 污水TP浓度的逐时变化

  16. 3.4 工程概况 东大寨的污水处理采用耕作层下土地自然净化系统,其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 水下曝气机 泵 生物接触氧化池 隔油池 厌氧生物滤池 沉砂池 污水 沉淀池 耕作层下土地自然净化系统 达标排放 图4 耕作层下土地自然净化工程工艺流程

  17. 工程概况见下表: 表4 耕作层下土地自然净化技术试点工程概况

  18. 工程施工和运行期间的现场照片如下所示: 东大寨村土地处理系统的地上设施 土地处理系统防渗膜的铺设 土地处理系统耕作层上的玉米和花生 土地处理系统耕作层上旺盛的的黄豆

  19. 浓度(mg/L) 去除率 (%) 备注 进水 出水 CODcr 31.66~63.6 8.22~28.1 45~82 TN 11左右 5.49~6.41 45.3~53.1 氨氮 2.32~2.78 1.51~2.32 18~45.6 TP 1.1左右 0.36~0.41 61.7~67.6 • 3.5 耕作层下土地自然净化系统处理效果 污水经过厌氧、好氧、沉淀处理后,进入耕作层下土地自然净化系统,通过对土地污水自然净化系统进出水水质的昼夜取样检测,分析整理如下。 表5 污水土地自然净化系统处理效果汇总

  20. 四、结论 1、耕作层下土地自然净化技术投资小,吨水建设费用在2000~3000元/m3左右; 2、运行费用低,出水为一级B排放标准,约为0.15~0.20元/m3; 3、处理效果稳定,土地处理系统对CODcr、TN、氨氮和TP的去除率分别为45~82%、 45.3~53.1% 、18~45 %和61.7~67.6%,出水浓度达到国家城镇污水一级B排放标准标准; 4、设备数量少,且通过自控运行,维护管理简单; 5、土地处理系统耕作层上种植蔬菜、农作物和观赏植物等,同时兼有除味保温等功效,实现了土地的“用而不占,综合利用”。

  21. 谢 谢!

  22. 污水处理站服务区域 污水处理站 图2 东大寨村庄布局和污水站服务区域图

  23. 图5 土地处理系统对COD的去除

  24. 图6 土地处理系统对TN的去除

  25. 图7 土地处理系统对氨氮的去除

  26. 图8 土地处理系统对TP的去除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