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 likes | 384 Views
故乡的食物 (节选). 汪曾祺. 导入. 高邮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 高邮秦代即设邮亭,是全国唯一以 “ 邮 ” 命名的城市。 明盂城驿、龙虬庄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山汉墓、唐镇国寺塔、宋文游台、宋城墙及奎楼、清高邮当铺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湖农林生态旅游度假区的野鸭放飞为全国一绝。. 导入. 今天我们要阅读和赏析的便是一位高邮人写高邮的食物的文章 —— 《 故乡的食物 》 。. 汪曾祺. 汪曾祺.
E N D
故乡的食物(节选) 汪曾祺
导入 • 高邮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 • 高邮秦代即设邮亭,是全国唯一以“邮”命名的城市。 • 明盂城驿、龙虬庄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山汉墓、唐镇国寺塔、宋文游台、宋城墙及奎楼、清高邮当铺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东湖农林生态旅游度假区的野鸭放飞为全国一绝。
导入 • 今天我们要阅读和赏析的便是一位高邮人写高邮的食物的文章——《故乡的食物》。
汪曾祺 •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小时候受过正规的传统教育。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40年开始写小说,受到当时为中文系教授的沈从文的指导。 • 1943年毕业后在昆明、上海执教于中学,出版了小说集《邂逅集》。1948年到北平,任职历史博物馆,不久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南下工作团,行至武汉被留下接管文教单位,1950年调回北京,在文艺团体、文艺刊物工作。1956年发表京剧剧本《范进中举》。
汪曾祺 • 1958年被划成右派,下放张家口的农业研究所。1962年调北京市京剧团任编剧。1963年出版儿童小说集《羊舍的夜晚》。“文革”中参与样板戏《沙家浜》的定稿。 • 1979年重新开始创作。80年代以后写了许多描写民国时代风俗人情的小说,受到很高的赞誉。比较有影响的作品有《大淖记事》 、《受戒》、《异秉》等。出版了小说集《晚饭花集》、《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论文集《晚翠文谈》等。
汪曾祺 • 评析 ※汪曾祺属于大器晚成的一类人,他比张爱玲还要早出生一年,但要到80年代,六十岁左右才有大量作品问世。 这其中,或许有时代的因素(就如他的老师沈从文在49年以后除研究古代服饰外几乎不再写作),或许与他本人的性情有关。 其作品有两个特点:一方面因有数十年的见识功力在,有绵长的韵味;另一方面又没有岁月的伤痕,宛如“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受戒》),这可能是因了他老顽童的心性。
汪曾祺 • 评析 ※汪曾祺出生于地主家庭,幼时受到良好的正统教育。一生都于传统文化较亲近,喜美食、善绘画、懂医道,有才子气,性情上有名士气又有儒家的气质,这在当代文人、作家中是不多见的。 ※入西南联大读书对汪曾祺影响至深,对一代联大师生都有很大的影响,在烽火与颠沛流离中他们有美好的期待、有坚持的信念,过着“自由、自尊与富足”的精神与知识生活。(参看《跑警报》)
汪曾祺 • 评析 也是在西南联大,汪曾祺得到了当时教写作的沈从文的指点,此后终生视沈从文为师。无论是写作,还是为人处世,都受沈从文的影响。 沈从文以家乡湘西为背景写小说、散文,而汪曾祺以家乡高邮为背景也写了许多小说和散文。汪评述老师的文章的话也可以用来评述他自己的文章——“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素,但是不知道朴素文字后面隐伏的悲痛。”
汪曾祺 • 评析 ※汪曾祺1958年被划为右派,后以“摘帽右派”的身份回京参与编写样板戏,他对戏曲和民间文艺本就有较深的钻研,《沙家浜》成功后江青较为看重他,汪也因此在文革中“没被打入十八层地域”。然而文革后汪曾祺却因此被审查两年,写下十几万字的交代材料。 对于这段波折,汪曾祺的儿子时常劝慰父亲,给汪曾祺些许安慰,其实他本人正像他的老师沈从文一样,是“星斗其文,赤子其人”(张充和给沈从文的挽联语,汪以此为题写文怀念老师)。
汪曾祺 • 评析 ※汪曾祺的作品有这样一个特点:小说化的散文,散文化的小说。 他的散文,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 风格如他所说,“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
故乡的食物(节选) • 汪曾祺与吃 当年的文人去汪家做客,是非常希望汪老头能亲手掌勺的。汪曾祺的散文中谈吃喝的文章不在少数,除《故乡的食物》外,还有《吃食和文学》、《宋朝人的吃喝》、《肉食者不鄙》、《昆明的吃食》、《豆汁儿》等。 文章写什么?这是一个选择。汪曾祺与沈从文一样,不写轰轰烈烈的时代主题,而写民俗风情、轶闻趣事,选择的是家常事。(注意,不是说写时代主题就是不好的,那也是有真情感和真实在的,而是说理想的文化氛围应是在主流中允许异质的存在)
故乡的食物(节选) • 阅读点拨——炒米和焦屑 ※多用短句,如“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这是很便宜的食品。孩子买了,咯咯地嚼着”。短句带来的效果是简单、平易,如叙家常,没有那种“写文章”的痕迹。 ※在说家乡的炒米与四川的炒米糖不同时,特意点出家乡的炒米不是作坊做的,而是自己家里炒的,见出炒米更家常也更亲切的一面。
故乡的食物(节选) • 阅读点拨——炒米和焦屑 ※写炒炒米包含着当地风俗人情:请人炒,但花费无多,显现出人情味;不是时时都有,要到过年才有,家常之物又有几分宝贵之意,且与过年的氛围联系在一起,愈觉有感情。 ※对与炒米相关的器物也做了讲解,比如能把舀炒米的柚子壳是如何制成的一一讲来,非常有生活气息。插入轶事固然是为了说明“我们那里炒米坛子是几乎家家都有的”,但轶事本身也是有趣味的,有生活气息的。
故乡的食物(节选) • 阅读点拨——炒米和焦屑 ※谈吃炒米的情况:平常的吃法是拌糖/佐以酱姜、再滴香油/蛋瘪子的吃法。 从最平常也最简单的吃饭谈起,说到自己如今的口味,再叙说惯宝宝时略为奢侈的一种吃法,人情俱在其中。 ※转入另一种可以急就的食品——焦屑。同样叙清楚做法,让读者能了解全过程,也见出作者对日常事物有着细腻的了解。
故乡的食物(节选) • 阅读点拨——炒米和焦屑 ※提到战乱时靠焦屑充饥的一件事,从作者的叙说中可以看出,当时在孩子的眼光中只觉好玩,但今日回顾不免明白了炒米和焦屑这样可以急就的食物之存在和常见是“同我家乡的贫穷和长期的动乱是有关系的”。于是,在叙说食物时透出了作者对乡土的关怀。
故乡的食物(节选) • 阅读点拨——端午的鸭蛋 ※先将端午的风俗一一讲来,插入“这就能辟邪么?”这样的口语,活化出作者还是个孩子时的怀疑好奇。讲完一个风俗,插入一句“不知别处有不”,透出聊天的口吻——想到什么随口插入。 ※端午许多风俗的本意是辟邪驱灾,因在春夏之交人容易生病,而小孩子又是体弱的。这里作者虽未明说,但所写风俗也都与保佑小孩子有关,背后则是深厚的生活情感。
故乡的食物(节选) • 阅读点拨——端午的鸭蛋 ※提到端午这天的午饭必有鸭蛋,转入谈鸭蛋。注意,前面说苋菜、虾、鸭蛋“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说明作者关注的、喜爱的是家常食物,有一种平民情怀。 ※叙说鸭蛋的一段不断转折,情感层层递进。比如,说“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语气率直,对家乡的喜爱之情一览无遗,而后又转说“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仍是对家乡的骄傲。(附:据说后来高邮人一度会说,别提到高邮就说鸭蛋,还有汪曾祺呢!也是骄傲自豪之情。)
故乡的食物(节选) • 阅读点拨——端午的鸭蛋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多矣”、“曾经沧海难为水”透出古典韵味,但绝非刻意,而是作者有此功底自然的发挥。妙在发出这种古典式的感叹后,接着便是“我实在瞧不上”这类日常说话的句子,有一种因喜爱因袒护而心急出语的效果。
故乡的食物(节选) • 阅读点拨——端午的鸭蛋 ※鸭蛋的吃法: 待客:如袁枚所说,带壳切开。 (作者虽不喜袁枚,但因袁写的这一条与他家乡的情况相符,便感到亲切,充满了对家乡的深情厚意。) 平常食用:敲、挖、扎、冒。 (描写得非常生动,极其贴近生活,散发出生活的质感)
故乡的食物(节选) • 阅读点拨——端午的鸭蛋 ※写挑鸭蛋,如与读者谈话,说着说着读者可能会问“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汪曾祺便自己把这个问题问出来,再极其肯定的回答“有!”本文始终是这种娓娓道来的谈话风格。
故乡的食物(节选) • 阅读点拨——咸菜茨菰汤 ※先写记忆中咸菜汤与下雪天的关联,弄不清楚原因,便归结为一种习惯。这正是生活中常见的情况。 ※写腌菜,步骤一一写来,用词又简练,如“洗净”、“码实”。叙说新咸菜的好吃,说“不咸,细、嫩、脆、甜”,细腻可感。 ※由咸菜汤讲到加了茨菰的咸菜汤,再讲到少时不爱吃茨菰,隐伏着家乡贫穷的背景和家乡人们的日常生活。
故乡的食物(节选) • 阅读点拨——咸菜茨菰汤 ※对茨菰的态度离乡几十年后有了转折,先是在老师家吃了一次,赞同沈从文对茨菰“格高”的评价,后来在家人并不爱吃和北方许多人不认识的情况下自己独个儿买、吃。 这种转变在文末写出了原因,那就是,隔了许多年,与家乡隔了老远的路,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使作者格外想念那食物,以及由对食物的记忆牵扯出的家乡。
故乡的食物(节选) • 小结 本文多用短句、口语词,不用什么修辞手法,叙事多用聊天谈话的口吻,关注日常食物,透出亲切自然的生活气息。 文章虽以各种食物单列,但喜爱生活、关注人情以及思乡之情始终贯穿于文字的背后,并在不经意处自然流淌。 (叙食物、讲风俗、说人情、怀故乡四重意味)
延伸学习 • 汪曾祺散文的语言特点 (可参看“学习指导”相关内容) 从容委婉,如叙家常,接近于“叙谈体”。平易且口语化,同时又注重语言的锤炼。既有古典的韵味,又有民间口语的鲜活。
延伸学习 • 李陀评汪曾祺的语言 我以为能在一种写作中,把白话“白”到了家,然后又能把充满文人雅气的文言因素融化其中,使二者在强烈的张力中达到和谐,好像本来就是一家子人,这大概只有汪曾祺能吧。 说到这里,我想我们应该庆幸现代汉语最终没有实现拉丁化。如果用一种表音的文字写出“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还要什么呢?挺好”,自然谁都会明白,还挺生动;可是“质细而沙多”,“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室内床一、桌一、椅一”该怎么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