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k likes | 4.12k Views
舊約概論 ( 二 ) : 历史书 [ 士师记 ]. 11, September 2011. 舊約概論 ( 二 ) 歷史書.
E N D
舊約概論 (二):历史书[士师记 ] 11, September 2011
舊約概論 (二) 歷史書 歷史書 緊接摩西五經後,自約書亞記至以斯帖記共十二卷歷史書。前三卷(約書亞記、士師記、路得記)是論以色列進取迦南及在那裡初期的情形,亦即「王國前之歷史」;中三卷,每卷分上下(撒母耳記、列王紀、歷代誌),專論「王國時期的歷史」;後三卷(以斯拉記、尼希米記、以斯帖記)專論「國亡後歸回時期之歷史」。這個主日學課程, 將以鳥視研究方法來學習舊約中的歷史書的重要信息 .按內容說,歷史書繼承摩西五經之「遺志」,把神在以色列中的計劃及把以色列在萬民中之計劃記述下來,一方面顯出以色列是屬神君尊之國度,歸神之管理,是神統治之國家(Theocracy);一面也藉著歷史之演變,指出以色列在神的計劃中如何失敗及失敗的過程,更指出以色列在巴勒斯坦的約條內完全應驗神的話。事實上,歷史(History)就是神的故事(His story)。
另一角度: • 聖經皆為史書,是以色列民族之歷史,也是神的歷史。因此,歷史與神的救道有密切關聯。自以色列鼻祖亞伯拉罕蒙召始迄撒母耳止為「神治時期」;以掃羅立國始迄約雅斤亡國止為「王治時期」;此後迄基督建立其‘彌賽亞國度’前的時期,均統稱為「外治時期」;而每時期神均藉著「先知」(不一定說預言的) 多次多方曉諭列祖,以示神在萬國史中仍為萬王之王;故以色列史不僅為歷史性質,亦且為先知性質,因先知著史書之原意皆以發明神對其選民之意旨,與救恩之實現,述古鑒今,令讀者備受無量之靈感與靈訓。
如何看旧约历史书 如上點所提,舊約的歷史是選擇性 (selective)及闡釋性的(interpretive),所以舊約的歷史與世界史在性質上甚有差異。世界史的記錄是純以報導史事為目的(雖然有些世界史的書本亦附有作者的評論,但這樣已脫離純史的範圍與性質了。按理來說,世界史該是純報導性質的),但聖經史卻完全不同。舊約史是選擇性及闡釋性的,是按照作者的宗旨而撰著和撰述。所以作者在搜集資料時便以其著述之宗旨而作取捨,又透過他的領會才下筆。讀者若在這方面缺乏一些基本的導論,必會感覺舊約是枯燥與艱深的。質言之,舊約史有三大撰述的重點主题: • 神的救恩(Heilsgeschichte) • 神的揀選(Election) • 神的國度(Theocracy) 舊約史是有重點的,明瞭了這三大中心,研讀舊約的趣味便會倍增了。
1. 神的救恩(Heilsgeschichte) 第一主題可稱之為 [ 恩慈與救贖 ] 。舊約史的首要性質是救恩史,是神在人的歷史中救贖世人之心意的顯示,及救贖行動的選例記錄。這記錄雖並不完全,然而其救恩主題卻是相當明顯的。這救恩史始自亞當時代(始自創3:15,俗稱 第一福音 。這是一個救恩應許,神以這應許作祝福與管治世人的藍圖,故有學者則以應許為整本舊約的主題,自此之後神的救恩計劃在塞特時代,挪亞時代,亞伯拉罕時代,摩西時代,約書亞時代,士師時代,王國時代,被擄時代,而至歸回時代,在每時代中,舊約的主旨便是要將神在歷史中的救贖工作表明出來。舊約的表明方法非像現代人的表明法靠觀念,靠理論。他們的表明法乃靠行動、作為、歷史、宗教節期、象徵動作、異象預兆等。
2. 神的揀選 (Election) 第二主題亦可稱作 [ 救恩與選民 ] 。接上點,這救恩史的表顯乃藉著一個民族透露給世人認識,這就是希伯來族的以色列民。在神選召亞伯拉罕時,可見其救贖的計劃是一個揀選的恩典。神要藉著亞伯拉罕的後裔使萬民蒙福(創12:2-3)。這揀選明顯地是從亞伯拉罕的一個後裔 以撒 及其後裔表明出來,而至基督,那最合神心意的後裔 (加3:16) 完成神的救贖大工。保羅在羅11章詳細地闡釋舊約的揀選救贖史。羅11章可說是基督徒的哲學史觀的主要經文之一(林前15:20-28; 啟11:15-18)。可見舊約史是揀選救贖史。讀者在這裡有了初步的概念,閱讀舊約時的心境便活潑起來。
3. 神的國度(Theocracy) : 第三重點亦可稱為 [ 選民與國度 ] 。神的救恩藉著一個民族使全地蒙福,故這民族是一個特別蒙恩的民族。神選召他們,在埃及鍛煉他們對神的信賴,藉著摩西領他們到西乃山腳,與他們立約,將他們建立成為祭司的國度,聖潔的子民 (出19:6),又頒布律法,管治他們,使他們成為一個神治的政體(theocracy),是一個神治的國度(theocratic kingdom)。所以選民史也是神治國史。神給他們律法,一面指出他們是一個神律治理之國(theonomy),一方面表彰神對他的選民國屬靈的道德要求(律法中的屬靈與道德律),是神管治他們的大憲章(國法)。這屬靈與道德律的背面便顯出神屬靈、道德與聖潔的本質。神又給他們民治律,使他們以神為本自治。最後給他們宗教律(如獻祭、節期、帳幕),以示他們是屬神的選民,分別出來歸與神的聖潔之民。利未記所記極繁瑣之律就是提醒他們,叫他們一舉一動也要顯出屬神的標誌,也藉著清潔之律顯出他們是與眾不同的國民。他們的國祚全在乎他們對神的律法上之要求是否完全忠順。舊約的歷代志便是一個明顯的舉例,指出國家寶座的長久在乎它與聖殿(代表敬拜)的關係如何 (throne vstemple):列王紀則指出國祚的長短在乎寶座對神的律法(透過先知)的關係如何(throne vslaw)。 可見舊約史是有重點的,明瞭了這三大中心,研讀舊約的趣味便會倍增了。
约书亚征服迦 南图
士师时代 以色列的外敌 米所波大米人 耶宾王 亚扪人 米甸人 摩押人 亚玛利人 非利士人 巴拉 珊迦 十二支派地图 耶弗他 比倫 亞比米勒 陀拉 睚珥 基甸 底波拉 押頓 参孙 以笏 俄陀聶 以比贊
[士师记 ] 写作背景 士師記Judges是舊約十二卷歷史書的第二卷(書,士)。本書是由於約書亞死後,神在以色列人衰微分裂時,所興起了十二個士師,來治理並拯救他們脫離仇敵之手。士師時代乃自約書亞去世起,至撒母耳退休時止。(書一 1 二 8 16,撒上七 15,十二 1,廿五 1)。「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士17: 6)。直到掃羅大衛時期,國家始行正式產生建立。本書記載以色列人七次背道,七次為異邦迦南七族之奴,又得七次複蒙拯救的事蹟。整個時期可謂是一段最慘痛而最黑暗的歷史。 出埃及记(18:21-26)所说的(Judges)为审判而设的民事法官有所不同。士师记内的「士師」,按希伯來原文(Shophetim)的意思。這些人為神所選派,有神的靈賜予獨特的能力,奉命作百姓的領袖。他們的工作不僅是裁判案件,最要去战胜敌人,拯救以色列民脫離外邦仇敵的欺压,然后在太平时候,治理神的选民。猶太人的傳統認為本書的作者是撒母耳。不過,本書並沒有提及作者。 —無名《士師記簡介》
[士师记 ] 写作背景 • 作者:撒母耳(內證及猶太法典「他勒目」Baba Bathra 均證實撒母耳 為作者) • 日期: 1020 B.C.(掃羅時代)按書中內容顯示,本書寫 成時士師時代已經過去,以色列人的王國初建不 久(十七6; 十八1; 十九1;廿一25),大概是在掃羅 登基後,大衛還未佔領耶路撒冷(一21;十九10-12) 時,約是主前一○四三至一○○四年。 • 地點:示羅(撒上 3:21;撒母耳之居所) • 目的:指出以色列離棄真神的後果乃是痛苦受制,管教 責打,悔改帶來復興 • 主旨:以色列失落君尊國家的因果
撒母耳簡介(人与格) • 一個照著神的人 • 神的心複製在他裏面 • 是神的代表 • 是代理的神 • 只關心神、神的權益和利益
撒母耳簡介(家庭背景) • 拿細耳人、祭司、申言者、士師、禱告的人 • 撒母耳意「神的名字」或作「向神求得」 • 哥轄子孫,可拉後裔,住在以法蓮 • 其子不行正道,其孫是大衛所立歌唱者之一
撒母耳生平 • 母親哈拿不孕,向神求得 • 撒母耳出生時,約參孫作士師第四年(參孫是第一個拿細耳人) • 斷奶後(3歲) ,送到以利[祭司]那裡學習事事 • 童子(12歲)第一次聽見神的說話
[士师记 ] 历史背景 本書所記載的年代: 由約書亞( c1375B.C.)至撒母耳(c1075B.C.)。 自約書亞死後,以色列因領土廣闊,領袖人才稀少,分散太遠,又無適當合一的團契,各支派又忙著開墾荒地,料理自己的家園;而且他們在進取時沒有按神的旨意完全肅清敵人,故此這些「眼中的刺、肋上的鞭」,便屢成為他們的「綱羅、機檻」(書23:13),使他們同化於外邦的文化風俗裡(2:3)。士師時代便成為以色列史中的黑暗時代,每當以色列人行「自己眼中看為正,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時(4:1; 17:6),神便興起外邦國家管教他們;當他們認罪悔改求恩時,神便興起「士師」拯救他們。在此書中,這樣循環不息的「犯罪」、「管教」、「認罪」、「拯救」的過程共有七次之多(一些不是連續性而是同時性的〔注6〕)。這樣持續到撒母耳時代,他們要求「王」代替「士師」的管理,結果神便興起「王」及「先知」替他管理及替他出口。撒母耳是處在「士師時代」與「王國時代」之間的環扣。在其先知學校裡,他先記「士師時代」之事跡(士師記),再記「王國時代」開始之事跡(撒母耳記)。
[士师记 ] 摘要: • 本書續上書約書亞記,當以色列人征服迦南後,他們循神所吩咐各支派分得該有的土地,於是他們便各歸各地安居樂業下去。可是一面他們沒有照神旨意完全的把迦南人逐滅,一面貪圖一時的太平,利用仇敵服役,更被仇敵同化,參拜他們的偶像,結果造成失去產業和平安。在受敵人迫害痛苦時,他們向神呼求,神便在他們當中興起拯救者,使他們脫離虎口,過後這些拯救者便治理他們,作他們的士師。故自約書亞死後至掃羅為王止,這段時期稱為「士師時期」。 • 「士師」原是「本地英雄」,在其民族受外敵侵侮時蒙神興起,維護正義,濟弱扶傾,後復以統治者的姿態管理百姓,是為士師,本書的主要部份是記敘一些英雄事跡,故名。 一、士師時代前( 1-2章) 二、士師時代時( 3-16章) 三、士師時代後( 17-21章)
一、士師時代前( 1-2章) 本書開始記述「士師時代」的前景,也是全書的引言,更是解釋為何產生士師時代極其混亂之因由。作者先指出首因是以色列人在入迦南境時沒有循照神的吩咐完全趕出迦南七族;「沒有趕出」是此章之要句( 1:19, 21, 27, 29,30, 31, 33 ),指出日後混亂其因之一(1章)。繼之作者引述次因,即以色列人因沒有完全趕盡敵人出境,更而在風俗上與他們同化,在宗教上采他們的神;「事奉巴力」是此章之要句(2:11-12, 17, 19),指出日後混亂之次因(2章)。
二、士師時代時( 3-16章) 從第 3章始至16章,作者選擇六大士師及六小士師的英雄事跡,用七次循環的筆法說明以色列人在離棄「神權管治」(Theocracy)後慘痛之結果。每一循環【四重奏】都是一貫的,因人犯罪的性情也是一貫不變,表述如下: 历史之循环 這循環式的歷史觀(Cyclic Philosophy of history)正指出「共產主義」創始人德哲黑格爾(Hegel) 之眼光:「歷史指出,人不會從歷史學習教訓」,也是本書2:11-20的要點。
三、士師時代後( 17-21章) 作者記錄十一個士師的事跡後,再附錄士師時代的一些混亂情形(為方便記憶,我們姑且稱之為「士師時代後」之情形)。作者特選三件不同的混亂,指出士師時代確是極黑暗混亂的世代: • 宗教上的混亂(17-18章)- 利未人作偶像的祭司以餬口,可見宗教之退化。「但」族支派之人竟掠其神像,擄其祭司,公然率隊叛離真神,敬拜偶像,宗教之腐敗可見一斑。 • 道德上的混亂(19章)- 利未人娶妾,後在回鄉時為便雅憫族凶暴淫惡之匪徒所辱,可見當時社會真理道德滅盡,為世人所不齒。 • 支派上的混亂(20-21章)- 其餘支派集眾為被害者雪仇,把便雅憫族幾乎滅盡,後痛定思痛,追悔傷悼,為便雅憫族共謀存種之策。此種情形,足以顯露士師時代宗教信仰、國家政治及社會道德淪落破產之真相,正是當神被摒棄時,各人便自命為王,任意妄為(21:25)。
[士师记 ] 寫書目的 士師記寫下從約書亞死後直至撒母耳興起的歷史,這一頁歷史讓我們看見三件事: 第一、神的公義:選民犯罪,必被刑罰。 第二、神的慈愛:選民若肯悔改,當他們哀求神時,神 便賜下拯救者──士師。 第三、神的預備:選民缺少一位願意尊神為大的君王治理他們時,就會有混亂發生,「各人任意而行」。透過本書的悲劇,更可明白他們需要一位元君王,這正是神後來為他們所預備的。士師記是選民從各支派各自為政而進入聯合王國時期的轉捩點。——《新舊約輔
[士师记 ] 的主旨 • 士師記告訴我們,神一次又一次的興起士師拯救以色列人並不是因為他們真正悔改,遵行了神的律法。 • 當士師記說:“以色列人又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這並不是指他們悔改後跌倒了,而是指他們從未悔改,繼續不斷行惡。神拯救他們,完全是因為神憐憫他們受敵人欺壓的苦境。這樣看來士師記所宣講的神,不是一位律法主義的神,而是一位憐憫人的神。 • 士師記告訴我們,以色列人離棄耶和華,去敬拜巴力,結果便到了士師記最後五章所記載的墮落的觀景。
士師時代人物: • 士師的興起全是神應允人悔改禱告之表示,而士師的出身有村夫、俗婦、無名小卒、貧苦寒士、私生子等。他們得勝的方法只不過是赶牛棍( 3:31)、橛與錘(4:21)、空瓶(7:16)、驢腮骨(15:15)等,正指出「不是倚靠勢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靈方能成事」(亞4:6;參林前1:27-28;林後12:9)。 • 士師時代是一個循環不息的黑暗時代;十二個大小士師的軼事共約三百年( 11:26),因一些事跡是同時發生的(與13:20無衝突(注7)。茲把循環的士師時代列表如下。
[士师记 ] —敘述以色列墮落的書 士師時代為一悲慘黑暗痛苦之時代,一切皆由「不知道耶和華」 (2:10)為起首。「不知道耶和華」是結果,起因是「別的世代興起」時,卻是一個不認識神的世代,此世代不認識神是前代失職之咎!作為信徒,要把純正的信仰一代傳一代(提後2:2),其職責之重由此可見!
巴拉 珊迦 耶弗他 比倫 亞比米勒 陀拉 睚珥 基甸 底波拉 押頓 参孙 以笏 俄陀聶 以比贊 十二支派地图 [ 参孙 ] 的故事 (13 ~ 16) 从士师记开始,非利士人就很显著地在地中海东南岸的一块平原上落户。他们有五个大城,就是迦萨(Gasa)、迦特(Gath)、亚实基伦(Ashkelon)、亚实突(Ashdod)和以革伦(Ekron)。 非利士人
[ 参孙 ] 的故事 (13 ~ 16) • 在耶弗他之後,有另一個強大的外族攻擊以色列人,這就是非利士人,他們住在海邊。連續多年他們都不斷的騷擾以色列人。 • 瑪挪亞和他的妻子跟其他很多以色列人一樣,都渴望神差派另一位偉大的領袖來幫助他們。此外,瑪挪亞和他的妻子更想有個孩子。當時的人都希望生很多兒女,但瑪挪亞就連一個孩子都沒有。 • 神的使者向瑪挪亞的妻子(两次)和瑪挪亞先后顯現,要瑪挪亞的妻子怀孕生一婴儿。并吩咐他们從婴儿出生的那一天起,他已是奉獻給神的人。絕不能剪去他的頭髮。瑪挪亞给婴儿起名叫[参孙](世上最可愛的嬰孩的意思)。
[士师记 ] 应用 「以色列人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忘記耶和華他們的神,去事奉諸巴力和亞舍拉(为亚述掌管生育繁殖的男、女神)。」(3 : 7-11)。 「以色列人又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4:1~5:31; 6:1~8:35; 10:6~12:7; 13:1~16:31) 士師記告訴我們,以色列人離棄耶和華,去敬拜巴力,結果便到了士師記最後五章所記載的墮落的光景。 • 你认为昔日的情况和光景在今天的社会存在吗?为什么? • 有过之而无不及吗?哪方面?为什么? 昔日以色列的危機今天任然存在。今天的人企圖對周圍環境和其他人的利用和操縱,比過去有過之而不及。今日人類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是因為巴力敬拜的結果,今日人類社會關係的疏離乃至家庭關係的瓦解,也是巴力敬拜精神的結果。把男女的性當做彼此利用的手段也是巴力敬拜的精神。這是巴力敬拜帶來的光景,也是今天人類社會性氾濫的危機。── 曾祥新《天道聖經注釋──士師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