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 likes | 557 Views
第四单元 羧酸和酯. 基础自主梳理. 清单一. 自我诊断 1 .下列关于乙酸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乙酸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 B .相同条件下乙酸钠溶液的碱性比碳酸钠溶液强 C .乙酸在常温下能发生酯化反应 D .乙酸酸性较弱,不能使石蕊试液变红 答案: A. 羧酸的性质. 基础回归 1 .概念:由 ____________ 与 _____ 相连构成的有机化合物。 2 .分类. 烃基或氢原子. 羧基. 3 .分子组成和结构. (3) 缩聚反应 ①概念:有机化合物分子间脱去 _______ 获得 _____________ 的反应。
E N D
基础自主梳理 清单一 自我诊断 1.下列关于乙酸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乙酸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 B.相同条件下乙酸钠溶液的碱性比碳酸钠溶液强 C.乙酸在常温下能发生酯化反应 D.乙酸酸性较弱,不能使石蕊试液变红 答案:A 羧酸的性质
基础回归 1.概念:由____________与_____相连构成的有机化合物。 2.分类 烃基或氢原子 羧基
(3)缩聚反应 ①概念:有机化合物分子间脱去_______获得_____________的反应。 ②对苯二甲酸与乙二醇发生缩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分子 高分子化合物
清单二 自我诊断 2.分子式为C8H16O2的有机物A能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生成有机物C和D,且C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D,则A的可能的结构有() A.1种 B.2种 C.3种 D.4种 答案:B 酯的结构与性质
基础回归 1.概念:羧酸分子中的______被______取代后的产物,简写为__________,官能团_______。 2.酯的性质 (1)物理性质 密度:比水___,气味:低级酯是具有芳香气味的液体,溶解性:水中______,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中_____。 (2)化学性质——水解反应 —OH —OR′ RCOOR′ 小 难溶 易溶
①酯水解时断裂上式中虚线所标的键; ②无机酸只起_____作用,对平衡移动无影响; 碱除起催化作用外,还能中和生成的__,使水解程度______。 CH3COOC2H5在稀H2SO4或NaOH溶液催化作用下发生水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催化 酸 增大
清单三 自我诊断 3.(2011年嘉兴市第四高级中学模拟)丙酸丙酯是一种香料,可以用下面的方案合成: 重要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1)写出A、B、C、D的结构简式: A________、B________、 C________、D________; (2)D有很多同分异构体,其中含有羧基的同分异构体中,烃基上的一氯代物有2种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CH3CH2CHOCH3CH2COOHCH3CH2CH2OHCH3CH2COOCH2CH2CH3 (2)C(CH3)3CH2COOH
课堂互动讲练 考点一 1.实验原理 2.反应特点 乙酸乙酯的制备
4.反应的条件及其意义 (1)加热,主要目的是提高反应速率,其次是使生成的乙酸乙酯挥发而收集,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提高乙醇、乙酸的转化率。 (2)以浓硫酸作催化剂,提高反应速率。 (3)以浓硫酸作吸水剂,提高乙醇、乙酸的转化率。
5.实验需注意的问题 (1)加入试剂的顺序为:C2H5OH→浓H2SO4→CH3COOH(乙醇、乙酸的顺序可颠倒)。 (2)用盛饱和Na2CO3溶液的试管收集生成的乙酸乙酯,一方面中和蒸发出来的CH3COOH、溶解蒸发出来的乙醇;另一方面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有利于酯的分离。 (3)导管不能插入到饱和Na2CO3溶液中,以防倒吸。
(4)加热时要用小火均匀加热,防止乙醇和乙酸大量挥发,液体剧烈沸腾。(4)加热时要用小火均匀加热,防止乙醇和乙酸大量挥发,液体剧烈沸腾。 (5)装置中的长导管起导气和冷凝作用。 (6)充分振荡试管,然后静置,待液体分层后,分液得到的上层液体即为乙酸乙酯。 (7)加入碎瓷片,防止暴沸。
6.提高产率采取的措施(该反应为可逆反应) (1)用浓H2SO4吸水,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2)加热将酯蒸出。 (3)可适当增加乙醇的量,并有冷凝回流装置。 【特别提醒】①苯的硝化反应,②实验室制乙烯,③实验室制乙酸乙酯,以上实验中实验①和③中浓H2SO4均起催化剂和吸水剂的作用,实验②中浓H2SO4作催化剂和脱水剂。
例1 实验室合成乙酸乙酯的步骤如下:在圆底烧瓶内加入乙醇、浓硫酸和乙酸,瓶口竖直安装通有冷却水的冷凝管(使反应混合物的蒸气冷凝为液体流回烧瓶内),加热回流一段时间后换成蒸馏装置进行蒸馏,得到含有乙醇、乙酸和水的乙酸乙酯粗产品。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烧瓶中除了加入乙醇、浓硫酸和乙酸外,还应放入__________,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中加入过量的乙醇,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反应中加入过量的乙醇,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将上述实验步骤改为在蒸馏烧瓶内先加入乙醇和浓硫酸,然后通过分液漏斗边滴加乙酸,边加热蒸馏。这样操作可以提高酯的产率,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现拟分离含乙酸、乙醇和水的乙酸乙酯粗产品,下图是分离操作步骤流程图。请在图中圆括号内填入适当的试剂,在方括号内填入适当的分离方法。
试剂a是____________,试剂b是____________;分离方法①是__________,分离方法②是__________,分离方法③是________________。试剂a是____________,试剂b是____________;分离方法①是__________,分离方法②是__________,分离方法③是________________。 (5)在得到的A中加入无水碳酸钠粉末,振荡,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只要熟悉乙酸乙酯的制取实验,就比较容易答好前三个小题。对于第(4)和(5)小题,可从分析粗产品的成分入手。粗产品中有乙酸乙酯、乙酸、乙醇三种物质,用饱和碳酸钠溶液进行萃取、分液可把混合物分离成两种半成品,其中一份是乙酸乙酯(即A),另一份是乙酸钠和乙醇的水溶液(即B)。蒸馏B可得到乙醇(即E),留下的残液是乙酸钠溶液(即C)。再在C中加稀硫酸,经蒸馏可得到乙酸溶液。【解析】 只要熟悉乙酸乙酯的制取实验,就比较容易答好前三个小题。对于第(4)和(5)小题,可从分析粗产品的成分入手。粗产品中有乙酸乙酯、乙酸、乙醇三种物质,用饱和碳酸钠溶液进行萃取、分液可把混合物分离成两种半成品,其中一份是乙酸乙酯(即A),另一份是乙酸钠和乙醇的水溶液(即B)。蒸馏B可得到乙醇(即E),留下的残液是乙酸钠溶液(即C)。再在C中加稀硫酸,经蒸馏可得到乙酸溶液。
【答案】(1)碎瓷片 防止暴沸 (2)提高乙酸的转化率 (3)及时蒸出生成物,有利于酯化反应向生成酯的方向进行 (4)饱和碳酸钠溶液 稀硫酸 萃取、分液 蒸馏 蒸馏 (5)除去乙酸乙酯中的水分
跟踪训练(随学随练,轻松夺冠) 1.(2011年杭十四中模拟)如图是某学生设计的制取乙酸乙酯的实验装置图,并采取了以下主要实验操作: ①在甲试管中依次加入适量浓硫酸、乙醇、冰醋酸; ②小心均匀加热3~5分钟。 (1)该学生所设计的装置图及所采取的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__________(填下列选项的标号)。 A.乙试管中的导管插入溶液中 B.导气管太短,未起到冷凝回流作用 C.先加浓硫酸后加乙醇、冰醋酸
(2)需小心均匀加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需小心均匀加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反应后的混合物中提取乙酸乙酯,宜采用的简便方法是__________(填下列选项的标号)。 A.蒸馏 B.渗析 C.分液 D.过滤 E.结晶
解析:做制取乙酸乙酯的实验时,应先将乙醇注入到甲试管中,再将浓硫酸慢慢注入到乙醇中,最后加入冰醋酸,乙试管中的导管不能插入饱和Na2CO3溶液中,所以(1)小题选A、C项。(2)加热温度不能太高,是为了避免乙醇、乙酸的挥发和发生炭化。(3)乙酸乙酯在饱和Na2CO3溶液中的溶解度很小,密度比水小,用分液的方法就可将乙酸乙酯与溶液分离开。解析:做制取乙酸乙酯的实验时,应先将乙醇注入到甲试管中,再将浓硫酸慢慢注入到乙醇中,最后加入冰醋酸,乙试管中的导管不能插入饱和Na2CO3溶液中,所以(1)小题选A、C项。(2)加热温度不能太高,是为了避免乙醇、乙酸的挥发和发生炭化。(3)乙酸乙酯在饱和Na2CO3溶液中的溶解度很小,密度比水小,用分液的方法就可将乙酸乙酯与溶液分离开。 答案:(1)AC(2)避免液体剧烈沸腾,减少乙醇、乙酸的挥发,防止温度过高时发生炭化 (3)C
考点二 酯化反应的类型和酯的水解反应
2.酯的水解 酯的水解反应是酯化反应的逆反应,酯水解时的断键位置如图所示: (酯化时形成的键断裂),无机酸或碱对两个反应都可起催化作用,可通过改变反应条件实现对反应方向的控制。
【特别提醒】1.酯化反应选用浓H2SO4作催化剂,同时浓硫酸又作为吸水剂,有利于反应向酯化方向进行。【特别提醒】1.酯化反应选用浓H2SO4作催化剂,同时浓硫酸又作为吸水剂,有利于反应向酯化方向进行。 2.酯的水解反应选用NaOH溶液作催化剂,同时中和生成的羧酸,可使酯的水解反应完全。 3.硫酸只起催化作用,不能使酯化反应完全,也不能使酯的水解反应完全,书写方程式时要用“”表示。
例2 下图是A、B、C、D、E、F、G、H及丙二酸(HOOCCH2COOH)间转化关系图。A是一种链状羧酸,分子式为C3H4O2;F中含有由七个原子连成的环;H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请填写下列空白:
(1)C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F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C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F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①A→H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B与NaOH水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类型为________。
【解析】根据A为链状羧酸,可知A只能为CH2===CHCOOH,与HBr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的产物可能有两种情况:CH2BrCH2COOH或CH3CHBrCOOH,结合产物G可以生成丙二酸,可知G为OHCCH2COOH,则E为CH2OHCH2COOH,C为CH2BrCH2COOH,进而得到B为CH3CHBrCOOH,D为CH3CHOHCOOH。【解析】根据A为链状羧酸,可知A只能为CH2===CHCOOH,与HBr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的产物可能有两种情况:CH2BrCH2COOH或CH3CHBrCOOH,结合产物G可以生成丙二酸,可知G为OHCCH2COOH,则E为CH2OHCH2COOH,C为CH2BrCH2COOH,进而得到B为CH3CHBrCOOH,D为CH3CHOHCOOH。
【规律方法】 羧基的引入方法主要有:(1)醛的氧化;(2)酯的水解。在有机合成中一般的顺序为醇氧化为醛,醛氧化为羧酸,羧酸与醇反应生成酯,而羧基的消除一般是将羧基转化为钠盐,在碱石灰及加热的作用下进行脱羧反应。【规律方法】 羧基的引入方法主要有:(1)醛的氧化;(2)酯的水解。在有机合成中一般的顺序为醇氧化为醛,醛氧化为羧酸,羧酸与醇反应生成酯,而羧基的消除一般是将羧基转化为钠盐,在碱石灰及加热的作用下进行脱羧反应。
跟踪训练(随学随练,轻松夺冠) 2.乙酸橙花酯是一种食用香料,其结构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物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①该化合物属于酯类;②其分子式为C11H18O2;③1 mol该化合物最多可与2 mol H2反应;④该化合物能发生的反应类型有:加成、取代、氧化、聚合;⑤该化合物有一种同分异构体属于酚类。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①③⑤
解析:选A。乙酸橙花酯属于酯类,其分子式为C12H20O2,1 mol该化合物最多可与2 mol H2反应,可以发生氧化、聚合(加聚)、取代(酯的水解)、加成等反应,该分子的不饱和度为3,不可能有属于酚类的同分异构体。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