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 likes | 597 Views
动物伦理问题研究. —— 人与动物的关系问题. 主要内容. 一、轰轰烈烈的动物保护运动及其主张 二、动物保护运动的主要理论依据 三、动物福利思想面临的挑战 四、儒家视阈中的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启示. 2011 年 4 月 15 日京哈高速志愿者拦车救狗. 一、轰轰烈烈的动物保护运动及其主张. 两种不同意义的动物保护 为人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动物保护 为物的: 认为动物本身就是动物保护的目的. 一、轰轰烈烈的动物保护运动及其主张. 动物保护运动的历史 欧美许多国家在 19 世纪就基本完成了防止虐待动物的立法。
E N D
动物伦理问题研究 ——人与动物的关系问题
主要内容 • 一、轰轰烈烈的动物保护运动及其主张 • 二、动物保护运动的主要理论依据 • 三、动物福利思想面临的挑战 • 四、儒家视阈中的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启示 王云岭 医学伦理学研究所 wangyl@sdu.edu.cn
2011年4月15日京哈高速志愿者拦车救狗 王云岭 医学伦理学研究所 wangyl@sdu.edu.cn
一、轰轰烈烈的动物保护运动及其主张 • 两种不同意义的动物保护 • 为人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动物保护 • 为物的:认为动物本身就是动物保护的目的 王云岭 医学伦理学研究所 wangyl@sdu.edu.cn
一、轰轰烈烈的动物保护运动及其主张 • 动物保护运动的历史 • 欧美许多国家在19世纪就基本完成了防止虐待动物的立法。 • 1822年,被称为“人道的迪克”的理查德·马丁提出“反对虐待以及不恰当地对待牛的行为”的法案,并在英国国会获得通过,这就是著名的《马丁法案》。 • 1824年,世界上第一个动物保护组织“防止虐待动物协会”(PSPCA) 在英国成立。 • 1876年,世界上第一部动物保护法“防止虐待动物法”在英国通过。 • 目前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制定了《禁止虐待动物法》。 • 在国内法之外,欧洲也还出台了一些国际性动物保护公约。这些公约对各缔约国也有相当大的约束作用,如1976年通过的《保护农畜欧洲公约》、1979年制定的《保护屠宰用动物欧洲公约》等。 王云岭 医学伦理学研究所 wangyl@sdu.edu.cn
一、轰轰烈烈的动物保护运动及其主张 • 实验动物保护的“3R”原则 • 20世纪50年代,英国科学家William Russell与Rex Burch提出了动物研究中的“3R”原则: • 减少(reduce)每一次实验中所需要的动物数量; • 优化(refine)现有的实验,以减少动物所受到的痛苦和伤害; • 使用其他的手段来取代(replace)动物实验。 王云岭 医学伦理学研究所 wangyl@sdu.edu.cn
一、轰轰烈烈的动物保护运动及其主张 • 1992年,Jasper和Nelkin就报告说,根据他们的统计结果,有10~15万的美国人至少从属于一家动物福利组织,并且1/5的美国人声称他们曾捐款给动物保护组织。 • 目前,美国的动物管理与使用委员会(Institutional Animal Care and Use Committees)已普遍要求研究者遵从“3R”原则。 • 1999年3月,替代研究与发展基金会(Alter-native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Foundation,ARDF)提出:应该扩大受法律保护的实验动物的范围,除了已有的狗、猫、非人灵长类、豚鼠、仓鼠以及兔之外,研究中所使用的鸟类以及啮齿类动物等也应受到法律保护。 王云岭 医学伦理学研究所 wangyl@sdu.edu.cn
一、轰轰烈烈的动物保护运动及其主张 • 中国的情况 • 2006年,科技部发布了《关于善待实验动物的指导性意见》,其中提到了对“3R”原则的遵从。 • 目前以常纪文为首的一个所谓专家组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保护法》在征求意见中。 • 在国内的科研基金申请以及国内外科研论文的发表过程中,许多机构要求研究者提供关于使用实验动物的伦理审查证明。 王云岭 医学伦理学研究所 wangyl@sdu.edu.cn
二、动物保护运动的主要理论依据 • 早期理论: • 洛克:残酷对待动物会使人变得残忍 • 边沁:感受苦乐的能力是道德关怀的根据:“问题不在於它们是否能推理,也不在於它们是否会说话,而是它们是否能够感觉痛苦?” • 当代理论(动物福利思想): • 动物解放论 • 动物权利论 • 其他环境保护思想 王云岭 医学伦理学研究所 wangyl@sdu.edu.cn
二、动物保护运动的主要理论依据 动物解放论 Peter Singer(1946—),澳大利亚和美国著名伦理学家,现任教于澳大利亚莫纳虚大学哲学系。曾任国际伦理学学会主席,是世界动物保护运动的倡导者。其代表作《动物解放》一书从1975年出版以来,被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几十个国家出版。英文版的重版多达26次。 《动物解放》被称为动物解放运动的圣经,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要影响。 王云岭 医学伦理学研究所 wangyl@sdu.edu.cn
二、动物保护运动的主要理论依据 • 动物解放论的主要思想 • 功利主义的伦理学思想 • 苦乐感受是一种存在具有道德地位的依据 • 平等考虑动物与人的利益 • 反对物种主义,主张把对人的关怀与爱推及动物 • 在全世界范围内提升动物的生存条件,解放动物 • 主张素食主义,反对集约化养殖 • 反对动物实验,但接受经过改良的动物实验。同意有限度地利用动物。 王云岭 医学伦理学研究所 wangyl@sdu.edu.cn
二、动物保护运动的主要理论依据 • 辛格的重要观点 • 人类给予动物道德关怀的原因,既不是智力,也不是语言或是其它一般人类所拥有的品质;而是在于动物是否能够体验痛苦。因为动物也能体会痛苦和幸福,所以将动物排斥在道德关怀以外是一种物种歧视的行为。 • 作为例证的案例 王云岭 医学伦理学研究所 wangyl@sdu.edu.cn
二、动物保护运动的主要理论依据 动物权利论 Tom Regan(1938—),美国哲学家,北卡罗来纳大学名誉退休教授,专注于动物权利研究。其最有影响的著作是《The Case For Animal Rights》。这本书对现代动物解放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Regan认为,非人动物与人一样,是生活的主体(subjects-of-a-life ),因此拥有权利。 王云岭 医学伦理学研究所 wangyl@sdu.edu.cn
二、动物保护运动的主要理论依据 • 雷根认为,拥有权利的资格是具有天赋价值(inherent value)的生活的主体(subject of life) 。 • 每个存在都是拥有个人幸福(不管我们对他人有什么用处,这种幸福对我们来说都非常重要)的有意识的存在物。基于此理论,认为应该: • 完全废除把动物应用于科学研究[的传统习俗] • 完全取消商业性的动物饲养业 • 完全禁止商业性的和娱乐性的打猎和捕兽行为 王云岭 医学伦理学研究所 wangyl@sdu.edu.cn
二、动物保护运动的主要理论依据 • 其他环境保护思想 • 生物中心主义 • 生态中心主义 • 史怀泽与其“敬畏生命”的思想 王云岭 医学伦理学研究所 wangyl@sdu.edu.cn
三、动物福利思想面临的挑战 • 我所说的动物福利思想,是指那些以动物本身的福利为目的、主张素食主义、要求提高动物福利待遇的思想和主张。但是并不包括那些以保护野生动物为目的的环境保护伦理思想。这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而后者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前者是为物的,后者是为人的。 王云岭 医学伦理学研究所 wangyl@sdu.edu.cn
三、动物福利思想面临的挑战 • 1、与人们的道德直觉不符 • 世界上多数民族和多数人口都是食肉的 • 传统上,人们总是贱畜贵人 • 利用动物,天经地义 • 辛格的效用论将动物的苦乐与人的苦乐等量齐观,难以为人接受 • 动物不过是一种自然资源 • 在生物进化序列上,人是最高级别的动物 • 许多动物爱好者对人并不好。 • 一些人对动物的态度受偏好影响,而不是真的以动物为目的 王云岭 医学伦理学研究所 wangyl@sdu.edu.cn
三、动物福利思想面临的挑战 • 2、理论层面面临的挑战 • 苦乐感受并非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自觉与反思意识,意义感等理性特征才是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 至少不是所有动物都有苦乐感受或者能够满足雷根的“生活的主体”条件 • 杀生的矛盾 • 敬畏生命的理论难以说明如何在动物生命与植物生命之间如何 做出区分 • 动物充其量只能作为人类的道德顾客,难以成为道德主体 • 当人的利益与动物的类似利益(如生命)发生矛盾时,动物福利思想将面临困境:要么成为虚伪的主张,要么成为反人类者 王云岭 医学伦理学研究所 wangyl@sdu.edu.cn
三、动物福利思想面临的挑战 • 3、实践方面面临的挑战 • 如何改变占世界人口多数的食肉者的肉食习惯? • 拒绝动物实验,将使得医学科学难以发展 • 人们面对对人类有害的动物?例如苍蝇、蚊子、老鼠、美国白蛾等? • 许多人以动物养殖为生,取消动物养殖业,他们何以为生? • 面对自然界中动物之间的相互猎杀,人类该如何自处? 王云岭 医学伦理学研究所 wangyl@sdu.edu.cn
四、儒家视阈中的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启示 • 人与动物在宇宙中是一体的存在,而非对立的两极 • 《中庸》:“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 《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 结论:“天地万物本吾一体”。人与动物,都应被视为自然界之一部分,皆须遵守自然之规律。 • 同为自然存在的人与动物,其间关系自然脱离了目的与手段的逻辑关系。 王云岭 医学伦理学研究所 wangyl@sdu.edu.cn
四、儒家视阈中的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启示 • 由“天人合一”到“天地万物本吾一体”的理论进路使得儒家学说视野中的人与动物关系被置于从无生命物到简单生命到植物到动物再到人和天的序列之中。而从无生命物到人,实际上都是宇宙的组成,所谓“万物一体”,为儒家对动物的杀伐与保护、对动物的利用与心怀仁心,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王云岭 医学伦理学研究所 wangyl@sdu.edu.cn
四、儒家视阈中的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启示 • 儒家在人与动物的关系方面的总体观点是:强调和谐、仁爱,强调人与动物和谐共处。所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 • 但儒家讲求“爱有差等”,对动物的爱区别于对人的爱。这种差等之爱循着“亲亲——仁民——爱物”的路径递减。 •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第十》)朱熹注曰:“非不爱马,然恐伤人之意多,故未暇问。盖贵人贱畜,理当如此。”(朱熹《<论语>集注》) • “仁於他物,不仁於人,不得为仁,不仁於他物,独仁於人,犹若为仁。仁也者,仁乎其类者也?”(《吕氏春秋·开春论·爱类》)
四、儒家视阈中的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启示 • 爱动物与对动物的利用(尤其是食用)如何在“天人合一”的哲学下相统一?答案是“杀伐以时”。 • 荀子说:“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鳣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王制篇第九》) • 孔子说:“开蜇不杀,则当天道也,方长不折,则恕也。恕则仁也。”(《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 • 曾子说:“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大戴礼记•曾子大孝》) • 实践层面历史悠久:“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逸周书·大聚解》)
四、儒家视阈中的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启示 •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宋明儒家的一体仁心思 • 宋明儒家由“天人合一”推出“万物一体”,则人与动物共享“一体之仁”。此种思想见于宋代张载的《西铭》: •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四、儒家视阈中的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启示 • 先秦儒家在利用动物方面是有伦理问题的。因为他们爱动物,但也是吃动物之肉、衣动物皮毛的。杀伐以时只是解决了对动物的利用方法问题,是技术性问题,但并未解决利用动物的合理性问题。荀子关于因动物道德地位低下而可以被人利用之论并不圆满。 •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问题困扰着人们,如我们爱动物,但是对动物之间的相互猎杀,人应该如何自处?比如史怀泽的难题。
四、儒家视阈中的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启示 • 宋明儒家深刻剖析了这一道德困境中,沿着“亲亲——仁民——爱物”的理论进路,提出了“情势不得已”之说。其中王阳明的解释最为圆满: • “比如身是一体,把手足捍头目,岂是偏要薄手足,其道理合该如此。禽兽与草木同是爱的,把草木去养禽兽,心又忍得。人与禽兽同是爱的,宰禽兽以养亲与供祭祀,宴宾客,心又忍得。至亲与路人同是爱的,如箪食豆羹,得则生,不得则死,不能两全,宁救至亲,不救路人,心又忍得。这是道理合该如此。” (王阳明:《传习录》)
四、儒家视阈中的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启示 • 关于动物之间的相互猎杀: • 宋明儒家认为,天之生物,无所谓利己利他,因此应该超越善恶,作旁观状,并认为这并非不仁,而是处事的智慧。 • “圣人即天地也。天地之中何物不有?天地岂尝有心拣别善恶?一切涵容覆载,但处之有道尔。若善者亲之,不善者远之,则物不与者多矣。安得为天地?”(朱熹编:《二程子语录》,明刊十行本,中国子学名著集成影印本,页41)
四、儒家视阈中的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启示 • 儒家思想的启示:一体仁心,关爱动物与利用动物并行不悖 • 人与动物的关系也不像某些西方哲学家所言,有非此即彼的强烈道德意义。人,作为世界上唯一能够对自己的存在状态和行为进行自觉与反思的物种,无疑是这个世界的价值核心。价值,永远是对人而言的。人只能站在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即人只能以自己为中心来思考问题,就此而言,人类中心主义也许可以被不断修正,但在逻辑上无法被反驳。 • 但是,人与动物生活在同一个生态系统中,这一事实实际上意味着人与动物具有休戚与共的利益关联。因此人类应该爱护动物,正如一个人爱自己的手足一样。爱动物与爱人有着天然的、内在的逻辑联系。 • 正如人爱自己的手足并不意味着不可以利用自己的手足(事实上,人正是为了利用自己的手足才爱自己的手足)一样,人爱动物也并不意味着人不可以利用动物。 • 不过,人对动物的利用,应该掌握必要的限度,要注意达到更好的效果。涸泽而渔,焚林而猎,乃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案例1 • 假定一个婴儿生下来就患有无法治愈的广泛的严重脑损伤,以致成为“植物人”。这种患儿不能说话,不认识人,没有自主动作,也不能发展自我意识。婴儿的父母认识到孩子的病情毫无治愈的希望,根本不愿意负担、也不要求国家负担每年成千上万的照顾费用,因此要求医生用无痛苦的方法处死这个婴儿。医生应当按照婴儿父母的请求去做么? • 按照法律,医生不应当去做,在这方面法律反映了生命神圣的观点。可是,说不该杀死这个婴儿的人,并不反对杀死人类以外的动物。他们怎么能证明这种不同的判断合理呢?
生物中心主义 • 生物中心主义把所有的生命都视为道德关怀的对象。 • 代表人物: • 阿尔伯特·史怀泽(Albert Schweitzer)的理论:他主张“敬畏生命”,反对从价值上把生命划分为不同的等级。 • 保罗·泰勒(Paul Taylor)的伦理学:泰勒认为,所有的生命都是拥有自己的利益的实体;拥有自己的利益的实体都拥有“天赋价值”。如果一个存在物拥有天赋价值,那么,我们对待它的惟一正确的态度就是尊重。这种伦理态度提出了四条基本的伦理原则: • 不伤害(nonmaleficence) • 不干涉(noninterference) • 忠诚(fidelity) • 补偿正义(restitutive justice)
四、生态中心主义 • 生态中心主义把道德义务的范围扩展到了整个自然,把所有的自然存在物都当成道德顾客(moral patient)来对待。大地伦理学(land ethic)、自然价值论(theory of the value of nature)和深层生态学(deep ecology)是生态中心主义的三种主要表现形态。
四、生态中心主义 • 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的大地伦理学:地球上所有存在物都是道德共同体的成员。他认为,我们不仅要尊重大地共同体的其他成员,还要尊重大地共同体本身。大地伦理学的基本原则是,“一件事情,当他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的完整、稳定和美丽时,它就是正确的;反之,它就是错误的。”
四、生态中心主义 • 霍尔姆斯·罗尔斯顿(Holmes Rolston)的自然价值论:人对自然存在物的义务建基于后者所具有的内在价值。罗尔斯顿所理解的内在价值主要有两个特征: • 作为一种自在的目的; • 作为某种客观的、独立于人的主观偏好的属性。
四、生态中心主义 • 阿伦·奈斯(Arne Naess)的深层生态学。该理论提出了两个基本规范,即:生物圈平等主义(biosphere egalitarianis)和自我实现论(Self-realization)。 • 生物圈平等主义的基本含义是,生物圈中的所有事物都拥有生存和繁荣的平等权利。 • 自我实现论的基本内容是,扩展自我认同的范围,把自然也视为我们的认同的一部分;人们在道德上成熟的过程,也就是逐渐扩大认同范围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我们将认识到,我们只是更大的整体的一部分,而不是与大自然分离的原子式的个体;同时,我们作为人的本性,是由我们与他人、以及自然界中的其他存在物的关系决定的。
史怀泽和《敬畏生命》 • 阿尔贝特·史怀泽(Albert Schweitzer,1875~1965,又译施韦泽)是当代具有广泛影响的思想家,他创立的以“敬畏生命”为核心的生命伦理学是当今世界和平运动、环保运动的重要思想资源。 • 1875年,史怀泽诞生于德、法边界阿尔萨斯省的小城凯泽尔贝格,先后获得哲学、神学和医学三个博士学位,还是著名的管风琴演奏家和巴赫音乐研究专家。1904年,在哲学、神学和音乐方面已经拥有巨大声望的他听到刚果缺少医生的呼吁,决定到非洲行医。历经9年的学习,他在38岁的时候获得了行医证和医学博士学位。史怀泽于1913年来到非洲,在加蓬的兰巴雷内建立了丛林诊所,服务非洲直至逝世。他获得了1952年的诺贝尔和平奖,被称为“非洲之子”。1957年,他的传奇经历曾被拍成电影。 王云岭 医学伦理学研究所
史怀泽和《敬畏生命》 • 1915年,置身非洲丛林与河水间勃发的生命世界,追念第一次世界大战蔑视生命的悲剧,史怀泽提出了“敬畏生命”(Reverence for life)的理念,将伦理学的范围由人扩展到所有生命,成为生命伦理学的奠基人。 • 敬畏一切生命是史怀泽生命伦理学的基石。史怀泽把伦理的范围扩展到一切动物和植物,认为不仅对人的生命,而且对一切生物和动物的生命,都必须保持敬畏的态度。“善是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的价值,恶则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这是必然的、普遍的、绝对的伦理原则。”(《敬畏生命》)只涉及人对人关系的伦理学是不完整的,从而也不可能具有充分的伦理功能。只有当人类认为所有生命,包括人的生命和一切生物的生命都是神圣的时候,他才是伦理的。 王云岭 医学伦理学研究所
史怀泽和《敬畏生命》 • 爱因斯坦曾经称赞:“像史怀泽这样理想地集善和对美的渴望于一身的人,我几乎还没有发现过。” • 尽管史怀泽获得了极高的声誉,但是他的敬畏一切生命,无差别地对待一切生命的思想其实内含着无法克服的理论矛盾。比如人为了生存不得不杀死一些有害于人类的生命,如老鼠、蚊子、苍蝇等,该如何理解?他承认,这样做是必须的,但人应有自责心理。这种解释是不够完满的。自责心理无法为必须杀死某些不利于人生存的生命开脱。 • 史怀泽的思想与二次大战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这其实是对二战中对人类之间残酷杀戮的矫枉过正。如果自责心理可以为杀戮行为开脱的话,那么那些杀人狂是否同样可以很自责地说“我很自责,但是我必须杀死你。”呢? 王云岭 医学伦理学研究所
杀生的矛盾 • 史怀泽说:“如果我们为拯救一只可怜的被遗弃的小鸟,就捉昆虫喂养它,这在何种程度上是合适的?我们根据什么原则来决定,为了维持这一生命而牺牲许多别的生命呢?要教导我们敬畏一切生命和爱一切生命的伦理学,必须同时断然使我们明白:我们一直处于毁灭和伤害生命的必然性之中……” • “杀之则伤仁,放之则害义。——程子《蝎子铭》 王云岭 医学伦理学研究所 wangyl@sd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