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likes | 267 Views
之 (1) 代词。可译为“他”“她”“它”也指代复数。 例句:吾欲辱之 ( 2) 代词。可译为“这”“那”“这些”“那些”例句:婴闻 之 、楚王闻 之 (3) 助词。相当于“的” 。例句:晏婴,齐 之 习辞者也 ( 4 )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例句:然后知松柏 之 后凋也. 其 (1) 代词。可译为“他”“她”“它”也指代复数。 例句:为 其 来也,臣请缚一人、 ( 2 )代词。可译为“他的”“她的”“它的”也指代复数。 其 实味不同 ( 3 )代词。可译为“这”“那”“这些”“那些”例句:
E N D
之(1)代词。可译为“他”“她”“它”也指代复数。 例句:吾欲辱之 (2)代词。可译为“这”“那”“这些”“那些”例句:婴闻之、楚王闻之 (3)助词。相当于“的” 。例句: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4)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例句: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其(1)代词。可译为“他”“她”“它”也指代复数。例句: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 (2)代词。可译为“他的”“她的”“它的”也指代复数。其实味不同 (3)代词。可译为“这”“那”“这些”“那些”例句: (4)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句:其一贫,其一富 (5)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期望、委婉商量等语气。视情况可译为“大概”“怎么”“难道”“还是”等,或不翻译。例句:
以(1)介词。因为。 (2)介词。表示目的,相当于“以便”。 (3)介词。用、把、拿。例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4)介词。凭借、按照。例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介词。在、在------时候。 (6)与“上”、“下”、“东”、“西”等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例句: (7)通“已”,已经。
而(1)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也可译为“又”。例句:黒质而白章而(1)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也可译为“又”。例句:黒质而白章 (2)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例句:环而攻之而不胜 (3)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而且”。例句:择其善者而从之 (4)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 “却”。例句: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5)特殊用法:“而已”,句末语气词。 “已而”,不久,一会儿。
何(1)疑问代词。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什么”“怎么”“为什么”。例句:吾欲辱之, 何以也? 所以然者何? (2)副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怎么”“为什么”等。例句:何不试之以足 (3)副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多么”等。例句:此乐何极
于(1)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和对象。可译为“在”“到”“向”“从”“对于”等。于(1)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和对象。可译为“在”“到”“向”“从”“对于”等。 例句:生于淮北则为枳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2) 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过”。例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苛政猛于虎也
句子翻译 特别关注的句子:句子中有“之、其、而、以、何、于”,并且这些虚词在句子翻译中需要翻译。
1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2 、吾欲辱之,何以也? 3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4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5、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6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7、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晏婴是齐国最擅长外交辞令的人。 我想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 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树。 (橘和枳)只是叶子相似,它们的果实味道却不一样。 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水土不一样啊。 现在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盗,进入楚国就偷盗,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使人变得善于偷盗吧? 圣人是不可以随便戏弄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阅读理解 • 关注朝代、作者、选自(名家名著)、段意、中心思想。
《晏子春秋》 婴 春秋 善于辞令 晏子出使楚国,凭着机智善辩,挫败了楚王的诡计,维护了个人和祖国尊严 • 本文选自。晏子,名,字平仲,时期齐国的政治家,以著称。 • 本文记述了的故事。课文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1-2节) 第二部分(3-6节), • 课文最大的特点是通过来刻画人物性格。楚王表面上夸晏子为“习辞者”,却敢“辱之”,这充分表明他晏子面对楚王的阴谋,将计就计,以“ ”为比喻,以反问句 指出本文描写了楚王的平庸愚昧是为了衬托晏子的 写晏子使楚前夕,楚王与其左右策划侮辱晏子的办法。 写晏子智挫楚王,使其自取其辱 对话 目空一切,不把晏子放在眼里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是楚国的“水土”使民善盗 机智善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