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之 (1) 代词。可译为“他”“她”“它”也指代复数。 例句:吾欲辱之 ( 2) 代词。可译为“这”“那”“这些”“那些”例句:婴闻 之 、楚王闻 之

之 (1) 代词。可译为“他”“她”“它”也指代复数。 例句:吾欲辱之 ( 2) 代词。可译为“这”“那”“这些”“那些”例句:婴闻 之 、楚王闻 之 (3) 助词。相当于“的” 。例句:晏婴,齐 之 习辞者也 ( 4 )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例句:然后知松柏 之 后凋也. 其 (1) 代词。可译为“他”“她”“它”也指代复数。 例句:为 其 来也,臣请缚一人、 ( 2 )代词。可译为“他的”“她的”“它的”也指代复数。 其 实味不同 ( 3 )代词。可译为“这”“那”“这些”“那些”例句:

Download Presentation

之 (1) 代词。可译为“他”“她”“它”也指代复数。 例句:吾欲辱之 ( 2) 代词。可译为“这”“那”“这些”“那些”例句:婴闻 之 、楚王闻 之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之(1)代词。可译为“他”“她”“它”也指代复数。 例句:吾欲辱之 (2)代词。可译为“这”“那”“这些”“那些”例句:婴闻之、楚王闻之 (3)助词。相当于“的” 。例句: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4)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例句: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 其(1)代词。可译为“他”“她”“它”也指代复数。例句: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 (2)代词。可译为“他的”“她的”“它的”也指代复数。其实味不同 (3)代词。可译为“这”“那”“这些”“那些”例句: (4)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句:其一贫,其一富 (5)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期望、委婉商量等语气。视情况可译为“大概”“怎么”“难道”“还是”等,或不翻译。例句:

  3. 以(1)介词。因为。 (2)介词。表示目的,相当于“以便”。 (3)介词。用、把、拿。例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4)介词。凭借、按照。例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介词。在、在------时候。 (6)与“上”、“下”、“东”、“西”等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例句: (7)通“已”,已经。

  4. 而(1)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也可译为“又”。例句:黒质而白章而(1)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也可译为“又”。例句:黒质而白章 (2)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例句:环而攻之而不胜 (3)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而且”。例句:择其善者而从之 (4)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 “却”。例句: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5)特殊用法:“而已”,句末语气词。 “已而”,不久,一会儿。

  5. 何(1)疑问代词。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什么”“怎么”“为什么”。例句:吾欲辱之, 何以也? 所以然者何? (2)副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怎么”“为什么”等。例句:何不试之以足 (3)副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多么”等。例句:此乐何极

  6. 于(1)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和对象。可译为“在”“到”“向”“从”“对于”等。于(1)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和对象。可译为“在”“到”“向”“从”“对于”等。 例句:生于淮北则为枳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2) 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过”。例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苛政猛于虎也

  7. 句子翻译 特别关注的句子:句子中有“之、其、而、以、何、于”,并且这些虚词在句子翻译中需要翻译。

  8. 1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2 、吾欲辱之,何以也? 3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4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5、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6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7、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晏婴是齐国最擅长外交辞令的人。 我想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 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树。 (橘和枳)只是叶子相似,它们的果实味道却不一样。 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水土不一样啊。 现在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盗,进入楚国就偷盗,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使人变得善于偷盗吧? 圣人是不可以随便戏弄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9. 阅读理解 • 关注朝代、作者、选自(名家名著)、段意、中心思想。

  10. 《晏子春秋》 婴 春秋 善于辞令 晏子出使楚国,凭着机智善辩,挫败了楚王的诡计,维护了个人和祖国尊严 • 本文选自。晏子,名,字平仲,时期齐国的政治家,以著称。 • 本文记述了的故事。课文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1-2节) 第二部分(3-6节), • 课文最大的特点是通过来刻画人物性格。楚王表面上夸晏子为“习辞者”,却敢“辱之”,这充分表明他晏子面对楚王的阴谋,将计就计,以“ ”为比喻,以反问句 指出本文描写了楚王的平庸愚昧是为了衬托晏子的 写晏子使楚前夕,楚王与其左右策划侮辱晏子的办法。 写晏子智挫楚王,使其自取其辱 对话 目空一切,不把晏子放在眼里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是楚国的“水土”使民善盗 机智善辩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