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艾格尼丝 · 史沫特莱

艾格尼丝 · 史沫特莱. 美国著名记者、作家和社会活动家. 一个 杰出 的 与众不同 的女性. 美国人,生于密苏里州 当过侍女、烟厂工人和书刊推销员 曾在 《 纽约呼声报 》 任职 1918 年因声援印度独立运动而被捕入狱 6 个月 1919 年起侨居柏林 8 年,积极投身印度民族解放运动,曾在柏林会见尼赫鲁 1928 年底来华,在中国一呆就是 12 年。 抗战 初、中期,她目睹日本对中国侵略,向世界发出了正义的声音。. 著作 向世界宣传了中国的革命斗争,成为不朽之作. 《 中国红军在前进 》 《 中国人民的命运 》 《 中国在反击 》

Download Presentation

艾格尼丝 · 史沫特莱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 美国著名记者、作家和社会活动家

  2. 一个杰出的与众不同的女性 • 美国人,生于密苏里州 • 当过侍女、烟厂工人和书刊推销员 • 曾在《纽约呼声报》任职 • 1918年因声援印度独立运动而被捕入狱6个月 • 1919年起侨居柏林8年,积极投身印度民族解放运动,曾在柏林会见尼赫鲁 • 1928年底来华,在中国一呆就是12年。抗战初、中期,她目睹日本对中国侵略,向世界发出了正义的声音。

  3. 著作向世界宣传了中国的革命斗争,成为不朽之作著作向世界宣传了中国的革命斗争,成为不朽之作 • 《中国红军在前进》 • 《中国人民的命运》 • 《中国在反击》 • 《中国的战歌》

  4. 外国驻华记者 西安事变 与周恩来进行了简短的交谈 英语广播报道概况 中国共产党的辩护人 她背后有庞大的军队 美国姑娘,赤色危险人物 美国妇女帮助中国人叛乱 白肤女皇 西安经历

  5. 延安生活 • 公开身份是到前线去做战地救护工作 • 她给予毛泽东以高度评价:每个人都可以与古今中外社会历史人物相提并论,但无人能比得上毛泽东。他的著作已经成为中国革命思想中的里程碑。 • 她评价周恩来:是一位学识渊博,阅历深广,见解精辟,襟怀坦白,不存门户之见,毫不计较个人的安福尊荣、权利地位的卓越领导人。 • 她还与朱德总司令频繁接触,并征得朱德的同意——撰写朱德平生。 • 图书管理员 • 发动了一场灭鼠运动 • 西方式的交谊舞 • 强烈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

  6. 广州被捕 • 国民党广州市警察局来人向她展示了逮捕证,罪证是:根据上海英国警务局提供的公文认定,史沫特莱是一名持美国假护照的俄国布尔什维克。警察扬言要驱逐她出境,最后抄走了她的美国护照。这对史沫特莱来说,失去护照即意味着失去人身自由。

  7. 深爱八路军 •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8月,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开赴华北前线抗击日本侵略者。史沫特莱在准备随部队开赴前线时,不慎从马背上摔了下来,背部受伤,推迟了行期。10月,史沫特莱养好了伤,随身携带了打字机、照相机和简单的行李,赴八路军抗敌前线采访。她很快赶上了驻扎在太原的八路军,然后到达北部山区的八路军总司令部,成为八路军中第一个随军外国记者。 •   随八路军总部转战各地,史沫特莱与八路军战士同吃同住,她关心普通士兵的生活,增进了与他们的感情。 •   史沫特莱与八路军相处不到半年,便深深的爱上了这支部队。用她的话说:“离开你们,就是要我去死,或者等于去死。”

  8. 伤兵之母 • 1938年1月,史沫特莱到了汉口,以英国《曼彻斯特卫报》记者和中国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身份,一面救护伤员和难民,一面报道中国抗战,并向世界性组织呼吁救援。史沫特莱以她火热的心吸引着来华的外国人士,这些人虽然身份不同,政见不同,但都在史沫特莱的带动下,积极地为中国抗战出力。 • 在汉口,史沫特莱多次访问美国大使馆,向大使和武官介绍八路军的活动。她多次接触约翰·戴维斯、佛兰克多恩、史迪威和陈纳德,这些人后来成为影响美国制定对华政策的重要人物。史沫特莱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为中国红十字会募捐上,宣传中国伤兵的英勇事迹和所处困境上。在汉口,美国和英国大使馆、标准石油公司、国民党的高级官员,都曾在她的动员下提供过捐助。 • 史沫特莱最成功的一次募捐是在一个午餐会上,她使财政部长宋子文感到羞愧,捐出1万元中国法币支持她的工作。 • 还有一次,在行政院长孔祥熙的晚宴上,她从这位共产党人的死敌手里,拿走了一张捐给山西游击队的巨额支票。 • 史沫特莱从抗战初期就为救助伤员奔走呼吁,1938年3月,包括白求恩在内的印度援华医疗队来华,都是史沫特莱奔走呼吁的结果。 • 1938年11月,史沫特莱在云岭新四军军部,名义上是起草一份给红十会的详细报告,但她认为自己的真正使命,是向上海和香港宣传新四军医疗队。她为上海的《密勒氏评论报》写了一系列文章,后由《曼彻斯特卫报》转载,详细报道了新四军的处境和对药品的需求。她私下还求助于一些英国朋友,以及美国红十字分会。到了春天,可观的援助从英国和红十字会纷至沓来,在史沫特莱的中国同事眼里,她简直是一位女英雄。

  9. 魂归中华 • 1941年5月,因病回到美国的史沫特莱,仍然表现出对中国抗战事业的忠诚。她到处讲演,撰写文章,介绍中国抗战的真实情况,为中国的抗战募捐。她在《中国的战歌》一书出版后,又开始写作朱德的传记——《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1945年8月,在美国旧金山出席联合国成立大会的董必武拜访了她,并带给她撰写朱德传记所需要的材料。史沫特莱继续在贫困交加和政治迫害中奋笔疾书。1949年11月,她准备取道英国来华,在英国,她把完成朱德传记当作首要任务。不久,她的健康因患胃溃疡出血而恶化,仅靠牛奶维持生命,可她仍不肯放下《伟大的道路》书稿的修订工作。1950年4月,她在致友人的信中写到:“由我的著作而获得的全部收入,不论来自何处,全归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将军所有,由他按照他的愿望处理——那就是说,建设一个强大和自由的中国。——如果中国大使馆来到了,如果能为我的遗体只唱一首歌,中国的国歌——‘起来’,我将不胜感激。由于我的心灵在这个世界上除了中国任何地方都未能找到安宁,我希望我的骨灰能和死去的中国革命者同在。” • 1950年5月6日,史沫特莱在伦敦病逝,终年58岁。次年5月6日,在北京为她举行了追悼大会和隆重的葬礼。她的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中国烈士陵园的苍松翠柏间,一块大理石墓碑上用金字镌刻着朱德写的碑文:“中国人民之友美国革命作家史沫特莱女士之墓”。

  10. 《中国人民之友》纪念邮票1985年 • 为了缅怀中国人民亲密的朋友——艾格尼丝·史沫特莱(1892~1950,我国原邮电部于1985年6月25日发行一套《中国人民之友》纪念邮票3枚,其中第一枚8分的邮票图案就是艾格尼丝·史沫特莱。 •   这枚邮票图案上的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形象,那紧闭的双唇,高高扬起的头,表现出她执着勇敢、坚毅刚强的性格;那侧转有力的颈项,稍带几分轻藐而不屑一顾的眼神,表现出她饱经磨难,具有一副敢于直视现实和蔑视发动恶势力的傲骨,揭示出了一个新闻记者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值得中国人民的尊敬。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