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4

當代臺灣與現代世界

當代臺灣與現代世界. 主講:林鳳女庒老師. 第一章 臺灣發展脈絡 第一節 早期的臺灣. 摘要 漢人來臺之前,臺灣已有人類活動的紀錄,由於沒有文字紀錄,稱為「史前時代」,這段歷史主要由考古文化及原住民文化所構成。考古文化是考古學家根據當時人類留下的遺跡,了解他們的活動與文化,根據學者的研究顯示,臺灣的史前文化與東南亞、中國文化有相當程度的淵源,可依時間先後分成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及金屬器時代三個時期。. 臺灣的原住民在日治以後被分類為平埔族與高山族兩個系統,語言學上均屬於「南島語族」,原是臺灣歷史的主體,惟自漢人大量入墾以後,生存空間不斷受到壓迫,成為臺灣最弱勢的族群。.

Download Presentation

當代臺灣與現代世界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當代臺灣與現代世界 主講:林鳳女庒老師

  2. 第一章 臺灣發展脈絡第一節 早期的臺灣 摘要 • 漢人來臺之前,臺灣已有人類活動的紀錄,由於沒有文字紀錄,稱為「史前時代」,這段歷史主要由考古文化及原住民文化所構成。考古文化是考古學家根據當時人類留下的遺跡,了解他們的活動與文化,根據學者的研究顯示,臺灣的史前文化與東南亞、中國文化有相當程度的淵源,可依時間先後分成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及金屬器時代三個時期。

  3. 臺灣的原住民在日治以後被分類為平埔族與高山族兩個系統,語言學上均屬於「南島語族」,原是臺灣歷史的主體,惟自漢人大量入墾以後,生存空間不斷受到壓迫,成為臺灣最弱勢的族群。臺灣的原住民在日治以後被分類為平埔族與高山族兩個系統,語言學上均屬於「南島語族」,原是臺灣歷史的主體,惟自漢人大量入墾以後,生存空間不斷受到壓迫,成為臺灣最弱勢的族群。

  4. 從三國至宋朝約一千年的時間,中國記載討伐臺灣原住民的事蹟不少,惟這些紀錄是否屬實,學界爭論不休,認為附會居多。直到元世祖在澎湖設巡檢司,大陸與澎湖才有正式的連結。明中葉以後,漢人到臺灣本島日趨盛行,成為臺灣居民的主體。從三國至宋朝約一千年的時間,中國記載討伐臺灣原住民的事蹟不少,惟這些紀錄是否屬實,學界爭論不休,認為附會居多。直到元世祖在澎湖設巡檢司,大陸與澎湖才有正式的連結。明中葉以後,漢人到臺灣本島日趨盛行,成為臺灣居民的主體。

  5. 第二節 荷蘭西班牙的殖民統治(1624-1661,1626-1642) 摘要 • 荷蘭、西班牙為臺灣最早的外來統治者,其建立的殖民體制施政有兩大主軸:第一為實行榨取式的掠奪經濟,引起1652年郭懷一抗荷事件;第二為傳教,荷蘭人傳播基督新教,西班牙傳播天主教,獲得一些成效。整體而言,兩個殖民政權雖對臺灣的開發貢獻並不顯著,其中荷蘭人優於西班牙人,但卻無意中將臺灣拖離中國歷史軌道,提前三百年加入海洋文化體系。

  6. 第三節 鄭氏王朝的經營(1661-1683) 摘要 • 鄭氏王朝是一移民來臺的軍事統治政權,建立中國式的王朝政制,成為第一個開發臺灣的漢人政權,將中國的郡縣制度和儒家文化帶入臺灣,奠定漢人社會的基礎。在這二十三年的統治過程中,鄭成功雖被奉為民族英雄、開山王,鄭經沒沒無聞,然就開發臺灣的貢獻,鄭經毋寧較具歷史意義。鄭克塽因昏庸無能而導致朝政敗壞,遂走上衰亡之路。三人施政主軸在反清復明、驅逐荷蘭人、開發臺灣三項,其中又以反清復明為核心價值,後面二項為支援反清復明所為。

  7. 第四節 清領從防範到建設(1683-1895) 摘要 • 清朝是至目前為止,統治臺灣最久的政權。施政主軸在政治方面,前期為防臺治臺時期,清廷實行隔離政策,海禁、封山約一百九十年,呈現積極人民、消極政府的兩極現象,不利臺灣的開發。後期為臺灣新政時期,清廷推動洋務運動,在沈葆楨、丁日昌、劉銘傳等人的努力下,戮力從事軍事和物質建設,奠定臺灣近代化的初步基礎。另外在經濟方面,以1860年臺灣開港為分界點,之前,臺灣被清廷納入中國內需經濟的一環,國際貿易一落千丈,之後,臺灣的國際貿易重新抬頭。

  8. 第五節 日本的殖民統治(1895-1945) 摘要 • 1895年5月,日本根據馬關條約取得臺灣,展開長達半世紀的殖民統治。日本透過總督體制統治臺灣,總督擁有無上的權力,儼然是臺灣的「土皇帝」,她透過警察和保甲制度,進行嚴密的社會控制,引發臺灣民眾的不滿,進行一連串的武裝與非武裝政治社會抗日運動。日本在各項施政的統治方針,乃是採取非殺雞取卵式的長期壓榨政策,企圖將臺灣日本化。

  9. 第五節 日本的殖民統治(1895-1945) 摘要 • 1895年5月,日本根據馬關條約取得臺灣,展開長達半世紀的殖民統治。日本透過總督體制統治臺灣,總督擁有無上的權力,儼然是臺灣的「土皇帝」,她透過警察和保甲制度,進行嚴密的社會控制,引發臺灣民眾的不滿,進行一連串的武裝與非武裝政治社會抗日運動。日本在各項施政的統治方針,乃是採取非殺雞取卵式的長期壓榨政策,企圖將臺灣日本化。

  10. 第六節 戰後政治發展 摘要 • 1895年5月,日本根據馬關條約取得臺灣,展開長達半世紀的殖民統治。日本透過總督體制統治臺灣,總督擁有無上的權力,儼然是臺灣的「土皇帝」,她透過警察和保甲制度,進行嚴密的社會控制,引發臺灣民眾的不滿,進行一連串的武裝與非武裝政治社會抗日運動。日本在各項施政的統治方針,乃是採取非殺雞取卵式的長期壓榨政策,企圖將臺灣日本化。

  11. 五十幾年來,政府推動的施政主軸,政治無疑是最高的指導原則,而政治政策的制訂,轉折主要取決於蔣中正、蔣經國、李登輝三位政治強人的施政理念,再反映於政治運作上。兩蔣時代以中國化為前驅,堅持中華民國是代表中國唯一合法的政府。依據此核心價值,導引出四個面向,政治方面,確立強人政治格局,同時為維繫中華民國政府的法統,修法讓中央民代不須定期改選;文化教育政策方面,推行中國民族精神教育和國語化運動;兩岸關係方面,蔣中正堅持武力反共大陸,蔣經國則高喊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五十幾年來,政府推動的施政主軸,政治無疑是最高的指導原則,而政治政策的制訂,轉折主要取決於蔣中正、蔣經國、李登輝三位政治強人的施政理念,再反映於政治運作上。兩蔣時代以中國化為前驅,堅持中華民國是代表中國唯一合法的政府。依據此核心價值,導引出四個面向,政治方面,確立強人政治格局,同時為維繫中華民國政府的法統,修法讓中央民代不須定期改選;文化教育政策方面,推行中國民族精神教育和國語化運動;兩岸關係方面,蔣中正堅持武力反共大陸,蔣經國則高喊三民主義統一中國;

  12. 外交方面,推動漢賊不兩立的外交政策。1980年代以後,因應兩岸關係和國內外局勢轉變的新情勢,檢討的聲浪愈來愈大,認為應做出切合實際需求的改變,決定這一關鍵變化的推手,是蔣經國、李登輝兩位總統。蔣經國晚年推動局部政治民主化和本土化,使臺灣政治發展進入民主化新頁,並以人道立場開放大陸探親。李登輝則建構臺灣主體性,宣稱中華民國實際統治的區域,只有臺澎金馬(中華民國在臺灣)。政治方面,全面深化民主化和本土化;文化教育政策,推動本土化教育;兩岸關係,一方面繼續推動兩岸和平關係,惟將兩岸定位為特殊國與國關係的兩國論;外交政策,強化務實外交。外交方面,推動漢賊不兩立的外交政策。1980年代以後,因應兩岸關係和國內外局勢轉變的新情勢,檢討的聲浪愈來愈大,認為應做出切合實際需求的改變,決定這一關鍵變化的推手,是蔣經國、李登輝兩位總統。蔣經國晚年推動局部政治民主化和本土化,使臺灣政治發展進入民主化新頁,並以人道立場開放大陸探親。李登輝則建構臺灣主體性,宣稱中華民國實際統治的區域,只有臺澎金馬(中華民國在臺灣)。政治方面,全面深化民主化和本土化;文化教育政策,推動本土化教育;兩岸關係,一方面繼續推動兩岸和平關係,惟將兩岸定位為特殊國與國關係的兩國論;外交政策,強化務實外交。

  13. 第二章 臺灣社會變遷與社會運動 摘要 • 臺灣是一個以外來人口為主的移墾社會,社會變遷隨著政權的轉移,經貿、文化的發展,呈現多樣化的面貌。主要的變遷有四項:一為社會階層的流動,早期臺灣的社會階層,常以統治階層與被統治階層,二重的階級形態出現,上下階層流動並不活潑,直到1960年代以後,由於工商業日趨發達,教育普及,興起龐大的中產階級,社會階層的流動才活絡;二為人口變遷與都市化,臺灣的人口成長,初期以大陸移民為主,後來則是島內居民自然繁衍,男女的比例始終維持陽盛陰衰的情況;

  14. 三為人際互動與社會組織,和諧和衝突並存,和諧的力量為祭祀圈與宗族組織,衝突的力量則為分類械鬥與民變;四為移風易俗,臺灣本充滿瘴癘疾病,社會陋習甚多,透過日治時期的放足與斷髮活動,以及建立近代公共衛生與醫療制度,大幅提升臺灣民眾的生活品質。三為人際互動與社會組織,和諧和衝突並存,和諧的力量為祭祀圈與宗族組織,衝突的力量則為分類械鬥與民變;四為移風易俗,臺灣本充滿瘴癘疾病,社會陋習甚多,透過日治時期的放足與斷髮活動,以及建立近代公共衛生與醫療制度,大幅提升臺灣民眾的生活品質。

  15. 1920年代是世界解放運動浪潮翻騰激湧的年代,臺灣社會由於受到西潮輸入的啟發,島內社會政治經濟環境的變遷,引發社會運動的萌芽,包括弱小民族、勞農階級、婦女等弱勢族群,都已萌發自覺意識,嘗試衝撞出既有的處境,重建合理的定位與社會新秩序,代表民族意識和階級意識的臺灣人集體意識,便在此時首次出現。惟舊結構的限制未除,社會風氣仍相當保守,復因日本總督的壓制,使日治時期的社會運動,一時之間無法完全掙脫這些枷鎖,群眾基礎、組織規模、活動能力都呈現不足的現象。1920年代是世界解放運動浪潮翻騰激湧的年代,臺灣社會由於受到西潮輸入的啟發,島內社會政治經濟環境的變遷,引發社會運動的萌芽,包括弱小民族、勞農階級、婦女等弱勢族群,都已萌發自覺意識,嘗試衝撞出既有的處境,重建合理的定位與社會新秩序,代表民族意識和階級意識的臺灣人集體意識,便在此時首次出現。惟舊結構的限制未除,社會風氣仍相當保守,復因日本總督的壓制,使日治時期的社會運動,一時之間無法完全掙脫這些枷鎖,群眾基礎、組織規模、活動能力都呈現不足的現象。

  16. 政府遷臺後,實施長期的戒嚴統治,使社會運動毫無發展空間,社會力蟄伏民間呈現長期休眠的狀態。直到1987年解嚴以後,社會運動在政治民主化之後取得發展空間。婦女要掙脫傳統男尊女卑的制約,期望從男性的壓抑中解放出來。農民、工人則因政府採取重商輕農工的經濟政策,權益長期被漠視。環保人士則對於政府一味強調經濟發展,造成環境污染,為了臺灣的永續經營,要求政府必須正視臺灣過度發展,對環境破壞的後遺症。政府遷臺後,實施長期的戒嚴統治,使社會運動毫無發展空間,社會力蟄伏民間呈現長期休眠的狀態。直到1987年解嚴以後,社會運動在政治民主化之後取得發展空間。婦女要掙脫傳統男尊女卑的制約,期望從男性的壓抑中解放出來。農民、工人則因政府採取重商輕農工的經濟政策,權益長期被漠視。環保人士則對於政府一味強調經濟發展,造成環境污染,為了臺灣的永續經營,要求政府必須正視臺灣過度發展,對環境破壞的後遺症。

  17. 因此,他們嘗試提出訴求、透過組織與行動,要求政府與資本家,能針對民眾的生活需求和地位,做出適切合理的回應,這些此起彼落的活動,創造了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社會運動的高峰,當時社會雖因長期被壓抑的社會力解放出來而出現短暫的脫序現象,但等到民眾獲得其應有的地位和利益,亂象自然逐漸平息下來。因此,他們嘗試提出訴求、透過組織與行動,要求政府與資本家,能針對民眾的生活需求和地位,做出適切合理的回應,這些此起彼落的活動,創造了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社會運動的高峰,當時社會雖因長期被壓抑的社會力解放出來而出現短暫的脫序現象,但等到民眾獲得其應有的地位和利益,亂象自然逐漸平息下來。

  18. 第三章 臺灣文化教育發展 摘要 • 十七世紀以前,臺灣社會以原住民為主體,原住民各族有不同的語言,並未發明文字。荷、西時期,臺灣首次接受西方文化的洗禮,文教傳播依附在傳教工作內,教化臺灣人成為上帝的子民,此時文教制度雖尚未形成,但文教發展配合統治者所要塑造的「國民」之作法逐漸成形。鄭氏王朝時期,臺灣文教體制的輪廓才出現,推行科舉制度,奠定儒家文化在臺灣的初步基礎。清朝承襲鄭氏王朝的儒學教育,以科舉制度為中心,配合官方教育和私人興學,將儒學進一步加以深化與普及,使臺灣成為儒漢化社會,臺灣開港以後,西方文化對臺影響日趨明顯,教會和劉銘傳紛紛設立新式教育學校,引進現代西方新知,使得臺灣文教吸收管道趨於多元化,惜受教育還只是少數人的專利。

  19. 日治時期,臺灣文教發展與漢文化的臍帶關係,曾出現暫時鬆脫的現象,臺灣透過日本的教化,建立近代西式教育制度,從積極推動各級學校教育著手,將教育真正普及化,而日語便是扮演同化臺灣人的工具,這是臺灣統治者首次將其母語(日語)定為官方語言,現代多元化的文藝也在此時出現。臺灣光復後至1987年蔣經國解除戒嚴期間,政府為了培養臺灣人具備中國民族意識,文教政策以中國化為前驅,推動中國民族精神教育和國語化運動(北京話)。李登輝和民進黨執政後,為深化臺灣意識,強調以臺灣為主體的本土教育,臺灣教育朝民主化、本土化邁進。這段期間,義務教育的年限不斷向上延伸,高等教育持續擴充,文藝充分體現傳統、現代、鄉土、創新的多元色彩,豐富臺灣文化的內涵。日治時期,臺灣文教發展與漢文化的臍帶關係,曾出現暫時鬆脫的現象,臺灣透過日本的教化,建立近代西式教育制度,從積極推動各級學校教育著手,將教育真正普及化,而日語便是扮演同化臺灣人的工具,這是臺灣統治者首次將其母語(日語)定為官方語言,現代多元化的文藝也在此時出現。臺灣光復後至1987年蔣經國解除戒嚴期間,政府為了培養臺灣人具備中國民族意識,文教政策以中國化為前驅,推動中國民族精神教育和國語化運動(北京話)。李登輝和民進黨執政後,為深化臺灣意識,強調以臺灣為主體的本土教育,臺灣教育朝民主化、本土化邁進。這段期間,義務教育的年限不斷向上延伸,高等教育持續擴充,文藝充分體現傳統、現代、鄉土、創新的多元色彩,豐富臺灣文化的內涵。

  20. 第四章 臺灣經貿發展 摘要 • 經濟貿易的發展維繫臺灣的生存,亦是人民的生活命脈。十七世紀以前,臺灣原本是一個蠻荒的蕞爾小島,經濟活動薄弱,原住民從事狩獵、採集和低度農耕。十七世紀海洋時代來臨以後,漢人、日本人、西方人等各方勢力紛紛進入臺灣,使臺灣從孤島轉型成國際商業基地和農業開發區。左右臺灣經貿發展的推手,統治者的政策指導,無疑是最重要的關鍵力量;其次才是民間的經濟活動,在兩者的努力下,臺灣的經貿活動有長足的進展。

  21. 四百年來,貿易中繼站的臺灣,成為各方兵家必爭之地,頻繁政權交替的結果,演化成不同的經貿、市場和商品型態,也改變了人民的生活方式。十七世紀,荷蘭、西班牙殖民統治臺灣,臺灣的經貿首次與國際接軌,國際貿易萌芽。1683年,清廷將臺灣納入中國內需經濟的一環,鬆脫臺灣與國際貿易的臍帶關係,1860年臺灣開港,臺灣除維持與大陸互通有無的內需經濟連結外,再度與國際貿易接軌。日治時期,日本一方面將臺灣納入附屬於日本國內的經貿體系,一方面則推動近代化的基礎建設,大力扶植日資企業,攫取臺灣的資源,初期主要促成「工業化日本,農業化臺灣」, 直到二次大戰期間,才因作戰的需要,發展軍需工業。戰後政府經濟改革的基本方向是由統制逐漸走向自由化,其中民營企業扮演推動經濟成長的關鍵要角,不但創造鉅額的財富,也逐步改造臺灣的產業結構,使臺灣由農商經濟蛻變為現代化的工商經濟,出口市場也由日本擴張到美國、香港,以及世界各地,贏得臺灣「經濟奇蹟」的美譽。

  22. 第五章 臺灣對外關係 摘要 • 十七世紀以前,臺灣居民主體的原住民與外界接觸不多。反而大陸漢人與海盜,為了宣揚國威與經濟利益,斷斷續續登臺。十七世紀以後,涉外事件日趨頻繁與複雜,主要有四種類型:第一種為領土占有,以日本最具野心,代表性戰爭為牡丹社事件和甲午戰爭,日本成功將琉球、臺灣、澎湖據為領土。英、美、法等列強,也曾萌發企圖占領臺灣的想法,英艦在鴉片戰爭期間擾臺,法軍在清法越南戰爭期間犯臺,無非藉攻擊臺灣,迫使清廷停戰,並在後續議和條約中取得有利條件,前者清廷將臺灣政軍首長姚瑩和達洪革職處分,後者清法簽訂《天津條約》,滿清承認越南為法國的保護國,喪失對越南的宗主權,法國則解除對臺封鎖,先後從基隆、澎湖撤軍。外力衝擊使清廷警覺臺灣地位的重要性,對臺治理政策由消極轉趨積極,宣布將臺灣改設行省;

  23. 第二種為經濟利益的衝突,這是西方列強入侵臺灣的主要目標,遠從荷蘭、西班牙殖民臺灣,繼之與鄭氏王朝進行國際貿易,都是居於經濟掠奪的考量。清領時期以1868年荷恩墾荒大南澳事件和樟腦糾紛事件最著名,前者清法經過幾番外交折衝,平和收場,後者清廷同意開放樟腦自由貿易,英國應允撤換肇事官員而落幕;第三種為民眾紛爭,以牡丹社事件與羅發號事件為代表,美國在羅發號事件後,與恆春半島十八社頭目簽訂《船難救助條約》,否定清廷在「番地」的管轄權;第四種為戰略的考量,漢人、日本人、西方人進入臺灣,都著眼於臺灣在東亞關鍵的戰略地位。第二種為經濟利益的衝突,這是西方列強入侵臺灣的主要目標,遠從荷蘭、西班牙殖民臺灣,繼之與鄭氏王朝進行國際貿易,都是居於經濟掠奪的考量。清領時期以1868年荷恩墾荒大南澳事件和樟腦糾紛事件最著名,前者清法經過幾番外交折衝,平和收場,後者清廷同意開放樟腦自由貿易,英國應允撤換肇事官員而落幕;第三種為民眾紛爭,以牡丹社事件與羅發號事件為代表,美國在羅發號事件後,與恆春半島十八社頭目簽訂《船難救助條約》,否定清廷在「番地」的管轄權;第四種為戰略的考量,漢人、日本人、西方人進入臺灣,都著眼於臺灣在東亞關鍵的戰略地位。

  24. 1950年以後,隨著兩岸政府的對抗,以及錯綜複雜的國際情勢,臺灣的對外關係,由過去爭奪島內領土、經濟利益、民眾紛爭的涉外事件,轉化為兩岸政府爭奪誰才是代表中國唯一合法的政府,雙方在美國的主導下,進行長期的外交角力戰,中華民國在外交政策上,歷經一個中國期(1950-1971)——外交孤立期(1971-1984)——彈性與務實外交期(1984年以後),可說節節敗退,國際外交空間日漸縮小。兩岸關係方面,1949年以來的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關係,由極端的敵視對立至和平對峙,1980年起中共對臺採取和平統戰政策,臺灣則在1987年後,開放大陸探親、旅行和部分的經貿往來,1991年終止動員戡亂的內戰體制,國統會公布國統綱領,希望能循序漸進,和平統一中國。直到李登輝執政末期和陳水扁就任後,認為中共對臺敵意威脅極深,兩岸政治體制、社經發展等方面差距太大,無法強行合併為一國,臺灣應以一主權國家名義,處理兩岸關係。1950年以後,隨著兩岸政府的對抗,以及錯綜複雜的國際情勢,臺灣的對外關係,由過去爭奪島內領土、經濟利益、民眾紛爭的涉外事件,轉化為兩岸政府爭奪誰才是代表中國唯一合法的政府,雙方在美國的主導下,進行長期的外交角力戰,中華民國在外交政策上,歷經一個中國期(1950-1971)——外交孤立期(1971-1984)——彈性與務實外交期(1984年以後),可說節節敗退,國際外交空間日漸縮小。兩岸關係方面,1949年以來的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關係,由極端的敵視對立至和平對峙,1980年起中共對臺採取和平統戰政策,臺灣則在1987年後,開放大陸探親、旅行和部分的經貿往來,1991年終止動員戡亂的內戰體制,國統會公布國統綱領,希望能循序漸進,和平統一中國。直到李登輝執政末期和陳水扁就任後,認為中共對臺敵意威脅極深,兩岸政治體制、社經發展等方面差距太大,無法強行合併為一國,臺灣應以一主權國家名義,處理兩岸關係。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