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2

晋灵公不君

晋灵公不君. 1 、灵:谥号。 《 逸周书 · 谥法 》 、郑樵 《 通志 》 均有记载,谥法是给予谥号的标准,用一些固定的字,赋予特定的涵义,用以指称死者的美德、恶德等。. 表扬: 经纬天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 威强叡德曰武,柔质慈民曰惠, 圣闻周达曰昭,圣善闻周曰宣, 行义悦民曰元,安民立政曰成, 布刚治纪曰平,照临四方曰明, 辟土服远曰桓,聪明睿知曰献, 温柔好乐曰康,布德执义曰穆。.

Download Presentation

晋灵公不君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晋灵公不君

  2. 1、灵:谥号。《逸周书·谥法》、郑樵《通志》均有记载,谥法是给予谥号的标准,用一些固定的字,赋予特定的涵义,用以指称死者的美德、恶德等。1、灵:谥号。《逸周书·谥法》、郑樵《通志》均有记载,谥法是给予谥号的标准,用一些固定的字,赋予特定的涵义,用以指称死者的美德、恶德等。 表扬:经纬天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 威强叡德曰武,柔质慈民曰惠, 圣闻周达曰昭,圣善闻周曰宣, 行义悦民曰元,安民立政曰成, 布刚治纪曰平,照临四方曰明, 辟土服远曰桓,聪明睿知曰献, 温柔好乐曰康,布德执义曰穆。

  3. 批评:乱而不损曰灵,好内远礼曰炀;杀戳无辜曰厉,同情:恭仁短折曰哀,在国遭忧曰愍,慈仁短折曰怀,用两三字:魏安厘王、赵孝成王。 后世谥号除皇帝外,多用二字:忠武侯(孔明),文忠公(欧阳修),武穆王(岳飞)、文正公(范仲淹)。

  4. 2、君:《说文》:“尊也。从尹,发号,故从口。”“尹,治也。”《论语》“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不君:否定副词“不”修饰动词谓语,后面紧跟名词,所以“君”用为动词。

  5. 3、厚:薄厚义古今同。《劝学》:“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古代意义广泛, “厚敛以雕墙。”多而重。《战国策》:“大王又并军致与战,非能厚胜也。”巨大。《韩非子》:“厚酒肥肉。指浓,浓烈。

  6. 4、雕:《说文》:“琢文也。”雕刻本字。“雕,鸟敦 (tuán)也。”“鸟敦 ,雕也。” 教材注“一本作雕”,没有说明二者的关系。5、辟——避;孰——熟;田—畋;竟——境;反——返。教材注:“后来写作某”,皆古今字。

  7. 7、患:担忧,忧虑。《说文》:“患,忧也。” 《论语》:“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又:“不患贫而患不安【均】,不患寡而患不均【安】。”成语“患得患失”。作名词,指灾害,祸患。《韩非子》:“苟成其私利,不顾国患。”《后汉书·张衡传》:“阉竖恐终为其患。”成语:“有备无患、内忧外患”。患之:以之为患。(以动用法)

  8. 8、莫之继: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9、溜:《说文》:“水出郁林郡。”本为水名。通“溜”。《说文》:“屋水流也。”10、稽首:古代还有:拜:《说文》“首至地也。”动词。拜手,名词。拱:《说文》“敛手也。”捡:《说文》“拱也。”顿首:叩响头。8、莫之继: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9、溜:《说文》:“水出郁林郡。”本为水名。通“溜”。《说文》:“屋水流也。”10、稽首:古代还有:拜:《说文》“首至地也。”动词。拜手,名词。拱:《说文》“敛手也。”捡:《说文》“拱也。”顿首:叩响头。

  9. 11、社稷:社,土神。《说文》:“社,地主也。即:大地的主宰,又名后土。稷,谷神。《说文》:“稷,五谷之长。”即五谷的主宰。如本篇:“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 因“社稷”象征国家,就有了国家的意义。如《左传·成公十三年》:“又欲阙翦我公室,倾覆我社稷。”

  10. 12、衮不废:衮: 《说文》:“天子享先王,卷龙绣于下幅,一龙蟠阿上乡。从衣,公声。” 废:《说文》:“屋顿也。” 13、骤:《说文》:“马疾步也。”引申为“快、迅速。”再虚化为副词。

  11. 14、贼:从戈,则声,“败也”。本义指造成危害的人。《孟子》:“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成语:“独夫民贼。” 《童区寄传》:“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反不讨贼”。注意上古“盗”、“贼”与现代义正好相反。今所谓“贼”,上古称“盗”;今义“强盗”,上古称“贼”。盗是偷窃,贼是抢劫杀害。

  12. 15、坐:《说文》“止也。” 《鸿门宴》:“项王、项伯东向坐。” 项羽等席地跪坐,见樊哙闯入,项羽“按剑而跽”。引申为坐的地方,座位,同篇:“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还有“获罪”的意思。本篇:“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

  13. 16、触:本义用角顶撞。《说文》“触,抵也。”《易·大壮》:羝羊触藩。“触槐而死。”《庖丁解牛》“手之所触。” 《汉书·元帝纪》“去礼义,触刑法。” 。17、恭敬:此为同义词连用。恭主心,敬主容。《说文》:“恭,肃也。”

  14. 18、饮:会意字,本义饮酒。这里是使动用法。19、趋:快步走。古礼,在尊者或长者面前要“趋”。是一种表恭敬的方式,《触龙说赵太后》“入而徐趋,至而致谢。”《史记·萧相国世家》:“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论积贮疏》:“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18、饮:会意字,本义饮酒。这里是使动用法。19、趋:快步走。古礼,在尊者或长者面前要“趋”。是一种表恭敬的方式,《触龙说赵太后》“入而徐趋,至而致谢。”《史记·萧相国世家》:“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论积贮疏》:“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

  15. 20、田:本义是田猎,后转为农业 。 《五蠹》“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兎走触株,折颈而死。”《孟子》“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左传》“宣子田于首山。”甲骨文:“王大令众人协田”;“王其田于昼,禽大豚” 。《说文》:“田,陈也。树谷曰田。从囗十,千百(阡陌)之制也。”

  16. 21、饿:《说文》“饥也,”“饥,饿也。” 《正字通》“饿,饥甚。”《论语》“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本篇“灵辄饿”。《孟子》“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韩非子》“家有常业,虽饥不饿。”李绅《悯农诗》“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仓颉篇》“饥,馁也,腹中空也。” 饥、饑为二字,说文“饑,谷不熟为饑。”“蔬不熟为饥。”

  17. 22、宦《说文》士也。当为家奴。23、介:本义是“夾”。《左传》“天祸郑国,使介居二大国之间。”《汉书》“道里辽远,人物介绝。”《周颂·思文》“无此疆尔介。” 后来写作“界”。《豳风·七月》“以介眉寿。”《礼记·檀弓》“子服景伯为介。”《左传》“楚公子围聘于郑……伍举为介。”《左传》“以求介于大国”。《汉书》“欲介使者权诛嘉等。”

  18. 《礼记·聘义》“介绍而传命。”《水经注》“又有孤石,介立大湖中。”《后汉书·朱晖传》“乡党讥其介”。《国语·吴语》:“受而介福。”《孟子》“不以三公易其介。”《书经·泰誓》“若有一介臣。”《礼记·曲礼》“介者不拜”。《大戴礼记》“介虫三百六十,而龟为之长。” 《战国策》:“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19. 24、“亡”,本义逃亡,逃跑。《左传》“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 也。”《史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又: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左传》“亡不越竟(境)。”《庄子》“无趾曰:‘吾唯不知务而轻用吾 身。吾是以亡足。’”《左传》“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 亡。”

  20. 《书·汤誓》“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大雅·瞻卬》“人之云亡,邦国殄瘁。”《晋书·周嵩传》“嵩曰:亡兄天下人,为 天下人所杀,复何所吊?”《论语·颜渊》“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列子·汤问》:“河曲智叟亡以应。”

  21. 25、“越”,本义越过。本篇“惜也,越竟乃免”。柳宗元《断刑论》“必使为善者不越月逾时而得其赏。”《齐晋案之战》:“射其左,越于车下。”26、“讨”,本义声讨。本篇:“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泰始皇本纪》“皇帝哀众,遂发讨师。”《商君书·更法》“讨正法之本。”25、“越”,本义越过。本篇“惜也,越竟乃免”。柳宗元《断刑论》“必使为善者不越月逾时而得其赏。”《齐晋案之战》:“射其左,越于车下。”26、“讨”,本义声讨。本篇:“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泰始皇本纪》“皇帝哀众,遂发讨师。”《商君书·更法》“讨正法之本。”

  22. 谢谢大家!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