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0 likes | 600 Views
艾滋病. HIV 艾滋病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 AIDS 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 STI 性传播感染, 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 。. HIV 的来源.
E N D
HIV 艾滋病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 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STI 性传播感染,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
HIV的来源 • 主流观点认为,它最早生存在非洲绿猴体内但不影响其生命,大约在1930-1940年代,感染非洲原住民后发生变异,成为HIV并在很小范围内流行。1960-1970年代,非洲与美国、欧洲间的人口大流动,和不同文化群体间的性活动,使HIV首先流行于非洲和美国,进而蔓延到世界。
HIV的来源 • 一批西方科学家认为,HIV是美国生物武器研究的产物,目的是杀伤非洲原住民及非洲裔美国人和美国的gay。于1960年代后期-1970年代初被与乙肝疫苗一起接种于美国纽约州2000位gay。和大批非洲人,并引起流行(伦纳德·霍洛威茨著《突发病毒》)。作者是著名医生,该书参考了2500多篇文献。
艾滋病位置 •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主席彼得·皮奥特曾经说过“即使是9.11事件吸引了对恐怖主义的广泛注意之后,AIDS仍是一个威胁人类安全的核心问题。 • 在我国,AIDS被国家政府认定是关系到“人民健康、民族兴衰、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在科学界,AIDS被认定是在大众健康、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和国家安全四个层面产生严重危害的重大问题。
艾滋病的流行形式 • HIV的流行。比有临床症状的AIDS的流行通常早数年至10余年,常被大众社会忽视。 • 狭义的AIDS流行。指有症状的病人大量出现。 • 对HIV/AIDS的心理-社会反应的流行,表现为(HIV)携带/感染者和(AIDS)病人对疾病的心理-行为反应和一般大众对疾病、携带者/病人的反应的流行。这种流行因社会文化、大众科学水平和对AIDS认识的影响,差异很大,常被忽视。
艾滋病的流行形式 • HIV/AIDS对感染者/病人的影响可分为对个人自身和对社会(包括家人)的影响,通常交杂存在。对自身的影响通常分三个阶段,冲击(心理休克,震惊)、沮丧(抑郁)、接受。
世界流行情况 • AIDS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大约10几年间就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的疾病。自1981年6月美国首先发现以来。至2002年,全世界HIV/AIDS累计已达6500万人,其中因AIDS死亡2300万人。在非洲,已有7个国家成人感染率超过20%。这些国家,15岁的人一生中感染的可能性高达50%。亚洲的泰、柬、缅三国2%以上成人已感染HIV。印度出现了大流行的强劲趋势-证实了1990年代国际科学界所预测,21世纪初亚洲AIDS流行的速度已超过非洲。
世界流行情况 • 2002年,全世界新感染的艾滋病病毒人数约为500万,有300万人死于艾滋病。 • 目前,世界上艾滋病发病最严重的地区仍是非洲,紧随其后的则是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亚太地区2002年有97万人感染艾滋病病毒,病毒携带者总数已达到720万,比2001年增长了10%。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人口大国艾滋病病毒正在蔓延,印度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已达到400万,而且今后很有可能大幅度增长。
世界艾滋病流行情况 • 东欧和中亚地区是世界艾滋病增长最快的地区。2002年,这两个地区新感染数为25万人,病毒携带总数已达120万人。波罗地海国家、俄罗斯和一些中亚国家艾滋病病毒蔓延速度也在加快。 • 如果不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在2010年前,世界126个中低收入国家还将有4500万人感染艾滋病病毒,其中40%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
中国流行情况 • 1985年发现首例AIDS(因应用进口血制品感染)。至1998年底我国HIV感染者估测数字达40万人。1999年估测数字50万。2000年估测60万。到目前为止估测数字为105万。
HIV/AIDS 40578例 卫生部正式报告 (至2002年底) HIV/AIDS 105万例 AIDS >20万例 其中已死亡>10万例 目前存活8-10万例 卫生部估测 (至2002年12月) [上图表示我国已发现与未发现的HIV/AIDS的关系。虚线象征海平面,其上象征冰山可以看到的部分,其下象征冰山被水遮盖的部分]
2002年我国艾滋病疫情仍呈上升态势,全国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9824例,比2001年上升了19.5%。其中病人1045例,比2001年增加了46.4%,,死亡363例。截止2002年底,全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40578例,较2001年底累计增长了32.0%。其中艾滋病病例2639例,较2001年底上升65.6%,死亡1047例。艾滋病传播以经血途径为主,主要是吸毒,占63.7%;经性途径占8.1%;经采血(浆)途径占9.3%。2002年我国艾滋病疫情仍呈上升态势,全国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9824例,比2001年上升了19.5%。其中病人1045例,比2001年增加了46.4%,,死亡363例。截止2002年底,全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40578例,较2001年底累计增长了32.0%。其中艾滋病病例2639例,较2001年底上升65.6%,死亡1047例。艾滋病传播以经血途径为主,主要是吸毒,占63.7%;经性途径占8.1%;经采血(浆)途径占9.3%。
中国流行情况 • 截止到2003年6月底31个省(区、市)累计报告HIV感染者45092例,其中AIDS病例3532例,死亡病例1800例。仅2003年上半年报告的HIV感染人数就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0.3%,AIDS病例数增加140.1%;死亡报告数增加了279.4%。 • 2001年以来AIDS发病及死亡呈现快速增加的现象,仅2001年初到2003年6月底,全国报告AIDS发病人数占累计报告的76%,死亡人数占累计报告死亡的72%。
AIDS对经济造成的影响 • 广东1999年一例AIDS病人一年的直接医疗保健费用为11.79万元,间接费用为13.09万元;单纯的医保费用相当于一个城市居民年平均收入的13倍,农民年平均收入的33倍。“当一个国家AIDS一旦达到普遍流行时,能使一个国家人均GDP下降0.5%,对我国来讲,GDP将减少411亿元。
AIDS对经济造成的影响 • 我国公布的另一项权威研究(2000)表明,一个人从AIDS发作到死亡,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77万元。在我国有100万感染者时,最终将造成7700亿元经济损失。
AIDS药物即将大幅度降价至3500-5000元(RMB)/人·年。考虑到我国64%人口是农民,和国人的实际收入,即使AIDS的受治率由目前的约1/1000提高100倍或更多,仍有绝大部分人最终将死于AIDS。(有媒体报道,药费降价后我国HIV/AIDS受治率将达到50%,这是在宣传一个神话) 以仍存活的约10万例AIDS分析,他们中绝大多数人是农民和无业者,无法得到医疗保险等社会救助系统的帮助。在发达国家,如果不接受“鸡尾酒疗法”,病人一般在3年内死亡。有研究表明,我国的HIV感染者发病后存活时间明显短于发达国家情况。考虑到正在有更多的人进入发病期而且没有经济实力接受治疗。仅以未来3年
内有约10万人因得不到治疗而死亡计算,我国从现在开始平均每天约有100人死亡,每一刻钟约有1人死于AIDS!内有约10万人因得不到治疗而死亡计算,我国从现在开始平均每天约有100人死亡,每一刻钟约有1人死于AIDS! UNAIDS估测,至2001年,中国HIV感染者的上限已达150万人。 “有可靠证据表明,按近年蔓延速度,至2010年,中国的HIV/AIDS将不低于2000万人。”(UNAIDS和美国专家2001年夏对中国AIDS流行状况进行实地考察后的报告. 2001.8) “预防与控制AIDS是一项刻不容缓、复杂而长期的艰巨任务,需要全社会参与……――《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年)》(国发[1998]38号,以下简称《中长期规划》)
我国AIDS/STI防治工作形势“十分严峻”,“AIDS/STIS流行呈快速增长趋势”。――《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1-2005年)》(国办发[2001]40号,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我国AIDS/STI防治工作形势“十分严峻”,“AIDS/STIS流行呈快速增长趋势”。――《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1-2005年)》(国办发[2001]40号,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中国必须刻不容缓地防止HIV进一步大规模蔓延。中国正处于一个决定性时刻,如何迎接这一挑战,不仅将决定这一流行病的范围,而且也决定中国能否预防随着AIDS而来的其他破坏。”――联合国安南秘书长在浙江大学的讲演(2002.10.14)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 经三大途径传播,即性,血液及血液制品,母婴。 • HIV传播与体液交换有关。已从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脑脊液、泪液、尿液、脑组织及淋巴结中分离到HIV,但经证实只有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等有传染性。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 性传播 在世界范围内,HIV传播约75%-85%因性交(插入性性行为,包括阴茎-阴道性交、肛门性交,阴茎-口腔性交)及类似行为,如深吻(湿吻)传播;其中约3/4是异性性交,1/4是男男性交;在非洲、亚洲等大洲的发展中国家,异性性交所占比例更大;在工业化国家及南美,男男性交为主。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 HIV的传播主要与三大因素有关: • 1 每次性接触的传播危险。一般来说,感染HIV初期这一阶段和AIDS发作初期,传染性最强,中间数年潜伏期传染性较弱。 • 2 性交方式。被插入者更易被传染。传染的可能性强弱次序为肛交>阴道交>口交。 • 3 性伴更换(Partner exchange)率。性伴更换率越高,越易传染和被传染,特别是商业性伴、偶遇性伴。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 一般阴道性交,女性被传染的可能性为1‰-2‰,男性被传染的可能是前者的1/2-1/3。无保护肛交时,被传染的可能性为5‰-30‰。在传染性强的时期,一次性交中,感染的可能性在女传男为3%-6%,被动肛交者为10%-30%。CDC报告,gay中因口交被感染者超过8%。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 我国至2001年已发现的HIV/AIDS中,性传播占有11%左右,实际上经性传播者远逾这一比例。一些专家认为,这一比例是30%左右。我国AIDS界首席科学家曾毅院士强调,我国的HIV传播正向以性传播为主要途径的方向演变。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 血液及血制品 包括下列四种形式 • 1 共有针具。在我国,特别是共用针具滥用依赖性药物(毒品)。一次共用针具时针具中残留的微量血液传播HIV的可能性为1/200。我国报告的感染约70%因此感染。 • 2 违规采供血,特别是有偿采供血浆时,违反一人一针一管、一人一套一次性血浆采集器的原则。我国估计6%感染者因此感染。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 3 输入含HIV的血液及血制品。 • 4 职业性医源性感染。被携有“污血”的针头刺破皮肤感染的可能性1/250,山东省已有3个医生因此感染。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 母婴传播 在胎儿期、生产过程中、哺乳期由母亲传染给婴儿。母婴传播的可能性为13%-48%。我国个别地区,由于民风习俗,普遍滥用药物,孕妇感染率已达10%以上。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 其它 罕见。如人工授精、与医疗有关的非损伤性感染,如HIV/AIDS病人的体液接触未感染者的眼结膜所致感染。 • 不引起HIV传播的接触方式 目前的研究表明,咳嗽、打喷嚏、握手、拥抱、眼泪、唇部对完整皮肤的接触、餐具、电话、游泳池、蚊子叮咬等传播HIV。 • 对HIV/AIDS应关心、帮助、爱护。
女性性工作者 • 根据经典马克思主义观点,凡是性关系以谋取经济利益为主要动机,都带有卖淫的特点,无论这种关系是否表达为婚姻。职业“卖淫”与为了达到经济目的而缔结的婚姻,其差别仅在于“分次零售”和“一次卖断”。商业性性工作者是“紧紧跟着一夫一妻制而来的”“必然伴侣”、“补充物”,“虽然是对立物,却是不可分离的对立物”(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女性性工作者 • 按照当代女性主义的观点,大量妇女从事性工作/性服务业,是为了在严重歧视妇女的劳动力市场上得以生存或更好地生存,贫困、性别歧视是妇女从事性工作的首要原因。(张北川,站在更高层次审视中国妇女与艾滋病的关系。在第一届中国艾滋病干预研讨会上的发言。
艾滋病的窗口期 • 从感染艾滋病病毒(HIV)到HIV抗体出现前一段时间称为“窗口期” • HIV抗体开始出现的时间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对于不同的感染者波动很大,一般情况下在感染2~12周后就出现抗体,但也有些人在感染HIV半年才出现抗体。感染三个月后,99%以上的感染者,将显示阳性结果。
艾滋病的窗口期 • HIV抗体出现的早晚与不同的感染途径有关,如输入HIV抗体阳性血液后6~8周出现抗体。至于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性接触后多久才出现抗体很难确认,但曾有学者对3例男性同性恋进行调查表明,在性接触后7-9周就出现抗体。 • 具有确切感染时间的同性恋者,在初次性交后,2-4周就出现抗核心蛋白p24抗体,且其抗体滴度在7-9个月保持上升。 • 一些研究结果表明,抗p55的抗体在血清中出现最早,随后出现抗包膜蛋白gp120/160的抗体,这些抗体被认为是感染初期最稳定指标。在AIDS患者中,抗糖蛋白gp41的抗体似乎比抗p24抗体更为常见。
艾滋病的窗口期 • 窗口期的感染者也可把体内的HIV传染给他人,且这些人在临床上检测不到HIV,其隐蔽性更强,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可忽视。因为他们不能被血清抗体检查发现,却能携带病毒传染他人。这种情况不只见于窗口期,也可见于艾滋病晚期病人,有些晚期病人或极度衰竭的病人,常常HIV抗原阳性而抗体阴性。 • 唾液和尿液中也含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艾滋病病毒后,需要更长的时间间隔,才能检测到抗体。
艾滋病的临床表现 • 受感染者的年龄、机体免疫状态、心理状况、生活和医疗条件、HIV的类型等因素的影响,临床表现差异极大,呈谱系分布特点。感染HIV后,随病毒的大量复制和免疫系统的破坏,绝大多数人最终发病。 • 研究已经确认,少数人由于遗传基因的变异,可以感染HIV后终生有发生AIDS。欧洲裔白种人有此情况占10%。我国对4000多人的研究发现,维吾尔族人中的3.5%、蒙古族人中的1.1%的基因有此种“防AIDS”功能,汉族人仅0.16%有此功能。
艾滋病的临床表现 • 由于在感染HIV后个体的生物反应不同,所以分期方法不同。但绝大多数病人均经历潜伏期和AIDS期。 • 潜伏期 成人自感染至发病经过2-15年,个别在感染后一年内即发病。平均8-10年,其中20%在5年内发展为AIDS,50%-70%在10年内即发病,12%可以无症状生存20年。值得注意的是,发展中国家感染者的潜伏期明显较发达国家为短,一般估测为5-7年。我国对一组卖血者的研究发现,他们的潜伏期平均4.7年,发病后平均生存6个月。
艾滋病的临床表现 • 持续性淋巴结肿大,开始于颈部,其次为腋、腹股沟淋巴结。 • 带状疱疹。 • 口腔念珠菌感染。 • 持续性发热,超过半个月以上,抗菌素治疗无效。 • 肺部感染。霉菌感染。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 在人体感染艾滋病病毒后的开始阶段,体内的艾滋病病毒数量还很少,身体的免疫功能还没有受到严重的破坏,尚未表现出什么异常症状,这种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但还没有发病的人即称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 HIV感染者发展到AIDS短则几个月,长则十年,甚至更长,平均7-10年。这个时期的HIV感染者外表看上去和正常人一样,可以正常地工作、生活、学习,但他们具有传染性,仍然可以将病毒传染给他人。
艾滋病病人 • 当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体内的病毒增长到一定的数量时,他身体的免疫功能也被破坏到一定程度,也就是说他的抵抗力已经很低,此时,其他的病菌乘虚进入体内,使其发生多种疾病,如严重的腹泻、肺炎、多种癌症,还可以使人痴呆,这时的病人即称为艾滋病病人。 • 最后艾滋病病人往往死于由这些疾病造成的身体衰竭。
1988年 全球共讨,征服有期 1989年 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世界――让我们相互关照 1991年 共同迎接艾滋病的挑战 1992年 预防艾滋病,全社会的责任 1995年 共享权益、共担责任 1996年 同一世界、同一希望 2001年 预防艾滋病,你我同参与(我关心,你呢?) 2002年 相互关爱,共享生命(反羞辱,反歧视) 2003年 相互关爱,共享生命
2003年12月1日是第16个“世界艾滋病日”。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确定的宣传主题是2002年宣传主题的延伸,仍然为“Live and let live”。“相互关爱,共享生命”,强调以消除歧视、倡导关爱的精神来鼓励全社会积极行动,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创造更为宽松和谐的生活环境。
保护自己 健康为重 • 安全性行为/预防艾滋病 • 禁欲/节欲(Abstinence) • 忠诚(Be faithful) • 安全套(Condom)
赠言 • 青春可贵 • 真爱无价 • 健康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