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 likes | 271 Views
司法部法学教材编辑部. 消费者保护法 李昌麟 许月明 编著 法律出版社 选修课. 第一章消费者问题与消费者保护立法. 消费者问题 消费者运动 消费者保护立法. 第一节 消费者问题. 一、消费者问题的产生前提 消费者问题是商品经济中接受生活资料和生活服务的消费者的利益受到提供消费资料和消费服务的经营者损害而发生的问题。 交换是消费者问题产生的第一前提; 交换双方的利益差异是第二前提。. 二消费者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 1 、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
E N D
司法部法学教材编辑部 • 消费者保护法 • 李昌麟 许月明 编著 • 法律出版社 • 选修课
第一章消费者问题与消费者保护立法 • 消费者问题 • 消费者运动 • 消费者保护立法
第一节 消费者问题 • 一、消费者问题的产生前提 • 消费者问题是商品经济中接受生活资料和生活服务的消费者的利益受到提供消费资料和消费服务的经营者损害而发生的问题。 • 交换是消费者问题产生的第一前提; • 交换双方的利益差异是第二前提。
二消费者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 • 1、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 • 2、商品经济中信息的不适当分布 • 3、消费需求的个体差异 • 4、商品经济条件下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对立
三、商品经济中消费者的弱者地位 • 1、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形态不同 • 2、在消费品交易中,经营或则的利益可以得到及时的满足,而消费者的需求只能在交易完成、获得并使用消费品以后才能得到满足。 • 3、消费者正确消费要依赖经营者
四、农业社会中消费者问题的解决 • 1、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商品交换很少 • 2、商品的物质原料的技术含量低、工艺简单 • 3、消费者与经营者大多为自然人,经济实力相当 • 4、消费者与经营者的地位可以互换。 • 所以,消费者问题不可能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实质性的威胁。这也导致传统法律体系并不存在专门保护消费者利益的法律。
五、现代社会消费者问题的恶化 • 1、现代生活方式使得人类普遍依赖商品而生存 • 2、现代经济组织形式改变了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交易实力对比 • 3、现代商品的发展是消费者对商品的识别能力产生极大困难 • 4、现代社会化生产是经营者与消费者在大多数情况下无法实现位置的互换 • 5、现代市场范围的扩展与产销多层化使消费者的救济发生困难 • 6、现代营销技术的发展,使得消费者不得不面临来自经营者方面强大的心理攻势。
第二节 消费者运动 • 一、消费者运动的历史背景 • 1、在现代商品经一条件下,消费者地位日益恶化 • 2、传统法律制度的局限,使消费者很难得到有效的保护 • 3、经济发展使人们有可能对经营者提出更高的要求 • 4、买方市场的形成
二、国外消费者运动概况 • 美国:消费者运动发端于美国,1891年,第一个消费者组织在美国产生 • 日本:兴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 英国:1957年成立消费者协会 • 德国:1953年消费者同盟成立 • 1962年欧洲消费者同盟成立 • 1960年,由美、英、荷、澳、比五国在海牙成立国际消费者组织联盟(IOCU),中国与1987年被接纳为正式会员。 • 1983年国际消费者组织联盟将每年的3月15日定为“国际消费者权益日”。
第三节 消费者保护立法 • 一、现代消费者保护立法的由来和特色 • 现代消费者保护法与传统法律体系不同,有以下特点: • 1、现代消费者保护法是在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 2、现代消费者保护立法是在充分认识到消费者的弱者地位的基础上对消费者利益的特殊保护 • 3、现代消费者保护立法已在形式上和内容上或得了充分的发展
二、美国、英国、日本消费者保护立法概况 • (一)美国的消费者保护立法 • 1竞争法 • 2、消费者安全、卫生管理法 • 3、商品标识及商标管理法 • 4、契约法 • 5产品责任侵权法
(二)英国的消费者保护立法 • 与美国不同的是,英国于1987年制定了一部消费者保护基本法。并颁布很多对维护竞争、禁止垄断的法律,如《限制性贸易惯例法》。为了维护交易公平,保护消费者的经济利益,英国还制定对市场价格进行管理的法律,如《价格法》
(三)日本的消费者保护立法 • 1、消费者保护基本法《保护消费者基本法》 • 2、消费者行政立法 • 3、保护消费者的民事特别法 • 4、禁止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法
三、消费者保护的国际立法 • 本世纪70年代以来,消费者把护发的发展还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一方面各国消费者保护立法日益相同;另一方面,还出现一批国际规范,这是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国际统一市场的形成的必然结果。 • 在立法方面,1972年海牙国际私法会议通过《关于产品责任法律适用的公约》 • 1976年,欧洲立会通过《关于人身伤亡产品责任的欧洲公约》
四、我国消费者保护立法概况 • 1、消费者保护基本法 • 2、消费者安全、卫生方面的立法 • 3、商品质量方面 • 4、商品标识宣传方面 • 5、物价、市场管理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