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8

第三章 《 红楼梦 》

第三章 《 红楼梦 》. 一、曹雪芹的生平和 《 红楼梦 》 的成书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约生于康熙五十四年( 1715 ),死于乾隆二十八年( 1764 ) 极盛而衰的特殊家世 “生于荣华,终于苓落”的经历. 《 红楼梦 》 原名 《 石头记 》 ,当雪芹在世时,基本定稿的八十回已在朋友中传抄,八十回以后也有一些稿子,但不及整理已迷失。现通行本一百二十回 《 红楼梦 》 的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的续作。 高鹗与 《 红楼梦 》 后四十回续书.

wendi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三章 《 红楼梦 》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三章 《红楼梦》

  2. 一、曹雪芹的生平和《红楼梦》的成书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约生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死于乾隆二十八年(1764) 极盛而衰的特殊家世 “生于荣华,终于苓落”的经历

  3.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当雪芹在世时,基本定稿的八十回已在朋友中传抄,八十回以后也有一些稿子,但不及整理已迷失。现通行本一百二十回《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的续作。《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当雪芹在世时,基本定稿的八十回已在朋友中传抄,八十回以后也有一些稿子,但不及整理已迷失。现通行本一百二十回《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的续作。 高鹗与《红楼梦》后四十回续书

  4. 《红楼梦》的版本有八十回本和一百二十回本两个系统。在1791年以前,长期以八十回本钞本的形式在群众中流传,这些钞本大多附有署名为脂砚斋的评语,简称为“脂评本”或“脂本”,已发现的有十几种,如甲戌本,已卯本,庚辰本,乾隆钞本等等。另一个系统是一百二十回本的印本系统,主要是由高鹗续补后四十回而成的一百二十回本,题名《红楼梦》,由程伟元以萃文书屋的名义在1791和1792年两次用活字排印出版,第一次印本称为程甲本,第二次印本对回目及内容作了调整修订,称为程乙本。

  5. 二、关于《红楼梦》的旨意 鲁迅:“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红楼梦》流传以后的接受与阐释;“红学”流派:评点派,索隐派,考证派,小说批评派。

  6. 《红楼梦》的意蕴 (一)以贾府为首的贵族大家的盛衰过程——中国传统家族观念的破灭导致的悲剧感——人类群体社会的变迁带来的悲剧性。 • 贾府盛衰变化是贯穿全书之主要内容之一。 • 贾府衰败的特征和原因。 • 贾府衰败造成的悲剧感——根源于中国传统家族观念的破灭 • 贾府衰变的象征意义

  7. (二)以宝黛钗为中心的爱情婚姻故事以及众多青年女子们的命运——中国古代情爱文化和颂扬女性的文学传统之继承和突破——生命、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被毁灭的悲剧性(二)以宝黛钗为中心的爱情婚姻故事以及众多青年女子们的命运——中国古代情爱文化和颂扬女性的文学传统之继承和突破——生命、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被毁灭的悲剧性 1、“为闺阁昭传”“大旨谈情”是《红楼梦》主要内容之一 2、中国古代情爱文化和颂扬女性的文学传统之继承和创新 3、《红楼梦》情爱文化的象征意义

  8. (三)宝玉的人生历程——中国传统人生观的变异——人类个体的生存理想破灭导致的虚无感和悲剧性(三)宝玉的人生历程——中国传统人生观的变异——人类个体的生存理想破灭导致的虚无感和悲剧性

  9. 三、《红楼梦》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贾宝玉: 一个背离了中国传统人生方向,而自己特异的生存理想又遭到破灭的贵族公子形象,他的人生经历象征性地表现了个体的人生从追求到幻灭,最终走向虚无的历程。

  10. 来历与秉性 1.无材补天,幻形入世 2.衔玉而生,正邪两赋而来。 3.警幻而未醒

  11. “行为偏僻乖张”“于国于家无望”——对传统人生方向的背离。“行为偏僻乖张”“于国于家无望”——对传统人生方向的背离。 1、关于人生问题的观念 2、宝玉的生存方向与传统人生定向的背离。 “意淫”——爱的人生 “自色悟空”——走向虚无 1、宝玉人生空幻虚无情绪产生的具体原因 2、遁入空幻,走向虚无

  12. 林黛玉 把整个生命投入爱情之中,品性高洁,命运悲苦的贵族少女形象。 薛宝钗 在贾宝玉的恋爱婚姻纠葛中同林黛玉构成鲜明对比的另一女主人公,她是自觉地用传统道德规范来约束身心,为人处世的淑女形象。

  13. 四、《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一)创作方法 “自譬”与写实、象征的融合 (二)人物塑造 鲁迅说:“至于说到《红》的价值,可是在中国底小说实在是不可多得的,总之自有《红》出来以后 ,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它那文章的旖旎和缠绵,倒是还在其次的事”。《红》在人物描写上对传统写法的打破最为突出。

  14. 1、人物的真实性的表现:打破了类型化,单色调的人物写法,而使人物性格具有复杂性、多色素。1、人物的真实性的表现:打破了类型化,单色调的人物写法,而使人物性格具有复杂性、多色素。 2、善于在人物关系中,通过相互的对比、映衬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3、通过大场面、大事件,把人物安置在生活的大舞台、矛盾的漩涡中去表现他们的性格。 4、运用各种艺术手段,以揭示人物幽微隐秘的内心世界,使心理描写首次在古典小说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5、善于创造丰富的意境,以烘托人物的性格和各种特定的心绪。 6、以人物的诗词去表现人物情感心态和各自不同的性格,暗示人物命运,突破过去小说中诗词游离于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之外的做法,使诗词成为作品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15. (三)继承了《金瓶梅》以来的传统而加以发展,通过对家庭日常生活的真实描写来表现深厚的社会历史内容 《红楼梦》在中国小说中以细腻描写家庭日常生活著称,特别是在日用起居、人情心理方面的描写可谓精致入微,逼真如画。

  16. (四)与所描写的生活内容的博大广阔相适应,在艺术结构上,《红楼梦》的宏伟、完整、严密也超过了此前的中国任何一部小说。(四)与所描写的生活内容的博大广阔相适应,在艺术结构上,《红楼梦》的宏伟、完整、严密也超过了此前的中国任何一部小说。 (五)语言特色。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