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 likes | 479 Views
歷史與思想期末報告 - 從留美幼童看中國西化途徑. 組員 :. 1012324 宋廷揚 1010835 鍾孟庭 1011830 王艾苓 1013204 湯筱平 1021322 陳羿欣 1013157 段宣豪. 目錄 : 1 . 背景 自強運動的背景 策畫人的介紹 2 . 幼童 生活方式及教育 回中國後的衝擊 影片 - 幼童 3 . 造成的西化 ( 現代化 ) 影響 西化產品 人物 4. 比較 政府 思想 現代化建設 5. 結論. 背景 :. 自強運動 鴉片戰爭 改變 中 西關係,但未被 清 廷重視 。
E N D
歷史與思想期末報告- 從留美幼童看中國西化途徑
組員: 1012324 宋廷揚 1010835 鍾孟庭 1011830 王艾苓 1013204 湯筱平 1021322 陳羿欣 1013157 段宣豪
目錄: • 1.背景 • 自強運動的背景 • 策畫人的介紹 • 2.幼童 • 生活方式及教育 • 回中國後的衝擊 • 影片-幼童 • 3.造成的西化(現代化)影響 • 西化產品 • 人物 • 4.比較 • 政府 • 思想 • 現代化建設 • 5.結論
背景: • 自強運動 • 鴉片戰爭改變中西關係,但未被清廷重視。 • 英法聯軍攻入北京,朝野震動。 • <英法聯軍→北京陷落> • 因為與外人接觸增多,發覺外人的長處, • 中國須有所變革,才能扭轉局勢。 • 自強運動的展開: • 目的:富國強兵,以辦洋務為重心。 • (一)時間:同治元年~光緒二十年(1862~1894) • (二)倡導者: • 中央:恭親王奕訢、軍機大臣文祥。 • 地方:李鴻章、左宗棠 、曾國藩。 • (三)思想基礎:「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 「師夷長技以制夷」。 自強不息
自強運動重要改革: • 1. 第一階段:前十年(同治元年~十三年,1862~1874) • 外交:1.成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負責對外交涉。 • 2.成為自強運動的大本營。 • 軍事:上海、金陵、天津成立機器製造局。 • 教育文化:1.成立新式學校、培養外交人才。 • 2.成立北京同文館、上海廣方言館。 北京同文館→
2.第二階段:後二十年(光緒元年~二十年,1874~1894) • 外交:派遣駐外使節、岀使大臣。 • 軍事:編練陸軍、建設北洋艦隊、派軍人出國受訓。 • 經濟:以「官督商辦」方式推動商業發展。 • 例如: 1.開發礦產。 • 2.成立輪船招商局 。 • 3.開設工廠。 • 教育:官派學生出國留學。 • 交通:架設電報線、修築鐵路。
自強運動的失敗: (一)原因 1. 保守勢力的反對。 2. 倡導者見識有限。 3. 缺乏通盤計畫與相互合作。 4. 官僚效率低落。 5. 傳統社會結構,無法與西方文明配合。 (二)關鍵戰役:光緒二十年的中日甲午戰爭。
留美幼童策劃人介紹: 容閎 (中國留學生之父) 1847年,容閎在馬禮遜紀念學校遇到了改變 其一生命運的美國教育家布朗先生。 19歲的容閎隨布朗先生來到美國。 1850年,容閎進入耶魯大學 1854年,獲學士學位 容閎被視為中國留美第一人 (首位獲得美國一等大學學位的中國人。)
接觸西方文明的過程中,容閎直觀感受到西方的接觸西方文明的過程中,容閎直觀感受到西方的 • 文明秩序與清政府昏庸腐敗的鮮明對比,漸漸樹立了教育救國的理想。 • 自傳中寫道:“以西方之學術,灌輸於中國,使中國日趨於文明富強之境。” • 1872年,在一翻努力和同志幫助下,清廷派遣30名幼童 • 遠渡重洋來美留學,開啟了中國官辦留學的序幕。 • 留學計劃夭折後深感“中國根本上之變革”還在於政治。 • 積極投身維新運動,戊戌變法失敗后又轉往武裝勤王,最后投身於反清革命。
幼童: 生活和教育 • 第一批幼童於1872年8月11日由上海出發,在舊金山登陸。 • 文化衝擊: • 語言 • 信仰 • 飲食 • 衣著 學習狀況 • 「每次學漢語,首先必須臉朝中國方向向清朝皇帝朝拜,然後再給孔老夫子的畫像叩頭,給師長請安。稍不聽話,就會受罰」 • 幼童「美國化」:改裝、剪辮子、加入基督教
回國 • 1881年,原定十五年的幼童留美計劃中途夭折 • 回國後遭遇:送電信局學傳電報、船政局、上海機器局水師的機器魚雷、水雷、電報等單位。 • 後世表現:鐵路之先河的工程師詹天佑,一度出任民國總理的唐紹儀,促成美國 • 退回部分庚子賠款的外交官梁誠,北洋大學校長蔡紹基
造成的西化(現代化)影響: 人物 詹天佑 中國首位鐵路總工程師,負責修建了京張鐵路等工程,有「中國鐵路之父」、「中國近代工程之父」之稱。 12歲的詹天佑考進了幼童出洋預備班。 1878年以優異成績進入耶魯大學,修讀土木工程,鐵路專業。 百多名歸國留學生中,只有詹天佑及歐陽庚能及時取得學位。 • 回國初期 福建馬尾船政學堂學習駕駛。1888年,轉入中國鐵路公司 • 唐津鐵路津沽鐵路段 • 新易鐵路 首條由中國人自行修建的鐵路 • 京張鐵路 近代工程史上的重要成就。
唐紹儀(1862年1月2日-1938年9月30日),又名紹怡,字少川。唐紹儀(1862年1月2日-1938年9月30日),又名紹怡,字少川。 清末民初政治人物、外交家,山東大學首任校長。 1874年12歲時被清朝公費派至美國留學(第三批留美幼童),後來肄業於哥倫比亞大學。 1912年擔任中華民國首任國務總理,之後在廣州軍政府、國民政府擔任不同職位的官職。 1938年9月30日被國民政府軍統局特務暗殺於上海。 唐紹儀
蔡紹基(1859—1933),字述堂,珠海拱北北嶺人。蔡紹基(1859—1933),字述堂,珠海拱北北嶺人。 清朝同治十一年(1872年)首批留美幼童之一,入耶魯大學學習法律。回國後先爲上海大北電報公司翻譯,後任清政府駐朝鮮外交代表、袁世凱的幕僚、天津外事局局長、北洋大學校長、天津海關監督和天津海關道台。 蔡紹基
梁誠(1864年-1917年),原名丕旭,字義哀,號震東,廣州市海珠區黃埔村人。梁誠(1864年-1917年),原名丕旭,字義哀,號震東,廣州市海珠區黃埔村人。 在1903年至1908年間,擔任晚清駐美利堅合眾國公使。為中國爭回部分庚子賠款,並把多餘款項用於教育。他還協助張之洞從美國手中爭回了粵漢鐵路的築路權。 1912年2月5日,響應陸征祥的呼籲,聯合駐英公使劉玉麟奏請速頒詔旨決定共和。 1917年病逝。 梁誠
梁敦彥(1858年11月7日-1924年5月12日),字朝璋,別字崧生,故於民國甲子年四月初九日(1924年5月12日),廣東順德勒流龍眼鄉人。梁敦彥(1858年11月7日-1924年5月12日),字朝璋,別字崧生,故於民國甲子年四月初九日(1924年5月12日),廣東順德勒流龍眼鄉人。 光緒七年,耶魯大學畢業,在福建船政學堂任英文教習。 宣統三年,任袁世凱內閣外務部大臣。 民國三年(1914年),任北洋政府交通總長。 1924年5月12日,梁敦彥病逝天津。 梁敦彥
參考資料 • 《大清留美幼童記》錢鋼、胡勁草 • 《清季留學政策初探》陳瓊瑩 • http://zh.wikipedia.org/zh-tw/%E4%B8%AD%E5%9B%BD%E7%95%99%E7%BE%8E%E5%B9%BC%E7%AB%A5 •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1485504/10576465.htm • http://tw.aboluowang.com/life/2011/1122/226771.html#sthash.Vugihhyk.dpbs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A9%B9%E5%A4%A9%E4%BD%91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4%90%E7%BB%8D%E4%BB%AA • http://www.zwbk.org/MyLemmaShow.aspx?lid=139922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A2%81%E8%AF%9A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A2%81%E6%95%A6%E5%BD%A5 • http://dailynews.sina.com/bg/chn/chnlocal/chinapress/20130708/03344720676.html • http://www2.tku.edu.tw/~tkjour/paper/31/31-1.fulltext.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