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 likes | 520 Views
意外傷害處置. 小 豆教練. 台灣運動傷害防護學會 http://www.tats.org.tw/. 運動傷害防護基礎科學 (1) 人體解剖學與實驗 (2) 人體生理學與實驗 (3) 運動生理學與實驗 (4) 運動營養學 (5) 運動生物力學(或人體肌動學) (6) 急救學與實驗 運動健康管理學 (1) 運動保健之經營與管理(或運動傷害防護行政) (2) 健康管理 運動傷害防護學 (1) 運動傷害防護學與實驗 (2) 運動處方(或運動訓練與指導或運動治療學 ) (3) 運動貼紮與實驗 (4) 運動傷害防護儀器之運用(或儀器治療學 )
E N D
意外傷害處置 小豆教練
台灣運動傷害防護學會http://www.tats.org.tw/ • 運動傷害防護基礎科學 • (1)人體解剖學與實驗 • (2)人體生理學與實驗 • (3)運動生理學與實驗 • (4)運動營養學 • (5)運動生物力學(或人體肌動學) • (6)急救學與實驗 • 運動健康管理學 • (1)運動保健之經營與管理(或運動傷害防護行政) • (2)健康管理 • 運動傷害防護學 • (1)運動傷害防護學與實驗 • (2)運動處方(或運動訓練與指導或運動治療學) • (3)運動貼紮與實驗 • (4)運動傷害防護儀器之運用(或儀器治療學) • (5)運動推拿指壓學(或運動按摩) • 運動傷害評估學 • (1)運動傷害評估學 • (2)運動保健學(或運動傷害防護導論)
運動傷害防護師工作內容 • 一、運動傷害的預防 • 二、傷害之辨認與評估 • 三、傷害的處理 • 四、傷害的復健 • 五、運動保健的組織與行政事務 • 六、運動員的諮商與教育
骨骼肌肉損傷之分類 • 扭傷:韌帶受到過度伸展或扭轉而造成撕 • 撞挫傷:骨頭或肌肉受到撞擊力量所產生之傷害 • 拉傷:肌肉或肌腱受到過度伸展或撕裂的傷害 • 脫位:韌帶受到過度伸展或撕裂後,無法維持關節原有之穩定性導致組織之相對位置受到破壞或改變 • 骨折
膝關節傷害 • 膝關節傷害的嚴重性常不容易確定 • 必須進行完整的醫療評估 • 受傷時:1.疼痛2.感覺有啪的一聲、斷裂的感覺3.卡住的感覺4.不正常、明顯的變形5.無法正常走路6.無法伸直或彎曲膝關節
軟骨(半月板)傷害 • 扭轉傷害 • 感覺疼痛 • 感覺關節位置跑掉、啪的一聲、卡住或沒辦法動 • 無法完全彎曲或伸直膝關節
韌帶傷害 • 受到外力撞擊或產生扭轉後 • 疼痛 • 腫脹 • 啪的一聲 • 鬆掉的感覺
膝關節脫臼 • 受到強力的撞擊或突然且強迫性的扭轉 • 膝關節有:1.極度的疼痛2.變形3.小腿遠端觸摸不到脈搏 (跟腱和內踝間的凹陷處)
小腿骨折 • 直接的外力撞擊或扭轉 • 嚴重的疼痛 • 腫脹 • 明顯的變形 • 觸痛
處置 • 脫去膝上的衣物 • 如果膝關節明顯地脫臼,千萬不要強迫將它放回正常位置 • 應將膝關節用夾板固定在受傷時的位置 • 進行PRICE • 立刻尋求醫療協助
大腿傷害 • 股骨周圍由許多大肌肉保護著,在大腿前側的稱為『股四頭肌群』 • 大部份的大腿傷害來自直接的撞擊或極度的拉扯動作 • 股四頭肌的拉傷可能會在運動季節的初期或熱身準備不足的情況下產生
肌肉拉傷(撕裂) • 若運動員在跑或跳時感覺有啪一聲或拉到的情形,且之後有: • 壓痛,腿部動作時有刺痛及疼痛感 • 腫脹,幾天後可能有明顯的瘀血產生 • 應: • 1.進行RICE • 2.保持受傷肌肉於伸展狀態 • 3.傷後兩天內,持續用冰袋冰敷20分鐘,每天至少3-4次。不要做熱敷
踝關節傷害 • 踝關節的傷害以扭傷居多 • 其中85%的扭傷發生在踝關節的外側韌帶 • 主要是因為踝關節向內翻及底屈的動作所造成。
踝關節扭傷 • 若受傷的運動員在受傷時有:1.疼痛2.感覺有啪一聲或撕裂 • 且和另一側的踝關節比較後,受傷的踝關節有:1.失去功能(無法使力)2.腫脹3.在傷處上、下及兩側壓痛
骨折 • 不正常的變形 • 感覺麻、刺或足部覺得冷 • 無法以傷肢負擔任何的重量,或用傷肢負重時,有碎裂物或有東西在碾磨的感覺 • 用健側腳單腳在場上跳動時,卻抱怨傷側腳疼痛 • 在疼痛的部位附近按壓時,覺得痛感由傷處輻射狀傳出或有壓痛的情形 • 腫脹-可能踝關節的兩側都有腫脹
足部傷害 • 若受傷部位有:1.腫脹2.明顯的變形3.受傷部位附近壓痛4.按壓時疼痛由傷處輻射狀傳出5麻且冷的感覺6.失去功能(例如:在負重時無法動作或疼痛)。懷疑可能是骨折或扭傷
證實沒有下肢骨折的情形 • 僅用傷肢支撐重量 • 用雙腳的腳趾站立,且兩腳承受的重量平均。 • 用雙腳一起完成5次的開合跳 • 用傷肢單腳跳 • 不跛行、用正常的速度跑8字型 • 完成和專項運動相關的特殊性動作
肩部傷害 • 肩部傷害的範圍程度廣 • 肩關節脫臼時,其關節活動力完全喪失。需要立即的醫療救護
肩膀脫臼 • 跌倒時肩膀直接與地面碰撞 • 手臂曾經受到扭轉 • 曾經有脫臼的病史 • 肩部前側極端疼痛 • 肢體明顯變形 • 以未受傷的手扶著受傷的手臂 • 在三角肌處有明顯的凹陷
上臂傷害 • 直接撞擊 • 扭轉或手在伸出去時跌倒撞地 • 極度疼痛 • 腫脹 • 明顯肢體變形 • 觸摸會產生疼痛
肘關節脫臼 • 明顯的手肘變形 • 極端疼痛 • 上臂有向前移位的現象 • 手肘卡住無法移動 • 手肘以下有麻痺的現象 • 腫脹 • 瘀青
前臂及手腕傷害 • 直接受到撞擊 • 以伸展開的手掌著地 • 明顯的肢體變形 • 在受傷的部位會向上和向下傳導疼痛 • 無法移動手腕或前臂,感到非常疼痛
手指傷害 • 若手指或大姆指有:1.明顯的變形2.疼痛3.麻4.腫脹5.觸摸時會疼痛
延遲性肌肉酸痛( delay onset muscle soreness ; DOMS ) • 久未活動的肌肉 • 從事平時肌肉強度不習慣的運動 • 運動後產生肌肉酸痛的現象,並不是在運動中或運動後隨即產生 • 在運動後8至24小時發生,在24小時到72小時達到高峰 • 七至十天後才能完全恢復 • 症狀: 肌肉僵硬、無力、肌肉疼痛、關節活動度下降、活動能力降低
傷害後三時期 (一)發炎期(Inflammation Phase)(1)機轉:組織受到強大力量作用,使細胞受到破壞,微血管破裂,出現淤血或血腫。此時受傷細胞分泌化學物質,使局部血管擴張、通透性提高,形成滲出液,此現象稱為發炎。(2)特徵:紅、腫、熱、痛、功能喪失。(3)處理:降低發炎、止血、消腫、減輕疼痛,即PRICE原則。 (二)修補期(Repair Phase)(1)機轉:主要靠血小板和白血球,從血管流至受傷區域進行修補。(2)特徵:白血球會吞噬或分解吸收受傷壞死的組織,如果沒有吸收完全,受傷組織會長出肉芽組織,將其吸收、取代。由肉芽組織修補的結構稱為結痂組織(scar tissue),修補過程會產生再生與取代的現象。(3)處理:改善受傷部位血液與淋巴的循環,促進組織的新陳代謝,加速組織再生修補能力,以減少結痂組織的產生。 (三)重塑期(Remodeling Phase)(1)目的:將形成的組織長成適應外界需求的的排列順序(沃夫定律)。(2)處理:早期的運動治療、增強並恢復肌肉與關節的功能。
受傷後處置 • PRICE • P=Protection(保護)避免再次傷害 • R=Rest(休息) • I=Ice(冰敷)使微血管收縮減少出血;降低代謝速率減少肌肉痙攣的現象 • C=Compression(壓迫)控制發炎與出血 • E=Elevation(抬高)減緩出血與組織液滲出量
冰敷的方法與注意事項 • 冰敷使血管收縮,減少腫脹,關係著復原時間的長短,受傷後48小時內,每隔1-2小時冰敷15-20分鐘。 • 冰敷時皮膚的感覺有四個階段:冷→疼痛→灼熱→麻木,當變成麻木時就可以移開冰敷袋。 • 以雙層塑膠袋或溼毛巾裝入碎冰置於傷處皮膚上,或以一層溼的彈性繃帶包著傷處,再將冰袋置於傷處上
冰敷的方法與注意事項 • 注意事項 • 特殊疾病不冰敷(運動員如果有循環系統疾病,雷諾氏病) • 每次使用不要超過30分鐘,防止凍傷(加水、濕布、膠膜,不讓冰袋直接觸皮膚) • 在非常酷冷的環境下,不使用濕的彈性繃帶或濕毛巾 • 不要太早停用冰敷袋而轉用熱敷,建議在使用冰敷三日後且腫脹有明顯消退才考慮使用熱敷
Compression(壓迫)注意事項 • 包紮壓迫時,從傷處幾吋之下開始往上包,大約以一半左右做螺旋狀重疊,以平均而加點壓力的方式逐漸包上,但經傷處則較鬆些 • 觀察露出腳趾或手指的顏色。疼痛、皮膚變色、麻痺、刺痛等症狀出現,表示包太緊,應解開彈性繃帶重包,避免腫脹應維持用彈性繃帶包紮18-24小時。
骨折和脫臼注意事項 • 懷疑有骨折或脫臼部位的衣服都應除去 • 在固定之前,在患側應記錄循環及神經的狀況 • 用支架或夾板固定骨折時,長度應超過骨折處上下的關節 • 在固定後,應盡可能不要移動傷肢 • 除非在需要時,再用一固定且輕微的力量牽引拉直嚴重變形的傷肢將其放入夾板 • 在固定之前若有開放性傷口應該以乾的消毒紗布覆蓋 • 在支架內側用一軟墊使傷肢舒適 • 在未固定傷肢前切勿移動患者 • 場邊進行骨折復位的機會很少
運動貼紮器材與用品 (一)貼布類:(1)白貼:0.5吋白貼、3/4吋白貼、1吋白貼、1.5吋白貼。(2)彈貼:(a)輕彈貼;(b)重彈貼:0.5吋重彈貼、2吋重彈貼、3吋重彈貼。 (二)彈繃:(1)加長型:6吋加長型彈繃、4吋加長型彈繃、3吋加長型彈繃、2吋加長型彈繃。(2)一般型:6吋一般型彈繃、4吋一般型彈繃。 (三)噴劑:助黏劑、去黏劑。 (四)其他:皮膚膜、蕾絲墊、保護墊、剪刀、鯊魚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