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0 likes | 929 Views
第一章 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的概念 国际收支平衡表 国际收支调节. 第一节 国际收支的概念. 国际间的经济交易必然会产生货币性和非货币性的支付问题。由此引起了国际收支统计和对国际收支进行分析的问题。 狭义: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 l 年、 l 季或 1 个月)内,由于各种对外交往而发生的、必须立即结清的各种 外汇收支 的总情况。 狭义概念以收支为基础. 广义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各种对外往来所产生的全部 国际经济交易 的系统记录。. 广义概念是 以 交易为基础 的 , 不是以收支为基础。.
E N D
第一章 国际收支 • 国际收支的概念 • 国际收支平衡表 • 国际收支调节
第一节 国际收支的概念 • 国际间的经济交易必然会产生货币性和非货币性的支付问题。由此引起了国际收支统计和对国际收支进行分析的问题。 • 狭义: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l年、l季或1个月)内,由于各种对外交往而发生的、必须立即结清的各种外汇收支的总情况。 • 狭义概念以收支为基础
广义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各种对外往来所产生的全部国际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广义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各种对外往来所产生的全部国际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 广义概念是以交易为基础的,不是以收支为基础。
真正理解国际收支的概念,必须把握以下几点:真正理解国际收支的概念,必须把握以下几点: • 第一,国际收支是一个流量概念。 • 第二,国际收支所反映的内容是经济交易。所谓经济交易,是指经济价值从一个经济单位向另一个经济单位的转移。
第三,一国国际收支所记载的经济交易,必须是在该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发生的。第三,一国国际收支所记载的经济交易,必须是在该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发生的。
更确切的术语—国际交易帐户 • 事实上,使用“国际收支”这一名词来描述一国的国际经济交易并不贴切。 • 1945年国际联盟曾建议改称为“国际交易帐户”(International Transaction Account),但由于人们使用这一名词已久,这一建议并没有得到采纳。
第二节 国际收支平衡表 • 一、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概念 • 国际收支平衡表(Balance of Payment Statement)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1年、l季或1个月)内全部对外经济交易的统计表。 • IMF出版了《国际收支手册》,制订了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标准格式。 • IMF规定各会员国必须定期报送其国际收支平衡表,并汇总后定期发表在《国际金融统计》上。
二、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 原理和记账方法 • 编制原理: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按照现代会计学的复式簿记原理编制的,即以借、贷作为符号,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来记录每笔国际经济交易。 • 记账方法: • (1)引起外汇收入的项目,记入贷方,记为“+”。 • (2)引起外汇支出的项目,记人借方,记为“一”。
借方(Debit/Minus Items) • 对外实际资产的增加; • 对外金融资产的增加; • 对外负债的减少; • 贷方(Credit/Plus Items) 对外实际资产的减少; 对外金融资产的减少; 对外负债的增加; • 贷方(Credit/Plus Items) • 出口(货物和劳务); • 资本流入,包括: • 对外金融资产的减少,本国对外负债的增加。 • 借方(Debit/Minus Items) • 进口(货物和劳务); • 资本流出,包括: • 对外金融资产的增加, • 本国对外负债的减少。
三、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主要内容 • (一)经常项目(Current Account) • 它是一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项目,反映一国同其他国家之间商品、劳务进出口及净要素支付等真实资源的转移。
经常项目 • (1)货物(Goods)。该账户记录商品的进口和出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议,进出口均按离岸价格(Free on Board, FOB)计算。有形贸易是经常帐户中最重要项目. • (2)服务(Service)。包括运输、旅游、通讯服务、建筑服务、保险服务,以及咨询、广告等商业服务等等。又称为无形贸易。 • (3)收益(Income,或译为“收入”)。它是指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和资本)在国家间流动所引起的报酬收支,因而包括职工报酬和投资收益两类。
(4)经常转移(Current Transfer)。包括政府与民间相互捐赠等等发生的收入转移。 经常转移排了除下面三项所有权转移(即资本转移) ①固定资产所有权的资产转移; ②同固定资产收买或放弃相联系的或以其为条件的资产转移; ③债权人不索取任何回报而取消的债务
(二)资本和金融项目 • 是指对资产所有权在国际间流动行为进行记录的账户 • 资本项目(含资本转移及非生产、非金融资产的收买与出售,包括不是由生产创造出来的有形资产(如土地和自然资源)和无形资产(如专利、版权、商标经销权等)的收买与出售。 • **关于无形资产,经常项目中服务项目下记录的是无形资产运用所引起的收支,而在资本项目下记录的是无形资产所有权的买卖所引起的收支。 • 金融项目
金融项目可分为三类: • (1)直接投资,它可以采取在国外直接建立分支企业的形式,也可以采用购买国外企业一定比例以上股票的形式。在后一种情况下,《国际收支手册》中规定这一比例最低为10%。 • (2)证券投资,它是指跨越国界的股本证券和债务证券的投资。 • (3)其他投资,它是指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之外的金融交易。包括:贷款、预付款、金融租赁项目下的货物、货币和存款(指居民持有外币和非居民持有本币)等。
(三)平衡项目(Balancing Account) • 储备资产 :货币当局可随时动用并控制在手的外部资产。分为货币黄金、外汇资产特别提款权、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和其他债权。 • 错误和遗漏项目 :由于从事国际交往的行为主体成千上万,统计时难免发生差错,因而,一切统计上的误差均归入错误和遗漏账户。
国际收支帐户构成示意图平衡表 经常账户 货物 无形贸易(含服务、收入) 单方向转移(含经常转移与资本转移) 资本账户 长期资本流动(含直接投资以及证券投资与其他投资中偿还期限在一年以上的部分) 短期资本流动(含证券投资与其他投资中偿还期限在一年以下的部分) 储备资产(即官方储备) 错误和遗漏账户 《国际收支手册》第四版中的规定 经常账户 货物 服务 收入 经常转移 资本和金融账户 资本账户(含资本转移及非生产、非金融资产的收买与放弃) 金融账户(含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 储备资产(即官方储备) 错误和遗漏账户 《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中的规定
四、国际收支账户分析 •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根据复式薄记原理编制的,其借方总额和贷方总额是相等的。但这只是账面的、会计意义上的平衡,不具有经济学意义。 • 就具体项目(账户)而言,借方和贷方经常是不相等的,双方进行抵消后,会产生一定的差额。所谓国际收支盈余或赤字这一提法是针对按不同的口径划分的特定账户上出现的余额而言的。
国际收支的局部差额及其相互关系 1.贸易收支差额 贸易收支差额=商品出口-商品进口 • 表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自我创汇的能力,反映了一国的产业结构和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及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是一国对外经济交往的基础,影响和制约着其他账户的变化。
2.经常项目收支差额 • 经常项目收支差额=贸易差额+服务净额+收入净额+经常转移净额 • 综合反映了实际资源在该国与它国之间的转让净额,以及该国的实际经济发展水平,而被各国广为使用,并被当作是制定国际收支政策和产业政策的重要依据。
3、资本与金融项目差额 • 资本与金融项目差额=资本项目净额+金融项目净额 • 反映一国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和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对一国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提供有益的借鉴。
4、综合项目差额(总差额) • 总差额=经常项目收支差额+资本与金融项目差额+错误和遗漏项目 • 意义在于可以衡量国际收支对一国储备持有所造成的压力,因为综合差额必然导致官方储备的相反方向变动。 • IMF倡导使用综合差额这一概念。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人们所说的国际收支盈余或赤字,通常指的是综合差额盈余或赤字。
第三节 国际收支的不平衡与调节 •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根据会计学中的复式记帐法来编制的,因而借方与贷方总是可以达到平衡。这种平衡是会计学上的平衡而非国际收支的平衡,国际收支平衡关注的是一国经济长期、中期、短期的健康发展与外部经济之间稳健的联系。
一、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判断 • 传统上,将国际经济交易按照其动机分为自主性交易和调节性交易。 • 自主性交易,也称事前交易,是指经济实体或个人出自某种经济动机和目的独立自主进行的各项交易。 • 自主性交易具有自发性和分散性的特点
调节性交易,也称事后交易,是指在自主性交易收支不平衡之后进行的弥补性交易。调节性交易,也称事后交易,是指在自主性交易收支不平衡之后进行的弥补性交易。 • 调节性交易具有集中性和被动性特点 • 从理论上讲,衡量一国国际收支平衡与否的标准,是看其自主性交易是否达到了平衡。 • 在实践中,划定自主性交易范围的问题,就变成了“划线”问题。 • 综合差额(Overall Balance)所包括的线上交易最为全面,仅仅将官方储备作为线下交易,它衡量一国官方通过变动官方储备来弥补的国际收支不平衡。
二、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和类型 1.临时性不平衡: • 一些突发性的、事先无法准确预期的因素。 • 如政局动荡、战争、债务危机、金融危机、自然灾害等。
2.结构性不平衡: 国际贸易的发展是源于世界各国的比较优势,这种比较优势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技术水平、产业竞争力等方面。 • 世界经济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一定的时期,一国在某些领域的优势会丧失,必须随之而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 • 否则将会带来国际收支的失衡。
3.货币性不平衡: 在一定的汇率水平下,一国的物价与成本高于其他国家,必然不利于出口而有利于进口,从而使经常项目顺差减小或逆差增加。反之,一国的物价与成本低于其他国家,必然有利于出口而不利于进口,从而使经常项目顺差增加或逆差减少。 • 这种由货币政策导致的相对价值变化而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称为货币性失衡。
4、周期性不平衡: 一国经济周期波动所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周期性不平衡在二战前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表现得比较明显。在战后,其表现经常受到扭曲。
5、收入性不平衡: • 因国民收入增减,造成贸易、非贸易支出的增减,从而引发失衡。
三、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 (一)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 • 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是指由国际收支失衡引起的国内经济变量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反作用过程。
1.国际金本位制度下的国际收支自动调整机制 • 在金本位制下的国际收支自动调整机制就是大卫·休谟所揭示的“物价现金流动机制”。 • 即在国际金本位制的条件下,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可通过物价的涨落和现金(即黄金)的输出输入自动恢复平衡。
2、纸币制度下的国际收支自动调整机制 (1)在纸币本位的固定汇率制度下.国际收支失衡的利率效应和相对价格效应 (2) 在纸币本位的浮动汇率制度下,通过汇率随外汇供求变动而变动,国际收支失衡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消除。
值得注意的是,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国际收支自动恢复均衡是通过国内宏观经济变量的变化来实现的,而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变动使国际收支自动顺利调整,在一定程度上起着隔绝国外经济通过国际收支途径干扰本国经济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国际收支自动恢复均衡是通过国内宏观经济变量的变化来实现的,而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变动使国际收支自动顺利调整,在一定程度上起着隔绝国外经济通过国际收支途径干扰本国经济的作用。 • 市场失灵时,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的作用被削弱或失效时,就需要政府出面,对市场进行干预,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二)调节国际收支的政策措施 1.外汇缓冲政策 一国政府当局运用官方储备的变动或临时向外筹借资金来抵消国际收支失衡所造成的超额外汇需求或外汇供给,使得国际收支的不平衡的影响仅仅局限于外汇储备的增减,而不会导致汇率的急剧变动,有利于本国对外贸易和投资的顺利进行。 • 外汇缓冲政策简便易行,但难以应付长期的、巨额的国际收支赤字。
2.财政和货币政策 由于财政金融政策主要是通过改变国内总需求或总支出水平来发挥作用,所以亦被称为支出变更型政策(Expenditure changing Policy)。
在财政政策方面,可供采用的措施主要是增减财政支出和改变税率。在财政政策方面,可供采用的措施主要是增减财政支出和改变税率。 • 在货币政策方面,当局可以调整再贴现率和存款准备金要求,或在公开市场买卖政府债券。 • 财政货币政策可以通过三个渠道来影响国际收支,分别称为收入效应、利率效应和相对价格效应。 • 财政货币政策的局限性在于,政策的实施往往与国内经济目标相冲突。
3.汇率政策 在固定汇率制下,一国通过汇率的调整(法定贬值或法定升值)来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政策措施; 在浮动汇率制下,汇率政策则表现为国家积极进行市场干预,使汇率符合政府既定的期望值,以图通过汇率调节国际收支。
4.直接管制 指政府通过发布行政命令,对国际经济交易进行行政干预,以求国际收支平衡的政策措施。直接管制包括外汇管制和贸易管制。
外汇管制是指通过国家颁布外汇管理法令、法规和条例对一切涉及外汇收支的对外经济活动和汇率,进行严格管制,以期做到鼓励或限制商品及资本的输出入,来达到调节国际收支的目的。外汇管制是指通过国家颁布外汇管理法令、法规和条例对一切涉及外汇收支的对外经济活动和汇率,进行严格管制,以期做到鼓励或限制商品及资本的输出入,来达到调节国际收支的目的。 • 贸易管制,是指一国政府以行政干预方式(如进口许可证制、进口配额制、出口补贴、出口退税等),直接鼓励或限制本国商品的输出和外国商品的输入。
直接管制有立竿见影之效,但是 • 直接管制十分容易引起贸易伙伴国的报复 • 实行直接管制,也容易造成本国产品生产的效率低下,对外竞争力不振,引起官僚作风和贿赂风气的兴起。
由于汇率政策和直接管制政策不改变社会总需求和总支出而改变需求和支出方向,亦被称为支出转换政策(Expenditure Switching Policy)。
5.政策搭配 • (1)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关系 • 在开放经济下的政策目标可以分为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两部分。 • 内部均衡: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三大宏观经济目标。由于经济增长是长期、动态的经济问题,故在短期内内部均衡目标主要指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 • 外部均衡:国际收支均衡,是指与一国宏观经济相适应的合理的国际收支结构。
(2)提出问题: • 固定汇率制度下,政府只运用开支变更政策易引起“米德冲突” • (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米德(J. Meade)于1951年在《国际收支》一书中最早提出该问题。) • 他指出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政府只能用影响总需求的财政政策来调节内外平衡,因为货币政策在固定汇率机制下完全失效。
(3)解决原则(丁伯根法则) • 丁伯根认为一国政府要实现一个经济目标需要至少一个有效的政策工具,要实现N个独立的经济目标,至少需要使用N个独立有效的政策工具。 • 显然在丁伯根准则下,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单一的财政政策无法协调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两个独立的目标。
(4)解决办法——蒙代尔分配原则 •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 • 蒙代尔认为,应以财政政策调整内部均衡问题,以货币政策调整外部均衡问题。
(5)蒙代尔分配原则的依据 •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影响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的效果不同。 • 货币政策在解决外部不平衡的作用更大,占有比较优势 • 财政政策在影响国内经济方面具有比较优势,适宜用它来完成对内均衡的任务。
第四节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 国际收支理论是研究国际收支失衡及其调整方式的理论。由于国际收支结构复杂,导致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众多,而原因不同,纠正这种失衡的调节手段也有很大差异。
一、弹性分析法 • 3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提出,适用于30年代大萧条时,供给过剩,需求不足的世界经济环境。 该理论主要分析在收入不变条件下货币贬值对一国国际收支调整的作用。其围绕着进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来阐述国际收支问题,因而将其称弹性分析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