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 likes | 585 Views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一节 从新民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改革开放以后,私营经济又重新崭露头角,现在私营经济的规模已远远超过了社会主义改造前的私营经济,并继续发展。 有人说, “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 既然现在允许发展,当初何必改造?社会主义改造有无必要?.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E N D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一节 从新民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改革开放以后,私营经济又重新崭露头角,现在私营经济的规模已远远超过了社会主义改造前的私营经济,并继续发展。 有人说,“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既然现在允许发展,当初何必改造?社会主义改造有无必要?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2、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时间界定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二)新民主主义的社会性质 1、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社会。 2、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 (三)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 ① 国营经济(社会主义性质)② 个体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③ 合作社经济(个体私有、集体合办,半社会主义性质;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过渡形式)④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⑤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公私合营;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过渡形式)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五种经济成份中,农业和手工业的个体经济占很大比重,再加上私人资本主义以及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私有成份,这样就造成私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但由于国营经济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因此,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领导成份是社会主义经济。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阶级构成 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 工人阶级 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国内: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对抗与合作--团结与改造) 国外: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新民主主义的政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通过共产党)各革命阶级联合执政的人民民主专政。 4、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特征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5、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文化特征 新民主主义国家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既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因此,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在性质上是社会主义的文化。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七届二中全会当时提出了两个转变:“使中国有可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 2、1951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设想。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3、到1952年9月,毛泽东同志等开始改变这一设想,从先搞工业化、再搞社会主义改造改变为两者同时并举。 4、1953年8月,毛泽东同志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作了完整的表述。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工业化 农 业 总 路 线 手 工 业 三大改造 资本主义工商业 毛泽东两次修改《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与学习提纲》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三)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 1、把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就必须实现工业化。 2、社会主义工业化不可能离开对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改造而孤立进行。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四)过渡时期总路线实现的可能性 1、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 国营经济 2、广大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 3、工商业也开始出现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 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4、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一)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2)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3)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与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4)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到1956年底,全国入社农户占总农户96.3%,5亿多农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合作化,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入社农户96.3% 全国入社农户比例图
第一步 手工业供销小组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2、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经济组织形式 第 二 步 第 三 步 手工业供销合作社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稳步 稳步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福建闽侯县的手工业合作社工人在制造水车,为农业生产服务。
入社手工业产值 93% 全国手工业总产值比例图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到1956年 ,参加合作社的手工业已占其总数的92%,产值占全国手工业总产值的93%,全国基本上实现了手工业合作化。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3、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我国实行和平赎买,采用逐步过渡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创造了和平改造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先例. 赎买:就是国家有偿地将私营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国家不付钱,一定年限内从利润中提取)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赎买政策的作用 有利于发挥私营企业在国计民生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争取和团结各阶级,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 有利于发挥大多数人的知识、才能、技术和管理经验 有利于团结与之相联系的各阶层为社会主义服务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2)采用逐步过渡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创造了和平改造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先例。 国家直接控制和支配下的资本主义经济.
资本家红利 国家税收 企业公积金 职工福利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企业利润“四马分肥” 国家入股并派公方代表进入企业完成国家计划 国家税收:34.5% 职工福利:15% 企业公积金:30% 资本家红利:20.5% 半社会主义性质
公私合营天原电化厂支付1953年股息的领取凭证。公私合营天原电化厂支付1953年股息的领取凭证。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全行业的公私合营,资方拿定息(10年)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3)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者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对资方在职人员和代理人“包下来”的政策 以企业为基地“量才使用,适当照顾” 政治上适当安排 工作上发挥作用 生活上妥善照顾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 同时并举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3、用和平的方法进行改造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一)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二)正确评价社会主义改造 1、问题的表现: 第一,“要求过急”, 第二,“改变过快”, 第三,“工作过粗” 第四,“简单划一”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2、出现问题的基本原因: 第一,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对中国国情和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 第二,工作方法上过于简单。 第三,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 第四,当时我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还没有来得及形成科学的理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还没有完全搞清楚。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时间 1956 年,中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标志 1、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956年,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农民、手工业者劳动群众个人所有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基本上转变成为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公有制;资本家所有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基本上转变成为国家所有制即全民所有的公有制。这样一来,加上原来的国营经济的巨大发展,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这两种形式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经居于绝对统治地位。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957年,各种经济成分占民国收入的比重分别是:国营经济33%,合作社会经济56%,公私合营经济8%,个体经济3%,资本主义经济0.1%。就是说,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和基本上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公私合营经济合计为97%,占到国民收入的绝大多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了主体地位。这是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成果。这表明,中国已经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中国已基本上全面地建立起来了。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2、在全国初步实行了“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这一切表明,社会主义经济在城市和农村都已成为主体的经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经在我国建立起来,中国已经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3、政治领域的巨大变化 •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确立 •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 • 主要矛盾发生重大变化。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二、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为进一步发展我国生产力,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三)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四)在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国家,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不但根本改变了中国 的命运,也改变了世界的形势,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又一个历史性伟大胜利。 (五)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