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0 likes | 980 Views
第五單元 日本統治下的臺灣. 學習重點: 1.認識 臺灣 抗 日 事蹟和 日本 的殖民統治 。 2. 了解 日本 殖民統治帶給 臺灣 的影響 。. 本單元重點. 西元1895年 , 清 朝將台灣割讓給日本, 使 台灣 成為 日本 殖民地, 長達 50 年 。 日本 基於利益,推動不少建設, 也加速 台灣 的開發和現代化 。. 第五單元 第一課 英勇的抗日事蹟. 學習重點 1.能了解中日甲午戰爭的經過與結果。 2.能知道臺灣民主國建立的原因與結果。 3.能說出著名的抗日人物與事蹟。 4.能覺察抗日方式的類型及轉變。 5.能體會抗日英雄的愛國情操。. 臺灣民主國的建立.
E N D
第五單元日本統治下的臺灣 學習重點: 1.認識臺灣抗日事蹟和日本的殖民統治。 2.了解日本殖民統治帶給臺灣的影響。
本單元重點 • 西元1895年, 清朝將台灣割讓給日本,使台灣成為日本殖民地, 長達50年。 • 日本基於利益,推動不少建設, 也加速台灣的開發和現代化。
第五單元 第一課英勇的抗日事蹟 學習重點 1.能了解中日甲午戰爭的經過與結果。2.能知道臺灣民主國建立的原因與結果。3.能說出著名的抗日人物與事蹟。4.能覺察抗日方式的類型及轉變。5.能體會抗日英雄的愛國情操。
臺灣民主國的建立 • 日本為了併吞朝鮮,並向中國擴張。西元1894年,清朝和日本發生甲午戰爭 甲午戰爭後,中日雙方代表在日本馬關舉行和談,簽定馬關條約。
清朝戰敗,戰後雙方簽定馬關條約。 • 馬關條約:清朝將臺灣和澎湖割讓給日本。 地點:日本下關 春帆樓
日本的明治維新運動 • 日本的明治維新(1868年開始)。1885年,提出「脫亞論」,認為日本要擠身世界強國,必須脫離亞洲,擺脫傳統觀念與文化的束縛,以西洋為師,進入歐洲。 • 正當清廷在自強運動建海軍時,日本也正在擴張海軍戰力,明治天皇的母親為了鼓舞士氣,還把金銀珠寶都捐出來,添做購買軍艦的費用。
海軍建軍經費挪用修建頤和園 • 清廷海軍成軍後,氣象一新,但紫禁城卻做出停購艦砲兩年的決策,龐大的海軍經費向來掌握在醇親王及滿清權貴手中,為了討好慈禧太后,醇親王挪用三千萬兩的海軍建軍經費,做為修建頤和園,當時英德兩國所造的高級戰艦,索價也不過四、五十萬兩而已。
停購戰艦的錯誤決策 • 百年前的海軍如同今日的空軍,進步是一日千里,海軍的戰略思想也不斷翻新。它從主力艦的厚重,很快轉移到巡洋艦的輕快,世界列強的戰略觀念也圍繞在此思維下。因此停購戰艦的決定,是北洋海軍戰力上的一大致命傷。當時英國的造船廠以世界最新發展出來的、時速最快的巡洋艦向李鴻章推銷時,李鴻章知道非買不可。
但整個朝廷的官員只有他知道,船就買不成了,結果這艘快艦被日本人二話不說就買走,它就是在甲午戰爭中把北洋艦隊打得落花流水的吉野號。 (吉野號是日本艦隊中,最具攻擊力、速度最快的船艦)。
決定臺灣命運的戰爭 • 1894年,日清兩國為了朝鮮的利益(朝鮮東學黨事件,又稱三一事件),雙方在1894年8月1日互相宣戰。 陸軍方面:九月平壤的陸戰,清朝的軍兵不到一天的時間,就被日本陸軍打得潰不成軍,這是決定性關鍵的陸戰,十月底,日軍渡過鴨綠江,1895年3月攻破山海關,直逼北京。
日清講和條約-馬關條約 • 陸戰失敗,海戰全軍覆沒,朝廷大臣嚇得紛紛主張和談,李鴻章商請各國出面調停,希望早日停戰。 清國代表李鴻章與日本伊藤博文在日本的下關(又叫馬關)的春帆樓舉行和約,簽下日清講和條約,俗稱馬關條約。時間是1895年4月17日。 • 條約中,日本提出要求割讓台灣及澎湖群島、遼東半島並賠款。
清廷隱瞞臺民割台的事實 • 臺灣不在日清停戰的範圍內,日軍又已佔領澎湖,割讓臺灣與澎湖的傳言更具真實性,唯清廷一直隱滿臺灣人民已在條約中割讓臺灣與澎湖、遼東半島的事實,後來臺灣人民才從外國人所經營的洋行得到正確且肯定的情報,得知日清講和條約的大體內容。
三國干涉還遼 • 日本因日清戰爭取得了遼東半島之後,引起了法、德、俄三國因害怕利益被佔,遂由三國的駐日公使赴日本的外務省抗議,日本經不起三國的壓力,乃於五月五日決定返還遼東半島。
三國干涉還遼之後 • 清國政府在三國干涉還遼成功之後,也希望台灣能以此模式贖回,但被日本告之不可能,清國政府害怕會因此而壞了還遼的計劃,更怕因此又重新開啟戰端,日軍進攻北京,清朝恐不保。所以不管台灣人民如何再三抗議,清政府總是以:「台灣固然重要,然與京師相比,京師更重要」以藉口,冷淡台灣人民的聲音。
割讓後,臺灣人民在悲憤下,成立「臺灣民主國」,推舉唐景崧擔任大總統,並自組民兵,以抵抗日本,保衛家園。割讓後,臺灣人民在悲憤下,成立「臺灣民主國」,推舉唐景崧擔任大總統,並自組民兵,以抵抗日本,保衛家園。 藍地黃虎旗
延伸學習 這套郵票被稱為「獨虎票」,是1895年時臺灣民主國為籌措抗日軍餉而發行的郵票。郵票上方有「臺灣民主國」國名,右方寫了票值「壹佰錢」,左方的「士擔」(讀音:士丹布)其實是英文的stamp(郵票)的漢字音譯。
臺灣民主國:亞洲第一個共和國 • 總統-唐景崧(當時臺灣巡撫,歷史戲稱為十日總統,後來抗日活動失敗,逃回大陸) 唐景崧
延伸學習 中日甲午戰爭(1894~1895年)清朝戰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將臺灣和澎湖割讓給日本。臺灣民眾得知消息後,引起社會的動盪不安。 當時反對割讓的臺灣官員和臺灣士紳共同合作,於1895年5月23日發布「臺灣民主國獨立宣言」,25日舉行獨立典禮,宣布成立「臺灣民主國」。唐景崧被推為總統;劉永福被推為大將軍;丘逢甲則為義勇軍統領。建年號為「永清」,設臺北為首都。
劉永福 黑旗軍 • 劉永福是「臺灣民主國」的大將,率領黑旗軍在台灣南部和臺灣人民抵抗日軍,但因無外力支援,終告失敗。
延伸學習 在臺北的總統唐景崧失敗潛逃後,不甘心的民眾又在臺南擁立大將軍劉永福為臺灣民主國第二任總統。為籌措經費,劉永福曾發行郵票、鈔票。臺灣民主國和日軍之間發生不少規模不小的武裝衝突,史稱「乙未戰爭」。 臺灣民主國從1895年5月23日開始的抗日行動,只持續了148天就結束了。
(配合課本第69頁) 延伸學習 劉永福早年曾參加天地會,組織地方軍「黑旗軍」,遭受清軍攻擊後進入越南,卻屢屢協助越南擊退法國軍隊,後奉命回國。甲午戰爭發生之後,被清朝派往臺灣協防。後來臺灣民主國成立,成為大將軍,駐紮在臺南府城。之後劉永福返回中國,曾在辛亥革命時被推為廣東民團總長。
活 動 一 臺灣民主國,拚一拚 (1)甲午戰爭發生的經過與結果? 答: 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擴展勢力並向外侵略。1894年,日本與滿清政府因為朝鮮問題發生戰爭。結果中國戰敗,簽訂了馬關條約,將臺灣、澎湖割讓給日本。 配合課本第68頁
(2)馬關條約中日雙方代表姓名? 答: 日本為伊藤博文;中國為李鴻章。1895年4月17日,雙方在日本馬關的「春帆樓」達成協議簽訂條約。 (3)馬關條約簽訂之後,臺灣人民的反應如何? 答: 臺灣人民非常悲憤,不甘心受異族統治,於是成立「臺灣民主國」,並且在各地也有民眾用簡陋的武器對抗日軍精良現代化的裝備。 配合課本第68頁
(4)說一說臺灣民主國抗日的經過? 答: 臺灣民眾推舉臺灣巡撫唐景崧為大總 統,並有丘逢甲任義軍統領,以及在 中法戰爭擊敗法國的「黑旗將軍」劉 永福鎮守臺南府城。但因缺乏外援, 導致失敗。 配合課本第68頁
(5) 課本第69頁「臺灣民主國的國旗」,說 一說你的發現? 答: 藍地黃虎旗,現珍藏在國立臺灣博物 館。當時,滿清皇朝的標誌是黃龍, 由於清朝官員仍以清朝為尊,因此降 格以「黃虎」為標誌,強調民主國與 清朝是「龍兄虎弟」的特殊情誼。 配合課本第69頁
層出不窮的武力反抗事件 • 日治時期,臺灣的漢人多次發動武力抗日事件,較著名的有: 1、羅福星領導的苗栗事件 2、余清芳等人領導的噍吧年事件(又稱西來庵事件或玉井事件)
羅福星 • 原籍廣東,出生於印尼。 • 1911年曾參與黃花崗之役。 • 1912年來臺組織革命黨,卻因大湖槍械失竊案,組織被破獲,且本人在淡水被捕,1914年3月3日被處死。 • 戰後,苗栗大湖鄉忠烈祠右側的羅公岡山麓建有昭忠塔,用以紀念。
余清芳 • 臺灣屏東人,做過雜貨店夥計 警察(後因涉詐期被捕)、保險 業務員,開過酒舖、碾米場。 • 1915年利用宗教力量,宣傳臺灣已出現神主,將建立「大明慈悲國」趕走日本人,因而發動大規模武裝抗日。同年8月22日被村民誘捕,送交警察,9月23日被處死刑。
延伸學習 余清芳藉著宗教力量,宣傳即將建立「大明慈悲國」,並宣稱新國家建立後,將可減輕賦稅,參與革命者,可論功行賞。然而,革命因為情報洩漏不得不倉促起事,最後壯烈成仁。 1915年發生的噍吧哖事件被捕者達1957人之多,其中被判處死刑者,更達866人。後來因在日本國內引起輿論壓力,四分之三死刑犯者才得幸被減刑為無期徒刑。
延伸學習 「噍吧哖事件」是武裝抗日事件中規模最大的一次,也是臺灣人第一次運用宗教力量反抗日本統治的重要事件。 余清芳不滿異族統治,因此和羅俊、江定以臺灣將出現救世神祖為號召,鼓吹臺灣民眾起身抗日。1915年日本警察發覺有異,開始展開緝捕,余清芳率眾逃至西來庵,最終遭日警逮捕。因為發起地點在噍吧哖(今臺南市玉井區)的西來庵王爺廟,所以稱為「噍吧哖事件」、「西來庵事件」或「玉井事件」,又因首要人物是余清芳,所以也稱為「余清芳事件」。
除漢人武力抗日外,原住民也曾發動了一百五十多次武力抗日事件。除漢人武力抗日外,原住民也曾發動了一百五十多次武力抗日事件。 • 最著名的是塞德克族(泰雅族)的頭目莫那•魯道所領導的霧社事件。
霧社事件 • 1930年10月27日,利用舉行霧社公學校運動會時,以升旗唱國歌為信號,衝入會場,殺死日人134人,又切斷交通及電信,搶奪槍枝。 • 事件爆發後,總督府調集軍隊、警察2000餘人,使用轟炸機、毒氣等,展開強力鎮壓。霧社原住民經五十餘日抵抗,終告失敗,原有人口1400人,僅剩500人。翌年四月,日本警察唆使親日本的原住民加以突擊,又有多數人被殺,最後僅剩298人。
莫那魯道 • 泰雅族馬赫坡社的頭目。 • 1911日本警察動不動就對原住民 惡言相向、拳打腳踢。 • 日人計畫興建學校宿舍,原住民 馬赫坡社族人負責搬運木材,砍伐木材的地方竟選在族人的狩獵區,也是祖先發源的聖地。 • 他妹妹嫁給日本警員,後遭棄,引起族人不滿。 • 1930年他兒子與日本警員發生衝突,曾多次前往和解卻遭拒絕,所以發動事件。 • 事敗後,先殺死家人,然後自殺。遺體在1934年尋獲,送台北帝國大學當人類學標本,建立白色大理石紀念牌坊,供後人憑弔追思1973年,政府將莫那‧魯道遺體歸還其家屬
日治時期臺灣武力反抗事件圖 配合課本第71頁
活 動 二 勇敢的臺灣人 (1)你認識哪些臺灣抗日英雄? 答: 羅福星(苗栗事件)、余清芳(噍吧哖事件)、莫那‧魯道(霧社事件)等。 (2)簡述苗栗事件的經過? 答: 羅福星曾加入同盟會,1912年中國革命 成功之後,來臺設秘密組織革命黨,將 革命機關據點設在臺灣各地,卻被日本 人破獲,因為這起反抗事件在苗栗審 理,所以稱為「苗栗事件」。
(3) 簡述噍吧哖事件的經過? 答: 余清芳不滿日本人統治,與羅俊、江定 等人密謀起事,並用宗教力量,宣言建 立「大明慈悲國」。事情洩漏之後逃到 山區,陸續攻擊派出所。日本總督下令 軍警圍剿,此事件被捕臺灣人 1,957人 ,叛死刑者 866人,引起日本輿論及國 會的重視,日本總督府也逐漸將對臺的 高壓政策改為懷柔政策。
(4) 簡述霧社事件的經過? 答: 霧社的賽德克族因為不滿日本警察以及官吏的霸道、勞役、沒收打獵槍枝等,會同族人突擊霧社公學校運動會場,殺死 134個日本人,並迅速切斷吊橋交通與通訊,搶得各派出所槍枝彈藥。此事件使總督府動員軍警以及原住民等圍剿,才使事件落幕。
政治及文化活動 • 日治時期,臺灣人民除用武力,也用其他方式和日人抗爭。影響最大的是知識分子所發動的各種社會及文化活動。 • 知識分子在林獻堂、蔣渭水等人的領導下,發動多次請願活動,要求日本政府改革。
林獻堂(1881~1956) 臺中縣霧峰人,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及「臺灣文化協會」的領導者,創辦臺灣民報,領導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蔣渭水(1891~1931) 宜蘭人,參與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及台灣文化協會,自組台灣民眾黨 被譽為「台灣的孫中山」
延伸學習 臺灣文化協會由林獻堂、蔣渭水和蔡培火等人於1921年成立,以臺灣民報做為宣傳理念的媒介,同時在全省巡迴舉辦演講以及開辦「經濟」、「新聞學」、「臺灣通史」「西洋文明史」等講習;除此,還組成放映電影的「美臺團」電影巡迴隊,廣受歡迎。據統計,僅從1925∼1926年就有23萬人次的民眾參與活動,可謂盛況空前。
延伸學習 臺灣文化協會藉著發行臺灣民報鼓吹民族主義、批判時政,因此總督府特別關注與打壓,實行嚴格的新聞檢查,不但買報紙的人被警察刁難,就算買到了,也可能是被挖成東一塊、西一塊的「開天窗」報紙。 臺灣文化協會於臺北大稻埕的靜修女子學院(今靜修女中)成立,成員包括醫生、社會賢達、公學校畢業生、留日學生等各界人士,以啟迪民智為主要宗旨。
1935年日政府終於稍微讓步,以地方民代選舉的半數,由人民選舉。1935年日政府終於稍微讓步,以地方民代選舉的半數,由人民選舉。 • 知識分子也成立許多團體,如: 「臺灣文化協會」等,以發行文宣及演講為主,批評日本殖民統治,宣揚民族主義。
日治時期臺灣的知識分子,以成立團體、請願、辦報及舉辦演講等活動來提升民眾的權利與知識。如果你是當時的人們,會參加他們舉辦的哪些活動?為什麼? 參考解答 ‧我會加入辦報活動,可以透過報紙將重要或不錯的訊息傳達給民眾。 ‧我會加入團體,可以多為國家、鄰里多做一些事,奉獻自己的一份心力。
活 動 三 大家來請願 (1)非武力抗日的代表性人物? 答: (2) 非武力抗日的主要方式? 答: 林獻堂、蔣渭水等人。 請願運動、成立團體、發行報紙和雜誌,以及舉辦演講等。 配合課本第73頁
【牛刀小試】 (1)何人有「臺灣議會之父」之稱? 答: 林獻堂 (2)那一種報被譽為『臺灣人民的唯一喉舌』? 答: 臺灣民報。
【牛刀小試】 (3)日本統治臺灣期間,臺灣人民使用那些方式和日本抗爭?影響最大的何種方式? 答: 武力和各種社會及文化運動。 是知識分子們所發動的各種社會及文化運動。 (4)西元1894年,清朝和日本發生,清朝戰敗。簽訂條約,將和___割讓給日本。 甲午戰爭 馬關 臺灣 澎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