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 likes | 807 Views
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详解. 周 旭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2013 年 5 月 26 日 北戴河. 第一部分: 地理国情普查 内容的确立过程 第二部分: 地理国情普查 内容与指标的理解. 第一部分 地理 国情普查内容的确立 过程. 主要内容. 地理国情普查内容确立的基本原则 地理 国情信息需求分析 战略规划与政策 行业 部门标准 基础地理信息 情况分析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规范 1:5 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内容分析 普查内容的提出. 地理国情普查内容确立的 基本原则. 1 ) 需求 以 需求为导向
E N D
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详解 周 旭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2013年5月26日 北戴河
第一部分:地理国情普查内容的确立过程 • 第二部分: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的理解
主要内容 • 地理国情普查内容确立的基本原则 • 地理国情信息需求分析 • 战略规划与政策 • 行业部门标准 • 基础地理信息情况分析 •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规范 • 1: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内容分析 • 普查内容的提出
地理国情普查内容确立的基本原则 • 1)需求 • 以需求为导向 • 分析国家重大战略和发展规划的需求,综合考虑各个行业在规划、管理等日常业务工作中对地理环境、资源、设施等的需求,确定地理国情信息具体内容要求。 • 2)拓展 • 以现有基础测绘成果为基础进行拓展 • 分析现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内容和生产技术方法,寻找其与地理国情监测需求之间的异同,确定派生、拓展或补充的内容和指标。 • 3)可行 • 适用可行 • 地理国情监测内容体系需要考虑测绘地理国情部门的业务特点,相关信息的采集、存储、分析和应用必须具有可操作性。
需求 • 宏观需求:战略规划与政策 • 行业需求:行业部门标准
战略规划与政策 • 生态文明、和谐社会 • 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监测 对《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技术规程》所使用9个可计量评价指标项(分别为可利用土地资源、可利用水资源、环境容量、生态系统脆弱性、生态重要性、自然灾害危险性、人口集聚度、经济发展水平、交通优势度)及其所依赖的各项可获取的参数进行分析,其最终需要76个参数才能计算出这9个指标项。76个参数中,有48个直接涉及地理环境要素(右表),包括地形、水体、植被、地貌土质、居民地、交通、水文和境界八类。需要采用地表形态表示的有6个,需要利用地表覆盖表示的有34个,需要采用重要地物表示的有32个。实体类型中至少需要区分水体、城镇、村落、道路、设施、区域境界、地貌等类型。地表覆盖中至少需要区分人工表面、树、草、作物、水、岩石、沙土等覆盖类型。在其提出的监测指标大类中,也基本涵盖在上述范围之内。
地理国情信息需求分析 • 战略规划与政策 • 城镇化发展战略 • 城市发展变化监测 需要确定城市范围内的地表覆盖(包括人工覆盖、植被覆盖、水等)和重要地物;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中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2000年至2010年,城镇人口由4.6亿增加到6.7亿,城镇化水平由36.22%提高到49.95%。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群、都市圈迅速崛起,现有城市657个,建制镇19 410个,由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构成的城镇体系初步形成。经过十年的努力,城镇和乡村的住房条件、绿化水平、环境质量、饮水条件等都有极大的改善,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2012年8月17日国家统计局今日发布报告显示,十六大以来我国人口总量低速平稳增长,人口生育继续稳定在低水平,人口文化素质不断改善,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口婚姻、家庭状况保持稳定。报告显示,2011年城镇化率达51.27% 城市道路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万1千公里发展到25万公里,43亿平方米的道路面积较新中国成立时增长了58倍。越来越多的自行车“骑手”变成了私家车“车手”,公交、地铁、城铁、出租车极大地方便了城市居民日常出行,缩小了生活半径。住房变宽敞。解放前城镇居民每间瓦房或土房住3至5人的家庭占总户数70%以上。解放后逐年有所改观,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镇居民住房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从面积小、条件差、无产权逐步走向住房设施齐全、拥有产权。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1949年的4.5平方米上升到人均建筑面积28平方米。 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加大,教育、医疗、文化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也得到长足发展。新中国成立60年来,从沿海到内陆,各级各类学校、医院、文化场馆如雨后春笋,不断满足着城镇居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 更为重要的是,人们更加追求居住环境的优化。60年来,城市不再是钢筋水泥的简单堆积,而是天蓝水碧、空气清新、环境整洁。 统计显示,中国城市园林绿地总面积从1959年底的12.8212万公顷增至2008年底的174.7493万公顷。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都经历了从无到有、快速发展的历程
行业需求 • 129个与地理环境各要素有关联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 其中涉及水文水利和水土保持方面的的标准最多,共44个,涉及土地利用的有26个,涉及植被的有15个,涉及道路交通的有12个,涉及土壤土质的有7个,涉及地表形态地面沉降的有4个,综合性的有14个,其他类型7个。 • 标准内容涉及分类编码(类型划分、实体编码)、数据规范、指标分级、分析、评估、规划和监测等类型。 • 经过对这些标准摘要内容的主题词分析,出现频次前20位的主题词依次是:土地利用、道路、水文、植被、土壤、地形、地貌、农用地、流域、城镇、设施、水资源、水库、交通、建筑物、草原、河流、河道、水系、沙化。 • 分别可以归入土地利用、道路交通、水、植被、土壤土质、地形地貌、居民地及设施7大类,除土地利用,其他几类正好是基础地理信息分类体系中除境界之外的几类类型。 • 结论,从总体上来说,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基础地理信息,可以为各行业提供更好的信息支撑。
行业需求 • 83个与地理环境要素相关的分类编码标准 • 其中国家标准33个,行业标准50个。各类标准涉及包括土地、交通、物流、水利、林业、农业、海洋、地震、环境、民政、统计、旅游以及测绘地理信息等十几个行业。 • 针对地理环境要素实体进行编码的共有11个,主要涉及道路、山脉山峰、行政区、水文(河流、湖泊、水库与水闸)、海岛5个类型的要素。 • 其他标准均针对各种要素类型进行分类与编码,总计定义与地理要素相关的类别2700多个,去除重复类别600多个后,将近2100个类别。 • 对这些类别的用词进行词频分析,出现频次前20位的依次为:设施、用地、道路、土地、生态、交通、森林、土壤、湿地、农田、界线、铁路、建筑、林地、行政区、保护区、水系、港口、仓储、干线。 • 可以看出,虽然在类别上更加细化,依然可以归入居民地基设施、土地利用、道路交通、水、植被、境界、土壤土质几大类中。 • 由此可见,各专业部门对地理国情信息的需求类型基本被基础地理信息现有类型覆盖。
举例:水利普查 流域面积50km2及以上河流的名称、位置、流域面积和数量,常年水面面积1km2及以上湖泊的名称、位置、常年水面面积和数量;普查流域面积100km2及以上河流的流域水系、自然特征、水文特征和常年水面面积10km2以上湖泊的形态特征 • 水利普查内容 • (一) 河湖基本情况普查 • (二) 水利工程基本情况普查 • (三) 经济社会用水情况调查 • (四) 河湖开发治理保护情况普查 • (五) 水土保持情况普查 • (六) 水利行业能力建设情况普查 • (七) 灌区专项普查 • (八) 地下水取水井专项普查 查清我省水库工程、水电站工程、水闸工程、泵站工程、引调水工程、堤防工程、农村供水工程、塘坝工程、窖池工程等九类水利工程的数量、分布等基础信息,重点查清一定规模以上的各类水利工程的特性、规模与能力、效益及管理等基本情况,对规模以下工程了解其数量及总体规模情况。
举例:环保部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分析 • 采用遥感调查为主,结合地面调查/核查的技术手段,系统获取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动态变化信息,全面掌握十年来全国生态系统分布、格局、质量、生态服务功能等变化特点和演变规律,综合评估全国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研究提出新时期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保护工作提供系统、可靠、及时的科学依据。
拓展 • 需求满足情况分析 •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相关规范 • 1: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内容分析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相关规范 • GB/T 20258-2006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第1,2,3,4部分 • 该标准共分4个部分,分别针对不同的比例尺范围,规定GB/T 13923-2006中各类基础地理信息的数据字典的内容结构,并根据各级地图比例尺地图表示的要求把各类地理要素分为点要素、线要素和面要素,从而为特定比例尺地图制图为目的信息采集提供了基础性指导。 • GB/T 13923-2006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 该标准是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的基本依据之一,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中地理要素类型基本在此分类体系的覆盖之下。但该分类体系中,对于一些人文地理实体和地理单元覆盖不全,如街坊、居民小区、院落、平原、山脉等。 • CH/T 1015.1-2007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1:50000生产技术规程 第一部分:数字线划图(DLG) • 明确要求地物要素数据采集时在影像上按地物的真实位置进行数据采集,即使在要素密集、表达拥挤的情况下也不移位采集,是否需要移位待制图输出时考虑; • 同对居民地要求在街道结构线的基础上判绘街区的轮廓线,要反映房屋的分布特征,按照图式的综合取舍要求突出房屋,多层、高层房屋一般应根据立体影像独立采集。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相关规范 • GB/T 12341-1990 1:25000,1:50000,1:10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 • 对所针对比例尺地形图的规格、精度及外业作业的基本要求进行了规定。其中,尤其是对像片调绘的技术要求深刻地影响着基础地理信息的采集获取方式与结果。规定地形元素综合取舍的一般原则有三个 • 一是据地形图的用途进行综合取舍。即使图上突出表示或保留经济意义及用图意义较大的地貌(如能反映地区经济文化状况,或对发展经济比较重要的资源、水系、交通、确定方位等的地物地貌),舍去或移位表示那些经济意义及用图意义相对不大的、或易于变化的地物地貌(这与CH/T 1015.1-2007的采集要求明显不同)。 • 二是据成图比例尺进行综合取舍。即使同一地区采用不同比例尺成图时,为了保持合适的图面载负量,综合取舍的尺度也并不相同。对于图上不能按真实位置表示的地物地貌,必须进行综合取舍或移位表示。主要的地物地貌应准确表示,次要的移位或舍去,综合斗取舍后仍应保持其总貌特征及地物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也不能因综合取舍而改变了地物地貌的性质,如河流、湖泊,、道路、岛屿等只能取舍不能综合。 • 三是依据地物地貌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分布的疏密程度进行综合取舍。某一地物(如高烟囱)在经济发达地区可能是次要的,调绘时可以不予表示,但地物稀少地区它就可能成为主要的而必须表示。又如在湖泊密集地区的某一小湖泊,可能不予表示,但在缺水地区,它是难得的水源和方位物,就必须表示,当湖泊面积较小时,甚至还可放大表示。 • 这三个原则可以看出,采用像片调绘方法基础地理信息的采集时会根据成图比例尺和地形图用途对要采集的地物信息进行综合取舍,这导致获取的信息并不能完全真实反映现实世界的情况,因此,在此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信息失真。目前,像片调绘法是地理信息采集的一个基本方式,其影响面也非常大。
GB/T12343.1-2008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编绘规范 第1部分:1:25000,1:50000,1:100000地形图编绘规范 • 由于许多基础地理信息是通过对过去编绘的地形图进行数字化来采集的,因此该规范中规定的地形图各要素的综合要求对地理信息的采集过程与结果具有非常深的影响。 • 该规范中对水系、居民地及设施、交通、地貌、管线、境界、植被土质等要素类型都给出了详细的综合要求与技术指标。如对居民地设施的选取,规定如下: • 工矿、农业、公共服务、名胜古迹、宗教设施、科学测站和其他独立地物应视不同的地物密度和地形情况进行取舍: • a) 在街区式居民地内部一般仅表示高大明显、有一定方位意义的突出地物,或有一定历史、文化意义的文物古迹以及能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发展水平的地物,如电视发射塔、体育馆、钟(鼓、城)楼、宝塔、各类科学测站等。 • b)在城市外围及居民地密集区,应选取有方位意义和有重要意义的地物,如发电厂(站)、水厂、污水处理厂、水塔、纪念碑、气象台(站)及各类科学测站等。既无方位意义、又无明显经济意义的地物符号,在l:50000地形图上可作适当取舍,在1:100000地形图上可大量舍去,如窑,不依比例尺的打谷场、饲养场、坟地、磨房等。 • c) 在居民地及地物稀少地区,独立地物一般均应表示,在1;100000地形图上,矮小不突出的地物酌情选取表示,如坟地等。 • 通过这些选取与综合原则的过滤,会因为不便于地图表达而去除相当一部分地理要素,导致一定程度的信息丢失,如果基于此进行统计分析,必然导致一定的信息失真。
1)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总体情况 • 三种生产方式形成的成果: • (1)使用2000年以后获取的影像数据进行室内外综合判调更新。 • (2)利用2000年后航摄并测绘生产的1:10000数据进行缩编更新,同时补充搜集多种专业资料等。 • (3)采用2000年后新测1:50000地形图数字化,同时结合影像数据进行室内更新。 • 分为9个要素大类(包括定位基础、地名及注记两个非地理要素的要素类),共354个要素小类,被组织为34个数据层,所有层总计含27个属性项。 • 现势性 • 1: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整体现势性为2006至2010年之间,跨越5年。其中2006年占18%,2007年占16%,2008年占19%,2009年占22%,2010年占25%
1)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总体情况(续) • 1: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中的水系、交通、设施、管线、政区、地貌6个反映地理要素的要素类中,都包含名称,部分包含实体编码属性项,为地理国情本体数据库中的地理实体数据构建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 用于地理国情监测存在一些不足 • 如:居民地要素类中只有要素分类码一个属性项,加上受限于生产方式的差别,居民地要素在不同地区,采样密度差别较大,虽然制图应用中,可以配合加注注记层的信息,使得图面效果不受影响,但由于缺乏比较详细的属性内容,大大限制了这一重要数据内容在地理国情本底数据库建设中作用的发挥。 • 又如:由于数据的采集是面向地形图制图的需要,植被与土质的数据没有实现国土空间的全覆盖,这对制图没有问题,未覆盖区域是被一些散列点状地物占据,图面感觉不到空洞区域的存在。但是如果据这些数据进行面积的统计分析,面积总和就会与事实不符。
2)主要应用目标与需求的差别 • 地理国情监测完成各类地理要素的地理分布情况获取后,需要利用这些信息进一步开展统计分析,通过对各类地理要素的数量特征进行统计分析,挖掘、提炼各种综合性信息和规律性知识。 •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目标是提供GIS分析应用所需空间定位信息,同时也需满足按照图示规范制作标准地形图的要求。
需求差别分析 结论:针对地理国情监测的需要,需制定新的分类体系标准,与其他行业的信息分类适当融合
普查内容的提出 • 地理国情普查基本思路 • 筛选、补齐、更新、扩展、增项 • 筛选:筛选地理国情应用需要的信息类别 • 补齐:达到采集标准、该采未采的要素补采 • 更新:采集新出现的要素 • 扩展:根据地理国情应用需要,扩展内容 • 增项:增加地理国情应用需要的属性项
普查内容的提出 • 重要地理国情要素 以基础地理信息分类为基础,适当扩展,选择其中的重要类别及其子类,并具体确定各个类别需要扩展的属性、省市县不同尺度上的采集标准和位置精度要求、属性准确性要求。 • 土地覆盖 依据地表覆盖物的自然特征、结合拟采用的遥感数据源的分辨能力进行分类,同时需考虑与其他行业部门相关分类体系的衔接关系。
普查内容的提出 • 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把地理国情信息基本内容可分三个方面: • 地表形态数据、地表覆盖分类信息、重要地理国情要素 • 地表形态反映地表地形及地势特征,也间接反映了地貌形态。我们熟悉的DEM和DSM等是反映地表形态常用的计算机表示方法。 • 地理国情要素信息反映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具有较为稳定的空间范围或边界、具有或可以明确标识、分散分布的重要地物及其属性。由于该类信息是可以辨识的一个个地理实体,通常采用要素模型来进行描述。 • 地表覆盖分类信息反映土地表面覆盖物的物理组成。针对其连续分布的特征,通常采用场模型进行描述。 • 综合考虑上述三类信息,提出本次地理国情普查的内容分类与指标。本文件暂未涵盖完整的地理国情信息分类和指标体系。
地表覆盖分类中面临的问题 • 很难用一个标准分出所有类 • 尺度 • 最小图斑定为20*20像素,是否合适? • 面向监测还是普查 • 监测往往基于单时相影像,普查可以基于若干历史影像和其他资料 • 分类质量控制 • 需要较好的培训和一定的外业,如果不能保证,总体质量难以确保 • 工作量 • 影像分辨率越高,工作量增加的程度越大,而且人工参与的程度也需要越大 • 其他问题:影像质量、时相、地理环境
参考的分类体系 •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 环境、林业、科研、农业相关项目的遥感分类方案 • FAO:土地覆盖分类系统 • 欧盟:CORINE土地覆盖分类系统 • 美国:USGS土地利用与覆盖分类系统 • 正在开展的全球土地覆盖项目分类
地表覆盖分类原则 • 根据地球表面覆盖物的可辨识自然特征为分类依据 • 尽可能与行业需求对接 • 针对优于5米的多分辨率影像,最小图斑定为20*20像素 • 以遥感影像内业分类为主,尽可能使一二级类通过内业能够识别,三级类外业辅助 • 尽可能降低对多时相影像的依赖
基本过程 • 国家局确定了采用高分辨率影像的总体技术路线 • 2011年9-2012年9月,在相关分析试验的基础上,重点针对地理国情要素和地表覆盖,分别形成了相应的内容体系。 • 2012年11月,在多轮讨论、评审的基础上,采纳专家领导意见,合并为一个内容体系。
分类总体思路 分类对象 是否为自然和人工地物 是 否 有无植被 是否为实体 有 无 人工程度 栽培程度 人工为主 人工建造 含部分自然生长 含自然形成 是 否 植物类型 植物类型 形态 水/陆 高 低 木 草 陆 水 草 木 耕地 园地 林地 草地 房屋建筑 构筑物 道路 堆掘地 裸露地表 水体 地理单元 地形
在2012年11月启动的第一批试点中开始试用 • 2012年3月总结第一批试点提出的280多条建议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
重要调整内容 • 影像数据使用问题 • 全色影像分辨率(目前主要分辨率为0.5米)作为水系要素、道路要素、构筑物要素以及地理单元等以地理实体方式采集数据的主要数据源和精度依据。 • 多光谱影像作为地表覆盖分类的主要数据源,并根据其分辨率(目前主要是4波段、2米左右)确定的基本最小图斑实地面积由400平米改为1600平米。 • 根据具体类型特点适当调整最小图斑大小 • 自然为主的、大面积分布的类型调粗 • 人工形成的基本保持基本图斑大小,个别调细 • 覆盖分类房屋建筑区类别调整 • 调整与居民地相关的房屋建筑区一类及其下级类的分类指标与定义,增加综合程度,不再区分建筑区内的细节,并按照密度高低增加3级类,以方便尽可能反映建筑区内部的宏观差异。 • 调整部分城镇综合功能单元的采集方式 • 不采集居住小区、工矿企业、单位院落的范围线,改为定位点。 • 地理国情水系要素采集 • 对面状水体分湖泊(1平方公里)、水库(5000平米)分别设定采集指标改为统一的采集面积指标(5000平米)。
重要调整内容 • 元数据采集策略 • 不再采用原来按固定空间单元(如标准图幅、行政单元等)记录元数据的方式,改用若干空间数据层的方式记录元数据信息的内容,并建立空间型的元数据库,使元数据信息更加精细化并易于操作。采用这种方式,就可以删除目前要求每类要素都需要填写的通用属性项。 • 覆盖分类中水体、道路归类方法调整 • 1)所有液态水对应的类型不再细分湖泊、河渠、坑塘,只分为水面; • 2)所有非铁路的道路在覆盖分类中不再区分公路、城市道路等类别,只分为路面; • 3)道路,包括铁路两侧沿路分布、无植被覆盖、经硬化的狭长路堤、路堑坡面分类时统一归入路面,不再做区分。 • 调整样本数据采集规定 • 调整原按景确定样点数的方式,改为按数据源一致性情况为主要依据确定的区域来确定样点数,可以降低样本数90%左右,同时基本还可以保证样本数据的可用性水平。 • 增加类别 • 增加了废弃房屋建筑区、工业设施等类型
近期调整 • 增加: • 2级类稀疏灌丛(解决指标闭合问题) • 3级类旅游区(国家旅游局建议)
内容分类概况 按从属关系依次分为3级类。包括:12个一级类,55个二级类,114个三级类。
——>可行? • 前期试点以及根据情况作出的调整,都是为了可行。 • 技术:技术手段和技术能力能支撑 • 经济:经费预算能满足
主要内容 • 最小图斑实地大小要求的理解 • 地表覆盖归类基本方法 • “所见即所得” • 自然优先 • 立体覆盖 • 线状地类 • “预见性” • 地表覆盖与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 • 重要内容与指标说明
1、最小图斑实地大小要求的理解 • 地表覆盖分类和地理要素采集中都依据类型的特点规定了基本要求。该要求只适用于勾绘或编辑地类边界过程中对一些难以确定类型的小图斑进行“就近就大合并”时参照采用。无论是人工还是自动分类,如果能够确保分类结果正确,最小图斑面积不受此指标的限制,即分类后的图斑面积即使小于该指标,也不需要进行就近合并。 • 即,对最小图斑指标的掌握,可以更严,不能更松。比如最小图斑指标是1600平米,分出了400平米的图斑,只要分类正确,也是正确的;但是如果影像上有3000平米地类被合并到了其他类型中,就是错误的。规定的指标值是一个图斑可以合并的上限值,而不是下限值。
2、地表覆盖归类基本方法 • “所见即所得” • 由于地表覆盖分类的基本依据是地表覆盖物的物理特性,而非土地利用分类中侧重于土地的社会属性,因此从分类判读的原则方法角度来说,可以称为“所见即所得”。 • 但这一原则并不能绝对化。由于地表覆盖和土地利用之间的耦合关系,有时候很难严格区分某类型是属于土地利用类型还是土地覆盖类型。 • 例如耕地,严格从地表覆盖的角度来讲,应该从生长的农作物来进行地表覆盖类型定义,要按照这一原则反映地表覆盖的客观状态,1年中需要多期影像才可能,由于目前技术和经济可行性的原因,这是不可行的。因此需要对这种范围的地表进行时间尺度上的综合,从而不可避免地出现耕地这一更偏向土地利用的类型。 • 但即使是这样,这里的耕地,也实际上是从土地的外在表现上归纳出的一个概念,而不是土地利用中惨杂了很多政策法律因素的耕地概念。
2、地表覆盖归类基本方法 • 自然优先 • 植被覆盖、裸露地表等类型中通过影像甚至实地核查均难以区分人工和自然的类型,一般采用“自然优先”的原则进行归类。如人工繁育的树林或草场,从影像上甚至实地核查均难以确定是否为园地或人工草地,优先归入林地或天然草地的相应类别。又如野外人工长期堆积弃置的砂土,经年累月成为自然的一部分,从外观上难以区分其成因的,归入裸露地表中的沙质地表。 • 采用自然优先原则的前提是难以区分其具体成因。从人与环境的关系角度来说,人类的任何活动结果都终将成为自然的一部分,因此无法判定的情况下,归入偏自然的类别,出错概率更低,更符合自然规律。
2、地表覆盖归类基本方法 • 立体覆盖 • 对于不同高低植被立体覆盖的范围,如乔木林下有灌木,果树下面有疏菜等情况,以顶层树冠的优势类型确定其植被覆盖类型; • 对于树冠遮蔽道路、树冠遮蔽沟渠的情况,地表覆盖中按照植被归类;地理要素(地理实体)中按照道路和沟渠的要求采集。 • 对于高架路,不考虑路下的情况,地表覆盖中按照上层道路归入路面; • 有屋顶绿化的范围,应归入房屋建筑或房屋建筑区; • 桥面跨越大面积的水面,应归入水体类型;跨域峡谷,应按照地面的实际覆盖归类。 • 其他在空间上被多种类型立体层叠覆盖的情况,地表覆盖分类一般采用“就近就大”的原则,即以面积占绝对优势的类型为主。
2、地表覆盖归类基本方法 • 线状地类 • 耕地、库塘、固化池、大棚等连片区域内部斑块之间的田埂、小路、水渠、林带等狭长条带,如果宽度在5个(含)像素以下,或者连片达不到实地400平米的,可以就近归并到相邻的耕地、库塘、固化池、大棚等类型中。
2、地表覆盖归类基本方法 • “预见性” • 对于正在发生变化且变化周期较短的类型,如即将完工的建筑工地、栽种果树幼苗的耕地等,在普查时点规定的时间,按照通常规律可预见会变为另一种类型。但采集信息时依据的影像或当前的状态并不能完全体现将来时点时的状态。这种情况下,可以采取两种方式处理: • 1)按照预见的时点时状态进行采集,采集时建议做特别标记,以利于后期时点统一时做重点核查; • 2)按照影像反映的状态进行采集,采集时也需要做特别标记,后期时点统一进行核查。 • 由于“预见”需要一定的领域知识,这种方法不宜滥用。采用这种方法时,第一种方式应慎用,否则容易起反作用,建议一般采用第二种方式处理。
3、地表覆盖与地理要素数据之间的关系 • 部分地表覆盖类型图斑与对应的地理要素数据之间存在一定的约束关系,主要包括: • 1)水体要素和水面范围。覆盖分类的水面类型图斑一般位于河渠、湖泊和库塘等水体实体的内部,只有依据的影像正好是丰水期拍摄的,两者的范围才可能完全一致。 • 2)道路要素与路面范围。地表覆盖中归为路面类型的图斑范围内可能会有对应的符合要素采集条件的道路要素;但由于遮蔽、数据源识别能力等原因,有道路要素的地方其地表覆盖分类不一定是道路类型,可能是植被或其他遮蔽道路的覆盖类型。也就是说,所有按要素采集的道路中心线,在未被完全遮蔽且影像可识别的地区,必须与地表覆盖中的道路图斑保持空间位置和属性值的一致性。 • 3)房屋建筑区与单位院落。单位院落与房屋建筑区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但位置上有关联性。单位院落的范围内,一般应该存在属于房屋建筑区的地表覆盖类型。 • 4)堤坝覆盖类型与堤坝要素。堤坝要素用线表示,应该位于作为覆盖类型的堤坝图斑范围内。
重要内容说明 • 01-耕地 • 定义: • 经过开垦种植农作物,经常耕耘管理的土地。包括熟耕地、新开发整理荒地、以农为主的草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林木覆盖度在50%以下)。 •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 • 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耕地中包括南方宽度<1m、北方宽度<2m固定的沟、渠、路和地坎(埂);临时种植药材、草皮、花卉、苗木等的耕地以及其他临时改变用途的耕地。
011 水田:种植水稻、莲藕、茭白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实行水生、陆生农作物轮种的耕地。 • 012 旱地:种植小麦、玉米、豆类、薯类、油菜、青稞、蔬菜等陆地生长农作物的耕地,包括土地利用类型中的水浇地、旱地和菜地。不含温室大棚覆盖的地块 水生、旱生农作物轮种的耕地一般限于2年内的轮种可以视为水田,如果轮种周期超过2年的,以普查时点年份为准2年内耕种情况确定是否算作轮种的水田。即含普查时点年份2年内,如果有水生、旱生农作物轮种情况或只种植水生农作物,归入水田,否则归入旱地。 •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 • 水田:指用于种植水稻、莲藕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实行水生、旱生农作物轮种的耕地。 • 旱地:指无灌溉设施,主要靠天然降水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没有灌溉设施,仅靠引洪淤灌的耕地 • 水浇地:指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种植蔬菜等的非工厂化的大棚用地
02-园地 • 定义:指连片人工种植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集约经营的,以采集果实、叶、根、茎等为主的,覆盖度大于50%的土地。包括各种乔灌木、热带作物以及果树苗圃等用地。 • 包括: • 果园 • 茶园 • 桑园 • 橡胶园 • 苗圃 • 其他园地 •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 指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汁等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覆盖度大于50%或每亩株数大于合理株数70%的土地,包括用于育苗的土地。
03-林地 • 定义:指成片的天然林、次生林和人工林覆盖的地表。包括乔木、灌木、竹类等多种类型。以顶层树冠的的优势类型区分该类下级各类类型。 • 包括 • 乔木林 • 灌木林 • 乔灌混合林 • 竹林 • 疏林 • 绿化林地 • 采集指标要求:最小图斑面积为1600平方米 •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 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的土地及沿海生长红树林的土地,包括迹地,不包括居民点内部的绿化林木用地,铁路、公路征地范围内的林木以及河流、沟渠的护堤林
031-乔木林 •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 • 031 乔木林:由具有高大明显主干的非攀缘性多年生木本植物为主体(林冠覆盖面积占65%以上)构成的植被,高度一般大于5米。其中,乔木林带行数应在两行以上且行距小于等于4m或林冠冠幅垂直投影宽度在10m以上,树木郁闭度大于0.2。(GB/T 14721-2010) • 0311 阔叶林:由双子叶乔木树种为主构成的森林,阔叶树合计占65%以上(GB/T 14721-2010)。有冬季落叶的落叶阔叶林(又称夏绿林)和四季常绿的常绿阔叶林(又称照叶林)两种类型。 • 0312 针叶林:由松、柏、杉等裸子植物的乔木树种为主构成的森林,针叶树合计占65%以上。(GB/T 14721-2010) • 0313 针阔混交林:针阔两类乔木混生,但林冠覆盖面积都不超过65%(含)的乔木林。 有林地: 指树木郁闭度≥0.2的乔木林地,包括红树林地和竹林地 红树林(Mangrove)指生长在热带、亚热带低能海岸潮间带上部,受周期性潮水浸淹,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生物群落。组成的物种包括草本、藤本红树。它生长于陆地与海洋交界带的滩涂浅滩,是陆地向海洋过度的特殊生态系。
032 灌木林 •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 • 032 灌木林:由生长低矮的多年生木本植物为主体(林冠覆盖面积占65%以上)构成植被,林木覆盖度大于30%,高度一般低于5m。(GB/T 14721-2010) • 0321 阔叶灌木林:由阔叶灌木、灌丛和通常低于5m小乔木组成的植被组成的植被类型。 • 0322 针叶灌木林:由针叶灌木、灌丛和通常低于5m的小乔木组成的植被组成的植被类型。 • 0323 针阔混交灌木林:针阔两类灌木混生,但林冠覆盖面积都不超过65%(含)的灌木林。自然状态的针阔混交灌木林比较少见。 灌木林地: 指灌木覆盖度≥40%的林地。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 • 033 乔灌混合林:由乔木和灌木交替生长混合覆盖但两者林冠覆盖面积各自都不超过65%,且树木总体覆盖度大于30%的地表。 • 034 竹林:以全部由各类竹子组成的纯林或仅混生少量针阔叶树种的植被类型。最小图斑对应的地面实地面积为400平方米。 • 035 疏林:指由各类林木组成但覆盖度较低,郁闭度在0.1~0.2的林地。最小图斑对应的地面实地面积为1600平方米。 • 036 绿化林地:居民地一定范围内人工种植的绿化树木覆盖形成的片状或带状区域(不包括楼顶种植的树木)。最小图斑对应的地面实地面积为200平方米。 • 0370人工幼林:人工种植的未成林。最小图斑对应的地面实地面积为400平方米。 • 0380 稀疏灌丛:在荒漠或植被稀疏地区丘团状生长的低矮灌木或灌草丛,成群分布,但平均覆盖度低于30%,大于10%的地表。 其他林地: 包括疏林地(指树木郁闭度≥0.1、<0.2的林地)、未成林地、迹地、苗圃等林地 人工幼林在影像上有比较明显的种植痕迹,覆盖度较低,树木呈行列或条带分布,图斑外部轮廓呈折线状。天然林则随地形而变,呈不规则的边界,甚至边界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