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3

重庆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状与应对

重庆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状与应对. 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卫生应急办公室 银涛. 概述 现状 应对措施. 概 述. 国际上关于突发事件的四个层次. 广义:凡是突发事件中威胁或潜在威胁公共卫生时,都可以看成是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 911 ”—— 伴随公共卫生问题。 大量伤员的救治 公众心理援助 汶川大地震 —— 引发 潜在 公共卫生问题 大灾 - 大疫 狭义:突发事件引起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炭疽生物恐怖. 突发公共事件:

walker
Download Presentation

重庆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状与应对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重庆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状与应对 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卫生应急办公室 银涛

  2. 概述 现状 应对措施

  3. 概 述

  4. 国际上关于突发事件的四个层次

  5. 广义:凡是突发事件中威胁或潜在威胁公共卫生时,都可以看成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广义:凡是突发事件中威胁或潜在威胁公共卫生时,都可以看成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911”——伴随公共卫生问题。 大量伤员的救治 公众心理援助 汶川大地震——引发潜在公共卫生问题 大灾-大疫 狭义:突发事件引起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炭疽生物恐怖

  6. 突发公共事件: 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分为四大类。 ——2006年1月8日国务院发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7.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2006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8.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主要是指在学校及其周围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广大师生身心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社会安全等其他引起的严重影响师生身心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

  9.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 1、突发性 突然发生 不易预测 发生和转归有一定规律 2、公共属性 所危及对象不是特定的人,是不特定的社会群体 事件发生时,影响范围内的人都有可能受到伤害 影响超出事件发生地,跨地区、跨国界

  10.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 3、危害的严重性 大量发病、死亡 公共卫生和医疗体系面临巨大压力 巨大的经济损失:SARS经济损失:亚洲180亿美元,中国61亿美元占GDP总量的0.5% 危害可以是即时的 危害也可以是远期的 危害也可能是潜在的——危机 引发恐慌和社会心理效应

  1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 4、紧迫性 迅速采取行动 短时间内决策 面临复杂、混乱的局面 5、复杂性 事件种类多,原因复杂 需要多系统、多部门协调处理

  12.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特点 另外: 群发性:学校人员密集,交往频繁,常在短时间内,同时或相继出现相同或相似临床表现的病人,且人数和范围不断增大。 低龄性:中小学生人数众多,是低龄化的群体,免疫力和抵抗力均不如成人,常难以承受突如其来的打击,损害的程度也会更重一些。

  1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类(按表现形式) 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一定人群中,当病例数累积达到规定预警值时所形成的事件。 有后果,暂无原因 传染病 不明原因疾病 中毒 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当环境危害因素达到规定预警值时形成的事件,病例可在事后发生,也可能无病例发生。 有原因,暂无后果 菌毒株丢失 化学泄漏 放射源丢失

  14.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类(按成因及性质) • 重大传染病疫情 •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 重大食物中毒、重大职业中毒 • 群体性预防接种反应和群体性药物反应 • 重大环境污染事故 • 核事故和放射事故 • 生物、化学、核辐射恐怖事件 • 自然灾害 • ……

  15. 为了具有可操作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中对应报告的、成为或可能成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情况具体标准进行了明确界定。为了具有可操作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中对应报告的、成为或可能成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情况具体标准进行了明确界定。 包括:传染病、食物中毒、职业中毒、其他中毒、环境因素事件、意外辐射照射事件、传染病病原体菌、毒种丢失、预防接种和预防服药群体性不良反应、医源性感染事件、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暴发以及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6. 重大传染病疫情 某种传染病在短时间内发生、波及范围广,出现大量的病人或者死亡病例,其发病率远远超过常年的发病率水平。 不是所有的传染病疫情都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暴发疫情达到一定的波及范围(罹患人数、地域范围)后上升为事件。要考虑: 发病率 波及范围 疾病严重程度

  17. 法定传染病:《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传染病39种法定传染病:《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传染病39种 甲类传染病:霍乱、鼠疫 乙类传染病:26种,新增甲型H1N1流感(20090430)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18. 法定传染病:《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传染病39种法定传染病:《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传染病39种 丙类传染病:11种,新增手足口病(20080502)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感染性腹泻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 其它类传染病:水痘

  19.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是指一定时间内(通常是指2 周内),在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如同一个医疗机构、自然村、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内同时或者相继出现3例及以上相同临床表现,经县级及以上医院组织专家会诊,不能诊断或解释病因,有重症病例或死亡病例发生的疾病。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具有临床表现相似性、发病人群聚集性、流行病学关联性、健康损害严重性的特点。这类疾病可能是传染病(包括新发传染病)、中毒或其他未知因素引起的疾病。

  20. 群体性癔症——群体性心因性反应 2005年6月安徽省泗县, “违规集体接种甲肝疫苗引起的群体性心因性反应”,即心理性的因素反应所致的群体性癔症。患儿300多人,在全国引起重大影响。 2007年12月13日,云南曲靖麒麟区东山镇一学生突然口吐白沫,送医院后不治身亡,传言为食物中毒,80余名学生相继出现恶心、头晕、腹痛等症状。经检验,排除了食物中毒。后经专家证实80余名学生无相应的器质性损害作为病理基础,属群体癔症发作。 不明原因传染病:非典初期,猪链球菌感染初期

  21. 食物中毒: 食用了被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有毒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食源性疾患。 细菌性: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 肉毒毒素 真菌性:黄曲霉毒素 动物性:河豚鱼、鱼胆、猪甲状腺 植物性:毒蘑菇、乌头碱中毒(药酒)、四季豆 发芽土豆、生豆浆 化学性:亚硝酸盐、有机磷农药

  22. 职业中毒: 职业活动中,因接触各种有毒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急慢性疾病。 2008年12月24日,河北省遵化市唐山港陆钢铁有限公司发生煤气泄漏,造成44人中毒,其中17人死亡 2002年,保定白沟镇苯中毒事件,6人死亡(一箱包生产企业)

  23. 重大环境污染事件: 化学品生产、运输、储存、使用和废弃处置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引起化学品从其包装容器、运输管道、生产和使用环节中泄漏,造成空气、水源和土壤等周围环境污染,严重危害或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24. 空气污染: 2003年12月开县天然气井喷 2004年4月天源化工厂氯气泄漏 1984年12月美国一公司在印度的博帕尔一农药厂的异氰酸甲酯泄漏(据报道,这起事故共造成1.5万多人死亡,100万人受影响。) 水污染: 2005年11月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哈尔滨停水4天。 土壤污染: 2008年12月江苏邳州市铅再生企业周边村落中儿童铅中毒,涉及数百儿童。

  25. 核事故和放射事故: 由于放射性物质或其它放射源造成或可能造成公众健康严重影响或严重损害的突发事件 射线装置:川维厂X线探伤误照事件,SARS期间某幼儿园紫外线灯误照事件 放射性同位素:花溪医院铱-192破碎事件,山西忻州钴-60丢失事件 核设施:1986年4月切尔诺贝利核电站起火发生灾难性核泄漏事故,2011年4月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泄漏事故

  26. 医源性感染事件 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而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内感染。 2005年12月安徽宿州市立医院10名做白内障手术口感染,9人眼球摘除、1人玻璃体切割。 2008年9月3日起,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9名新生儿相继出现发热、心率加快、肝脾肿大等临床症状,其中8名新生儿死亡,1名新生儿经医院治疗好转。

  27. 学校常见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 传染病疫情、食物中毒、预防性接种或预防性服药的异常反应、学生集体癔症、意外伤害等事件。

  28.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 特别重大(Ⅰ级) 重大(Ⅱ级) 较大(Ⅲ级) 一般(Ⅳ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应考虑: 事件性质 发病人数 波及地域范围 时间(潜伏期)

  29.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依据: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内涵的释义》(试行)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 《重庆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类、分级标准(试行)》(2008年12月)

  30.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示例 霍乱(烈性传染病,传染性强) • 报告标准:发现1例及以上霍乱病例或疑似病例。 • 分级标准: • 一般(Ⅳ级):在一个区县(自治县)内发生,1周内发病10例以下。 • 较大(Ⅲ级):在一个区县(自治县)内发生,1周内发病10~29例;或流行范围波及2个以上区县(自治县)。 • 重大(Ⅱ级):在一个区县(自治县)范围内流行,1周内发病30例以上;或流行范围波及2个及以上区县(自治县),有扩散趋势。

  3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示例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乙类传染病,病死率极高) • 报告标准:发现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 • 分级标准 • 重大(Ⅱ级):发生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 • 特别重大(Ⅰ级):发生1例及以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

  3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示例 流行性腮腺炎(丙类传染病,传染性强,病死率极低) • 报告标准: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生10例及以上病例。 • 分级标准: • 一般(Ⅳ级):同一起事件,发病20-99例及以上。 • 较大(Ⅲ级):同一起事件,发病100例及以上。

  3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示例 水痘(非法定传染病) • 报告标准: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生10例及以上病例。 • 分级标准 • 一般(Ⅳ级):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病20-99例。 • 较大(Ⅲ级):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病100例及以上。

  34.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示例 食物中毒事件(病死率高,波及范围窄) • 报告标准:同一事件中,发生30例及以上中毒病人,或出现中毒死亡病例。 • 分级标准 • 一般(Ⅳ级):一次食物中毒人数30-99人,未出现中毒死亡病例。 • 较大(Ⅲ级):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含100人)或出现1-9人中毒死亡病例。 • 重大(Ⅱ级):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含100人)并出现中毒死亡病例;或出现10人以上中毒死亡病例。 • 特别重大(Ⅰ级):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

  35. 现 状

  36. 2011年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 1164起,下降13% • 病例42761,下降8% • 死亡255人,下降36% • 重大事件7起,病例519例,死亡30人 • 较大事件110起,病例5240例,死亡168人 • 一般事件1047起,病例37002例,死亡57人

  37. 2010年我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基本情况 • 共有达到分级标准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55起 • 一般事件138起,较大事件17起。 • 导致6778人发病,12人死亡。 • 全市35个区县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 • 12例死亡病例分别发生在万州(3例)、梁平(4例)、涪陵(3例)、黔江(1例)和酉阳(1例)。

  38. 时间分布 • 9月出现明显高峰,其余月份平稳。 • 9月高峰主要是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爆发疫情所致,与全国趋势基本一致,可能与当年夏季洪灾有关。

  39. 2011年我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基本情况 • 共接到达到分级标准的事件的84起 • 一般事件79起,较大事件5起。 • 导致3537人发病,7人死亡。 • 全市29个区县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 • 死亡病例发生在流感样病例暴发(1人)、食物中毒(3人)、农药中毒(3人)

  40. 时间分布 • 事件数月分布成双高峰,即5月和11月2个高峰,其中5月报告事件数最多,占全年的21.4%。

  41. 重庆市2011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类型

  42. 重庆市2011年传染病事件

  43. 2011年突发公共卫生数量较之2010年大幅下降。 • 每年事件数在150起左右,除2009年受甲流影响,事件数大幅升高(218起),2010年回归到往年平均水平。 • 以传染病事件为主。 • 传染病事件数占事件总数的86.9%。 • 丙类传染病为主,占传染病事件的67.12%。

  44. 发生在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共73起,占2011年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的86.9%,发生在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共73起,占2011年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的86.9%, • 其中乡小学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最多,共46起,占学校突发事件的63.0%。

  45. 2011年重庆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场所分布

  46. 重庆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点: 1、类别:以传染病事件为主,大多为丙类传染病和非法定传染病 2、场所: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小学为主 2006-2010年间,704(85.85% )起事件发生在学校;农村学校的事件数和罹患率远远高于城镇学校。511起(72.59%)发生在乡中小学校。 ——2011年全国报告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占74%(858/1164),其中乡中小学占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50%(432/858)。

  47. 乙丙类传染病和非法定传染病,病情较轻,往往在疫情发生初期缺乏足够重视,报告和处理时间延后,导致事件逐渐扩大,最终上升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乙丙类传染病和非法定传染病,病情较轻,往往在疫情发生初期缺乏足够重视,报告和处理时间延后,导致事件逐渐扩大,最终上升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乙、丙类传染病和非法定传染病一旦形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往往发病人数多,波及范围广,社会影响大。 应进一步加强此类传染病的监测报告,尤其是要提高各级医疗卫生人员对于此类传染病的报告意识。

  48. 分析原因: 儿童青少年的卫生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薄弱。 大部分农村学校校舍等基础设施很差,过于拥挤的环境,是农村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多发的重要原因。 饮水状况恶劣也是传染病暴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学校食堂的卫生也不容乐观,很多学校食堂的布局、设备、食品供应、工作人员健康状况等不能满足卫生要求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