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0 likes | 904 Views
www.test100.com.tw. 選填志願與登記分發. 地 點:海青工商 主講人:黃 瑞 榮 (大考通訊社 講師). 102 年各管道招生名額. 甄選入學 招生名額 55,699 人 ( 不含原民生 2,350) 登記分發 招生名額 33,661 人 ( 不含原民生 2,474). 2. 壹、甄選入學的特色. 一、仿效職場選才的升學制度. ■職場 ◎由求職者提供: ( 一 ) 個人履歷 ( 二 ) 自傳 ◎再由企業進行: ( 一 ) 面試 ( 二 ) 「現場實做」測試. 4. ■甄選入學
E N D
www.test100.com.tw 選填志願與登記分發 地 點:海青工商 主講人:黃 瑞 榮 (大考通訊社 講師)
102年各管道招生名額 甄選入學 招生名額55,699人(不含原民生2,350) 登記分發 招生名額33,661人(不含原民生2,474) 2
一、仿效職場選才的升學制度 ■職場 ◎由求職者提供: (一)個人履歷 (二)自傳 ◎再由企業進行: (一)面試 (二)「現場實做」測試 4
■甄選入學 ◎由學生提供審查資料,主要有: (一) 在校成績單;(二)讀書計畫;(三)自傳; (四)專題實務;(五)其他簡章所要求的資料。 ◎再由大學校系進行面試,依「資料審查」及「面試」成績,決定錄取。 5
二、這樣做的目的何在? (一)適度擺脫「升學考試」(統測)的制約。 (二)由大學校系挑選「適合唸本系」的學生,優先入學。 (三)學生透過這個招生管道,可以適性發展。 6
三、為什麼還要先比「統測」成績? (一)檢定(全均標、後均標)過濾學生唸大學起碼要有的程度。 (二)倍率篩選(統一規定為3倍) ◎預慮萬一報名者眾,校系人手不足,無法進行深度甄別,因此,須先篩選一定人數進入面試。 ◎最公平的機制,就是比「統測」成績。 7
一、統測成績「一試二用」 (一)一次統測成績,用在: ◎五月下旬的「甄選入學」倍率篩選。 ◎七月下旬的「登記分發」志願選填。 (二)考完統測,「分數」已定,但不同的用法,卻可能造成「分數」的變幻! 9
二、「一試二用」怎麼用? • (一)在甄選入學時 • 1.將百分制的「原始分數」,轉換成15級分制。 • 以101年商管群國文科為例: • (101年商管群國文科級距對照表,資料來源:聯甄會) 10
2.作用: • 模糊「原始分數」的差異,讓同一「級距」內的考生,變成「同級分」(視為程度相同)。 • 例:A考生國文71分,B考生76分,同為12級分 • 3.目的: • ◎降低統測成績對「升學機會」的影響程度。 • (差個幾分,對通過篩選、進入第二階段沒有影響) • ◎回歸「甄選制度」的基本面,於第二階段比 • 「資料審查」和「面試」成績,決定錄取與否。 11
(二)在7月份的「登記分發」時 • 1.將「原始分數」轉換成滿分700分的加權分數。 • →專(一)、專(二)加重2倍採計。 • 2.作用: • 讓專業科目考得好的考生可以膨脹分數,優先錄取。 • 3.目的: • 擴大專業科目的影響力,彰顯技職教育的特色。 12
三、一試二用的奧妙 (一) 5月21日,考生接到的只是「原始分數」 的成績單。 (二) 計分方式的不同,以及優勢科目所在不同,會影響報名決策。 13
舉例:商管群 C、D兩位同學,原始總分都相同 C同學 優勢科目在專(一)、(二) D同學 優勢科目在國、英、數 14
但在一試二用的制度下, 卻有不同的結果—— C同學 D同學 15
商管群「級距對照表」 (資料來源:聯甄會) 16
四、小結論 在一試二用的制度下, ■ 專(一)或專(二)考得不好的同學: 要把握甄選入學,才有翻身高攀的機會。 ■ 專(一)、專(二)考得很好: 可省下第二階段的麻煩,坐等分發即可。 17
考題難易度的問題 以數學(B)為例 19
▼當考題變容易, 當心高分落榜! ▼當考題變難, 容易高分低就! 21
以C同學為例: • 101年數學(B)考 39 分,相當於100年的 52 分, • 若疏於校正,會以為只有 6 級分, • 其實相當於100年的 8 級分。 • 以D同學為例: • 101年數學(B)考 67 分,相當於100年的 80 分, • 若疏於校正,會以為只有 11 級分, • 其實相當於100年的 13 級分。 22
一、102甄選入學人數變動概況 以海青工商相關群別為例說明 24
二、招生名額(機會)變多, 考生人數(競爭)變少的效應 (一) 甄選入學的「錄取機會」大增。 (二) 各系通過篩選的「級分」會再進一步向下探底。 (三) 考生可藉甄選入學往前「高攀」前段校系。 25
一、判斷落點的方法 求出「招生名額」累計 (一) 7月26日「技專聯招會」會公布各系的招生名額。 (二) 依去年錄取分數完成校系排名。 (三) 進行「招生名額」累計。 查出自己的排名 (一) 7月26日「技專聯招會」會開放考生查詢自己所屬群別的「排名」。 ◎當「累計名額」 > 個人排名 → 會上 27
二、坐等分發? (一) 在「一試二用」的制度下,如果你的加權分數遠高於「目標校系」去年的錄取分數,你可以選擇「坐等分發」! (二) 今年的風險:名額移到甄選入學,造成同一校系錄取分數大大提高。 (三) 誠摯的建議:不輕言放棄「甄選入學」的機會。 28
特色 ◆個人申請是一個仿效職 場選才的升學管道→看「書面資料」個人自傳履歷 成績單 讀書計畫(大學生活計畫) →面試(口試)包括現場筆試
一、備審資料的種類 (一)既有的備審資料1.歷年成績單;2.社團參與證明;3.擔任學生幹部證明;4.競賽獲獎證明;5.證照;6.實務專題或成果作品; 7.其他(如運動績優、體適能) (二)撰述性的備審資料1.自傳;2.讀書計畫;3.其他(例:師長推薦函) ※各系要求不一,同學務必參閱簡章規定。
二、備審資料的功能 (一)面試的基礎如果科大校系有辦理面試,通常會將備審資料做為面試的基礎,在面試前先予評分,面試的目的則設定在: 確認備審資料內容的真實性; 釐清資料與面試結果的吻合度; 以此歸納出錄取或不錄取的理由。
(二)如果校系沒有辦理面試,備審資料則用來:(二)如果校系沒有辦理面試,備審資料則用來: 1.觀察考生「自我表現」的能力 許多校系除列舉項目的資料外,都會加上「其他有利審查之資料」,其目的在於觀察學生「自我表現」的能力。並藉此觀察學生是否具凡事積極主動爭取的精神。
2.觀察考生「自我證明」的能力 從學生是否能提供與就讀動機、領域興趣有關連性之資料(諸如:相關之創作、活動參與紀錄,與該系領域有關之生活體驗),藉此觀察學生自我證明的能力。
3.觀察考生的報考動機與校系的認同度所謂動機,主要在系領域的興趣;而所謂的認同度,指的是「同樣的校系那麼多,為何選擇報考本系」。從備審資料的整理可看出學生「爭取錄取本系的態度」是認真的,還是抱著姑且一試的想法而已。
三、如何寫一份好自傳 (一)自傳不是一本流水帳自傳顧名思義就是自己的傳記。但如果只記載何年何地出生、父母名字、兄弟姊妹幾人、家裡養了幾隻寵物、唸了什麼類科等既瑣碎又無關痛癢的流水帳,相信評審教授將數十份乃至上百份自傳看完,也不會對任何學生有印象。
(二)自傳撰寫要領一篇好的自傳是一個成長故事,必須具備:(二)自傳撰寫要領一篇好的自傳是一個成長故事,必須具備: 1.描繪自己的成長或學習經歷(具體的事件)。 2.這些經驗帶給你哪些智能的啟示或性格上的 影響。 3.這些影響或啟發對於你想報考該系的動機有何 關聯。 4.還有哪些人、事、物影響你報考該系。 5.有夢最美,不妨寫下你的未來志向,讓教授來 成全你。
備審資料既是面試的基礎,自傳更是面試問題的來源,因此,誠實是撰寫自傳的第一原則,否則容易當場穿幫。此外,大膽秀自己,有任何特質、特殊才能不要吝於介紹,藉此引發面試教授進一步追問你最熟悉的事項,最易在面試時脫穎而出。備審資料既是面試的基礎,自傳更是面試問題的來源,因此,誠實是撰寫自傳的第一原則,否則容易當場穿幫。此外,大膽秀自己,有任何特質、特殊才能不要吝於介紹,藉此引發面試教授進一步追問你最熟悉的事項,最易在面試時脫穎而出。
四、讀書計畫撰寫要領 (一)讀書計畫並不是你每天的生活作息表 ◎自傳讓大學校系認識過去的你,讀書計畫則是預告未來的你,同時說服評審教授認同自己的成長計畫與求學抱負。 ◎基本要素: 1.如何利用這大學的四年? 2.期望自己的大學生涯可以培養哪方面的能力? 3.對自己未來的期許與對校系的認知。
(二)讀書計畫撰寫要領 一份完整的讀書計畫,內容架構大致如下: 近程(從錄取到正式入學前) 如充實外語能力、閱讀課外書籍、學習電腦技術等準備進入大學的事前學習計劃。
中程(大學四年期間的學習規劃) 將大一至大四的課程架構略為整理,如何加強本系課程學習,希望大學四年能在專業領域達到的程度,以利未來發展。 遠程(畢業之後的生涯規劃及準備) 畢業之後希望繼續攻讀研究所或是投入職場,以達到自己的理想抱負。
五、既有的備審資料 既有的備審資料,是客觀生成的,其中在校成績證明之重要性固然不在話下,但是其他具體條件證明亦是口試時的最佳佐證。 (一)社團參與 校系對於社團參與證明一般來說都是看其在群育的表現,也就是評估學生的團隊合作、溝通或領導協調能力,並由社團性質推斷其興趣與能力。
(二)競賽成果證明 有些校系會注意競賽內容,例如以「個人賽」與「團體賽」來判斷學生具有獨立解決問題或團隊合作的能力。 (三)專題或作品集 平時的創作,最能佐證學生的特殊才華及興趣,這些作品在資料審查會相當引人注目,水準高低反而其次。
一、面試的功能 一個人的性格,可以從言語的對談、臉部表情與舉止表現出來,而面試還可檢驗備審資料內容的真實。若考生面試時被問的問題大多聚焦在備審資料的內容,代表該生的資料引起校系的興趣,面試不過是進一步的確認而已。
二、校系在面試的評審重點 (一)表達能力 說得口沫橫飛不代表溝通能力好,更要精確掌握別人所講的話與清楚傳達自己的意念,所以請聽清楚教授的問題! (二)思考能力與態度 思考能力包含了理解、組織與分析等能力,有時也會問一些無厘頭的問題,例如:下次大地震會在何時何地發生?答案是:不知道。重點在測試學生的鎮定與實事求是的態度。
(三)對報考校系認同 這點是最重要的,為篩掉只想「試考」而佔名額的學生,並避免錄取對校系領域無歸屬感的學生,因此這類問題多會以較直接的方式提問。
三、常見的面試題目 面試的題目五花八門,固定的問題沒有標準答案,有標準答案的問題不固定,準備太多制式答案不見得有用,因此建議同學多花時間想想自己的生涯期許與未來理想,臨場順性而為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