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8

選填志願與登記分發

www.test100.com.tw. 選填志願與登記分發. 地 點:海青工商 主講人:黃 瑞 榮 (大考通訊社 講師). 102 年各管道招生名額. 甄選入學 招生名額 55,699 人 ( 不含原民生 2,350) 登記分發 招生名額 33,661 人 ( 不含原民生 2,474). 2. 壹、甄選入學的特色. 一、仿效職場選才的升學制度. ■職場 ◎由求職者提供: ( 一 ) 個人履歷 ( 二 ) 自傳 ◎再由企業進行: ( 一 ) 面試 ( 二 ) 「現場實做」測試. 4. ■甄選入學

Download Presentation

選填志願與登記分發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www.test100.com.tw 選填志願與登記分發 地 點:海青工商 主講人:黃 瑞 榮 (大考通訊社 講師)

  2. 102年各管道招生名額 甄選入學 招生名額55,699人(不含原民生2,350) 登記分發 招生名額33,661人(不含原民生2,474) 2

  3. 壹、甄選入學的特色

  4. 一、仿效職場選才的升學制度 ■職場 ◎由求職者提供: (一)個人履歷 (二)自傳 ◎再由企業進行: (一)面試 (二)「現場實做」測試 4

  5. ■甄選入學 ◎由學生提供審查資料,主要有: (一) 在校成績單;(二)讀書計畫;(三)自傳; (四)專題實務;(五)其他簡章所要求的資料。 ◎再由大學校系進行面試,依「資料審查」及「面試」成績,決定錄取。 5

  6. 二、這樣做的目的何在? (一)適度擺脫「升學考試」(統測)的制約。 (二)由大學校系挑選「適合唸本系」的學生,優先入學。 (三)學生透過這個招生管道,可以適性發展。 6

  7. 三、為什麼還要先比「統測」成績? (一)檢定(全均標、後均標)過濾學生唸大學起碼要有的程度。 (二)倍率篩選(統一規定為3倍) ◎預慮萬一報名者眾,校系人手不足,無法進行深度甄別,因此,須先篩選一定人數進入面試。 ◎最公平的機制,就是比「統測」成績。 7

  8. 貳、「統測」在多元入學的應用

  9. 一、統測成績「一試二用」 (一)一次統測成績,用在: ◎五月下旬的「甄選入學」倍率篩選。 ◎七月下旬的「登記分發」志願選填。 (二)考完統測,「分數」已定,但不同的用法,卻可能造成「分數」的變幻! 9

  10. 二、「一試二用」怎麼用? • (一)在甄選入學時 • 1.將百分制的「原始分數」,轉換成15級分制。 • 以101年商管群國文科為例: • (101年商管群國文科級距對照表,資料來源:聯甄會) 10

  11. 2.作用: • 模糊「原始分數」的差異,讓同一「級距」內的考生,變成「同級分」(視為程度相同)。 • 例:A考生國文71分,B考生76分,同為12級分 • 3.目的: • ◎降低統測成績對「升學機會」的影響程度。 • (差個幾分,對通過篩選、進入第二階段沒有影響) • ◎回歸「甄選制度」的基本面,於第二階段比 • 「資料審查」和「面試」成績,決定錄取與否。 11

  12. (二)在7月份的「登記分發」時 • 1.將「原始分數」轉換成滿分700分的加權分數。 • →專(一)、專(二)加重2倍採計。 • 2.作用: • 讓專業科目考得好的考生可以膨脹分數,優先錄取。 • 3.目的: • 擴大專業科目的影響力,彰顯技職教育的特色。 12

  13. 三、一試二用的奧妙 (一) 5月21日,考生接到的只是「原始分數」 的成績單。 (二) 計分方式的不同,以及優勢科目所在不同,會影響報名決策。 13

  14. 舉例:商管群 C、D兩位同學,原始總分都相同 C同學 優勢科目在專(一)、(二) D同學 優勢科目在國、英、數 14

  15. 但在一試二用的制度下,        卻有不同的結果—— C同學 D同學 15

  16. 商管群「級距對照表」 (資料來源:聯甄會) 16

  17. 四、小結論 在一試二用的制度下, ■ 專(一)或專(二)考得不好的同學: 要把握甄選入學,才有翻身高攀的機會。 ■ 專(一)、專(二)考得很好: 可省下第二階段的麻煩,坐等分發即可。 17

  18. 參、考題難易不同易被忽略

  19. 考題難易度的問題 以數學(B)為例 19

  20. 20

  21. ▼當考題變容易, 當心高分落榜! ▼當考題變難, 容易高分低就! 21

  22. 以C同學為例: • 101年數學(B)考 39 分,相當於100年的 52 分, • 若疏於校正,會以為只有 6 級分, • 其實相當於100年的 8 級分。 • 以D同學為例: • 101年數學(B)考 67 分,相當於100年的 80 分, • 若疏於校正,會以為只有 11 級分, • 其實相當於100年的 13 級分。 22

  23. 肆、招生名額與考生人數

  24. 一、102甄選入學人數變動概況 以海青工商相關群別為例說明 24

  25. 二、招生名額(機會)變多, 考生人數(競爭)變少的效應 (一) 甄選入學的「錄取機會」大增。 (二) 各系通過篩選的「級分」會再進一步向下探底。 (三) 考生可藉甄選入學往前「高攀」前段校系。 25

  26. 伍、登記分發

  27. 一、判斷落點的方法 求出「招生名額」累計 (一) 7月26日「技專聯招會」會公布各系的招生名額。 (二) 依去年錄取分數完成校系排名。 (三) 進行「招生名額」累計。 查出自己的排名 (一) 7月26日「技專聯招會」會開放考生查詢自己所屬群別的「排名」。 ◎當「累計名額」 > 個人排名 → 會上 27

  28. 二、坐等分發? (一) 在「一試二用」的制度下,如果你的加權分數遠高於「目標校系」去年的錄取分數,你可以選擇「坐等分發」! (二) 今年的風險:名額移到甄選入學,造成同一校系錄取分數大大提高。 (三) 誠摯的建議:不輕言放棄「甄選入學」的機會。 28

  29. 第二階段準備

  30. 特色 ◆個人申請是一個仿效職 場選才的升學管道→看「書面資料」個人自傳履歷 成績單 讀書計畫(大學生活計畫) →面試(口試)包括現場筆試

  31. 面試狀況

  32. 備審資料的性質

  33. 一、備審資料的種類 (一)既有的備審資料1.歷年成績單;2.社團參與證明;3.擔任學生幹部證明;4.競賽獲獎證明;5.證照;6.實務專題或成果作品; 7.其他(如運動績優、體適能) (二)撰述性的備審資料1.自傳;2.讀書計畫;3.其他(例:師長推薦函) ※各系要求不一,同學務必參閱簡章規定。

  34. 二、備審資料的功能 (一)面試的基礎如果科大校系有辦理面試,通常會將備審資料做為面試的基礎,在面試前先予評分,面試的目的則設定在: 確認備審資料內容的真實性; 釐清資料與面試結果的吻合度; 以此歸納出錄取或不錄取的理由。

  35. (二)如果校系沒有辦理面試,備審資料則用來:(二)如果校系沒有辦理面試,備審資料則用來: 1.觀察考生「自我表現」的能力 許多校系除列舉項目的資料外,都會加上「其他有利審查之資料」,其目的在於觀察學生「自我表現」的能力。並藉此觀察學生是否具凡事積極主動爭取的精神。

  36. 2.觀察考生「自我證明」的能力 從學生是否能提供與就讀動機、領域興趣有關連性之資料(諸如:相關之創作、活動參與紀錄,與該系領域有關之生活體驗),藉此觀察學生自我證明的能力。

  37. 3.觀察考生的報考動機與校系的認同度所謂動機,主要在系領域的興趣;而所謂的認同度,指的是「同樣的校系那麼多,為何選擇報考本系」。從備審資料的整理可看出學生「爭取錄取本系的態度」是認真的,還是抱著姑且一試的想法而已。

  38. 三、如何寫一份好自傳 (一)自傳不是一本流水帳自傳顧名思義就是自己的傳記。但如果只記載何年何地出生、父母名字、兄弟姊妹幾人、家裡養了幾隻寵物、唸了什麼類科等既瑣碎又無關痛癢的流水帳,相信評審教授將數十份乃至上百份自傳看完,也不會對任何學生有印象。

  39. (二)自傳撰寫要領一篇好的自傳是一個成長故事,必須具備:(二)自傳撰寫要領一篇好的自傳是一個成長故事,必須具備: 1.描繪自己的成長或學習經歷(具體的事件)。 2.這些經驗帶給你哪些智能的啟示或性格上的  影響。 3.這些影響或啟發對於你想報考該系的動機有何 關聯。 4.還有哪些人、事、物影響你報考該系。 5.有夢最美,不妨寫下你的未來志向,讓教授來 成全你。

  40. 備審資料既是面試的基礎,自傳更是面試問題的來源,因此,誠實是撰寫自傳的第一原則,否則容易當場穿幫。此外,大膽秀自己,有任何特質、特殊才能不要吝於介紹,藉此引發面試教授進一步追問你最熟悉的事項,最易在面試時脫穎而出。備審資料既是面試的基礎,自傳更是面試問題的來源,因此,誠實是撰寫自傳的第一原則,否則容易當場穿幫。此外,大膽秀自己,有任何特質、特殊才能不要吝於介紹,藉此引發面試教授進一步追問你最熟悉的事項,最易在面試時脫穎而出。

  41. 四、讀書計畫撰寫要領 (一)讀書計畫並不是你每天的生活作息表 ◎自傳讓大學校系認識過去的你,讀書計畫則是預告未來的你,同時說服評審教授認同自己的成長計畫與求學抱負。 ◎基本要素: 1.如何利用這大學的四年? 2.期望自己的大學生涯可以培養哪方面的能力? 3.對自己未來的期許與對校系的認知。

  42. (二)讀書計畫撰寫要領 一份完整的讀書計畫,內容架構大致如下: 近程(從錄取到正式入學前) 如充實外語能力、閱讀課外書籍、學習電腦技術等準備進入大學的事前學習計劃。

  43. 中程(大學四年期間的學習規劃) 將大一至大四的課程架構略為整理,如何加強本系課程學習,希望大學四年能在專業領域達到的程度,以利未來發展。 遠程(畢業之後的生涯規劃及準備) 畢業之後希望繼續攻讀研究所或是投入職場,以達到自己的理想抱負。

  44. 五、既有的備審資料 既有的備審資料,是客觀生成的,其中在校成績證明之重要性固然不在話下,但是其他具體條件證明亦是口試時的最佳佐證。 (一)社團參與 校系對於社團參與證明一般來說都是看其在群育的表現,也就是評估學生的團隊合作、溝通或領導協調能力,並由社團性質推斷其興趣與能力。

  45. (二)競賽成果證明 有些校系會注意競賽內容,例如以「個人賽」與「團體賽」來判斷學生具有獨立解決問題或團隊合作的能力。 (三)專題或作品集 平時的創作,最能佐證學生的特殊才華及興趣,這些作品在資料審查會相當引人注目,水準高低反而其次。

  46. 面 試

  47. 一、面試的功能 一個人的性格,可以從言語的對談、臉部表情與舉止表現出來,而面試還可檢驗備審資料內容的真實。若考生面試時被問的問題大多聚焦在備審資料的內容,代表該生的資料引起校系的興趣,面試不過是進一步的確認而已。

  48. 二、校系在面試的評審重點 (一)表達能力 說得口沫橫飛不代表溝通能力好,更要精確掌握別人所講的話與清楚傳達自己的意念,所以請聽清楚教授的問題! (二)思考能力與態度 思考能力包含了理解、組織與分析等能力,有時也會問一些無厘頭的問題,例如:下次大地震會在何時何地發生?答案是:不知道。重點在測試學生的鎮定與實事求是的態度。

  49. (三)對報考校系認同 這點是最重要的,為篩掉只想「試考」而佔名額的學生,並避免錄取對校系領域無歸屬感的學生,因此這類問題多會以較直接的方式提問。

  50. 三、常見的面試題目 面試的題目五花八門,固定的問題沒有標準答案,有標準答案的問題不固定,準備太多制式答案不見得有用,因此建議同學多花時間想想自己的生涯期許與未來理想,臨場順性而為即可。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