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 likes | 429 Views
西拉雅的飛鳥. 顏美娟 建構西拉雅 / 歸仁國際會議廳 2005.12.16-17. 一、以傳說的虛與實為立論的架構. 傳說與歷史:一虛一實,但也不能一言以蔽之。 歷史都是真實可信的嗎? 傳說都是虛構的嗎? 柳田國男: 傳說有人信,在過去矇昧時代,無論傳說與歷史都認為是祖輩們所遺留下來、親眼所見和所歷,等同而無分。傳說也常和地方的風土、奇聞、異事結合,藉以強調其真實性,因此有時非常接近歷史。. 傳說都是虛構的嗎?. 所謂民間傳說,並非憑空想像,必須有部份的事實做根據,如實有其人或實有其事,再加上美麗的虛構做血肉。
E N D
西拉雅的飛鳥 顏美娟 建構西拉雅/歸仁國際會議廳 2005.12.16-17
一、以傳說的虛與實為立論的架構 • 傳說與歷史:一虛一實,但也不能一言以蔽之。 • 歷史都是真實可信的嗎? • 傳說都是虛構的嗎? • 柳田國男:傳說有人信,在過去矇昧時代,無論傳說與歷史都認為是祖輩們所遺留下來、親眼所見和所歷,等同而無分。傳說也常和地方的風土、奇聞、異事結合,藉以強調其真實性,因此有時非常接近歷史。
傳說都是虛構的嗎? • 所謂民間傳說,並非憑空想像,必須有部份的事實做根據,如實有其人或實有其事,再加上美麗的虛構做血肉。 • Degh,Lind:傳說之作用非娛樂,而是在教導族人,其目的在解說特殊現象或值得紀念的事件,而將之傳承給年輕人或未啟蒙者。
虛-有關〈飛番傳說〉 • 盛傳於台南地區的西拉雅平埔族群。 • 傳說的版本很多,版本一(1942年佳里的詩人醫生吳新榮在〈台灣文學〉、〈民俗台灣〉的記錄):「程天與」被稱為「飛番」,就是因為他正像飛鳥樣跑得很快。這回事當時達到上聞,皇帝即召他上京,在御前和馬競跑。那時候他的辮髮串著百餘個的乾隆錢….為乾隆錢的重勢,摩向後面一直的時候,已拔過馬了。皇帝非常欽嘉,即賜他拜謁三次。
版本二 • 林衡道於1975年在台南縣所做的田調:佳里鎮的海澄里,舊名北頭洋,該里飛砂崙北側廣漠無際的大蔗園內,留有一座清乾隆四十一年立之「飛番墓」。相傳:清乾隆時有一西拉雅族壯士程天與者,擅長捷跑,速度宛若飛鳥,故別號飛番。事聞於朝,旋奉召入京在御前與健馬競賽,並於髮上串掛百餘銅錢,而竟能超越駿馬,因而深蒙皇帝嘉許。證之墓牌上所刻「父子面君三次」,似乎尚可置信。
實-〈飛番傳說〉的歷史考察 • 柳田國男:傳說的產生有其中心點,傳說的核心必有紀念物。 • 〈飛番傳說〉的核心紀念物→在台南縣佳里北頭洋當地有兩座乾隆41年1776年不同月所立的漢式墓(程天與、程國泰)、程天與墓碑上記載「父子面君三次」(見照片)。 • 程天與、程國泰是否實有其人其事?
實-歷史的記錄兩份滿文的記載 • 覺羅滿保以閩浙總督的身份所題兩篇上康熙皇帝的滿文的奏折,分別為康熙56年〈奏進台灣善跑番子折〉、康熙58年〈奏進台灣番子及土產折〉。 • 56年之奏折言:其曾派千總李岩至台灣覓尋善跑之麻達番子,彼處(諸羅縣北路熟番)番子自幼習跑,且以快、耐遠為尚,試驗之,焦力烈等七番子善跑。據伊等言台灣皆為沙地,彼等一日可跑二百里。 • 58年之奏折言:有名沙賴者自願再度前來。 • 自願再度前來沙賴是否即為程天與父子之一?
實-程天與背後的平埔族人 • 清人眼中的平埔族人:大耳紋身、善走、鼻蕭。 • 《東西洋考.東番考》「雞籠淡水」條:「性好勇,暇時習走…呂棘刺如平地,不讓奔馬,終日不習,縱之,度可數百里。」 • 周鍾瑄《諸羅縣志》:「年可十三四,編藤或篾,圍腹及腰,束之使小,謂之箍肚;便馳騁也。..夜冷月明,展足鬥捷..習之既嫻,故逐走射飛,疾於奔馬。」可知善走乃平埔族人的生存之道,平埔族人普遍善走。
二、傳說的特質-聚焦與發散 • 從飛番傳說推論出傳說有聚焦與發散兩種特質 • 聚焦(convergence):有集中之意,胡適曾提過〝箭垛型〞人物(許多主角不是他的傳說也會如箭靶般集中到他的身上)。 • 飛番程天與因曾父子面君三次,在普遍善跑疾於奔馬的飛番中,所有的光芒就會集中在他的身上,成為一個箭垛型的人物。
發散 • 發散(diffusion):有流傳、流佈之意,也就是說傳說會衍生到性質相近的人事上。 • 柳田國男曾提過〝同化作用〞(從別處借來,強塞進去的故事。是千年以前就一直存在的現象)。 • 在臺南縣〈飛番傳說〉發散至高雄縣木柵地區有〈戴耳澇與馬仔墓〉、田寮地區有〈三股租〉的傳說。 • 透過聚焦與發散,會逐漸形成傳說圈。 • 傳說圈的擴散路徑、範圍大小是否有一定的條件?
三、文本在不同族群的意義 • 何以上述這些傳說會在平埔族群的聚落流傳? • 一個文本在不同的族群是否會有不同的意義? • 傳說會在代代相傳的過程中留下族群的意識。 • 漸趨漢化的平埔族群,在飛番傳說的傳播過程是否仍可見其族群意識? • 以〈潘大番〉、〈戴耳澇與馬仔墓〉、〈三股租〉為文本分析對象。
傳說與族群意識 胡萬川教授:地方人民的身份認同常會藉由某些民間文學的流傳而不知不覺顯示出來,一代一代的人透過講述、聽聞這些傳說,一代一代的人就或輕或重的烙下其中隱含著族群或社區認同的印記。
〈潘大番的傳說〉 • 潘大番是佳里南勢地區的番族,潘大番很有福氣,跑船、曬甘藷籤只要說潘大番也有份,就會沒事。但他因被漢人白煮鴨蛋、香蕉頭穿人衣來騙走他的土地,被迫搬遷到〝頂義合〞。 • 這個傳說是住在七股潘大番的後代潘備所講述,多少帶有平埔族人自己的立場,原來是漢人欺我愚直,騙走了祖先的土地,故潘備的「我族立場」在敘述這則傳說時明顯可見。
〈戴耳澇與馬仔墓〉的傳說 • 戴耳澇是個很會跑而且跑得比馬快的人。他曾在官員面前表演與馬賽跑,還比馬快三步。因為他身體高大臂力過人,與馬賽跑時,一直拉著馬尾巴跑,快到終點時,他才用力一拉馬尾,使馬頓住,他才順勢趨前三步。有一次耳澇在府城遇盜,被土匪團團圍住,耳澇家的馬突然狂嘶不已,於是戴夫人放走了馬,馬成功的解救主人回家。
〈戴耳澇與馬仔墓〉的史事 • 根據乾隆三十五年七月三日台灣知縣王右弼所發在三重埔張掛的曉諭:緣賊匪黃教作逆,潛山藏僻,擾害地方…撓等三人,選撥壯番..勦滅賊匪,..即蒙單諭,撓等三人,作速聚集番丁,在地剪除荊棘,設柵防禦,以絕匪源。..該處埔地,例聽新港社熟番耕作不許漢民私墾。
戴耳澇被族人英雄化的過程 • 乾隆三十五年因黃教作亂,藏匿山中,需靠平時替公家跑腿送公文,有事須幫忙巡查滅賊匪的熟番來幫忙,該諭中之大里撓即傳說中的戴耳澇,其族人之所以能在當地安居,應歸功於大里撓糾集族人設柵堵禦,所架設的木柵,也成為該地地名的由來。 • 胡萬川教授言傳說的功能有二:一為認知、一為認同。 • 〈戴耳澇與馬仔墓〉傳說的產生,即在於彰顯祖輩顯赫事跡的同時,無形中凝聚了族群的我族意識。
〈三股租〉的傳說 • 在上述新港社熟番所開墾的嘉祥內里,盛傳此則傳說,其內容如下:新港社熟番張吧寧者,家園多而腳又善跑,當時有番中豪傑之稱。同族中有江某,聘用讀書人王某,為其子弟施予教育,張認為要恢復被騙去的田園,除採取控訴申冤之策,乃謀之江王二人,..於是三人一心全力從事訴訟,…事始達聖聞,於是道光十年,清釐覆刊之丈量。
傳說圈的產生 傳說是活態的,會因應時代背景,一再發散,而形成傳說圈。 故佳里〈飛番與飛番墓〉是聚焦了平埔族人的生活習性,形成了飛番程天與這個箭垛型人物。而這個人物一但家喻戶曉,便發散出去衍生附會到性質相近的人事,一再發散的結果便會形成傳說圈。
結論 • 傳說與歷史在真實與想像之間仍有許多思考空間 • 傳說的聚焦與發散特質會形成傳說圈(從飛番傳說來看) • 漸趨漢化的平埔族群仍可從傳說中見其族群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