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0 likes | 989 Views
自然寫作選 讀. 授課系所:台灣文學系 授課教師:田啟文. 課程總論. 教學方式 口授 影帶教學 投影片教學 田野調查 實際創作( 3000 字以內) 作家演講 分組報告. 課程總論. 田野調查:找尋一生態地點進行觀察,最好多前往幾次才能記錄其差異性,並且拍攝影片或照相,最好還能採訪當地人士或該生態地點之專家。蒐集完相關資料後,彙整並進行實際創作。. 課程總論. 評分方式 平常成績 30% (缺曠課、上課遲到、講話) 期中考 30% 期末報告 40% ( 3 人一組,寫一篇 3000 字以內的自然寫作作品). 自然寫作基本知識.
E N D
自然寫作選讀 授課系所:台灣文學系 授課教師:田啟文
課程總論 教學方式 • 口授 • 影帶教學 • 投影片教學 • 田野調查 • 實際創作(3000字以內) • 作家演講 • 分組報告
課程總論 • 田野調查:找尋一生態地點進行觀察,最好多前往幾次才能記錄其差異性,並且拍攝影片或照相,最好還能採訪當地人士或該生態地點之專家。蒐集完相關資料後,彙整並進行實際創作。
課程總論 • 評分方式 • 平常成績 30%(缺曠課、上課遲到、講話) • 期中考30% • 期末報告40%(3人一組,寫一篇3000字以內的自然寫作作品)
自然寫作基本知識 • 先讀三篇作品,來提煉出「自然寫作的定義」 、 「自然寫作的特質」 、 「自然寫作的類型」 。 • 1.陳冠學< 田園之秋. 九月十日> (人與自然的融合, 返樸歸真的自然生活) • 2.孟東籬<愛生哲學芻議 > (傳知散文, 闡述環境保護、 生態觀念、土地倫理的觀點) • 3. 心岱< 美麗新世界> (報導文學、 環保散文)
自然寫作基本知識 • 自然寫作的定義 • 自然寫作,就是面對大自然環境的惡化,因而加入生物學、生態學、環境倫理學等知識,交盪出一種融和自然科學與文學的新作品。
自然寫作基本知識 • 自然寫作的特質 • 1.自然的山水美景與動植物,不再只是傳統山水自然文學中陪襯的配角(主角是文人自己),而是躍居主角的角色。作家關心大自然環境以及動植物的本質、特色、處境、遭遇、需求,並嘗 試透過作品來替它們爭取生存權及其他各種權利,大自然萬物的地位,在自然寫作中獲得顯著提升。 • 2.作家筆下的大自然萬物,被書寫出來,是透過作家親臨其地的觀察與記錄,並非憑空虛造出來。(虛造者如蘇軾赤璧賦、部份台灣八景詩)
自然寫作的特質 • 3.自然科學的知識,大量存在於自然寫作的內容之中。 • 4.自然寫作常以日記(如陳冠學《田園之秋》 、沈振中《老鷹的故事》 )、遊記(如劉克襄 《自然旅情》 、《隨鳥走天涯》 )、報導文學(如心岱《大地反撲》 、楊憲宏《走過傷心地》 )的方式呈現
自然寫作的類型(依作品內容劃分) • 1.報導環保公害的作品。(多為報導文學)例如楊憲宏《另一個公害現場》、古蒙仁 《台灣社會檔案》 。 • 2.表達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嚮往質樸自然的原始生活, 以抵抗都市文明。(多為抒情文)例如凌拂 《食野之苹》、陳冠學《田園之秋》 。 • 3.傳達自然生態與環境保護知識的散文。(多為傳知散文。鄭明娳:「以傳授知識為主要目的的散文」)如林少雯《大地之愛》、馬以工《自然保育》 。
自然寫作的發展背景 • 一、台灣生態環境惡化的刺激:提供寫作的素材(田,p35-45) • 台灣在民國六十年之後,政府以發展工業為國家重要方針,各類污染與破壞隨之而起。除了工業外,山林開發也是在民國六十年代以後迅速地開發,一路摧殘至今。陳玉峰說:「從過往而六0年代直至八0年代,以至最近這十年,幾將台灣的中央山脈拓墾達最頂端,臺灣森林整個被徹底摧毀,趕盡殺絕。」
由以上的說明可知,民國六十年代,是台灣經濟快速起步的時候,我們都知道,經濟的快速起步,其背後所隱含的意義,代表著各類污染與破壞也將加重。在這樣的環境危害下,許多憂心環保問題的人士紛紛展開行動,帶動了國內的環保意識。這種意識在民國六十年代的末期開始萌芽,至七十年代之後而成熟。台灣的環保意識在民國六十年代的末期出現,在七十年代之後,便產生了許多反公害運動與環保團體;事實上,環保散文的寫作,也是興起於此一時期,這是環保理念的相互結合。不管是反公害運動,或是環保團體,或是環保散文,它們的產生與發展,都是受到台灣生態環境惡化的刺激,彼此之間具有一定的因果關係。由以上的說明可知,民國六十年代,是台灣經濟快速起步的時候,我們都知道,經濟的快速起步,其背後所隱含的意義,代表著各類污染與破壞也將加重。在這樣的環境危害下,許多憂心環保問題的人士紛紛展開行動,帶動了國內的環保意識。這種意識在民國六十年代的末期開始萌芽,至七十年代之後而成熟。台灣的環保意識在民國六十年代的末期出現,在七十年代之後,便產生了許多反公害運動與環保團體;事實上,環保散文的寫作,也是興起於此一時期,這是環保理念的相互結合。不管是反公害運動,或是環保團體,或是環保散文,它們的產生與發展,都是受到台灣生態環境惡化的刺激,彼此之間具有一定的因果關係。
方才談到,台灣環保散文的發展,和台灣生態環境惡化的刺激有關;事實上,這種關係非常的緊密,因為台灣環保散文經常以台灣生態問題做為批判對象,所以生態環境的惡化,提供了環保散文的寫作素材。正因如此,台灣在六十年代生態環境迅速惡化之後,在六十年代末期便出現了零星的環保散文。例如馬以工<萬物並育>(民國六十九年發表於《中華雜誌》);劉仁傑、高敏惠、羅敏功合著<豈容良田變滄海 - 桃園縣濱海地區公害巡禮>(民國六十九年發表於《綜合月刊》),至七十年代之後,數量更漸次增多,說明了兩者之間的密切關係。以下我們便實際援引若干環保散文為例,來證明此一關係。首先來看山林環境被大肆破壞和山林保育散文創作間的因果關係 。
例如韓韓<永遠的阿里山>: 樹砍光了,造林速度跟不上砍伐速度,坐吃山空,只有關閉林場。民國六十四年,阿里山老火車頭終於告別過去幾十年的光榮歷史,停止了運送木材的工作。失去了輸送紅檜木這種高度經濟價值的功能,阿里山火車面臨年年虧損的命運。八百元一張的森林遊樂票價,也不能彌補林務局花在修護、保養、人事上種種的虧損。所以又想另闢蹊徑,打開阿里山到玉山的新中橫公路,不久將來,人們可以騎摩托車上阿里山了。
談完山林破壞,我們再來談談石化業的污染。石化業的製品很多,如保力龍、化學纖維、塑膠品、塗料……等等。石化業是高污染、高耗能的工業,其生產過程會產生水污染、空氣污染與固體廢棄物污染。儘管它弊端那麼多,但它卻是台灣六十年代以後化工業的主流,而且持續不斷地發展,根據統計,在民國七十八年時,石化業佔台灣製造業總值的三分之一,其就業人口有五十四萬,佔製造業人口的四分之一談完山林破壞,我們再來談談石化業的污染。石化業的製品很多,如保力龍、化學纖維、塑膠品、塗料……等等。石化業是高污染、高耗能的工業,其生產過程會產生水污染、空氣污染與固體廢棄物污染。儘管它弊端那麼多,但它卻是台灣六十年代以後化工業的主流,而且持續不斷地發展,根據統計,在民國七十八年時,石化業佔台灣製造業總值的三分之一,其就業人口有五十四萬,佔製造業人口的四分之一
看楊憲宏另外一篇文章<在心中流動的溪河>,文中對台塑再度提出批判,他說:看楊憲宏另外一篇文章<在心中流動的溪河>,文中對台塑再度提出批判,他說: • 兩、三年來,經常路過臺中彰化縣界的大度橋。……路過大度橋,很快就會聞到臺灣化學纖維公司排出的硫化氫惡臭物質。每次總被這樣的惡臭催醒夢幻 - 故鄉到了,這是多麼教人無奈、羞愧的宣告方式。 • 楊憲宏在民國七十二年,一口氣寫了四篇文章進行探討,分別是<戴歐辛斷送大地生機>、<黃金線上的走索人 - 在廢物燃燒的毒煙下撿取金銀銅錫應有的沈思>、<世紀之毒大追踪>、<無解難題,痛苦考驗>。
現在請看其<黃金線上的走索人 - 在廢物燃燒的毒煙下撿取金銀銅錫應有的沈思>一文: 走進黑鄉似的臺南市灣裡,烏雲似的濃烟仍在天空凝聚不散,墨綠色的烈酸液還在村莊小排水溝裏漂浮。……濃烟下,有灣裡人在灰堆裏撿銅、鋁、錫、鋅;綠酸液裏,有灣裡人為金、銀忙碌。這就是教灣裡人狂熱數十年不疲的「黃金路線」所造成的生活方式 - 一種把自己的生活環境弄成垃圾堆的生活方式。
自然寫作的發展背景 • 二、台灣傳播媒體的推波助瀾:提供發表園地
要將文章普遍性地傳達出去,傳播媒體就是一個最稱職的角色。由於當時台灣媒體提供了相當程度的園地給予環保散文家,讓他們發表相關性的作品,甚至舉辦文學獎以激勵寫作,於是鼓舞了更多文人投入環保散文的書寫;因此,台灣環保散文之所以能萌芽、成長、茁壯,與傳播媒體的推波助瀾有很大的關係。須文蔚說:「從文學界的生態環境觀察,報導文學是由副刊與人文雜誌所催生。」正足以說明此一現象。媒體提供環保散文的發表園地,在民國六十幾年時,便出現若干零星的篇章,例如心岱<逐鹿者>,民國六十六年發表於《皇冠雜誌》,主要是介紹鹿的相關知識及經濟作用,也順勢帶入若干保育理念。要將文章普遍性地傳達出去,傳播媒體就是一個最稱職的角色。由於當時台灣媒體提供了相當程度的園地給予環保散文家,讓他們發表相關性的作品,甚至舉辦文學獎以激勵寫作,於是鼓舞了更多文人投入環保散文的書寫;因此,台灣環保散文之所以能萌芽、成長、茁壯,與傳播媒體的推波助瀾有很大的關係。須文蔚說:「從文學界的生態環境觀察,報導文學是由副刊與人文雜誌所催生。」正足以說明此一現象。媒體提供環保散文的發表園地,在民國六十幾年時,便出現若干零星的篇章,例如心岱<逐鹿者>,民國六十六年發表於《皇冠雜誌》,主要是介紹鹿的相關知識及經濟作用,也順勢帶入若干保育理念。
再如馬以工<舊瓶可以裝新酒>(民國六十九年《綜合月刊》),主要是宣導資源回收。另一篇<萬物並育>,民國六十九年發表於《中華雜誌》,主要是談論淡水紅樹林保存之重要。然而這些都是比較零星的篇章,真正比較有系統的提供發表園地者,則是民國七十年元月聯合報副刊推出「關懷•參與•開展」專輯,這個專輯大約維持了兩年時間,以不定期發表的方式運作,其內容主要是談論文化傳承及人文、自然科學的問題和危機,其中有關環境保護的議題,也是重點項目之一。在民國七十年的上半年,這個專輯推出「自然環境的關懷與參與」專欄,就是以環保問題為主要的寫作素材,當時第一篇作品就是韓韓的<紅樹林生在這裏>。再如馬以工<舊瓶可以裝新酒>(民國六十九年《綜合月刊》),主要是宣導資源回收。另一篇<萬物並育>,民國六十九年發表於《中華雜誌》,主要是談論淡水紅樹林保存之重要。然而這些都是比較零星的篇章,真正比較有系統的提供發表園地者,則是民國七十年元月聯合報副刊推出「關懷•參與•開展」專輯,這個專輯大約維持了兩年時間,以不定期發表的方式運作,其內容主要是談論文化傳承及人文、自然科學的問題和危機,其中有關環境保護的議題,也是重點項目之一。在民國七十年的上半年,這個專輯推出「自然環境的關懷與參與」專欄,就是以環保問題為主要的寫作素材,當時第一篇作品就是韓韓的<紅樹林生在這裏>。
這篇作品探討淡水紅樹林的保育問題,與馬以工<萬物並育>一文是相同之主題。當時這片紅樹林,分布面積約六十公頃,含括竹圍、八勢里、竿蓁林等地的河灘沼澤地,韓韓形容它們「鬱鬱蔥蔥,林相優美」、「亭亭玉立,緊密繁盛,如排山倒海之勢朝你撲來。」 「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生長良好,在北緯二十五度以北的水筆仔純林。」然而這麼美的天然生態景觀,政府竟然要加以剷除,以興建低價國宅,於是引起關心生態的人士出面反對,主張要保留這片紅樹林。韓韓在實際踏勘後,發現這片紅樹林的美,發現它的珍貴,於是寫下這篇文章,發表在聯合副刊上,希望透過文學感性的筆調,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共同來關心這片紅樹林的命運。紅樹林最後終於在行政院的同意下被保存下來,這是環保運動的一大勝利。
在韓韓之後,馬以工、心岱也加入此一專欄之寫作。前者作品<美麗的錯誤 -返璞歸真:記五股蘆洲的沼澤>,主要是說明五股沼澤區的重要,說明它對大台北地區生活功能上的輔助,文章說: 五股這片沼澤原是淡水河左側的河川地,整治淡水河不妨從這裏開始研究,可能會事半功倍。……臺北盆地的綠地不夠,豐盛的水草,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補充了氧氣淨化了空氣。這裏等於是臺北盆地的肺。我們多颱風暴雨的夏季,要靠這片水域來調節洪水,我們日漸減少的近海魚產,也要靠這片沼澤來豐盛,我們瀕臨絕滅的稀有鳥類,要靠這裏來繁衍,甚而我們夢想中清澈的淡水河的希望也寄託在這裏開始。
除了聯合報提供發表園地外,其他報紙或雜誌,也陸陸續續採納環保散文的投稿,因此我們看到許多作品紛紛在報章雜誌出現。例如馬以工<有沒有一個更好的明天>(民國七十年《時報雜誌》第一00期)、心岱<埋沒的水庫:梨山故事>(民國七十二年《自立晚報》副刊)、楊憲宏<變色的牽牛花 - 雨後出現紅色斑點是否「酸雨」所為?>(民國七十年《民生報》生活版)蔣勳<天何言哉>(民國七十四年《臺灣地理雜誌》創刊號);陳煌<蝶道>(民國七十四年《中央日報》副刊)
媒體提供發表園地給環保散文,除了一般性的版面外,還包括文學獎的活動。其中最主要的兩家媒體,就是中國時報與聯合報。前者自民國六十七年起開始舉辦「時報報導文學獎」,迄今已有二十多屆的比賽紀錄;後者自民國七十九年起舉辦「聯合報報導文學獎」,迄今也已辦過十次以上的比賽。由於環保散文中,有部分作品屬於報導文學的範疇,所以在兩大報的報導文學獎中,也出現了許多優秀的環保散文,因此兩大報的文學獎活動,正是帶動環保散文創作的因素之一,促成了環保散文的發展。媒體提供發表園地給環保散文,除了一般性的版面外,還包括文學獎的活動。其中最主要的兩家媒體,就是中國時報與聯合報。前者自民國六十七年起開始舉辦「時報報導文學獎」,迄今已有二十多屆的比賽紀錄;後者自民國七十九年起舉辦「聯合報報導文學獎」,迄今也已辦過十次以上的比賽。由於環保散文中,有部分作品屬於報導文學的範疇,所以在兩大報的報導文學獎中,也出現了許多優秀的環保散文,因此兩大報的文學獎活動,正是帶動環保散文創作的因素之一,促成了環保散文的發展。
在兩大報的報導文學獎中,曾經獲獎的環保散文甚多,例如心岱在民國六十九年以<大地反撲>一文,得到「時報報導文學獎」甄選獎首獎。隔年,又以<美麗新世界>一文,獲得「時報報導文學獎」。沈振中<叉翅、白斑與浪先生>一文,是提倡鳥類保育的環保散文,民國八十一年獲得「時報報導文學獎」評審獎。這篇文章主要是報導基隆海灣附近一群野生老鷹的生活狀況,所謂叉翅、白斑、浪先生,是作者為老鷹所取的名字。作者長期觀察老鷹的生態,致力於野生鳥類的保育,他將觀察老鷹生活之所得,以文學的筆調加以描繪,雖然其寫作方式乃依日期與每日時刻做為軸線以進行記錄在兩大報的報導文學獎中,曾經獲獎的環保散文甚多,例如心岱在民國六十九年以<大地反撲>一文,得到「時報報導文學獎」甄選獎首獎。隔年,又以<美麗新世界>一文,獲得「時報報導文學獎」。沈振中<叉翅、白斑與浪先生>一文,是提倡鳥類保育的環保散文,民國八十一年獲得「時報報導文學獎」評審獎。這篇文章主要是報導基隆海灣附近一群野生老鷹的生活狀況,所謂叉翅、白斑、浪先生,是作者為老鷹所取的名字。作者長期觀察老鷹的生態,致力於野生鳥類的保育,他將觀察老鷹生活之所得,以文學的筆調加以描繪,雖然其寫作方式乃依日期與每日時刻做為軸線以進行記錄 王家祥也是出色的環保散文家,其<文明荒野>一文,獲得民國七十六年「時報報導文學獎」評審獎。
自然寫作的發展背景 • 三、國際環保理念的引導:提供環保相關知識(田,p54-62) • 隨著科技的進步,工業發展迅速,人類的力量與知識愈來愈強,過去敬天、順天的觀點受到挑戰,人們相信「人定勝天」,相信可以征服自然,於是開始對大自然進行無情的破壞與掠奪,以滿足經濟的發展,滿足各種物質享受的慾望。然而工業高度發展的結果,卻帶來各式各樣的污染,許多物種也被人類消滅,整個生活的環境出現重大變化,大自然不斷地發出警訊。
面對這樣的危機,許多關心環境的人士紛紛提出批判與呼籲,希望環保議題能受到重視,以抑制經濟的過度發展。面對這樣的危機,許多關心環境的人士紛紛提出批判與呼籲,希望環保議題能受到重視,以抑制經濟的過度發展。 受到環保概念興起的影響,國際之間也開始著手處理環保的相關議題。例如一九七一年許多關心濕地生態的國家,在伊朗拉薩姆簽定「拉薩姆國際濕地公約」,致力於水鳥棲息地之保護。一九七二年聯合國舉辦「人類環境會議」 (The United Nation Conference on the Human Environment) ,發表了「人類環境宣言」 (Declar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 Conference on the Human Environment)
,強調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勝過經濟發展,人類今後的經濟發展,都應以環境保護為重要的衡量因素;人類除了維繫自己目前的生活環境外,也有責任替後代子孫維繫生活環境;此後的環境問題,除了各國盡力解決外,也可以尋求國際合作的方式進行改善。聯合國的這一步,代表環保理念全球化的萌芽。一九七三年簽定「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強調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勝過經濟發展,人類今後的經濟發展,都應以環境保護為重要的衡量因素;人類除了維繫自己目前的生活環境外,也有責任替後代子孫維繫生活環境;此後的環境問題,除了各國盡力解決外,也可以尋求國際合作的方式進行改善。聯合國的這一步,代表環保理念全球化的萌芽。一九七三年簽定「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 (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以保護瀕臨絕種的野生動植物。一九八三年時,聯合國大會又成立「世界環境暨發展委員會」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針對全球環境惡化問題進行調查,並研擬因應策略。
一九九二年在巴西里約舉行地球高峰會議 (Earth Summit) ,更提出「氣候變化綱要公約」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生物多樣性公約」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里約宣言」 (Rio Declaration) 、「森林原則」 (Forests Rule) 、「二十一世紀議程」 (Agenda 21)
等五大文件,是國際間推動環境保護運作規模最大的一次,此次會議針對全世界所面臨的環保問題,進行了全面性的檢討,希望有效而徹底的改善地球生態環境被破壞的問題。面對國際環保理念的形成,台灣關心環保的文人也受其引導,積極地吸收國際間的環保知識,並且將這些知識帶入作品之中,透過這些作品等五大文件,是國際間推動環境保護運作規模最大的一次,此次會議針對全世界所面臨的環保問題,進行了全面性的檢討,希望有效而徹底的改善地球生態環境被破壞的問題。面對國際環保理念的形成,台灣關心環保的文人也受其引導,積極地吸收國際間的環保知識,並且將這些知識帶入作品之中,透過這些作品 ,向讀者傳達全球性的環保資訊。 於是我們可以這麼說,國際環保理念的形成,實是促進台灣環保散文發展的重要基礎,它提供作品書寫時許多相關性的環保知識,強化了作品的全球性視野。 金恆鑣在<保育生命多樣性不只是為經濟利益>一文中,就援引國際間「生命多樣性保育」的實際成效,來督促國內重視此一問題。其文章說:
生命多樣性是在一九八六年九月二十一至二十四日,於美國的國家科學院與史密斯森研究院召開之「國家論壇」會議中所揭櫫的核心生態問題。從此之後,「生命多樣性」(生命是指基因、物種、群落與生態系等各種生命形式的統稱)一詞如燎原之火,延燒到生態學界的每一個領域。「生命多樣性保育」原是簡純的象牙塔內的熱門話題,已成為資本家之間經濟利益衝突的焦點,因而有了法律與貿易上的糾紛。一九九二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世界高峰會議」上生命多樣性是在一九八六年九月二十一至二十四日,於美國的國家科學院與史密斯森研究院召開之「國家論壇」會議中所揭櫫的核心生態問題。從此之後,「生命多樣性」(生命是指基因、物種、群落與生態系等各種生命形式的統稱)一詞如燎原之火,延燒到生態學界的每一個領域。「生命多樣性保育」原是簡純的象牙塔內的熱門話題,已成為資本家之間經濟利益衝突的焦點,因而有了法律與貿易上的糾紛。一九九二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世界高峰會議」上 ,<生命多樣性公約>被提出,當時有一百五十四個國家簽署,頓時全球的人都認識了這個問題的重要性 。筆者曾於一九九二年七月三十日在《中時晚報》發表<三千萬種生命>一文,介紹生命多樣性的概念。
然而文章並未明顯地引起學術界、政府與社會的重視然而文章並未明顯地引起學術界、政府與社會的重視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雖然早於一九九五年開始關心此議題,可惜並未及時、具體與有效的採取行動,沒有積極進行保育生命多樣性的工作,以至此事延宕至今 • ,仍然出不了學術的大門。 • 這篇文章,主要是批判國內對於生命多樣性的保育不夠積極。作者舉國際為例,談到美國在一九八六年時,就已經由國家科學院與史密斯森研究院在「國家論壇」會議中對此一問題進行探討。一九九二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世界高峰會議」,有一百五十四個國家簽署<生命多樣性公約>,可見這個問題已經是全球性的環保觀念。反觀國內的作法,直至一九九五年農委會才開始關心這項課題,然而仍舊提不出具
體作為,使得此項議題仍舊停留在學術研究的階段而已。在這篇文章中,透過對國際環保理念的徵引,以突顯國內相關作法之不足,一方面展現了作品全球化的觀點,一方面加強了論點的說服力。體作為,使得此項議題仍舊停留在學術研究的階段而已。在這篇文章中,透過對國際環保理念的徵引,以突顯國內相關作法之不足,一方面展現了作品全球化的觀點,一方面加強了論點的說服力。 林曜松與楊懿如合寫的<再現關渡失樂園>一文,從這篇文章中可以看到國際保育野生動物的觀念和作法,相較之下,我國實有很大的改進空間。該文說: 候鳥是屬於國際性的資源,因此,春秋兩季在關渡棲息的候鳥,也同樣受到韓國、日本及東南亞各國的珍惜。這些國家已經為了動物廣設自然生態或動物保護區,例如:日本有一百七十三處動物保護區(其中鳥類保護區在十處以上),印尼也有一百七十三處(其中鳥類保護區有三個),印度有二百一十處(其中二
十八處有鳥類保護區),泰國有二十五個野生動物保護區,孟加拉也有十二個沼澤保護區(主要保護水鳥),除了日本外,以上列舉其餘各國經濟生活水準都比我們低,但在動物保護上都比我們積極。他們不但重視自己國家的鳥類,也重視我國對鳥類保護的態度。因為他們所小心呵護的候鳥,在春秋兩季都會過境台灣,鳥兒們在台灣得不到溫飽,甚至遭到殺害,整個族群的命運也就岌岌可危,他們有再好的保護政策也會大打折扣。因此關渡設立鳥類保護區,是順應世界潮流,尤其在我國保護鳥類國際聲譽不佳的今日,更應該急起直追,以行動表達我們對保護動物的誠意。十八處有鳥類保護區),泰國有二十五個野生動物保護區,孟加拉也有十二個沼澤保護區(主要保護水鳥),除了日本外,以上列舉其餘各國經濟生活水準都比我們低,但在動物保護上都比我們積極。他們不但重視自己國家的鳥類,也重視我國對鳥類保護的態度。因為他們所小心呵護的候鳥,在春秋兩季都會過境台灣,鳥兒們在台灣得不到溫飽,甚至遭到殺害,整個族群的命運也就岌岌可危,他們有再好的保護政策也會大打折扣。因此關渡設立鳥類保護區,是順應世界潮流,尤其在我國保護鳥類國際聲譽不佳的今日,更應該急起直追,以行動表達我們對保護動物的誠意。
文章中談到國際間對於候鳥的保護狀況,並企圖以此為借鏡,說服我國政府設立關渡鳥類保護區。文章中談到國際間對於候鳥的保護狀況,並企圖以此為借鏡,說服我國政府設立關渡鳥類保護區。 • 從文章中談到的國家如日本、印尼、印度、泰國 • 、孟加拉等,都設有數量多寡不一的鳥類保護區 • ,他們非常重視這些隨季節遷徙的候鳥,所以竭盡心力地呵護牠們。相較於這些國家的作法,台灣實在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例如台北關渡濕地每年都有大量候鳥來此歇腳,但因未設立保護專區,所以鳥類的安全受到很多威脅。對比於印尼 • 、印度、泰國、孟加拉的生活水準而言,台灣是超越甚多的,但是對於野生動物的保育觀念,卻比不上這些國家,這不是一件值得深思的事情嗎?
自然寫作的形式藝術 • 一、運用文學技巧強化作品的美感 • 自然寫作畢竟還是文學作品,其文學技巧的運用仍舊鮮明 • 例如: (一)與詩歌結合 1.直接將詩歌放入作品中。(即「扦插」法:「將詩段橫插進散文之間」)如凌拂<茯苓菜>(p225)、田(233-234)
請看曾貴海<潰爛之花>: • 蘋果與地表 • 黃昏逐漸逼近K市 • 夕暮穿透高樓的玻璃幕帷 • 水泥城內的穴居人尋回穴巢
窗邊一隻削蘋果的手 以鋒利的刀刃 旋轉蘋果 一片一片的切剝果皮 刀片切入台灣的時候 卡卡響著 一百年像是幾秒鐘 果皮快速削落 果肉幾近裸裎 許多張大的巨口 猛力的咬碎果肉
生命的源流 北迴歸線圍繞著地球,繞成一條苦難帶,它穿過台灣玉山腳下將南台灣曬成熱帶圈。被海洋隔離的澎湖無法掙脫命定的鎖鍊而乾成沙漠島,成天渴著要水喝。 這篇作品,旨在感嘆台灣土地遭受文明摧殘,而漸至潰爛的危機,故名曰「潰爛之花」。
自然寫作的形式藝術 • (二)運用修辭格 • 修辭格的使用,在自然寫作中運用很多,難以盡舉,今姑舉數例,以明其端。例如: • 1.示現 • 陳望道《修辭學發凡》: 「示現是把實際上不見不聞的事物,說得如見如聞的辭格。所謂不見不聞,或者原本早已過去,或者還在未來,或者不過是說者想像裡的世界。」 • 吳錦發<夢返美濃溪>:「為此,我經常會想在我的血脈裡,便有著美濃溪的河水在湧動吧……」(田237)
「為此,我經常會想,在我的血脈裡便有著美濃溪的河水在湧動吧;無怪乎我在外鄉的日子裡,每當寂寞的時候,便會聽到美濃溪最母性的鼻音,從我枕頭下流過……。」試問,一個人的血液怎麼可能有河水在湧動?美濃溪的聲音怎麼可能從枕頭下流過?這完全都是作者憑空想像的情景,是文學想像的運用,但他卻說得如此真實,令人讀之不覺惻然,其運用之修辭法,就是懸想的示現。「為此,我經常會想,在我的血脈裡便有著美濃溪的河水在湧動吧;無怪乎我在外鄉的日子裡,每當寂寞的時候,便會聽到美濃溪最母性的鼻音,從我枕頭下流過……。」試問,一個人的血液怎麼可能有河水在湧動?美濃溪的聲音怎麼可能從枕頭下流過?這完全都是作者憑空想像的情景,是文學想像的運用,但他卻說得如此真實,令人讀之不覺惻然,其運用之修辭法,就是懸想的示現。
自然寫作的形式藝術 • 2.移就 • 陳望道《修辭學發凡》:「遇有甲乙兩個印像連在一起時,作者就把原屬甲印象的性狀移屬於乙印象的,名叫移就辭。」若將這段話解釋得更淺白而直接一點,我們可以說,將甲事物的屬性移至乙事物之上,即是移就格。
試看作者這段文字中,「但我不喜歡聽見這些遠離故鄉、流落異地的鳥聲,它們應該懸掛在他方的草原、翔跳在他鄉的森林間。」試看作者這段文字中,「但我不喜歡聽見這些遠離故鄉、流落異地的鳥聲,它們應該懸掛在他方的草原、翔跳在他鄉的森林間。」 這幾個句子。在這段文字裡,作者說這些流落異地的鳥聲,應該「懸掛」在他方的草原,「翔跳」在他鄉的森林間。請問,鳥聲如何可以「懸掛」?又如何可以「翔跳」?這顯然是將旗子或圖畫的屬性,移至鳥聲之上,所以才能「懸掛」;另外又將禽鳥的運動方式,移至鳥聲之上,所以才能「翔跳」。
自然寫作的形式藝術 • 3.懸念 • 成偉鈞《修辭通鑑》:「懸念指的是安排情節結構時,採用藏頭露尾,或藏尾露頭,或突然中斷等手法,造成讀者或觀眾關心事件發展和人物命運的緊張心情,加強作品藝術感染力的章法。」 (田225-226)
試看陳煌 <惱人的早晨 >: • 過去的每個早晨,我經常歡天喜地地留意窗外,那株榕樹的聲音,除了風的追逐、葉片紛落的嘆息外,就是熟稔的麻雀與白頭翁的啾啁。我似乎不用細思,即能從牠們晨曲的聲音中,分辨牠們是在樹上做晨操,或是勤練合唱,甚至判斷牠們有多少成員,在什麼方位為了某種事由而辯論,即使是打群架,也知道那方面能獲勝。但是,從何時開始,我對一些陌生的鳥啼感到訝異苦惱。
作者於第一段末尾說:「但是,從何時開始,我對一些陌生的鳥啼感到訝異苦惱。」就是一種懸念法的使用。因為這句話說完後,第一段便結束了,這樣的結束其實語意並未交代完整,因為讀者難免會興起好奇心,好奇作者究竟在訝異什麼?苦惱什麼?而所謂「陌生的鳥啼」,又是從何而來?面對這些疑問,作者並未交代,第一段就結束了,留給了讀者無限的疑惑與好奇,這就是運用懸念法所帶來的效果作者於第一段末尾說:「但是,從何時開始,我對一些陌生的鳥啼感到訝異苦惱。」就是一種懸念法的使用。因為這句話說完後,第一段便結束了,這樣的結束其實語意並未交代完整,因為讀者難免會興起好奇心,好奇作者究竟在訝異什麼?苦惱什麼?而所謂「陌生的鳥啼」,又是從何而來?面對這些疑問,作者並未交代,第一段就結束了,留給了讀者無限的疑惑與好奇,這就是運用懸念法所帶來的效果 自然寫作的修辭格運用很多,除上述3種外,常見者還有譬喻、對比、對偶、擬人、類疊、白描‥ ‥等等,今不一一舉述。
自然寫作的形式藝術 • (三)形象性的營造 • 倪寶元《大學修辭》:「形象性是文學語言最突出的特點,它要把抽象的意義實感化,平面的東西立體化,靜態的東西動態化,無知的事物情意化,空泛的東西具體化,一般的對象典型化。」 • 例如王家祥<夏日的聲音>:(田238-241)
其實夏日的聲音藏在樹蔭下,藏在午後的暴雨,藏在慵懶的南風中,藏在夜晚的水澤蛙鳴,藏在艷藍中泅泳的白雲,藏在山澗中清涼的小溪,因為白日下的氣溫是那麼地喧囂粗暴,人們不願傾聽。其實夏日的聲音藏在樹蔭下,藏在午後的暴雨,藏在慵懶的南風中,藏在夜晚的水澤蛙鳴,藏在艷藍中泅泳的白雲,藏在山澗中清涼的小溪,因為白日下的氣溫是那麼地喧囂粗暴,人們不願傾聽。 有一種熱帶雨林中的天南星科植物,被植物學家稱作魔芋,它在夏日的雨林中會迅速長出巨大的佛燄花,最高達兩百八十公分。恆春人喚它叫「雷公槍」,因為這種奇異的植物把多年生的塊莖藏於地下,每年聽到第一道夏日的暴雨兼雜雷聲時,便會如箭矢標槍般灌滿能量射出,在三至六天內迅速成長,如排山倒海般開花授粉,完成繁殖
我們實際來分析作者這篇文章的形象性運用。首先來看他對立體空間的創造,文章說「夏日的聲音豐盈而旺盛,……其實夏日的聲音藏在樹蔭下,藏在午後的暴雨,藏在慵懶的南風中,藏在夜晚的水澤蛙鳴,藏在艷藍中泅泳的白雲,藏在山澗中清涼的小溪。」在這段話中,一開始作者談到夏日的聲音,這是聽覺的求描述,沒有空間感,無法形成動畫。在一連串敘述後,作者開始勾繪一個立體空間,他說夏日的聲音藏在樹蔭下、暴雨中、南風中、水澤中、白雲中、小溪中,於是一座山林的立體空間就形成了。然而這樣還不足以構成完整的形象性,因為缺乏空間中的人事物,這種形象性雖能成立,但缺乏生命力,於是作者添入了許多空間中人事物的描寫。我們實際來分析作者這篇文章的形象性運用。首先來看他對立體空間的創造,文章說「夏日的聲音豐盈而旺盛,……其實夏日的聲音藏在樹蔭下,藏在午後的暴雨,藏在慵懶的南風中,藏在夜晚的水澤蛙鳴,藏在艷藍中泅泳的白雲,藏在山澗中清涼的小溪。」在這段話中,一開始作者談到夏日的聲音,這是聽覺的求描述,沒有空間感,無法形成動畫。在一連串敘述後,作者開始勾繪一個立體空間,他說夏日的聲音藏在樹蔭下、暴雨中、南風中、水澤中、白雲中、小溪中,於是一座山林的立體空間就形成了。然而這樣還不足以構成完整的形象性,因為缺乏空間中的人事物,這種形象性雖能成立,但缺乏生命力,於是作者添入了許多空間中人事物的描寫。
他說:「夏日的聲音由外而內,由遠而近,盡情生長,直到能量滿盈,爆裂四射。」所謂「由外而內」、「由遠而近」、「盡情生長」、「爆裂四射」,這是一連串動作的描述,形成了動態的畫面。又說:「有些人總要到了蟬鳴達到最高峰的那些時日,才猛然驚醒夏天是活的,蟬兒們正在集體求愛。」文中提到了蟬,這是立體空間中的生物,「蟬兒們正在集體求愛」,就是對牠們動作的描繪。接著第七段提到空間中另一種生物:魔芋,說它「如箭矢標槍般灌滿能量射出」、「迅速成長」、「排山倒海般開花授粉」、「迅速枯萎」、「猛爆的力量長出枝葉」等等,都是對其動作的描繪。他說:「夏日的聲音由外而內,由遠而近,盡情生長,直到能量滿盈,爆裂四射。」所謂「由外而內」、「由遠而近」、「盡情生長」、「爆裂四射」,這是一連串動作的描述,形成了動態的畫面。又說:「有些人總要到了蟬鳴達到最高峰的那些時日,才猛然驚醒夏天是活的,蟬兒們正在集體求愛。」文中提到了蟬,這是立體空間中的生物,「蟬兒們正在集體求愛」,就是對牠們動作的描繪。接著第七段提到空間中另一種生物:魔芋,說它「如箭矢標槍般灌滿能量射出」、「迅速成長」、「排山倒海般開花授粉」、「迅速枯萎」、「猛爆的力量長出枝葉」等等,都是對其動作的描繪。
經過以上分析可知,作者在文中創造了一個夏日山林的立體空間,並且描繪這個空間中的蟬兒、魔芋的各種動作,讓讀者透過形象思維,看到一幅在山中活動的夏日畫面,栩栩如生地呈現在眼前,這是形象性技巧的成功運用。經過以上分析可知,作者在文中創造了一個夏日山林的立體空間,並且描繪這個空間中的蟬兒、魔芋的各種動作,讓讀者透過形象思維,看到一幅在山中活動的夏日畫面,栩栩如生地呈現在眼前,這是形象性技巧的成功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