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 likes | 427 Views
必修 1 教材的处理. 南大附中 袁丽英. 一 、 基本 理念. 1 、 “圆的理论”. (圆心). 课标引领. (半径). 基于学情. 2 、“学生主体”. ------ 激发学生兴趣,保证学生参与课堂。.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学生会表现出强烈的选择性、 自主性、 能动性和创造性。 其知识技能的获得、 情感、 态度 、价值观的形成 都必须通过自身独立思考、 个性化选择、 能动地实践而实现的。 教师只能引导而不可能代替学生学习和发展。. 3 、“教师合作”. ------- 集体智慧,先分析、后处理教材. 二、 必修 1 教材分析.
E N D
必修1教材的处理 南大附中 袁丽英
一 、 基本理念 1、“圆的理论” (圆心) 课标引领 (半径) 基于学情 2、“学生主体” ------激发学生兴趣,保证学生参与课堂。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学生会表现出强烈的选择性、 自主性、 能动性和创造性。 其知识技能的获得、 情感、 态度 、价值观的形成 都必须通过自身独立思考、 个性化选择、 能动地实践而实现的。 教师只能引导而不可能代替学生学习和发展。 3、“教师合作” -------集体智慧,先分析、后处理教材
二、必修1教材分析 • “必修1”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 是高中地理课程知识和理论的基础 本模块的主题是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宇宙中的地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四部分。 本模块遵循整个高中地理课程的设计思路,将人地关系作为内容设计的主线。
“地理1”内部结构分析 • 从公民素质教育出发,不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 选择公民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知识 重视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 重视基本地理观念的培养 2. 为高中地理课程学习打下必要的知识基础 基本原理包括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圈层结构,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大气受热过程,天气系统的特点,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等。 基本规律包括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洋流的分布规律,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等。 基本过程包括地壳内部物质循环、大气环流、水循环、大洋环流等。 3. 采用案例学习的思路安排课程内容 案例分析方法让学生透过案例窥一斑而见全豹,举一反三, 由个别的知识向类的知识迁移
必修1各条“课标”要求的把握 ◆ 宇宙中的地球 (1)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简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3)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4)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2)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3)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4)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5)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6)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7)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自然环境中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2)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4)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具体要求请看资料:“对必修1各条“标准要求的把握
三、 必修1教材的处理案例 • 他山之石 案例1:金中李刚老师的晨昏圈教具 用三合板(硬纸板也可以)制作了一个晨昏圈,中间圆形阴影为挖去的部分,直径略大于地球仪直径,讲解时套在地球仪上演示,会起到非常明显的效果。 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学生可以看到晨昏圈在地球仪表面作自东向西移动,可说明地方时的形成与差异,可演示两极地区极昼极夜的情况。将晨昏圈放平,可看作为黄道面;将地球仪上赤道线用红笔加粗,可以看出黄赤交角的存在等。这大大方便了教学。
案例2:南师附中王玉芹《地球的运动》三维动画设计案例2:南师附中王玉芹《地球的运动》三维动画设计 其逼真的图像、层次分明的立体结构、色彩绚丽的宇宙空间背景和太阳及能灵活运转的地球、月球,轻松舒缓的音乐,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惊叹:“哇!宇宙好美!”进而在学生心理上产生一种迫切地想了解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地球的运动又会产生什么现象?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通过多媒体来感知无法实地观察的地球在宇宙中的运动情况, 形成正确的表象,展开形象思维。
案例3:南大附中张炜 开发贴近生活的教学案例。例如设计“生日当天观地球”的综合题,让学生在“地球公转示意图”和“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图”上标出自己的出生日期,再据此分析该日地球公转的速度,太阳直射点所在的位置及移动方向,出生地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等问题。 关注与时俱进的学生文化 。 例如在有关时间计算的教学中,引入“美国NBA职业篮球赛的时间报道”、“召开北京奥运会哪些国家要倒时差”等计算,充分利用这些学生很感兴趣而且耳熟能详的知识,掌握相关的时差问题。使得学生文化服务于教学。
案例4:南师附中余珍: 立足于选择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让学生尝试着去探索、解答,吸引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以及将知识和生活融为一体,内化为生活常识。 有关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从“为什么日月星辰都是东升西落?”“为什么夏季白天时间长而冬季短?”“为什么7月地球离我们远而我们却感觉热,1月地球离我们近而我们却觉得冷?”“立竿见影这句话对吗?”“今天日出时和日落时,我们的影子朝向哪里?”“北京天安门前升国旗时间,哪天最早?”“为什么我们南京地区的房子门窗多是开在朝南方向?”等。此外,还有“楼间距问题”“太阳能热水器问题”“通过哪些方法,可以获知自己所处的经纬度位置?” 等。
案例5:田高中倪向红: 在学习了“热力环流”这个难点时, “在教室门口点燃一堆废纸, 让学生观察纸片和灰烬显示出的空气流动路线”使得课堂教学变得轻松易懂, 学生的情趣盎然,课堂气氛也变得十分活跃。 案例6:田高中杜金龙: 学生高低气压两个概念很纠结似懂非懂,我提示说,每位同学都有冬天洗澡的经历,当热水出来后水汽上升水珠凝结人感气闷等是否和“受热→上升→低压→阴雨”原理相似呢,学生们顿开茅塞豁然开朗。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的揭示事物原理的本质,
案例7:南师附中贾铁: 递进提问是将整体教学内容表现为连续性问题,环环相扣、层层剖析、步步深入,随着问题的解决,完成整个教学任务,教师在其中只需必要的引导和指点。
案例8:四中陈磊: 让学生用洋流的知识解释导致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沉没的可能原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 案例9:29中田纪美 讲到高中地理北印度洋季风洋流成因时,用串联设疑的综合程序题引导学生去探索学习的: (1)回忆季风环流有关知识,季风形成成因有哪两种? (2)南亚季风环流是怎样形成?(冬、夏有别) (3)冬季、夏季不同季风影响下,海水怎样流动? (4)当季风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时,请问 a 气压带、风带位置如何移动? b 太阳光直射点在哪一个半球? c 地球绕日公转至近日点还是远日点附近? d 我国东部盛行什么风,什么气团控制,气候有何特征? e 此时,地中海沿岸是什么气候特征,怎样形成的? f 此时是不是我国赴南极考察团前往考察的理想季节?理由是什么?
案例10:金中李刚: 利用自制的“地层模型”教具,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思考,很容易得出正常情况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结论,并很快学会了利用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背斜与向斜方法。 案例11:四中时倩: 讲到山地气候和植被的垂直分布时,以人作比喻。地球上有三极:南极、北极、青藏高原(或珠穆朗玛峰)。当人躺着时,头为北极,脚为南极,腰为赤道。当你坐起时,以北半球为例,腰为山麓(热带或亚热带),那么头部自然成了山顶(水平面上的北极)。这样讲,学生就容易理解了。
我们学校的做法 -------精一点 知识和技能:突出重点知识,降低(弱化)难点知识 重视读图、析图、图图转化,图文转化等技能 过程和方法:细化学习过程与方法 -------慢一点 -------学生主动一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兴趣、“能近取譬” 是孔子在启导学生时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即对学生在学习时遇到的重点、难点、疑点问题,运用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通过打比方的办法去启发、点拨、引导。
立足课堂: 加强集体备课 把握课堂: 发挥学生主体
抛砖引玉 对教材的处理需要不断地 学习、研究、实践
课标要求: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具体要求: 1.理解昼夜交替及地方时产生的原因; 2.能联系实际进行简单的区时换算; 3.了解地转偏向力对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影响。
太阳 地 球 月 球 恒星 行星 卫星
最高 天体系统的层次 其他恒星系 银河系 其他行星系 总星系 太 阳 系 地月系 河外星系 最低
与地球有关的天体系统 银河系 总星系 太阳系 地月系
区时计算方法: 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时区差 ①已知两地所在时区,计算两地时差: 若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则两地时区数值相减; 若两地分别位于东、西时区,则两地数值相加。 ②已知某地区时,求另一地区时: 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即东加西减,若所求时区位于已知时区的东侧,取“+”;位于西侧,则取“-”。 第二步: 计算时差 t求 = t知 +(-)Δt 第三步:东加西减 第一步: 找已知区时
昼半球、夜半球和晨昏线 昼半球 晨 昏 线 夜半球
昏线 • 晨线、昏线的判断 晨线: 随地球自转,从“黑夜”进入“白天”的过渡线 晨线 昏线: 随地球自转,从“白天”进入“黑夜”的过渡线 26
a N A o B b D S • 晨昏线与光照图 侧视图 27
a b N c • 晨昏线与光照图 俯视图 28
评价手册P7: 《基础过关》第9题(判断题) 地球表面维度相同的地区地球自转的 角速度一定相同,线速度不一定相同。
思考 地球同步卫星的速度与地球的自转速度有什么关系? 角速度一样; 同步卫星线速度比地球自转线速度大
知识拓展 地球自转速度与卫星发射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卫星上了天。细心的人会发现,发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发射场基本上都是靠近地球赤道,而且大多数卫星都是向东发射的。这是为什么呢? 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初速度很大, 因而在发射卫星时,可以利用地球的自转,给待发射的人造卫星以较大的初动能,由此可减轻发射时所带燃料的质量。 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并且在赤道上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最大,所以火箭的最理想的发射场地应该是地球赤道附近,发射方向应由西向东。
聚焦地球自转线速度 • 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不考虑地势起伏) 纬度度数相同的两点,自转线速度; 相同 大 • 同一纬度上,海拔高处比海拔低处线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