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3

南大附中 袁丽英

必修 1 教材的处理. 南大附中 袁丽英. 一 、 基本 理念. 1 、 “圆的理论”. (圆心). 课标引领. (半径). 基于学情. 2 、“学生主体”. ------ 激发学生兴趣,保证学生参与课堂。.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学生会表现出强烈的选择性、 自主性、 能动性和创造性。 其知识技能的获得、 情感、 态度 、价值观的形成 都必须通过自身独立思考、 个性化选择、 能动地实践而实现的。 教师只能引导而不可能代替学生学习和发展。. 3 、“教师合作”. ------- 集体智慧,先分析、后处理教材. 二、 必修 1 教材分析.

wade-barton
Download Presentation

南大附中 袁丽英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必修1教材的处理 南大附中 袁丽英

  2. 一 、 基本理念 1、“圆的理论” (圆心) 课标引领 (半径) 基于学情 2、“学生主体” ------激发学生兴趣,保证学生参与课堂。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学生会表现出强烈的选择性、 自主性、 能动性和创造性。 其知识技能的获得、 情感、 态度 、价值观的形成 都必须通过自身独立思考、 个性化选择、 能动地实践而实现的。 教师只能引导而不可能代替学生学习和发展。 3、“教师合作” -------集体智慧,先分析、后处理教材

  3. 二、必修1教材分析 • “必修1”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 是高中地理课程知识和理论的基础 本模块的主题是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宇宙中的地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四部分。 本模块遵循整个高中地理课程的设计思路,将人地关系作为内容设计的主线。

  4. “地理1”内部结构分析 • 从公民素质教育出发,不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 选择公民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知识 重视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 重视基本地理观念的培养 2. 为高中地理课程学习打下必要的知识基础 基本原理包括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圈层结构,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大气受热过程,天气系统的特点,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等。 基本规律包括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洋流的分布规律,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等。 基本过程包括地壳内部物质循环、大气环流、水循环、大洋环流等。 3. 采用案例学习的思路安排课程内容 案例分析方法让学生透过案例窥一斑而见全豹,举一反三, 由个别的知识向类的知识迁移

  5. 必修1各条“课标”要求的把握 ◆ 宇宙中的地球 (1)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简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3)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4)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6. ◆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2)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3)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4)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5)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6)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7)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7. ◆ 自然环境中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2)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4)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具体要求请看资料:“对必修1各条“标准要求的把握

  8. 三、 必修1教材的处理案例 • 他山之石 案例1:金中李刚老师的晨昏圈教具 用三合板(硬纸板也可以)制作了一个晨昏圈,中间圆形阴影为挖去的部分,直径略大于地球仪直径,讲解时套在地球仪上演示,会起到非常明显的效果。 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学生可以看到晨昏圈在地球仪表面作自东向西移动,可说明地方时的形成与差异,可演示两极地区极昼极夜的情况。将晨昏圈放平,可看作为黄道面;将地球仪上赤道线用红笔加粗,可以看出黄赤交角的存在等。这大大方便了教学。

  9. 案例2:南师附中王玉芹《地球的运动》三维动画设计案例2:南师附中王玉芹《地球的运动》三维动画设计 其逼真的图像、层次分明的立体结构、色彩绚丽的宇宙空间背景和太阳及能灵活运转的地球、月球,轻松舒缓的音乐,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惊叹:“哇!宇宙好美!”进而在学生心理上产生一种迫切地想了解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地球的运动又会产生什么现象?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通过多媒体来感知无法实地观察的地球在宇宙中的运动情况, 形成正确的表象,展开形象思维。

  10. 案例3:南大附中张炜 开发贴近生活的教学案例。例如设计“生日当天观地球”的综合题,让学生在“地球公转示意图”和“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图”上标出自己的出生日期,再据此分析该日地球公转的速度,太阳直射点所在的位置及移动方向,出生地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等问题。 关注与时俱进的学生文化 。 例如在有关时间计算的教学中,引入“美国NBA职业篮球赛的时间报道”、“召开北京奥运会哪些国家要倒时差”等计算,充分利用这些学生很感兴趣而且耳熟能详的知识,掌握相关的时差问题。使得学生文化服务于教学。

  11. 案例4:南师附中余珍: 立足于选择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让学生尝试着去探索、解答,吸引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以及将知识和生活融为一体,内化为生活常识。 有关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从“为什么日月星辰都是东升西落?”“为什么夏季白天时间长而冬季短?”“为什么7月地球离我们远而我们却感觉热,1月地球离我们近而我们却觉得冷?”“立竿见影这句话对吗?”“今天日出时和日落时,我们的影子朝向哪里?”“北京天安门前升国旗时间,哪天最早?”“为什么我们南京地区的房子门窗多是开在朝南方向?”等。此外,还有“楼间距问题”“太阳能热水器问题”“通过哪些方法,可以获知自己所处的经纬度位置?” 等。

  12. 案例5:田高中倪向红: 在学习了“热力环流”这个难点时, “在教室门口点燃一堆废纸, 让学生观察纸片和灰烬显示出的空气流动路线”使得课堂教学变得轻松易懂, 学生的情趣盎然,课堂气氛也变得十分活跃。 案例6:田高中杜金龙: 学生高低气压两个概念很纠结似懂非懂,我提示说,每位同学都有冬天洗澡的经历,当热水出来后水汽上升水珠凝结人感气闷等是否和“受热→上升→低压→阴雨”原理相似呢,学生们顿开茅塞豁然开朗。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的揭示事物原理的本质,

  13. 案例7:南师附中贾铁: 递进提问是将整体教学内容表现为连续性问题,环环相扣、层层剖析、步步深入,随着问题的解决,完成整个教学任务,教师在其中只需必要的引导和指点。

  14. 案例8:四中陈磊: 让学生用洋流的知识解释导致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沉没的可能原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 案例9:29中田纪美 讲到高中地理北印度洋季风洋流成因时,用串联设疑的综合程序题引导学生去探索学习的: (1)回忆季风环流有关知识,季风形成成因有哪两种? (2)南亚季风环流是怎样形成?(冬、夏有别) (3)冬季、夏季不同季风影响下,海水怎样流动? (4)当季风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时,请问 a 气压带、风带位置如何移动? b 太阳光直射点在哪一个半球? c 地球绕日公转至近日点还是远日点附近? d 我国东部盛行什么风,什么气团控制,气候有何特征? e 此时,地中海沿岸是什么气候特征,怎样形成的? f 此时是不是我国赴南极考察团前往考察的理想季节?理由是什么?

  15. 案例10:金中李刚: 利用自制的“地层模型”教具,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思考,很容易得出正常情况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结论,并很快学会了利用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背斜与向斜方法。 案例11:四中时倩: 讲到山地气候和植被的垂直分布时,以人作比喻。地球上有三极:南极、北极、青藏高原(或珠穆朗玛峰)。当人躺着时,头为北极,脚为南极,腰为赤道。当你坐起时,以北半球为例,腰为山麓(热带或亚热带),那么头部自然成了山顶(水平面上的北极)。这样讲,学生就容易理解了。

  16. 我们学校的做法 -------精一点 知识和技能:突出重点知识,降低(弱化)难点知识 重视读图、析图、图图转化,图文转化等技能 过程和方法:细化学习过程与方法 -------慢一点 -------学生主动一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兴趣、“能近取譬” 是孔子在启导学生时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即对学生在学习时遇到的重点、难点、疑点问题,运用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通过打比方的办法去启发、点拨、引导。

  17. 立足课堂: 加强集体备课 把握课堂: 发挥学生主体

  18. 抛砖引玉 对教材的处理需要不断地 学习、研究、实践

  19. 课标要求: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具体要求: 1.理解昼夜交替及地方时产生的原因; 2.能联系实际进行简单的区时换算; 3.了解地转偏向力对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影响。

  20. 太阳 地 球 月 球 恒星 行星 卫星

  21. 最高 天体系统的层次 其他恒星系 银河系 其他行星系 总星系 太 阳 系 地月系 河外星系 最低

  22. 与地球有关的天体系统 银河系 总星系 太阳系 地月系

  23. 区时计算方法: 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时区差 ①已知两地所在时区,计算两地时差: 若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则两地时区数值相减; 若两地分别位于东、西时区,则两地数值相加。 ②已知某地区时,求另一地区时: 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即东加西减,若所求时区位于已知时区的东侧,取“+”;位于西侧,则取“-”。 第二步: 计算时差 t求 = t知 +(-)Δt 第三步:东加西减 第一步: 找已知区时

  24. 测试晨昏线

  25. 昼半球、夜半球和晨昏线 昼半球 晨 昏 线 夜半球

  26. 昏线 • 晨线、昏线的判断 晨线: 随地球自转,从“黑夜”进入“白天”的过渡线 晨线 昏线: 随地球自转,从“白天”进入“黑夜”的过渡线 26

  27. a N A o B b D S • 晨昏线与光照图 侧视图 27

  28. a b N c • 晨昏线与光照图 俯视图 28

  29. 评价手册P7: 《基础过关》第9题(判断题) 地球表面维度相同的地区地球自转的 角速度一定相同,线速度不一定相同。

  30. 思考 地球同步卫星的速度与地球的自转速度有什么关系? 角速度一样; 同步卫星线速度比地球自转线速度大

  31. 知识拓展 地球自转速度与卫星发射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卫星上了天。细心的人会发现,发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发射场基本上都是靠近地球赤道,而且大多数卫星都是向东发射的。这是为什么呢? 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初速度很大, 因而在发射卫星时,可以利用地球的自转,给待发射的人造卫星以较大的初动能,由此可减轻发射时所带燃料的质量。 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并且在赤道上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最大,所以火箭的最理想的发射场地应该是地球赤道附近,发射方向应由西向东。

  32. 聚焦地球自转线速度 • 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不考虑地势起伏) 纬度度数相同的两点,自转线速度; 相同 大 • 同一纬度上,海拔高处比海拔低处线速度;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