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0 likes | 661 Views
公民與社會第四冊 第五課 總體經濟政策. 魏嘉美老師. 第五課、總體經濟政策. 政府在總體經濟體系中的角色. 政府在經濟事務上的角色. 政府總體經濟角色的演變. 財政政策的意義與實施. 總體經濟政策. 財政政策. 財政政策的政策效果. 成本效益分析的必要. 貨幣的意義. 貨幣與銀行. 銀行與中央銀行. 利率的決定與貨幣政策. 貨幣政策. 貨幣供需與利率的決定. 法則與權謀. 第二節 財政政策. 凱因斯學派的總體政策 根據 凱因斯 的 「有效需求理論」 利用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透過改變有效需求的影響,以改造總體經濟。 主要目的是抑制經濟循環的波動
E N D
公民與社會第四冊第五課 總體經濟政策 魏嘉美老師
第五課、總體經濟政策 政府在總體經濟體系中的角色 政府在經濟事務上的角色 政府總體經濟角色的演變 財政政策的意義與實施 總體經濟政策 財政政策 財政政策的政策效果 成本效益分析的必要 貨幣的意義 貨幣與銀行 銀行與中央銀行 利率的決定與貨幣政策 貨幣政策 貨幣供需與利率的決定 法則與權謀
第二節 財政政策 • 凱因斯學派的總體政策 • 根據凱因斯的「有效需求理論」利用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透過改變有效需求的影響,以改造總體經濟。 • 主要目的是抑制經濟循環的波動 • 例如景氣衰退時如何讓經濟復甦,景氣過熱時如何讓經濟降溫。也稱為「穩定政策」或「反循環政策」。
有效需求 • 凱因斯認為經濟蕭條是因為需求不足所引起的,與古典學派「供給創造需求」的觀點非常不同。 • 有效需求理論將消費、投資與政府支出視為國內的有效需求。所以當消費與投資有效需求不足,可以利用政府支出來補足有效需求。
X C G I - M 有效需求 • GDP = C+ I+ G+ (X-M)。 • C、I不足,可增加G,維持GDP不變,讓經濟 不發生衰退。 G X C - M I
(一)財政政策的意義 • 「財政政策」 • 政府利用改變財政「收入」與「支出」,來影響總體經濟表現的政策;包括稅收的增加、減少,以及政府的支出與補貼。 • 原則:量出為入 • 政府年度財政收支,一般稱為「歲入」、「歲出」
(1)政府財政收入(歲入) 租稅收入 盈餘與事業收入 政府財政收入 規費收入 財產收入 其他收入
※補充:土地增值稅 1.賣土地時繳交,以土地移轉之自然漲價部分作為課稅對象 2.是地方稅。 3.依據「公告地價」徵收 4.(賣時公告地價-買時公告地價)×稅率 ※是我國特有的稅,原意是為了避免土地炒作。
公營企業收入 • 2007年國內公營事業計有14家,依主管機關分類: • 經濟部:台灣糖業公司、台灣電力公司、台灣中油公司、 台灣國際造船公司、漢翔航空工業、台灣自來水公司 • 財政部:台灣菸酒公司、臺灣銀行、土地銀行、中央信託局 • 交通部:台灣鐵路公司、台灣郵政公司退輔會:龍崎工廠、 榮民工程公司。 • 台灣國際造船公司於2008年12月民營化,至今剩13家
其他收入 • 包括政府收到的: 捐款收入 罰鍰收入 賠償收入 舉債收入(公債) • 如: 921地震後人民對政府的捐款 政府依法取得的各種罰金、罰鍰收入
租稅收入 盈餘與事業收入 規費收入 財產收入 其他收入 小測驗 A.交通違規罰款 B.汽車牌照稅 C.收取民事訴訟費用 D.自來水公司的盈餘 E.賣出公有土地 F.賣出政府公債 G.申請國民身份證繳交200元
政府購買支出 政府財政支出 移轉性支出 債務利息支出 (2)政府財政支出(歲出)
補充:公債 中央政府公債(簡稱中央公債),係中央政府所發行一年以上之可轉讓債務憑證。 目前中央公債之發行年期多為2年、5年、10年及20年,且採附息方式發行,自發行之日起,每年付息一次,期滿按票面金額還本。 政府公債-政府收入 政府公債利息-政府支出
經濟原則 以最小的成本支出, 獲得最大的社會利益 政府支出原則 效用原則 經費的運用分配應做統籌規劃 ,以追求最大的社會價值 認可原則 公共支出應經法定機關 核准方可支用 補充:政府支出原則
政府歲出 • 我國政府「歲出」 • 若用政務別區分,2007年中央政府前五大項歲出是 • 教育科學文化 (19.9%) • 社會福利(19.7%) • 國防(16.5%) • 經濟發展(12.5%) • 一般政務支出(10.8%)
臺灣最常見的兩種財政政策 • 增加公共建設投資 • 如1970年代的十大建設、1991年提出的六年國建、2004年提出的新十大建設等。 • 減稅 • 主要是透過產業政策,包括出口退稅(物品出口時退還原來所納稅款)、對特定產業的租稅優惠(如依促進產業升級條例所做的減稅、免稅與優惠貸款)等。 兩種政策皆屬於擴張性財政政策,所謂擴張性政策,是指增加有效需求、刺激生產,以提高國民所得、降低失業率為目標政策。
政府如何用財政政策提高AD呢? • 總合需求(AD) → 可用GDP衡量 消費 +投資 +政府購買支出 +(出口 −進口) • 增加消費、投資、政府購買支出或是出口都可以增加GDP,增加AD。 • 政府可以採取之手段 • 直接增加政府購買支出。 • 減稅或增加補貼的方式,提昇民間的所得。 • 民間所得增加,則民間的消費與投資也就可增加。
擴張性的財政政策 政府增加購買支出,就是提高AD的財政政策,促使AD線右移,形成新的平衡點,使GDP由Q0增加到Q1 AD線的右移, 伴隨著物價上漲 總合供給 AS0 P1 AD1 總合需求 AD0 總合供給與需求
緊縮性的財政政策 當物價水準過高, 可利用緊縮性的財政政策讓物價下跌 總合供給 AS0 P1 政府減少購買支出,就是減少AD的財政政策。促使AD線左移,形成新的平衡點,使GDP由Q1減少到Q0,物價將下跌至P0 AD1 總合需求 AD0 總合供給與需求
AS線較陡,物價上漲幅度較大 P2 > P1 但 Q2 < Q1 AS1線較AS0陡,AD線相同的右移會使物價上漲幅度較大 AS1 AS0 P2 P1 AD1 AD1 AD0 AD0 Q1 Q2 總合供給與需求
物價水準 AS1 AS0 P0 AD1 AD0 0 Q0 Q1 GDP 總合供給與需求圖 3.財政政策的政策效果(練習) 出口-進口 增加 減稅 減少 增稅
4.成本效益分析的必要—評估公共支出的可行性4.成本效益分析的必要—評估公共支出的可行性 • 財政政策常以推動公共工程方式為之,公共投資通常不像私人投資一樣,可以透過市場的盈虧斷定其成敗。 • 公共工程對社會的效益是否超過成本,就需要事前的「成本效益分析」。
評估結果,效益>成本,這項建設就值得去投資;如果效益不如成本,那就不應該去做。評估結果,效益>成本,這項建設就值得去投資;如果效益不如成本,那就不應該去做。 4.成本效益分析的必要—評估公共支出的可行性 • 公共投資特性 • 通常為不是可上市的商品,例如免費公園。 • 具有政策任務,例如台電、自來水具有特殊特性。 • 公共投資的成本估量 • 可輕易計算的:建築成本,直接可用數值計算出來的部份。 • 無法輕易計算的:機會成本,如公有土地的價值,及效益是否足夠,或大於投資。
4.成本效益分析的必要—評估公共支出的可行性4.成本效益分析的必要—評估公共支出的可行性 • 成本效益分析面對的難題 • 衡量成本和效益,往往面對許多不確定性。 • 施工期間建材和物料價格可能波動; • 完工後帶來的效益可能不如預期。 • 估量成本效益時,經常會涉及無形的資產。 • 如建築一個水庫,對生態和自然景觀的影響無法用數字衡量。 • 公共支出往往涉及政策考量,使成本效益的估算變得複雜。
應用練習(講義p.26) ( )1.政府通常在經濟不景氣時,會採行何種財政 政策來刺激景氣? (A)增加公共支出 (B)提高法定存款準備率 (C)在公開市場賣出政府公債 (D)提高土地增值稅稅率。 ( )2.凱因斯學派認為市場會失靈,所以政府的介入 有其必要性。請問,凱因斯學派認為政府可以 透過改變什麼,來改造總體經濟? (A)有效供給 (B)有效需求 (C)存款貨幣 (D)物價膨脹率。 A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