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0 likes | 626 Views
造型 II —— 课程概述. 2014 年,第一周 李萌 limeng_id@qq.com. 课程目的. 1. 培养工业设计职业所需要的人文素质,主要包括善良、爱心、群体合作、责任心、胜任设计任务,对于没有学过、没有干过、没有见过的产品,要敢于学习如何设计,能够迅速掌握设计能力,并且能够设计出符合用户和企业要求的产品。 2. 通过 拆装产品,掌握产品的结构和功能,积累设计经验。 3. 掌握产品的使用经验。
E N D
造型II——课程概述 2014年,第一周 李萌 limeng_id@qq.com
课程目的 1. 培养工业设计职业所需要的人文素质,主要包括善良、爱心、群体合作、责任心、胜任设计任务,对于没有学过、没有干过、没有见过的产品,要敢于学习如何设计,能够迅速掌握设计能力,并且能够设计出符合用户和企业要求的产品。 2. 通过拆装产品,掌握产品的结构和功能,积累设计经验。 3. 掌握产品的使用经验。 4. 参观企业或展会调查行业全局,学习产品设计生产过程,作为设计产品的基础知识。如西部制造业博览会,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柏林国际消费电子展(IFA),电子娱乐展(E3),底特律、日内瓦、法兰克福、东京车展,尖端IT暨电子展(CEATEC)。 5. 调查用户对产品的多元审美观念。 6. 掌握各种产品的设计思想,提高探索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基本要求 • 人文、人格评价是第一位。 • 缺乏主动性,是缺乏动机,就是没人格。 • 什么是正常的?什么是不正常的? 没学过、没见过、没干过,要敢干、会干、能干好。 招之及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讨论 • 你学习这门课的目的是什么?学习什么?怎么学? • 遇到不懂、不会的问题怎么办? • 拆装 • 讨论 • 调查 • 实验 • 请教 • 参观 • ……
合作中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 合作是为了提高效率,不是为了偷懒,不是让三个和尚抬一桶水,不是把一个人应该干的事情分为三个人干,每个人都应该实践一个设计的全部过程。 • 小组合作应该各自具有自己独立的设计项目和设计思想,不要强求统一去设计一个项目。 • 性格外向,各人谈自己的设计项目和思想。 • 讨论要先听他人的想法,再发言。 • 不能提意见,要提问题、建议和改进方向。
课程要求 • 结合实际产品进行造型设计训练。 • “设计就是创新,模仿就是剽窃”。 • 必须勤劳,完成大量的设计训练,提高设计的质量和数量。 • 从审美、使用、结构、材料、工艺等角度,提出设计思想,创新造型形式。 • 通过设计项目,熟练掌握设计软件。 • 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 拆装有关产品,结构建模,写产品结构分析报告; • 模型制作。
课程内容 • 设计比赛: • 西安交大创意设计大赛,2013年4月。 • “德赛杯”关爱杯老年人手机工业设计大赛。 • 海尔“卡萨帝”家电设计比赛。 • 设计课题:简单产品、小家电、数码产品等。 • 掌握设计软件: Pro/e,CorelDraw,Photoshop,AutoCAD等。 • 设计调查:用户调查、市场调查、色彩调查、审美调查。
作业要求 • 报告格式 • 文件名:学号-姓名-作业名 • 封面:标题,姓名,班级,学号,日期,手机,Email • 摘要:介绍完成的工作和发现的问题,不超过30字。 • 模型 • Pro/e 装配体和零件,文件夹名称为学号-姓名-作业名; • 提交时间 • 下一周周三10:00前提交本周作业。
参考书目 • 梅尔·拜厄斯 主编,《世纪经典设计——50款产品》,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桌子、椅子、灯具、床、体育用品)。 • 刘传凯,《产品创意设计》,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
课程考核 • 人文 50%: • 迟到,每次扣5分; • 不按要求完成作业,每次5分; • 不交作业,每次扣10分; • 自我中心、挑刺、好斗、不合作,每次扣10分; • 凡不符合PHA要求的,每次扣10分; • 考试 30%; • 作业 20%;
考核标准 • 选题水准; • 积累的产品设计经验多少; • 对形式美敏锐感受和理解能力; • 准确表达自己的造型思想; • 造型创新的水平(质量与数量); • 造型能够逐渐符合多种用户的审美观。
什么是造型? • 造型的含义是什么? • 造型设计包含哪些因素?
现代设计 • 功能主义、技术美; • 超越功能主义。
什么是现代设计? • 什么叫现代? • 在科学技术和经济方面,“现代”指西方的一种价值体系,主要表现在古希腊古罗马、文艺复兴、思想启蒙运动、工业化以后的两次现代化。 • 其核心价值是:追求叛逆,追求变化(针对追求稳定),叛逆传统(基督教)文化。 • 在文化艺术领域,“现代”艺术是与西方现代价值紧密相关,现代艺术不再继承传统,而求新求变,象立体派、未来派、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功能主义、无调派、印象派、连续派、意识流等。 • 工业设计领域,“现代设计”通常被称为“功能主义设计”,又称为“技术美”,或“机器艺术”。
现代设计(工业设计)的起源 • 工艺美术运动:通过艺术把道德的力量注入工业,以平衡技术和经济发展对心理和社会的冲击,人道主义。 • 人机学(劳动学):生产关系改革,表现在机器和工具设计中。要使机器和工具适应人,减轻人的体力负担,同时改善生产关系(劳资关系)和人机关系,以人为中心。 • 功能主义工业设计的本质是“为了大众需要而设计”。
现代设计的发展线条 • 1851年帕克斯顿(Joseph Paxton)为世界工业展览会设计的伦敦水晶宫,以预制铁框架和玻璃为材料。 • 1860-1910年代以英国的工业设计先驱莫瑞斯(William Morris)和罗斯金(John Ruskin)为代表的艺术和手工艺运动,主要是家具、织物和建筑设计,通过艺术进行社会经济改革。 • 1910年代德国工作联盟(DeutschWerkBund),建立工业时代的质量概念。 • 1920年代德国设计学校包豪斯(Bauhaus),系统发展了技术美的造型形式。 • 1950年代德国乌尔姆市设计学院(Ulm)。 • 斯堪地纳维亚国家设计,代表是家居设计。
伦敦水晶宫 莫里斯设计的红屋(Red House) 德国工作联盟1914年在科隆举办展览的玻璃展馆。 密斯.凡.德罗设计的钢管家具。 魏玛的包豪斯
功能主义设计思想(形式追随功能) • 发现事物的本质、目的和用途(需要),正确充分发挥事物的功能,形式应当反映这种本质和目的。设计目的纯正:形式是对一切最内部的、最本质的含义的认识的表达,任何艺术家都不能也不允许捏造这种本质。 • 美没有准则,美与喜好有关,喜好直接对准目的,因此,目的性是美学的前提,要搞清楚每一个产品的目的,搞清楚它是什么,把功能精神化,从这一目的出发设计外形。艺术的核心是抓住三要素:目的、材料、结构。 • 它出自德国传统文化审美观念:简朴风格,而反对贵族的豪华风格。为了建立工业时代德国民族文化,属于(新)古典主义,被看作为“一种新的民族观点、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德意志艺术,亲切温暖”。
功能主义的价值定位 • 艺术设计代表劳动者利益,建立人与劳动的新关系(用艺术代表精神美,淡化金钱作用),通过艺术给工业注入道德。 • 为穷人设计结实耐用价廉的生活用品,反对腐朽的贵族豪华生活方式,反对多愁善感和娇柔做作。取消附加装饰,当时许多机器上安装雕塑。任何硬搬进去的“艺术”只能起干扰,这种新艺术被叫做求实的功能美。
一、工业设计适应机械化大生产 • 产品部件标准化、品种系列规格化,可以重复生产。 • 机械加工只能加工简单几何形状,如直线和圆弧,难以大批生产传统古典风格的装饰和自由曲面。 • 因而要求设计美学与机械加工技术和工业新材料相关,通过机械加工表达美学特性,而机械加工要求美学表达纯正,不依赖附加装饰物。例如尽量不要用粘贴不牢固的涂料,因为它脱落后,表面更难看;也不要用颜色不稳定的涂料;要尽量采用高质量的表面处理,保持多年后外观仍然像新的一样。
二、现代设计强调创新 • 新概念、新造型、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 • 创新目的是什么? • 为了探索解决下层人民的生活问题,解决社会心理问题,解决工业社会的文化象征问题。不是传播任何艺术风格、艺术体系、或艺术教条。 “它的目的是为平民大众。包豪斯的产品外形并不摩登,其外形是艺术妥协的结果,它产生于人们没有注意到的技术、经济、和外形塑造方面的思想过程和加工处理过程。建筑艺术的外形必须始终一致地从时代精神的、社会的、和技术的前提条件出发进行合理发展,而不是产生于什么现代寻求新玩意儿的建筑师,也不是产生于苛求创新的幻想怪癖。”——格罗皮乌斯
三、现代设计是“有目的的美” • 第一,西方现代设计是一种社会规划活动,尤其是规划未来的生活文化,因此要求设计是创新活动。 • 第二,符合用户的健康审美心理,弥补科学技术发展太快而引起当代人的心理问题。 • 第三,用纯正完美的几何形式表现时代感。一般不采用效法自然的形式,因为历史上各个时代都已经使用过了,它很难表现工业价值的新颖。 • 第四,不是通过附加装饰或雕塑表现美,因为它容易采用历史上各种造型方式,也会大大提高成本。 • 第五,通过工业材料去实现时代感。工业材料具有特殊的视觉感受、手感和心理感受,例如塑料的柔和,金属的刚硬。
三、现代设计是“有目的的美” • 第六,加工质量表现时代感。机器加工能够制造出精密的直线,完美的平面和圆弧,这是以往无法实现的。 • 第七,表面处理表现时代感。机器加工工艺,例如电镀、烤漆、喷油、磨砂、抛光、表面拉丝等,能够制造出特有的表面光洁、表面机理和表面光顺。 • 第八,机械装饰特有的结构表现时代感。 • 第九,产品结实耐用和价格合理,符合下层人民的需要,因此依靠机器大生产以降低成本。
几何造型-少即是多 • 功能主义是20世纪工业设计的主流思想。劳动高尚化和质量意识作为社会文化的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 • 设计是为了人道主义、为下层社会、为改善生产关系、为保护工人劳动、为改善工人生活。 • 为了大生产,几何造型(简洁),标准化,典型化(而不是个性化),以便机器生产。 • 几千年来人们选择了各种形式,给我们现代留下什么造型空间?我们时代的造型应该不同于历史任何形式,应该体现我们时代的特征,让人一看就认同。 • 几何形状美是一种价值,是机器时代的象征。 • 几何形状代表了机器,而且只有几何具有技术工具的含义。“几何的地位,它在整个文化中的意义起决定性作用”。 • 通过技术去体现工业时代的美:几何形式美,材料美,机器加工工艺美,表面机理美,光顺美,色彩美。
1934-38 赫尔辛基奥运体育场 Villa Savoye, 1929, Le Corbusier Weissenhof built by Deutschers Werkbund, 1927
从功能主义到国际主义 • 背景:二战后设计成为进入国际市场的战略手段,50年代中期跨国公司垄断,国际交往和流通频繁,统一市场形成(欧盟)。国际化设计趋势。 • 1947年成立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订全球统一的工商业标准,1951年制订了第一条国际标准,来源于德国标准DIN(1917)。 • 第一条标准是1922年DIN476,规定A系列纸张规格。 • 1930年代后大批设计师从德国、法国、意大利、苏联移民到美国,引入功能主义设计。经过战后10年的发展,美国的现代主义建筑形成钢筋混凝土预制件结构和玻璃幕墙结构的协调混合。这成为国际主义建筑的标准面貌。形式变成第一位,因为这种少则多的风格代表企业、大政府、权力、现代化,形式本身已经具有了象征性的力量。为了达到这个形式,功能被忽视。
国际主义的问题 • 1950年代-1960年代西方各国出现大量水泥建筑和高层玻璃建筑,并以此作为“现代性”的象征标志。 • 许多高层内部空间狭小拥挤,有时多达数万人在一座高楼里,并不适合人的生活和工作,也很难清洗大面积的玻璃。 • 现代建筑国际会议(CIAM)分裂 和解散。1951年的会议上一批年轻设计师提出:建筑“要满足人民对纪念性、愉悦、自豪和兴奋等情感上的需要”。1959年CIAM解散。 • 1960年代中期,西方在建筑和城市规划方面出现争论,在美国出现了对现代建筑在心理和象征方面的批判,逐渐形成后现代理论,批评把追求纯功能目的理性作为大批量产生的唯一目的,认为这种设计缺乏情感色彩,又有人争论艺术在设计中的作用。
国际主义的问题 • 1965年阿多诺斯在德国工作联盟作了一个报告《今天的功能主义》,批评把功能主义作为意识形态和指导思想,并指出一种形式除了具有确定的用途外,还具有象征符号作用。由此产生产品符号学。 • 1968年又有人提出不能再把功能主义看成至高无上的设计原理,批评六七十年代水泥板建筑的形式主义使人感到单调,提出根据人的情感设计。
现代主义建筑的困惑 • 2001年9月11日美国世贸大厦遭恐怖袭击倒塌。世贸大厦1973年竣工,高1360英尺,成为纽约市的巨大精神支柱,是美国特别是纽约价值观的象征。 • 1954年山琦实接受圣路易斯市的委托,设计一批低收入住宅,采用典型的现代主义设计,否定装饰、采用朴实无华的功能主义特征,使用简单的工业材料。因而建筑冷漠到了极点,建筑群落工整有致,毫无任何情感,如同监狱建筑一样。完工以后,即便低收入的穷人也因为设计非人情化而不愿迁入,因为他们感到好像住入监狱区一样,乏人问津,市政府难以维持,於1972年决定将这个建筑群炸毁。
艺术中“以人为本”的不足 • “以人为本”难以抵御西方机械论的负面影响。 • 1748年法国哲学家和医生拉·美特利写了一本书《人是机器》,他断言人也是一部机器,这一观念对西方影响很大,承认人与机器本质相似。因此,西方启蒙运动以来“以人为本”不足以弥补“机械论”的问题。 • “以人为本”刺激人的欲望,导致享乐主义,引起家庭问题、社会问题、心理问题和环境问题。 • 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在富裕以后往往感受不到富裕和幸福。
一、功能主义不满足新的设计要求 • 1970年代西方许多家庭购买各种家用电器,家电具有各种功能,按照功能主义设计思想是否满足需要? • 用户对家庭用品的需求多样,使用目的不同,如洗衣机、冰箱、电视、吸尘器等。工业设计从设计理论意识到很多新问题。 • 用户对单一功能的用品不再感兴趣,而要求系统功能,如组合家具、组合电器、厨房系统、办公室系统等。 • 大多数企业只生产销路好的产品,设计被市场左右。
设计满足用户需要 • 工业设计提出新的目的:满足用户的需要。 • 导致使用行为的研究; • 心理学成为工业设计的思想基础;
二、黑匣子 • 什么是“功能”?建筑的功能指人们对一个房屋的使用要求。 • 机器“功能”的两种含义: • 1950年代出现系统论,用function表示机器内部的传递函数,表示输入与输出的比值,这叫机器的内部功能;“设计符合机器内部功能”是以机器为本的设计思想。 • 用户在人机界面上的使用方法。
微电子产品设计 • 20世纪60年代出现大量新的微电子产品,无法从电子器件的外形了解产品功能,它们像一个黑匣子。 • 有人探索新的设计理论,“外形跟随美学”,“外形跟随成本”等,这些方法无法使人“看透”电子产品的功能,也无法设计电子产品外观的可操作性,功能主义和形式美的设计思想对这类产品失去意义。 • 电子产品外观设计的关键是:应当通过其外形设计,使电子产品“透明”,使人能够看到它内部的功能和工作状态,使它能够与用户进行交流。
产品符号学 • 产品符号学认为设计师应当尽量了解用户使用产品时的视觉理解过程,把产品内部的功能表现在外观上。如: • 用户如何通过外观了解产品的功能?(他们怎么看产品?) • 他们怎么了解产品的工作状态?(他们使用过程需要知道哪些信息?) • 用户如何进行尝试? • 怎么观察产品的反应? • ... • 产品符号学的产生是设计思想史的一次重大变革,提出不应当以机器功能为出发点,而应当以人的操作行为为出发点,以人对产品的理解为出发点,产品应当自己会“说话”,告诉用户它有什么功能、怎么操作。 • 产品符号学最先在电子产品中提出“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三、意大利设计-形式追随情感 • 功能主义强调理性,强调用工业大生产方式制造产品,外形一律直线和直角,表面多用白色、黑色。非德语地区和国家的人感到这些产品千篇一律、外形简单、冷静、中性、几何形状,显得冷冰冰、单调、缺少人情味。 • 1970年西方进入后现代,兴起休闲的生活方式,各种电器和日用品的功能不再是人们追求的唯一目的。许多人对功能主义的理性产生质疑。
意大利设计价值观 • 意大利著名设计师诺理和波索尼(Nulli / Bosoni,1991)认为,1950年代意大利曾经研究过德国功能主义设计思想,然而,作为艺术之乡的意大利设计师很快就回到自己的文化上。意大利设计的动因是追求自己民族历史文化的特点,这是典型的意大利设计师的心理状态。 • 他们通过设计有意识地开拓企业文化,把一个企业的各种产品设计成表现一种统一性,反映这个企业的形象。
意大利设计的思想 • 意大利设计师富于想象,不受现有的设计方法和美学概念的约束,他们强调创新,不寻常地选择材料,节省自然资源,适当地超越习惯设计规则,改变传统形式,创造出人意料的造型。 • 通过外形设计达到好使用目的,表现了人的存在和尊严,充分体现出意大利人的天性。 • 意大利设计在欧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居文化,产生于小手工艺术的家具制造业,外形简朴、灵巧。 • 意大利设计生产体系的特点是“创造性直觉的一种奇妙的融合和手工灵巧”。
阿莱西 http://www.alessi.com/
四、环境和生态问题 • 西方现代化的问题:自然资源,特别是地矿资源迅速减少,环境污染公害增加。这些不稳定因素导致西方工业经济衰退。人们已经感到不能只追求物质利益,不能只单一考虑工业大生产和经济增长。 • 保存资源、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成为迫切要解决的设计问题。
生态设计 • 格鲁斯于1975年提出“有意义的功能”理论,设法跳出工业化和现代化时代设计思想的目的理性,倾向于人文科学思想方法。他在德国首先提出了“再生循环处理”设计思想。从这一思想出发,德国的欧分巴赫大学和柏林的国际设计中心发展了再生设计,他们改变了设计方法并用于实践。这种设计思想导致了环境保护技术和设计,后来被称为生态设计。 • 探索新方法解决垃圾处理,以减少污染,节约原料; • 改善产品结构,使其可修理; • 使用无废料可以变成可利用的材料; • 使用风能和太阳能以节约地矿资源; • 使用雨水,解决城市缺水问题; • 治理沙漠等等。
工业化引起的环境问题 • 垃圾 • 重金属; • 大气污染,PM2.5超标; • 水污染,水短缺; • 土壤劣化,土壤污染,荒漠化; • 有病建筑,城市化; • 气候变化,温室效应; • 粮食短缺,食品安全; • ……
垃圾 电子垃圾淹没村庄 离中关村大街仅3公里,2007年《北京青年报》
功能主义的反思 • 通过对功能主义的批评,意大利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对西方工业设计界产生很大影响。它采用柔和曲线,充分发挥色彩作用,在日用品、家具和建筑上形成一种新的设计风格。 • 功能主义并未被淘汰,其核心是“以人为本”,理想是设计一个使人类幸福的人造环境。产品符号学、生态设计、寻求可持续发展、以心理学为基础的设计理论在思想实质上可以看作是功能主义在新时代对新设计课题的发展。 • 在工业界和机器工具设计领域,功能主义思想仍然发挥正面作用。
参考文献 • 李乐山著,工业设计思想基础(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