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k likes | 1.51k Views
泌尿系统疾病. 常德职业技术学院病理学教研室. 正常解剖生理 : 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 肾的正常结构:由肾单位构成。 肾单位 肾小球 毛细血管球 肾小囊 脏层上皮(足细胞) 囊腔 壁层上皮(扁平细胞) 肾小管. 肾脏:泌尿系统中最为重要的脏器 主要功能: ① 排泄体内的代谢产物; ② 调节机体水和电解质含量; ③ 维持酸碱平衡;
E N D
泌尿系统疾病 常德职业技术学院病理学教研室
正常解剖生理: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正常解剖生理: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
肾的正常结构:由肾单位构成。 • 肾单位 肾小球 毛细血管球 • 肾小囊 脏层上皮(足细胞) • 囊腔 • 壁层上皮(扁平细胞) • 肾小管
肾脏:泌尿系统中最为重要的脏器 • 主要功能: ①排泄体内的代谢产物; ②调节机体水和电解质含量; ③维持酸碱平衡; ④具有内分泌作用,分泌红细胞生成素、肾素和前列腺素等。
基本单位:肾单位 • 肾单位——由肾小球和与之相连的肾小管构成。 • 肾小球——由血管球和肾球囊构成。 • 血管球始于肾小球入球小动脉,进入肾小球后形成初级分支。初级分支再分支,形成毛细血管袢初级分支及其所属分支构成血管球的小叶或节段。 • 肾小球毛细血管壁为滤过膜,由内皮细胞、基膜和脏层上皮细胞构成
概念:肾小球病变为主的变态反应性炎症。 • 分类: • 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原发于肾脏的独立性疾病,肾为惟一或主要受累的脏器。 • 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由免疫性、血管性或代谢性全身性疾病引起的肾小球病变。 • 遗传性肾炎:以肾小球改变为主的遗传性家族性肾脏疾病。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 抗原的产生和来源 • 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 • 抗原-抗体复合物介导免疫损伤
⒈抗原的产生和来源 ⑴内源性抗原:机体原有成分 A.肾小球本身成分—基底膜、足突、内皮、肾小管刷状缘抗原 B.肾外—核抗原、DNA、甲状腺球蛋白、肿瘤抗原 ⑵外源性抗原 A.感染的产物(细菌、 病毒、寄生虫) B.药物(青霉胺、金和汞制剂) C.异种血清 9 2004..5
⒉肾小球内免疫复合物的形成与沉积 ⑴肾小球原位免疫复合物的形成(重要作用) 相应抗体+肾小球内固有成分(抗原)或抗体+植入抗原 A.基底膜抗原 B.肾小球其它抗原:足突抗原、肾小管刷状缘抗原 C.植入性抗原(常见):血中抗原+(基底膜、 系膜)→植入抗原→肾小球原位免疫复合物 10
⑵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 • 非肾小球抗原+抗体→血液中抗原抗体复合物生成 • →沉积在肾小球滤过膜 • 免疫复合物沉积部位不同 1.系膜区 2.内皮下(内皮细胞与基底膜之间) 3.上皮下(基底膜与足细胞之间) 4.基底膜
⒊炎症介质介导的损伤 免疫复合物与补体结合 ↓ 激活补体系统(C3a 、C5a、C567为炎症介质)→局部炎症反应 ↓ 吸引中性粒细胞 ↓ 激活凝血系统合激态系统 ↓ Capi.微血栓形成、Capi.通透性↑ ↓ 渗出性病变、增生性病变(内皮C、系膜C、上皮C) 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在某些类型肾炎的发病中也起一定作用
4.细胞免疫性肾小球肾炎致敏的T淋巴细胞 5.补体替代途径的激活 6.肾小球损伤的介质 • 细胞和大分子可溶性生物活性物质 • 补体-白细胞介导机制是重要途径 • 其他介质①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②血小板③肾小球内固有细胞④纤维素及其产物
肾小球疾病的诊断方法 • 肾穿刺 • HE染色 • 特殊染色 • 免疫荧光:免疫球蛋白和补体 • 透射电镜:超微接口改变和免疫复合物沉积状况及部位 碘酸-Schiff(PAS)染色 过碘酸六胺银(PASM)染色 Masson三色染色:特殊蛋白性物质、基膜、系膜和胶原纤维 基膜和系膜
二、基本病理变化 • 肾小球细胞增多 • 基底膜增厚和系膜基质增多 • 炎性渗出和坏死 • 玻璃样变和硬化肾小管和间质的改变
肾小球细胞增多 • 细胞增生 • 炎细胞浸润 系膜细胞 内皮细胞 上皮细胞 中性粒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 淋巴细胞
基膜增厚和系膜基质增多 • 基膜本身增厚 • 内皮下、上皮下或基膜本身蛋白性物质沉积 • 结果:通透性增高,代谢转换率变慢 血管袢或血管球硬化 • 病变累及系膜,系膜细胞增生,系膜基质增多,严重时导致肾小球硬化。
炎性渗出和坏死 • 中性粒细胞等炎细胞和纤维素渗出 • 毛细血管壁纤维素样坏死,可伴血栓形成。 • 玻璃样变和硬化:各种肾小球改变最终结局 • 硬化:玻璃样变肾小球固有细胞减少甚至消失毛细血管袢塌陷,管腔闭塞,胶原纤维增加,肾球囊脏、壁层愈合形成节段性或整个肾小球硬化。
肾小管和间质的改变 • 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 • 肾小管管腔出现管型(蛋白质、细胞或细胞碎片浓聚形成) • 肾间质充血水肿,少量炎细胞浸润。 • 肾小球发生玻璃样变和硬化时,肾小管可发生萎缩,甚至消失。间质可发生纤维化。
三.临床表现 • 尿量改变:少尿、无尿、多尿或夜尿 • 尿性状改变:血尿、蛋白尿和管型尿 • 水肿 • 高血压
急性肾炎综合征:起病急,明显血尿,轻到中度蛋白尿和水肿,常有水肿和高血压。严重者氮质血症。急性肾炎综合征:起病急,明显血尿,轻到中度蛋白尿和水肿,常有水肿和高血压。严重者氮质血症。 • 快速进行性肾炎综合征:起病急,病情进展快。出现水肿、血尿和蛋白尿后,迅速发生少尿或无尿,伴氮质血症,并发展为急性肾功能衰竭。 • 肾病综合征:①大量蛋白尿,每天尿中蛋白含量达到或超过3.5g;②明显水肿;③低蛋白血症;④高脂血症和脂尿。
无症状性血尿或蛋白尿:持续或复发性肉眼或镜下血尿,或轻度蛋白尿,也可两者兼有。无症状性血尿或蛋白尿:持续或复发性肉眼或镜下血尿,或轻度蛋白尿,也可两者兼有。 • 慢性肾炎综合征:各型肾炎终末阶段,主要表现为多尿、夜尿、低比重尿、高血压、贫血、氮质血症和尿毒症。 1.氮质血症肾小球病变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血尿素氮和血浆肌酐水平增高 2.尿毒症急性和慢性肾功能衰竭晚期,氮质血症和自体中毒的症状、体征和各系统病理改变。急性肾功衰竭为少尿、无尿和氮质血症。慢性肾功能衰竭时持续出现尿毒症的症状和体征。
四、肾小球肾炎的病理类型 • 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 快速进行性(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 • 膜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 • 微小病变性肾小球肾炎(脂性肾病) • 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 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 IgA肾病 • 慢性肾小球肾炎
病变分布状况 • 弥漫性肾炎:病变累及全部或大多数(通常为50%以上)肾小球。 • 局灶性肾炎:病变仅累及部分(50%以下)肾小球。 • 球性病变:累及整个肾小球的全部或大部分毛细血管袢。 • 节段性病变:累及肾小球的部分毛细血管袢(不超过肾小球切面的50%)。
(一)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 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生,伴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感染后性肾小球肾炎。 • 临床表现 :急性肾炎综合征,5-14岁儿童多见 • 为临床最常见类型,以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最为常见,常发生在感染后1-4周。 • 预 后 :绝大多数痊愈
病因: 1.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2.最常见的病原体:A族B型溶血性链球菌中的致肾炎的菌株 • 发病机制:免疫复合物型肾炎 • 病变特点:肾小球内细胞增生为主(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伴有多少不等的变质和渗出改变。
大体:大红肾、蚤咬肾 双侧肾脏轻到中度肿大,被膜紧张,肾表面充血,可见散在粟粒状出血点
轻到中度肿大,被膜紧张,散在粟粒状出血点,皮质略增厚轻到中度肿大,被膜紧张,散在粟粒状出血点,皮质略增厚
光镜 :“弥漫、球大、细胞多” • 1.病变弥漫,累及双侧绝大多数肾小球 • 2.肾小球体积增大,血管球细胞数增多 内皮细胞、系膜细胞增生 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 • 3.毛细血管腔狭窄肾小球缺血毛细血管壁坏死,血栓形成节段性血管壁纤维素样坏死血管破裂出血 • 4.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变性(水肿) • 5.肾小管管腔:各种管型 • 6.肾间质:充血、水肿,少量炎细胞浸润
肾小球基膜和系膜区IgG和补体C3沉积,颗粒状分布。肾小球基膜和系膜区IgG和补体C3沉积,颗粒状分布。 • 电镜:脏层上皮细胞和GBM(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之间有驼峰状的电子致密沉积物,也可位于内皮细胞下或基膜内。 • 沉积物于发病早期即可出现,通常在二个月左右的时间内被清除。 • 免疫荧光
临床病理联系 1.起病急,急性肾炎综合征。 2.血尿最早出现,伴蛋白尿,各种管型。 3.水肿 4.高血压 5.少尿,2周后正常,少数无尿和肾功能衰竭。 6.儿童预后好,少数可转变为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或慢性肾炎。 7.持续大量蛋白尿和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提示预后不佳。 8.成人预后差,可转变为慢性肾炎,发展为终末期肾。
(二)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新月体性肾炎) • 病理学特征:肾小球壁层上皮细胞增生,新月体形成。 • 临床表现 :快速进行性肾炎综合征 • 预后 :预后差,急性肾衰
病理变化 • 大体:双侧肾脏体积增大,色苍白,皮质表面可有点状出血,切面皮质增厚。
光镜 :形成新月体 • 新月体形成:壁层细胞增生+单核细胞细胞性新月体 +纤维成分增多纤维-细胞性新月体 +纤维化纤维性新月体 • 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细胞内玻璃样变。 • 病变肾单位所属肾小管上皮细胞萎缩消失。 • 肾间质水肿,炎细胞浸润,纤维化。 • 电镜:新月体,电子致密沉积物,GBM损伤,缺损或断裂 • 免疫荧光 :线形(I型),颗粒状(II型),阴性( III型)
肾小球壁层上皮细胞增生,单核细胞浸润,在肾球壁层呈环状分布肾小球壁层上皮细胞增生,单核细胞浸润,在肾球壁层呈环状分布
临床病理联系 • 发病:血尿,伴红细胞管型、中度蛋白尿,不同程度的高血压和水肿。 • 进展:迅速出现少尿、无尿和氮质血症。 • 最终:肾功能衰竭。 • 预后极差。
(三)肾病综合征及相关的肾炎类型 • 临床表现:大量蛋白尿、明显水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和脂尿 • 病理类型 • 膜性肾小球肾炎 • 微小病变性肾小球肾炎 • 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 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1. 膜性肾小球肾炎 • 膜性肾病 • 临床表现 :肾病综合征,非选择性蛋白尿,成人最常见 • 发病机制 :原发性,慢性免疫复合物性 • 预后 :病程长、效果不佳、多数转为慢性 • 病变特征:上皮下出现含免疫球蛋白的电子致密沉积物,弥漫性毛细血管壁增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