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32

兽医 微生物学

兽医 微生物学. 广西大学动科院预防兽医学实验室. 绪言 一、 微生物概念: 肉眼看不见,有一定形态结构,在适宜环境中生长繁殖的细小生物。 二、微生物有 10 万种以上,按核结构和是否具有细胞形态分为: 1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放线菌、螺旋体、霉形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蓝藻。 2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菌、藻类、原虫类。 3 、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 三、微生物学: 研究微生物的进化、形态、生理、生态、分类、以及它们与生物界、非生物界的相互作用,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利害关系等方面的科学。 四、 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 :

virote
Download Presentation

兽医 微生物学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兽医微生物学 广西大学动科院预防兽医学实验室

  2. 绪言 一、 微生物概念: 肉眼看不见,有一定形态结构,在适宜环境中生长繁殖的细小生物。 二、微生物有10万种以上,按核结构和是否具有细胞形态分为: • 1、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放线菌、螺旋体、霉形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蓝藻。 • 2、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菌、藻类、原虫类。 • 3、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

  3. 三、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的进化、形态、生理、生态、分类、以及它们与生物界、非生物界的相互作用,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利害关系等方面的科学。三、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的进化、形态、生理、生态、分类、以及它们与生物界、非生物界的相互作用,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利害关系等方面的科学。 • 四、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 • 1、形态学发展阶段:1676年吕文虎克自制显微镜观察各种微生物形态。 • 2、生理学发展阶段:19世纪中叶法国学者巴斯德对发酵、消毒、病原、免疫方法进行了研究,细菌染色、显微镜技术、培养基、细菌的分离培养纯化,发现了病毒。 • 3、近代微生物学的进展:各种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给微生物学的迅速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技术上的条件。

  4. 五、微生物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密切:(有利、有害两方面)五、微生物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密切:(有利、有害两方面) 1、农业 2、畜牧 • 3、医药卫生 • 4、食品 • 5、化工 • 6、工业等方面的应用

  5. 六、兽医微生物研究的范畴和任务: 1、应用各种专业微生物学的理论与技术、研究畜产品加工、检验、贮藏、以及畜畜禽传染病防治等方面有关的微生物学问题, • 2、兽医微生物学的任务,将微生物学知识应用于畜牧业生产实践中,为保证和提高畜牧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而努力。

  6. 第一章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属原生生物界原核细胞原生生物,有细胞形态,仅有原始核,无核膜和核仁,不进行有丝分裂,缺少细胞器。 第一节细菌 • 细菌(Basterium): • 个体细小,形态简单,结构略有分化,主要以二分裂法繁殖,属原核原生生物的单细胞微生物。

  7. 一、细胞的形态: • ㈠大小:以微米(um)和纳米(n m)表示 • 大多数细菌直径(横径)0.2—2.0um,长2—8um。 • 一般相对稳定且明显特征,鉴定依据。 • ㈡外形和排列: • 1、球菌:双球菌、链、四联、八叠、葡萄球菌 • 2、杆菌:球杆菌、分枝杆菌、棒状、丝状。 • 3、螺旋菌:弧菌(vibrio)菌体只有一个弯曲; • 4、螺菌(spirillum)菌体有两个以上弯曲扭转呈螺旋汰。 • 细菌的个体外形和其排列方式,在正常情况下相对稳定且具特征性,可作为鉴定依据。 • 非正常情况下,形态可发生改变,称多形性。

  8. 二、细菌的构造

  9. (一)基本构造:(P5 图1-4) • 1.细胞壁:细菌细胞的外层,一层无色透明,坚韧的具有一定弹性的膜。 • ①保护作用。 • ②具维持形态作用/多形态。 • ③物质交换。

  10. ④染色反应、药物敏感性有关。 • 革兰氏染色法染色,可以把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菌两大类, • 讨论:G+、G- 结构和化学成分上的差别

  11. L-型细菌: 溶菌酶、青霉素等作用,细菌抑制胞壁肽聚糖的合成胞壁缺陷称L型细菌

  12. 2.细胞膜(胞浆膜)位于细胞壁内面,包围在细胞浆外的一层膜状结构。2.细胞膜(胞浆膜)位于细胞壁内面,包围在细胞浆外的一层膜状结构。 (1)构造:流动镶嵌模型。(液态镶嵌模型)

  13. (2)功能: • 选择性通透性、物质交换、能量交换、信息传递、某些光合细菌进行光合作用。 (3) 载色体: 有些光合细菌进行光合作用的色素和酶处在伸展到细胞浆中的很多小皱褶中,这些膜层称为载色体。 • (4)间体(中介体) • 胞浆膜内陷延续折叠,形成一种膜状构造,增大了膜的表面积,增加了酶的数量,加强新陈代谢,更于细菌的分裂形成有关。

  14. 3.细胞浆:一种无色透明、均质的粘稠胶体。 • 功能:细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 ﹡核蛋白体:细胞浆中一种核糖核酸蛋白质小颗粒。 • 功能:按遗传信息合成细菌蛋白质的场所。 • ﹡其他内含物:异染颗粒、类脂体、肝糖、淀粉、空泡等。 • 功能:贮存营养物、细菌的代谢产物。

  15. 4.核体: • 由均匀的质折叠绕缠而成,主要成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形成一个环状染色体。 • 功能:带遗传信息,控制细菌生长繁殖和遗传变异的主要结构。 ﹡ 质粒:染色体以外的DNA,存在于细胞浆中。

  16. (二)、特殊构造: • 1.荚膜:一部分细菌,可在细胞壁外面 • 产生一种粘液物质,包围整个菌体。

  17. (1)菌胶团 (Zoogloca): 荚膜的产生,有种的特征,也与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 • 一般病原菌 (产荚膜),在动物机体组织中形成荚膜; • 人工培养时,不 • 产生或不明显。

  18. (2)化学组成:多糖、多肽 (3)功能: • ①抗吞噬和抗体 • 作用。 • ②抗不良环境。 • ③粘附功能。 • ④食物贮藏和废 • 物处理的地方。

  19. 2.鞭毛: 大多数的螺旋 菌,许多杆菌,突出于菌体表面的细长丝状物。 ①1----几十根。 ②化学成分: 蛋白质。 ③功能:一种运 动器官,收缩 产生运动。

  20. P8.图1-15 某些菌培养得很好时才产生鞭毛。

  21. 3.纤毛: • 一些革兰氏阴性菌、少数革兰氏阳性菌,在菌体上有一种比鞭毛数量多,形状直、较细、较短的毛发状细丝。 • (鞭毛与纤毛有什么区别?) • 普通纤毛:100-500条,吸附、致病性有 关。 性纤毛: 1-4条;是供体细菌向受体细菌传递质等遗传物质的通道。

  22. 4. 芽胞:一部分杆菌,个别球菌,在生长发育某阶段, 菌体内形成的 一个内生孢子 (P9 图1-19,图1-20)

  23. 功能: 抵抗不良环境条件以保存生命的一种构造。

  24. 繁殖体(营养体):未形成芽胞之前的菌体。芽孢体:繁殖体(营养体):未形成芽胞之前的菌体。芽孢体:

  25. 可作为鉴定细菌的依据

  26. 三、细菌生理学 • 研究对象是细菌的组成、营养需求、能量代谢、生物合成和生长繁殖等一系列理论知识。对于细菌生理学的研究,不但可以从理论上分折细菌生命的基本规律,而且对生产实践也有重要意义。 • (一)化学组成, • 1、水分:75%-80% 细菌体内的水分,随着菌种和培养条件的不同而异,可分为结合水和游离水。

  27. 2、固体成分(20%-25%): • ①有机物(90%-97%):蛋白质、核酸(二者是生命发生必须),糖(多糖、复合糖)和脂类。(结核杆菌含量高达24%,与抗酸染色有关。) • ②矿物质(3%-10%):以磷 、钾多,参与有机物和无机盐类的组成。

  28. (二)细菌的营养 1.细菌的营养需要 • ①水:生命起源于水 • A.是细菌细胞的组成成分。 • B.良好溶剂。 • C.很多生化反应在水中进行。 • ②碳素营养(含碳化合物) • A.大部分作为供应能量 • B.一部分细体组成成分 • C.不同类的细菌可利用不同种类的含碳有机物 (糖类),细菌鉴定时生化试验中的各种糖发酵试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对乳糖的发酵(利用)。

  29. ③氮素营养(含氮化合物): • A.合成a不缺少的物质; • B.合成菌体成分; • C.不同细菌利用氮源的途径不同(固氮菌、有机氮、无机氮)。 • ④灰分元素(无机盐类、需要量少,但很重要): • A.细胞组成 B.能量转移 • C.维持细胞胶体状态 D.调节渗透压 • E.酶的组成成分或激酶

  30. ⑤生长因素(生长因子):细菌在维持其正常发育和生长所必须的一种微量物质,缺少时,细菌就不能正常生长,⑤生长因素(生长因子):细菌在维持其正常发育和生长所必须的一种微量物质,缺少时,细菌就不能正常生长, • ﹡主要是一些B族维生素和有机酸、嘌呤、嘧啶等,多半是辅基或辅酶的主要成分。 • 血液和酵母浸膏是常用的含有生长因素的物质。

  31. 2.细菌的营养类型 • 根据细菌对碳利用的不同,分为: (1)自养菌:这类细菌有高度的合成能力,以二氧化碳或碳酸盐类为唯一碳源,可利用简单的无机化合物作为营养。 • ①化能自养菌:靠氧化某些无机物(NH3、H2S)获得能量。 • ②光能自养菌:利用太阳能获得能量,与体内含有的色素有关。

  32. (2)异养菌:这类细菌的合成能力较差,以较复杂的有机物如糖类,醇类和有机酸等作为碳源。(2)异养菌:这类细菌的合成能力较差,以较复杂的有机物如糖类,醇类和有机酸等作为碳源。 • ①化能异养菌(大多数):氧化有机物获得能量。 • ②光能异养菌(少数):含有叶绿素的细菌利光合作用取得能量。 • •异养菌都是寄生菌 • •细菌对营养物质的利用不相同,利用生化试验加以区别鉴定。

  33. 3.细菌细胞内外物质交换的方式 (1)被动扩散:高浓度向低浓度,不消耗能 量,如水、一些脂溶性分子 (2)促进扩散:高浓度→低浓度,需要酶(载体),不耗能 (3)主动运输:高浓度←→低浓度,需要酶(载体),耗能,选择性转运所需物质。 (4)基团转移(位):适用于糖的转移,需 酶(载体)?耗能?糖在进入细胞膜后被加上了 磷酸,使糖磷酸化,再进入细胞内。

  34. (三)细菌的酶 • 按存在和产生条件分为 • 1.胞内酶:存在于细菌细胞内部的酶类。 (呼 吸酶类) • 2.胞外酶:分泌于菌体外的酶类(水解酶类) 3.固有酶:细菌常备的酶类。 4.诱导酶:在诱导物存在下,因适应环境而产生的酶类。 • 如大肠杆菌的半乳糖苷酶,只有乳糖存在时才产生。 • ﹡根据功能可分为:氧化还原酶、转移酶、水解酶、聚合酶、异构酶、连接酶、DNA、反转录、内切酶、修饰酶。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