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 likes | 278 Views
高三一轮复习专题. 匀变速直线运动. (一) 基本概念. 1. 质点 ——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当物体的大小、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时,物体可作为质点。) 2. 速度 ——描述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位移对时间的变化率。 3. 加速度 ——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速度对时间的变化率。 4. 变化率 ——表示变化的快慢,不表示变化的大小。 5. 注意 匀加速直线运动、匀减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 1. 常用公式有以下四个. 2.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几个常用的结论
E N D
高三一轮复习专题 匀变速直线运动
(一)基本概念 1.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当物体的大小、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时,物体可作为质点。) 2.速度——描述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位移对时间的变化率。 3.加速度——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速度对时间的变化率。 4.变化率——表示变化的快慢,不表示变化的大小。 5.注意匀加速直线运动、匀减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 1.常用公式有以下四个 2.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几个常用的结论 ①Δx=aT 2,即任意相邻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相等。可以推广到xm-xn=(m-n)aT 2 ② ,某段时间的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等于该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4.初速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①前1s、前2s、前3s……内的位移之比为1∶4∶9∶…… ②第1s、第2s、第3s……内的位移之比为1∶3∶5∶…… ③前1m、前2m、前3m……所用的时间之比为1∶∶∶…… ④第1m、第2m、第3m……所用的时间之比为1∶∶()∶…… 对末速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可以相应的运用这些规律。 5.一种典型的运动 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物体由静止开始先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紧接着又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到静止。
t1t2t3t4t5t6t7 t1t2 t3t4t5t6t7 图2-2 【例题1】两木块自左向右运动,现用高速摄影机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记录下木块每次曝光时的位置,如图2-2所示,连续两次曝光的时间间隔是相等的,由图可知 A.在时刻t2以及时刻t5两木块速度相同 B.在时刻t1两木块速度相同 C.在时刻t3和时刻t4之间某瞬间两木块速度相同 D.在时刻t4和时刻t5之间某瞬时两木块速度相同
23.(2007年理综卷1)甲、乙两运动员在训练交接棒的过程中发现:甲经短距离加速后能保持9m/s的速度跑完全程;乙从起跑后到接棒前的运动是匀加速的。为了确定乙起跑的时机,需在接力区前适当的位置设置标记。在某次练习中,甲在接力区前S0=13.5m处作了标记,并以V=9m/s的速度跑到此标记时向乙发出起跑口令。乙在接力区的前端听到口令时起跑,并恰好在速度达到与甲相同时被甲追上,完成交接棒。已知接力区的长度为L=20m。23.(2007年理综卷1)甲、乙两运动员在训练交接棒的过程中发现:甲经短距离加速后能保持9m/s的速度跑完全程;乙从起跑后到接棒前的运动是匀加速的。为了确定乙起跑的时机,需在接力区前适当的位置设置标记。在某次练习中,甲在接力区前S0=13.5m处作了标记,并以V=9m/s的速度跑到此标记时向乙发出起跑口令。乙在接力区的前端听到口令时起跑,并恰好在速度达到与甲相同时被甲追上,完成交接棒。已知接力区的长度为L=20m。 求:(1)此次练习中乙在接棒前的加速度a; (2)在完成交接棒时乙离接力区末端的距离。
p q A B C 图2-4 图2-5 s v o t o t (三)运动图象(如图2-4所示) 1.x-t图象。能读出x、t、v 的信息(斜率表示速度)。 2.v-t图象。能读出x、t、v、a的信息(斜率表示加速度,曲线下的面积表示位移)。可见v-t图象提供的信息最多,应用也最广。 比较它们到达水平面所用的时间 【例题4】如图2-5所示,一个固定在水平面上的光滑物块,其左侧面是斜面AB,右侧面是曲面AC。已知AB和AC的长度相同。两个小球p、q同时从A点分别沿AB和AC由静止开始下滑,比较它们到达水平面所用的时间
9.(2004年广东省)一杂技演员,用一只手抛球。他每隔0.40s抛出一球,接到球便立即把球抛出,已知除抛、接球的时刻外,空中总有四个球,将球的运动看作是竖直方向的运动,球到达的最大高度是(高度从抛球点算起,取g=10m/s2) C A.1.6m B.2.4m C.3.2m D.4.0m
(a) (b) 1 4 0 3 5 2 n1 P1 n2 P2 图7-23 13.(2001年上海市)图(a)是在高速公路上用超声波测速仪测量车速的示意图,测速仪发出并接收超声波冲信号,根据发出和接收到的信号间的时间差,测出被测物体的速度。图(b)中p1、、p2是测速仪发出的超声波信号,n1、n2是p1、p2由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设测速仪匀速扫描,p1、p2之间的时间间隔Δt=1.0 s,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 v=340m/s,若汽车是匀速行驶的,则根据图(b)可知,汽车在接收到p1、p2两个信号之间的时间内前进的距离是,汽车的速度是m/s。
20、(2006年上海市)辨析题:要求摩托车由静止开始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走完一段直道,然后驶入一段半圆形的弯道,但在弯道上行驶时车速不能太快,以免因离心作用而偏出车道.求摩托车在直道上行驶所用的最短时间.有关数据见表格.20、(2006年上海市)辨析题:要求摩托车由静止开始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走完一段直道,然后驶入一段半圆形的弯道,但在弯道上行驶时车速不能太快,以免因离心作用而偏出车道.求摩托车在直道上行驶所用的最短时间.有关数据见表格. 启动加速度a1 4 m/s2 制动加速度a2 8 m/s2 直道最大速v1 40m/s 弯道加速度v2 20 m/s 直道长度s 218m v1-v2 v1 a2 a1 某同学是这样解的:要使摩托车所用时间最短,应先由静止加速到最大速度 v1=40 m/s,然后再减速到v2=20 m/s, t1 = = …; t2 = = …; t= t1 + t2 你认为这位同学的解法是否合理?若合理,请完成计算;若不合理,请说明理由,并用你自己的方法算出正确结果.
线圈 限位孔 振针 永久磁铁 振片 图16-6 (四)实验 4.打点计时器(如图16-6所示) 打点计时器是一种特殊的计时仪器,电源用50Hz的交流电,所以打相邻两个点的时间间隔是0.02s。
s1 s2 s3 C D A B 图16-11 如图16-11所示为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选点迹清楚的一条,舍掉开始比较密集的点迹,从便于测量的地方取一个开始点O,然后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A、B、C、D …。测出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s1、s2、s3 … 利用打下的纸带可以: ⑴求任一计数点对应的即时速度v:如(其中T=5×0.02s=0.1s) ⑵利用“逐差法”求a: ⑶利用上图中任意相邻的两段位移求a:如 ⑷利用v-t图象求a:求出A、B、C、D、E、F各点的即时速度,画出如图16-12的v-t图线,图线的斜率就是加速度a。
2.质点做方向不变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不为零),设在连续两段相等时间内质点的位移分别为s1和s2,则s1和s2之比值可能为( ) (A)1:1, (B)2:5, (C)2:1, (D)4:1。 3.一杂技演员表演抛、接4只小球的节目。期间,每隔0.40s抛出一只小球,且其手中始终只持有一只小球。则被抛出的小球能达到的最大高度(高度从抛球点算起,取g=10 m/s2)为 (A)1.6 m (B)1.8 m(C)3.2 m (D)4.0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