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

高危險群學生 v.s. 高風險群學生

高危險群學生 v.s. 高風險群學生. 一 、 何謂高危險群學生 ?. 主要指生活適應不良 , 且可能在「未來」陷於危險事件的學生 。 可由二個部份觀察: ( 1 ) 會發展出不同於一般同學因應生活挑戰的方式 ( 2 ) 因應方式無法幫他離開困境或掌握所處的環境 ex : 逃學、休學、自我傷害. 二、如何辨識 ?. 身體症狀 ,包括: 最近的身體狀況較差 病假增加 自覺體弱多病 過敏體質 多次求醫未有確切病疾病等. 二、如何辨識 ?. 心理症狀 : 覺得壓力很大、時間不夠用 主觀的認為心情不好 自殺意念、認知扭曲 對生命不重視者

vine
Download Presentation

高危險群學生 v.s. 高風險群學生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高危險群學生v.s.高風險群學生

  2. 一、何謂高危險群學生? 主要指生活適應不良,且可能在「未來」陷於危險事件的學生。 可由二個部份觀察: (1)會發展出不同於一般同學因應生活挑戰的方式 (2)因應方式無法幫他離開困境或掌握所處的環境 ex:逃學、休學、自我傷害

  3. 二、如何辨識? • 身體症狀,包括: • 最近的身體狀況較差 • 病假增加 • 自覺體弱多病 • 過敏體質 • 多次求醫未有確切病疾病等

  4. 二、如何辨識? • 心理症狀: • 覺得壓力很大、時間不夠用 • 主觀的認為心情不好 • 自殺意念、認知扭曲 • 對生命不重視者 • 對自己的期許低 • 對自己的身體形象抱持負面看法

  5. 二、如何辨識? • 社會症狀: • 家庭支持不足 • 父母對其教育期許低落 • 朋友與社會網絡較差 • 不會求助 • 同儕關係不好 • 或是有一群同樣問題行為的朋友等;

  6. 二、如何辨識? • 外顯表徵: • 出席率下降 • 學業成就不佳或突然退步 • 人際關係改變 • 遲交或拒繳作業 • 愁眉苦臉 • 偏差行為出現、反社會行為、行為失常

  7. 二、如何辨識? • 情境因素: • 近日內請喪假者 • 同儕或好友身亡者 • 家庭暴力 • 家庭變故者 • 失戀者 • 師生衝突 …

  8. 高危險群學生的行為類型 • 校園暴力及相關行為 • 藥物濫用 • 自我傷害行為

  9. 濫用藥物 • 文獻指出通常與家庭失功能有關 • 同儕的邀約 • 對於學業壓力的逃避 • 對於未來人生方向的迷惘 • 通常會伴隨著自殺、暴力、犯罪、缺課、輟學等行為

  10. 自我傷害行為的辨識 語言上之徵兆: 話語裡有意或無意地透露出想死的念頭。如「我希望我死了」;「沒有人關心我的生死」;「如果我不存在的話事情也許會好些」

  11. 自我傷害行為的辨識 行為上之線索: (1)突然的、明顯的行為改變,如:積極活潑的學生變為退縮,原來安 靜的學生變成很多話,謹慎的人變成喜愛冒險。 (2)成績大幅滑落,上課打瞌睡,不再按時繳作業,突然發脾氣,引發 較多的人際衝突。 (3)放棄財產,如:將自己心愛的東西送給別人,立下遺囑, 或將心愛的東西丟棄、處理掉。 (4)濫用酒精、藥物,如:增加喝酒的次數與飲量,明顯地影 響正常的生活秩序;

  12. 自我傷害行為的辨識 • 環境上的線索: 個人的環境發生極大的變動使得他窮於應付,如:一個重要人際關係的結束(與要好的朋友分手了,雙親離婚,雙親死亡,親密的兄弟或姐妹長期的離去或死亡等);家庭發生財務上的危機,不得已的搬家。於此情況下,個人容易顯現出不良好的處理或因應技巧,亦即不能看到或想出可以解決問題的許多方法,而陷在「沒有辦法」或「無效的因應方式」裡,連帶著出現的是缺乏信心或失去信心的狀態。

  13. 自我傷害行為的辨識 • 併發性的線索:這一類的表現往往是前述三者的延伸。 包括: • (1)從人際關係退縮回來而顯得與世隔絕的樣子。 • (2)顯現出憂鬱的情緒,經常出現「沒有希望」的念頭、行動上顯得無助、對許多事物失去興趣。 • (3)顯出不滿的情緒而有許多的抱怨,甚至暴發性的攻擊行為。 • (4)睡眠與飲食習慣變成很紊亂、失眠、經常顯得疲憊的樣子、身體常有不適的感覺或有反應性、突發性的大病或長期的慢性疾病。

  14. 老師可以進行的協助處理 • 1.情緒的處理:宣洩與緩和、了解困境 • 2.支持與接納:傾聽同理、穩定情緒 • 3.預防學生再採取傷害自己的行為: • 4.幫助他建立支持系統:同儕、輔導單位、 • 5.轉介:專業醫療系統、社政單位

  15. 高風險家庭評估 • 評估內容 • 家庭成員關係紊亂或家庭衝突:如家中成人時常劇烈爭吵、無婚姻關係頻換同居人,或同居人有從事特種行業、藥酒癮、精神疾病、犯罪前科等。

  16. 高風險家庭評估 • 家中兒童少年父母或主要照顧者從事特種行業或罹患精神疾病、酒癮藥癮並未就醫或未持續就醫。 • 家中成員曾有自殺傾向或自殺紀錄者,使兒童少年未獲適當照顧。 • 因貧困、單親、隔代教養或其他不利因素,使兒童少年未獲適當照顧。 • 負擔家計者死亡、出走、重病、入獄服刑等,使兒童少年未獲適當照顧。

  17. 處理方式 • 填寫評估表做初步評估 • 政府社福單位介入 • 民間社福單位介入 • 有親屬朋友支持 • 學校資源 • 接受生活扶助或適當安置

  18. 高危險群 v.s 高風險群 • 有可能表現出的行為類型或徵狀相似 • 可能因為是高風險群而導致成為高危險群 • 高危險群可能是因為屬於高風險群 • 教育工作人員協助辨識給予最適當的協助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