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 likes | 324 Views
高危險群學生 v.s. 高風險群學生. 一 、 何謂高危險群學生 ?. 主要指生活適應不良 , 且可能在「未來」陷於危險事件的學生 。 可由二個部份觀察: ( 1 ) 會發展出不同於一般同學因應生活挑戰的方式 ( 2 ) 因應方式無法幫他離開困境或掌握所處的環境 ex : 逃學、休學、自我傷害. 二、如何辨識 ?. 身體症狀 ,包括: 最近的身體狀況較差 病假增加 自覺體弱多病 過敏體質 多次求醫未有確切病疾病等. 二、如何辨識 ?. 心理症狀 : 覺得壓力很大、時間不夠用 主觀的認為心情不好 自殺意念、認知扭曲 對生命不重視者
E N D
一、何謂高危險群學生? 主要指生活適應不良,且可能在「未來」陷於危險事件的學生。 可由二個部份觀察: (1)會發展出不同於一般同學因應生活挑戰的方式 (2)因應方式無法幫他離開困境或掌握所處的環境 ex:逃學、休學、自我傷害
二、如何辨識? • 身體症狀,包括: • 最近的身體狀況較差 • 病假增加 • 自覺體弱多病 • 過敏體質 • 多次求醫未有確切病疾病等
二、如何辨識? • 心理症狀: • 覺得壓力很大、時間不夠用 • 主觀的認為心情不好 • 自殺意念、認知扭曲 • 對生命不重視者 • 對自己的期許低 • 對自己的身體形象抱持負面看法
二、如何辨識? • 社會症狀: • 家庭支持不足 • 父母對其教育期許低落 • 朋友與社會網絡較差 • 不會求助 • 同儕關係不好 • 或是有一群同樣問題行為的朋友等;
二、如何辨識? • 外顯表徵: • 出席率下降 • 學業成就不佳或突然退步 • 人際關係改變 • 遲交或拒繳作業 • 愁眉苦臉 • 偏差行為出現、反社會行為、行為失常
二、如何辨識? • 情境因素: • 近日內請喪假者 • 同儕或好友身亡者 • 家庭暴力 • 家庭變故者 • 失戀者 • 師生衝突 …
高危險群學生的行為類型 • 校園暴力及相關行為 • 藥物濫用 • 自我傷害行為
濫用藥物 • 文獻指出通常與家庭失功能有關 • 同儕的邀約 • 對於學業壓力的逃避 • 對於未來人生方向的迷惘 • 通常會伴隨著自殺、暴力、犯罪、缺課、輟學等行為
自我傷害行為的辨識 語言上之徵兆: 話語裡有意或無意地透露出想死的念頭。如「我希望我死了」;「沒有人關心我的生死」;「如果我不存在的話事情也許會好些」
自我傷害行為的辨識 行為上之線索: (1)突然的、明顯的行為改變,如:積極活潑的學生變為退縮,原來安 靜的學生變成很多話,謹慎的人變成喜愛冒險。 (2)成績大幅滑落,上課打瞌睡,不再按時繳作業,突然發脾氣,引發 較多的人際衝突。 (3)放棄財產,如:將自己心愛的東西送給別人,立下遺囑, 或將心愛的東西丟棄、處理掉。 (4)濫用酒精、藥物,如:增加喝酒的次數與飲量,明顯地影 響正常的生活秩序;
自我傷害行為的辨識 • 環境上的線索: 個人的環境發生極大的變動使得他窮於應付,如:一個重要人際關係的結束(與要好的朋友分手了,雙親離婚,雙親死亡,親密的兄弟或姐妹長期的離去或死亡等);家庭發生財務上的危機,不得已的搬家。於此情況下,個人容易顯現出不良好的處理或因應技巧,亦即不能看到或想出可以解決問題的許多方法,而陷在「沒有辦法」或「無效的因應方式」裡,連帶著出現的是缺乏信心或失去信心的狀態。
自我傷害行為的辨識 • 併發性的線索:這一類的表現往往是前述三者的延伸。 包括: • (1)從人際關係退縮回來而顯得與世隔絕的樣子。 • (2)顯現出憂鬱的情緒,經常出現「沒有希望」的念頭、行動上顯得無助、對許多事物失去興趣。 • (3)顯出不滿的情緒而有許多的抱怨,甚至暴發性的攻擊行為。 • (4)睡眠與飲食習慣變成很紊亂、失眠、經常顯得疲憊的樣子、身體常有不適的感覺或有反應性、突發性的大病或長期的慢性疾病。
老師可以進行的協助處理 • 1.情緒的處理:宣洩與緩和、了解困境 • 2.支持與接納:傾聽同理、穩定情緒 • 3.預防學生再採取傷害自己的行為: • 4.幫助他建立支持系統:同儕、輔導單位、 • 5.轉介:專業醫療系統、社政單位
高風險家庭評估 • 評估內容 • 家庭成員關係紊亂或家庭衝突:如家中成人時常劇烈爭吵、無婚姻關係頻換同居人,或同居人有從事特種行業、藥酒癮、精神疾病、犯罪前科等。
高風險家庭評估 • 家中兒童少年父母或主要照顧者從事特種行業或罹患精神疾病、酒癮藥癮並未就醫或未持續就醫。 • 家中成員曾有自殺傾向或自殺紀錄者,使兒童少年未獲適當照顧。 • 因貧困、單親、隔代教養或其他不利因素,使兒童少年未獲適當照顧。 • 負擔家計者死亡、出走、重病、入獄服刑等,使兒童少年未獲適當照顧。
處理方式 • 填寫評估表做初步評估 • 政府社福單位介入 • 民間社福單位介入 • 有親屬朋友支持 • 學校資源 • 接受生活扶助或適當安置
高危險群 v.s 高風險群 • 有可能表現出的行為類型或徵狀相似 • 可能因為是高風險群而導致成為高危險群 • 高危險群可能是因為屬於高風險群 • 教育工作人員協助辨識給予最適當的協助